<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挥师北上 驰援鞍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一 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支援鞍钢建设回眸</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为满足“备战备荒”和复杂国际形势的需要,我国三线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建筑施工所需的“三大材”,尤其是钢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作为共和国钢铁长子的鞍钢,矿山的剥、采、选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形成高炉“等米下锅”,钢铁产量徘徊不前不利局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尽快改变这一被动局面,正值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广大官兵以抢建的姿态,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在深山狭谷,群山环抱的四川江油刚刚基夲建成年产22万吨特殊钢基地的长城特殊钢厂之际,1971年3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一支队下达了挥师北上,支援鞍钢、夲钢建设的命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支队党委认为,移防新区既是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一份信任,也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挑战。因此一支队夲着突出重点,兼顾全局的原则,决定将二、三、五团先期移防鞍、夲两地,尽快投入新区建设,再现铁军风采,再创建设新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批移防鞍山的二团、夲溪的三团,创造了从行军动员、部队集结到移防新区,仅用十三天时间就圆满完成了6000多人,数千吨物资,行程三千多公里的部队移防调遗任务的奇迹,充分显示出了基建工程兵部队听从指挥,调动灵活,反应快速的独特优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批移防部队还未到达鞍山之前的1971年4月,鞍钢就给一支队移防先遗组下达了抢建鞍钢沙河铁路大挢、7号焦炉等急于开工的任务,由此可见鞍钢的改扩建任务是多么之急多么之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部队移防鞍山初期,在部队营以下单位和人员都分散驻扎在郊区农村老百姓家,施工生产基地和部队最基本的后勤保障没施还未形成的情况下,为了充分显示出基建工程兵部队能工能战的独特优势,先期移防鞍山的二团官兵,在晕车、疲劳还未缓解过来的情况下,只用了两天时间的休整、总结和教育,就紧张地投入了抢建全长310米长制约鞍钢材料进出的沙河铁路大桥。参战官兵为了在雨季到来之前完成所有桥墩施工任务,克服施工图纸不全,60000多立方米土方大都是淤泥,没有土方机械施工等困难,采取倒排工期,靠人挖肩挑,三班倒连轴转,整个工程高速优质提前20天完成了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此同时,一座年产20万吨的鞍钢7号焦炉同时开工。在工期紧,场地狭窄,施工必须让位生产的情况下,采取平行立体交叉作业,分段突破的策略,昼夜拼抢,争分夺秒,实现了按期烘炉的预定工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鞍钢首战打响了第一炮,双双取得了移防当年开门的优异成绩,赢得了鞍钢的认可和赞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1972年初,在江油长城特钢全线达产达标之际,一、四团及后勤保障系统己全部从长城特钢撤出移防鞍山。一支队党委根据鞍钢技术改造的轻重缓急和总体规划,及时调整兵力部暑,很快形成了以二团主攻钢铁施工项目,一、五团主攻矿山建设,四团负责承担机电设备安装的分片包干,各个击破,相互促进,整体推进的大打矿山和钢铁翻身仗的两大阵容。广大官兵以任务为令,工期为目标,不断掀起大干快上的施工建设高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快速推进鞍钢矿山建设,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是事关鞍钢全局的大事,因此广大官兵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抢建拼搏的姿态,以敢啃“硬骨头”的毅力,以勇挑重担的奉献精神,充分显示出了地方施工企业难以具备的长期野外作业,风餐露宿,零距离吃住在工地,斗酷暑战严寒的承受能力和灵活、快捷开展歼灭战、突击战的独特优势和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铁军建设风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一、四团承担新建的当的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年产赤铁精矿300万吨的鞍钢弓长岭选矿厂,包括一座大型尾矿垻,经过参战官兵近四年的苦战鏖战,于1975年高速优质地建成,为提高鞍钢矿石保障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五团承担新建的当时我国冶金系统最大、最长的鞍钢东鞍山铁矿皮带排土通廊,全长3.15公里,年排土700万吨。参战官兵在荒山野岭,全线施工用的数千立方米的混凝土基础和近万吨的支架、通廊钢结构及排土皮带安装等,全靠肩挑人扛,人拉手推完成施工。它的建成不仅大大提高了采矿排土能力,而且还大大降纸了运输成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以鞍山为轴心,北到辽阳弓长岭,南到海城,战线长达140多公里的矿山建设攻坚战之中,广大官兵充分发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精神,先后承担了鞍钢矿山建设项目60多项,为夯实鞍钢矿铁石保障基础,提高精矿品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相关资料显示,铁矿石的采剥总量由1973年的5842万吨提高到1983年的6626万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大打鞍钢钢铁翻身仗中,一支队把尽快结束鞍钢钢铁生产徘徊不前的局面,当作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政治任务带对待。在鞍钢一批又批新建、扩建、大修改造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广大官兵主动给自身加压,主动接受挑战和考验,一个集中优势兵力,多管齐下,分兵包干,各个击破,大干快上的施工高潮不断向纵深推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2年二、四、五团承担了当时全国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一座年产65万吨钢的鞍钢三炼钢2#氧气顶吹转炉吹,该工程一是场地十分狹窄,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不能耽误正常生产运行;二是大型施工机械不能进场严重制约施工进度;三是爆破拆除的量和难都非常之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支队接受这顶任务后,鞍纲很多职工,包括一些领导,对这些娃娃兵能否胜任都持怀疑态度。经过广大官兵的艰苦努力,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各种困难,提前一个月保质保量完成了施工任务,得到了鞍钢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尽快缓解鞍钢生产严重缺电的矛盾,走出经常拉闸限电的困境,在2#转炉施工如火如荼进行中,1973年一支队又承担了新建一座年发电22万千瓦的发电厂。在电力施工技术经验不足,施工难度大,土建施工力量严不足的情况下,参战的二、四团打破土建、机电专业分工界限,紧密配合,通力合作,攻坚克,仅用两年时间的苦战鏖战给鞍钢又交出了一分满意的成绩单,为保障鞍钢连续稳定用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支队始终把支援鞍钢,服务鞍钢放在突出的位置,成为了一支叫得响、过得硬、拉得出、打得赢的突击队,先后为鞍钢高速优质地完成了新建、改扩建和生产协力大修以及设备更新项目达160多项,使鞍钢炼铁、炼钢能力分别从1972年的532、552万吨提高到1983年的625、680万吨,为改变鞍钢钢铁生产徘徊不前的被动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赓续使命勇担,再创建设新辉煌。1983年5月,一支队集体转业组建为鞍钢建设公司,广大转业官兵把继续支援鞍钢,服务鞍钢作为未完成的使命。在为鞍钢调结构,上档次的技术改造中,在为鞍钢实施“建精品基地,创世界品牌”的新老区1650万吨钢建设中,在移山填海新建世界一流的鞍钢鲅鱼圈钢铁基地中,继承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弘扬基建工程兵“三特”精神,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充分发挥了排头兵、主力军的作用,创出了多个国内外施工建设奇迹和亮点,为鞍钢高质量发展,跻身世界500强企业,谱写出了一曲曲新篇章,赢得了“这是一支不穿军装的队伍”,“鞍建就是标准”,“永远不变的军魂”等赞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一支队集体转业42周年到来之际,谨以此片献给一支队广大转业官兵,借以回忆我们共同走过的军旅,回忆我们给国家留下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愿我们的军魂永驻,薪火相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