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荻港、菱湖、善琏三镇漫行

zmzg长乐

<p class="ql-block">在风景秀丽的湖州水乡,除了大家熟知的南浔古镇,还藏着不少风景如画的小镇。最近我去了一趟湖州,特意走访了南浔的荻港古村、菱湖古镇和善琏古镇,品味其历史文化的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首先,我来到了荻港古村。这座自古便有“苕溪渔隐”之称的村落,静静地依偎在南苕溪畔,仿佛一位沉睡千年的老者,等待着人们去唤醒它尘封的记忆。</p> <div>南苕胜境,因坐拥众多的鱼沼津梁与林立的楼台亭阁,胜似人间仙境而得名。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元朝,然而,现今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景致,多为乾隆四十三年重建之风貌。昔日,此地乃荻港朱氏与章氏两大显赫望族携手共筑的园林,尤以云怡堂、积川书塾最为有名。</div> 这里曾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胜地,如今虽已不复往日的繁华,但那斑驳的墙壁、精致的雕花窗棂,依然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我缓步迈向总管寺,这座历史悠久的唐代古刹,静候在时光的深处。寺门两侧,一对千年石狮巍然蹲坐,它们目光如炬,威风凛凛,仿佛是跨越时空的守护者,默默凝视着过往云烟,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 我轻轻抚摸着石狮那历经风雨侵蚀而略显粗糙的表面,指尖传递的不仅是石质的凉意,更是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让人不禁对这座古寺的悠久岁月肃然起敬。 <div>接着,我踏入紧邻总管寺的演教寺,这座古刹虽正处于修缮之中,却仍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庄严与宁静。一尊三面观世音菩萨雕像赫然映入眼帘,她慈眉善目,法相庄严,仿佛能洞察世间一切苦厄,给予众生无限的慈悲与庇护。</div> <p class="ql-block">我漫步于外巷埭边那条蜿蜒伸展的长廊,脚下是精心铺设的青石板路,引领着我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河面上,运输的船只往来不绝,激起层层细腻的波纹,它们轻轻拍打着河岸,仿佛在低语着古村与外界交流往来的昔日繁华与昌盛。</p> <p class="ql-block">穿过外巷埭,我来到了里巷埭。这里曾是荻港古村最繁华的商业街,如今虽已褪去了昔日的喧嚣,但那鳞次栉比的店铺、斑驳的招牌,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繁华景象。</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这条老街,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街边的小店依旧保留着传统的风貌,售卖着各种手工艺品和地方特色小吃。这些小店,承载着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也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让每一个到访者都能在这份历史的沉淀中,感受到一份别样的温情与感动。</p> <p class="ql-block">走累了,我走进了一元茶馆。这家茶馆已有百年历史,是当地老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坐下来我点了5元钱一杯的本地白茶,静静地品味着茶香。</p> <p class="ql-block">在茶馆,我发现了一幕充满复古情怀的独特的场景。剃头师傅的手法娴熟,那把剃刀在柔和的灯光下泛着幽光,老人安详地坐在椅子上,双眼微闭,脸上洋溢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平和与满足,仿佛将我拉回到了那个慢节奏的年代。</p> 这座承载着千年风霜的古老村落,每一砖一瓦、每一巷一陌,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记录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它们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共同编织成一幅幅鲜活的历史长卷,等待着有心人的翻阅与聆听。 <p class="ql-block">驻足于此,我的思绪仿佛穿越时空,眼前渐渐浮现出昔日渔舟唱晚、炊烟袅袅的温馨画卷。</p> <p class="ql-block">从荻港古村驱车十多分钟便来到了菱湖老街,我寻访菱湖老街的旅程即是从这狭窄而充满故事的王家门前街悄然启程。</p> <p class="ql-block">菱湖古镇,这座位于湖州市南浔区的古镇,自古便是江南水乡的繁华之地,至今还仍然保留着江南水乡城镇特有的街巷格局。据史书记载,菱湖古镇已有近1200年的历史,因菱而得名。早在唐朝时期,菱湖就已形成了古镇的雏形,到了明清时期,菱湖达到鼎盛时期,以丝绸、渔业、灯谜而闻名于世。</p> 漫步在青石板路上,两旁的明清古建筑群映入眼帘,它们大多以两层楼为主,青砖黛瓦,马头墙高耸入云,尽显江南民居的韵味与风情。尽管岁月在墙壁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厚重的木门也见证了时光的流转,但这一切都无法掩盖菱湖老街当年的繁华与辉煌。 这条狭窄的弄堂,犹如一条穿越时空的隧道,将我带回了那个桨声灯影、诗意盎然的南浔。 <p class="ql-block">老街经过精心的修缮,如今已呈现出61条形态各异、历史悠久的街巷,总长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000余米。</p> <p class="ql-block">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还承载着一段光荣的革命历史。以“红色记忆街区”为主题的区域,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菱湖那段“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的艰难革命历程。</p> <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关系,我仅探访了王家门前街、油车潭、直街、酱元弄等地,而那些更加接地气的老街如肖山弄等,却只能留待下次再来。</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驱车前往了素有“湖笔之都、蚕花圣地”之美誉的善琏古镇。穿过古镇的牌坊和大桥,便步入了善琏老街。老街两旁,店铺林立,宛如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在老街上,一家“蚕丝被”作坊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步入其中,我亲眼目睹了蚕丝被的诞生过程,精细的拉扯、层层的叠加,直至最终成型,体会到“慢工出细活”,传统手艺蕴含的匠心和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踏入了老街上的一家“红油小馄饨”店,这是善琏老街的招牌美食。善琏红油小馄饨的灵魂在于其特制的辣油,红油辣而不烈,香气四溢。</p> 继续前行,我来到了善琏湖笔厂。这家百年老厂是湖笔制作的翘楚,其生产的湖笔以“尖、齐、圆、健”四德而闻名遐迩,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与推崇。 湖笔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公元前223年,相传为秦朝大将蒙恬所创。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湖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湖笔制作技艺由纯手工制作,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从原料进口到出厂,一般需要经过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从中又可细分为一百二十多道小工序制成。 走进厂房,我亲眼见证了湖笔制作的“水盆”过程。那熟练的手法、精湛的技艺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都令人赞叹不已,体现出“精、纯、美”的标准,为生产“尖、齐、圆、健”四德齐备的成品湖笔奠定了基础。 然而,时光匆匆,外面下起了绵绵细雨。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座千年古镇。善琏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技艺传承,更有着那份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执着。我期待着下一次的再次探访,继续探寻这座古镇的无穷魅力与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