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电影博物馆,是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电影专业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是展示中国电影发展历程、博览电影科技、传播电影文化和进行学术研究交流的艺术殿堂。</p> <p class="ql-block">中国电影博物馆,占地52亩,建筑面积近3.8万平方米,展线长度2970米,其中涉及电影1500余部、图片4300余张、介绍电影工作者450多位,有藏品4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藏品8件。2007年2月10日正式对公众开放,2008年3月28日,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p> <p class="ql-block">中国电影博物馆,设有21个展厅和对外公共活动及展示区域,展览展示总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一层为奋斗新时代主题展厅和圆厅,二层至四层为《百年历程世纪辉煌》展览,展示了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展出了不同时期、各个阶段电影的发展和广大电影工作者的重要艺术成就,揭示了电影制作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中国电影博物馆,馆藏体系完备,社会教育丰富多样,不间断地举办主题公益影展和国际电影展映。中华少儿电影配音大赛已成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重要品牌活动。馆内设有6个影厅,其中包括 巨幕影厅,可同时容纳1000多人观影。</p> <p class="ql-block">三层展厅分布</p><p class="ql-block">第5厅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电影</p><p class="ql-block">第6厅美术电影</p><p class="ql-block">第7厅儿童电影</p><p class="ql-block">第8厅科学教育电影、译制电影、新闻纪录电影</p><p class="ql-block">第9厅香港、澳门地区电影</p><p class="ql-block">第10厅台湾地区电影</p><p class="ql-block">这一层主要介绍近现代的电影发展,许多经典的影片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让人回忆起那些电影带来的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第5厅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电影(1979-2005)</p><p class="ql-block">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p> <p class="ql-block">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国电影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总体目标下,以思想解放、艺术创新和体制改革为基石,在开放竞争中迅速崛起,形成了持续繁荣的发展局面。</p><p class="ql-block">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进一步加快了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国际地位日益攀升。在迎来百年诞辰之际,中国电影载誉百年辉煌,意气风发走向新纪元。</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艺术创新 百花争艳</p><p class="ql-block">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在解思想实事求是和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电影生产力空前解放,电影产量迅猛上升,创作队伍新人辈出,探索创新蔚然成风,创造了银幕上春意盎然、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一、反思历史 直面人生</p><p class="ql-block">新时期的中国电影以拨乱反正拉开了序幕。电影界面临的紧迫任务,是尽快清除极左路线的破坏干扰,恢复和发扬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扫除“假、大、空”的“文革”风,还银幕以”真、善、美”的艺术本质。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一批反思历史、直面现实、关注人生、呼唤人性的优秀作品,大胆触及了历史和现实中严峻的社会矛盾,准确表达了人民的情感和心声,受到广大观众的真情欢迎。</p><p class="ql-block">《十六号病房》《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p> <p class="ql-block">三、宏伟壮阔的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p><p class="ql-block">历史题材电影,尤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开创了电影艺术的崭新表现形式,无疑是新时期中国电影最靓丽的景观之一。</p><p class="ql-block">它开创性地让重要历史人物登上银幕,纪实表现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具体过程,场面恢宏壮观,气势磅礴,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风云际会、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进程,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意义和强烈的艺术观赏价值,而且成为富有历史认识和教育意义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材。</p><p class="ql-block">第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西安事变》(1981),西安电影制片厂。</p> <p class="ql-block">《小花》(1979)</p><p class="ql-block">北京电影制片厂</p><p class="ql-block">编剧:前涉</p><p class="ql-block">导演:张铮、黄健中</p><p class="ql-block">摄影:陈国梁、云文耀</p><p class="ql-block">录音:王韵华</p><p class="ql-block">美术:刘宜</p><p class="ql-block">主演:陈冲、刘晓庆、唐国强</p><p class="ql-block">故事梗概:影片表现战争时期桐柏山区一户贫困人家的女儿赵小花到部队寻找投奔革命队伍的哥哥赵永生的一段经历。</p><p class="ql-block">陈冲(1961-)</p><p class="ql-block">四川永川人。演员。1977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1981年赴美国留学。代表作品有《小花》、《海外赤子》、《苏醒》、《末代皇帝》、《红玫瑰与白玫瑰》、《茉莉花开》等。</p> <p class="ql-block">《野山》(1985),西安电影制片厂</p><p class="ql-block">编剧:颜学恕</p><p class="ql-block">导演:颜学恕</p><p class="ql-block">摄影:米家庆</p><p class="ql-block">录音:李岚华</p><p class="ql-block">美术:李行震</p><p class="ql-block">主演:杜原、岳红、辛明、徐守莉</p><p class="ql-block">故事梗概:秦岭鸡窝洼的复员军人禾禾不甘现状,力图改变家乡及自身命运。但妻子秋绒不理解他的所为,跟他离婚并和勤劳殷实的灰灰结合。禾禾在桂兰的支持下,几经折腾,终于发家致富了。</p><p class="ql-block">颜学恕(1940-2001)</p><p class="ql-block">湖北武汉人。导演。196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先后任场记、副导演、导演。代表作品有《爱情与遗产》、《野山》、《步入辉煌》。</p><p class="ql-block">《老井》(1987),西安电影制片厂</p><p class="ql-block">编剧:郑义</p><p class="ql-block">导演:吴天明</p><p class="ql-block">摄影:陈万才、张艺谋</p><p class="ql-block">录音:李岚华</p><p class="ql-block">美术:杨钢</p><p class="ql-block">主演:张艺谋、梁玉瑾、吕丽萍、牛星丽</p><p class="ql-block">故事梗概:大山深处的老井村,世代缺水,甚至为了争水与邻村发生械斗。以旺泉为首的青年农民决心改变家乡缺水的状况,历经挫折,最终打出了水井。</p><p class="ql-block">吴天明(1939-2014)</p><p class="ql-block">原籍山东莱芜,生于陕西三原。导演。1962年于西安电影制片厂演员训练班结业,任演员剧团演员;1976年后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场记、副导演、导演、厂长。代表作品有《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老井》、《变脸》、《非常爱情》、《首席执行官》等。</p> <p class="ql-block">五、农村题材电影</p><p class="ql-block">新时期以来,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战天斗地、奋发图强、脱贫致富的事迹,及其与旧传统、旧观念决裂的阵痛,强烈地吸引着电影的聚焦镜头。农村生活题材电影不仅生动地纪录了中国农村的巨变过程,而且成为一个深受广大城乡观众喜爱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艺术风格鲜明的影片类型。</p><p class="ql-block">《被告山杠爷》《秋菊打官司》</p> <p class="ql-block">七、丰富多彩的类型样式</p><p class="ql-block">思想解放给新时期中国电影带来的一个崭新气象,就是影片的题材、样式空前丰富多样。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众对电影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选择的特点,而电影产业化改革的逐步深化,进一步促使中国电影在艺术上向米型化创作的转型。《英雄》、《天下无贼》等一批类型电影在票房上的成功,使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一)名著改编的电影</p><p class="ql-block">新时代的名著改编电影,不仅数量多,而且范围广泛,既有现代名著,又有古典名著,甚至还有根据外国名著改编的作品。同时,艺术表现形式和叙事风格丰富多样,且大多制作精良,创作阵容强大,加上原著本身具有的浓厚文学底蕴,使这些影片堪称艺术精品。</p><p class="ql-block">《红楼梦》 (六部八集)(1988-1989)</p><p class="ql-block">北京电影制片厂</p><p class="ql-block">改编:谢铁骊、谢逢松</p><p class="ql-block">导演:谢铁骊、赵元</p><p class="ql-block">摄影:邹积勋</p><p class="ql-block">美术:陈翼云、杨占家</p><p class="ql-block">录音:刘士达</p><p class="ql-block">主演:夏钦、陶慧敏、傅艺伟、鲁津匙 、刘晓庆、林默予、李秀明、马晓晴</p><p class="ql-block">故事梗概:根据曹雪芹同名小说改编。表现了钟鸣鼎食之家的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四)武打电影</p><p class="ql-block">武打电影又称武侠片、功夫片,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独有类型。20多年来,从《神秘的大佛》、《少林寺》到《英雄》、《十面埋伏》,逐渐形成了大陆地区武打电影的类型特点,并且在国内外市场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功。</p><p class="ql-block">《十面埋伏》(2004)</p><p class="ql-block">新画面影片公司、精英集团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编剧:李冯、张艺谋、王斌</p><p class="ql-block">导演:张艺谋</p><p class="ql-block">摄影:赵小丁</p><p class="ql-block">录音:陶经</p><p class="ql-block">美术:霍廷宵</p><p class="ql-block">主演:金城武、刘德华、章子怡</p><p class="ql-block">故事梗概:唐大中十三年,皇帝昏庸,朝廷腐败,民间涌现不少反官府的组织,其中以飞刀门的势力最大,朝廷严令奉天县加以剿灭,刘捕头和金捕头设计剿灭飞刀门,最终因情仇而相互残杀致死。</p> <p class="ql-block">英雄(2002)</p><p class="ql-block">银都机构有限公司、精英娱乐有限公司、新画面影片公司</p><p class="ql-block">编剧:李冯、张艺谋、王斌</p><p class="ql-block">导演:张艺谋</p><p class="ql-block">摄影:杜可风</p><p class="ql-block">录音:陶经</p><p class="ql-block">美术:霍廷霄、易振洲</p><p class="ql-block">主演:梁朝伟、张曼玉、李连杰、陈道明、甄子丹、章子怡</p><p class="ql-block">故事梗概:战国末期六国征战,秦国最强,秦始皇也就成了各国的敌人。影片讲述了大侠无名、残剑、飞雪、如月、长空设计刺杀秦王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无极》(2005)</p><p class="ql-block">中影集团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北京二十一世纪盛凯影视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上海融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编剧:陈凯歌</p><p class="ql-block">导演:陈凯歌</p><p class="ql-block">摄影:鲍德熹</p><p class="ql-block">录音:王丹戎</p><p class="ql-block">美术:叶锦添</p><p class="ql-block">演员:张东健、真田广之、张柏芝、谢霆锋</p><p class="ql-block">故事梗概:命运女神让倾城从一个穷孩子成为世上最美的王妃,但有一个条件——永远得不到真爱,除非时光倒流。奴隶昆仑真心爱她,并让王妃获得重新选择的权利。而得到真爱的过程并不那么一帆风顺,倾城还要在北宫爵吴欢、大将军光明和昆仑之间进行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角力。</p> <p class="ql-block">八、繁花似锦的合拍电影</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来,与外国或港澳台地区合作拍摄电影成为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交流井进而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最初主要提供场地劳务、协作拍摄,到参与投资和联合摄制,合拍电影逐渐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一)与外国合作拍摄的电影</p><p class="ql-block">新时期与外国合拍电影的发展基本可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是由外国电影公司制作和创作,我国各电影制片厂提供场地、劳务的协作拍摄,主要在国外市场发行的合作形式:90年代以来则发展成为外国公司投资、由我国电影工作者主要制作和创作,在国内外同时发行的合作形式。</p><p class="ql-block">《一盘没有下完的棋》(1982)</p><p class="ql-block">北京电影制片厂、日本东光德间株式会社</p> <p class="ql-block">(二)与港澳台地区合作拍摄的电影</p><p class="ql-block">80年代初,李翰祥导演的《火烧圆明园》在大陆和港台地区观众中风靡一时,展现了大陆与港台地区合拍电影的广阔的市场前景,带动了一大批海外电影人纷纷来大陆合作拍摄电影。特别是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港澳台地区与祖国大陆的电影合作与交流愈加密切,共同开发了海内外电影市场。与港澳台的合拍电影以其突出的商业类型化特点,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p><p class="ql-block">《火烧圆明园》《股疯》《二嫫》《新警察故事》</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p><p class="ql-block">改革是中国电影在新时期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共十四大以来,以打破统购统销的发行体制为龙头,电影国有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波及到从制片、发行、放映到教育、科研和出版等各个领域。尤其在中共十五大、十六大精神指引下,电影产业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影业面向市场、面向群众,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电影生产力、竞争力明显提高,电影市场更加开放,为未来中国电影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来,电影制片业得到迅速发展。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深化电影产业改革的政策和措施,逐步实现了影视合流的管理体制,给予电影制片业优惠经济政策,优化整合电影企业,组建了大型电影集团,吸纳社会各类资本,开放电影制片行业,推进股份制改造,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使电影开始迈入产业化发展进程。到2005年底,全国电影故事片年产量达到260部。</p> <p class="ql-block">第六厅 美术电影</p><p class="ql-block">中国美术电影主要包括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和其它多种以美术造型手段表现的影片。</p><p class="ql-block">中国美术电影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类型多样、题材广泛、技术成熟的特点,以及鲜明的民族风格,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深受观众喜爱。尤其水墨动画片、剪纸片、折纸片等具有开创性,在世界影坛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据统计,1926-2005年共拍摄了700余部(集)美术电影。</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中国美术电影的诞生及早期创作(1926-1949)</p><p class="ql-block">1926年,动画片《大闹画室》摄制成功,标志着中国美术电影试制阶段的完成。30至40年代,中国美术电影工作者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制作了近30部美术片,从短片到长片,从无声片到有声片,类型不断丰富,技术不断提高。40年代中后期,在东北解放区开创了人民美术电影新天地。</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34),明星影片公司。</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在这里诞生</p><p class="ql-block">1926年,在上海天通庵路三丰里的一间七平方米的亭子间里,万氏兄弟利用简陋的设施和一台“安赖蒙”木壳摄影机,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亭子间于1932年“一.二八”事件中毁于日军炮火,现为复原场景。</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新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与繁荣(1949-2005)</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美术电影事业全面发展,成立专门生产机构,精心培养专业人才、艺术水平迅速提高、佳作层出不穷,形成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学派”。在新世纪,随着对外交流的开展,电脑动画等高新技术的应用,美术电影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努力探索,迎接挑战,开创百花齐放的新局面。</p><p class="ql-block">一、美术电影事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了专门生产美术电影的机构和部门,使美术电影生产力量不断壮创作风格愈加丰富。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变,美术电影生产方式和发行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同时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也为观众带来新的体验和感受。</p> <p class="ql-block">二、丰富多彩的美术电影</p><p class="ql-block">新中国50多年来,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美术电影创作健康发展,精品荟萃,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拍摄出一批深受观众热爱,具有重大影响的影片,奠定了中国美术电影在国际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新中国第一部动画片 《谢谢小花猫》(1950) ,上海电影制片厂。</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5),上海电影制片厂。</p> <p class="ql-block">(一)动画片制作</p><p class="ql-block">新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大闹天宫》(上集1961),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p> <p class="ql-block">(二)水墨动画片</p><p class="ql-block">1960年摄制成功的水墨动画片,是美术电影的一项重大成就。水墨动画片把中国传统美学观念融入动画创作,使人物、动物和景物具有水墨画特殊的笔墨韵味和艺术意境,从而成功地展现了“活动的水墨画”,确立了“中国学派”的国际地位。水墨动画技术获国家发明二等奖。</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1961),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p> <p class="ql-block">(三)木偶片</p><p class="ql-block">这是在木偶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美术电影片种,富于立体感。新中国50多年来,共拍摄木偶片140余部。</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3),上海电影制片厂。</p> <p class="ql-block">(四)剪纸片 </p><p class="ql-block">这是在皮影戏和民间剪纸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美术电影片种。在多年生产实践中,它逐渐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画像石(砖)、装饰画、水墨拉毛等多种艺术风格。剪纸片诞生于1958年,至今共拍摄了100多部(集)。</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1958),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p> <p class="ql-block">《半夜鸡叫》木偶场景(1:1比例)</p><p class="ql-block">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收藏</p> <p class="ql-block">(五)折纸片 </p><p class="ql-block">这是用手工折纸为造型手段的一种美术电影,也称“纸偶片”。影片中的人物和背景都是立体的,用纸折叠而成,从而形成了充满儿童情趣的独特艺术特点。折纸片诞生于1960年,至今共拍摄7部。</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1960),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p> <p class="ql-block">第七厅 儿童电影</p><p class="ql-block">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电影开始关注儿童的命运。1922年,第一部表现儿童生活的短片《顽童》拍摄完成,儿童故事片从此起步。</p><p class="ql-block">早期的儿童电影大都从表现亲情、人性角度出发,多侧面地揭示了旧社会广大儿童悲惨、苦难的命运。新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始终得到国家的重视,逐步形成蓬勃发展的局面。创建和发展时期的影片展示了全新的生活画面和鲜活的典型形象;新时期的儿童电影创作呈现出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风格各异的特色。到2004年,共出品了372部儿童故事片。</p><p class="ql-block">走过84年漫漫长旅的儿童电影,在中国电影艺术繁荣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儿童电影的萌生(1922-1949)</p><p class="ql-block">从1922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共拍摄了22部儿童故事片。这些影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各阶层儿童少年的生存状态和悲剧命运。</p><p class="ql-block">中国首部短儿童故事片《顽童》(1922),上海影戏公司。</p><p class="ql-block">具有开拓意义的中国第一部长儿童故事片《孤儿救祖记》(1923),明星影片公司。</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新中国儿童电影的创建和发展</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怀儿童少年的保护和培育工作,新中国儿童电影得到迅速的发展。</p><p class="ql-block">这个时期,儿童故事片总计拍片58部。这些与旧时代截然不同的影片,注重用崇高理想引导和哺育革命接班人,塑造感人的革命小英雄和好孩子的美好形象,深受广大儿童少年观众的欢迎。</p><p class="ql-block">《三毛流浪记》(1949),昆仑影业公司。</p> <p class="ql-block">《小兵张嘎》(1963),北京电影制片厂。</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新时期的儿童电影</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后,儿童电影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1981年6月1日,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1987年改名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简称“童影厂”)成立。同时,国家给予专项资助,要求全国每年生产儿童故事片12部,其中童影厂承担5部,其余7部由各厂承担。</p><p class="ql-block">1984年,成立了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随即又创设了由五部委倡导的“童牛奖”,促进了儿童电影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国际交往</p><p class="ql-block">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电影的国际声誉日益增长。截止到2004年底,已有44部优秀儿童影片在国际获奖。中国儿童电影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受到海外观众喜爱。</p> <p class="ql-block">第8厅 科学教育电影、译制电影、新闻纪录电影</p><p class="ql-block">科学教育电影,简称科教片,早期又称教育片。科教片力求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科教片充分运用电影的艺术和技术手段,深入浅出地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普及和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进行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科教片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至2005年中国共拍摄科教片4500多部。</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科教电影的萌芽(1918-1949)</p><p class="ql-block">中国最早一批科教片由商务印书馆影戏部在1918年拍摄。从3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教育电影推广处等机构开始引进、推广、拍摄和放映科教电影他们的艰苦开拓,确立了科教片在中国电影中的地位。1918-1949年共生产科教片50多部。</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新中国的科教电影(1949-2005)</p><p class="ql-block">新中国的科教片事业得到国家高度重视,陆续组建科教片摄制机构,大量制作科教片以满足经济、文化、教育发展需要。科教片的创作形成一定规模,生产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一些优秀作品在国内外电影节上获奖,广受欢迎,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科教片按影片功能可分成:科学普及片、技术推广片、教学片。针对部队系统还有专门创作的军教片。</p><p class="ql-block">1949年﹣2005年共生产科教片近4500部。</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科教电影走向市场走向世界</p><p class="ql-block">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教电影面向市场,调配资源,日益呈现影视合流的发展趋势。电影的优势在于经验丰富,制作精良;电视的优势在于受众广泛,传播便捷。二者合流,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因此,近年来逐渐形成了更多的科普节目在电视上插出、适应市场的长科教片进入影院、农村重点放映技术推广片的新局面。</p> <p class="ql-block">军教片《地雷战》场景模型</p><p class="ql-block">军教片《地道战》场景模型</p> <p class="ql-block">带翅膀的媒人》获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第3届亚非电影节卢蒙巴特别奖,上海科影收藏。</p><p class="ql-block">《黄猿蚁﹣柑园卫士》获伊朗德黑兰第18届国际教育电影节银奖,上海科影收藏。</p><p class="ql-block">《黄土高原径流林业》获第11届斯洛伐克尼特拉国际农业电影节联合国粮农组织奖,农影收藏。</p> <p class="ql-block">译制电影,早期被称为翻版片,后又称为翻译片或者译制片,是一个特殊的电影品种。它将有声影片的对白或解说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再由配音演员重新配音复制,使得听不懂原版影片语言的观众可以充分了解和欣赏影片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译制片成为广大观众观看外国电影的主要形式。</p><p class="ql-block">译制片主要包括将外语电影译制成汉语以及将汉语电影译制成少数民族语两种类型。同时,大量的中国电影也被译制成外语版推向世界,为“让世界了解中国”架起了一道新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外国语影片的译制</p><p class="ql-block">电影传入中国之后,译制片的雏形逐渐形成,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译意风。新中国的译制片事业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创业起步的。1949-1965年间,我国译制的外国电影多达775部,平均每年45部左右。改革开放以后,译制片的年产量则稳定在35部左右。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化的发展,平均每年进口并译制的外国影片数量达到50余部。</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民族语版的译制电影</p><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本着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和风俗的原则,国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发展少数民族电影事业,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把汉语影片译制成少数民族语版。民族语译制电影对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穿越时空的声音</p><p class="ql-block">《苔丝》(1982),配音刘广宁。</p><p class="ql-block">刘广宁(1939-2020),出生于中国香港,幼年移居上海,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p><p class="ql-block">她在《生死恋》、《望乡》、《叶塞尼亚》、《冷酷的心》、《尼罗河上的惨案》、《大篷车》等影片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声音形象,成为一个有一定造诣、并有着自己表演特色的配音演员。她除了给影片配音外,还参加了多部广播剧和电视剧的配音工作。</p> <p class="ql-block">新闻记录电影(1905-2005)</p><p class="ql-block">新闻纪录电影以其独具的真实性,记录社会发展、生活变迁,再现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像档案,同时,又以其特殊的艺术审美性感染着广大观众。</p><p class="ql-block">近一个世纪以来,电影工作者忠实地记录了中国社会发生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进程,新闻纪录电影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历史见证。同时,又不断地对这一片种进行着创新探索,使其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魅力。据不完全统计,1911-2005年共拍摄新闻纪录片约计7000余部,其中有200余部次影片在国际、国内获奖。</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早期的新闻记录电影(1911-1931)</p><p class="ql-block">1911年,湖北杂技幻术家朱连奎和一家洋行“美利公司”合作拍摄了反映辛亥革命的短片《武汉战争》,这是记载中我国最早的纪录电影。至20年代末,先后有近20家电影公司拍摄新闻纪录片,拍摄数量约100余部。</p><p class="ql-block">早期的新闻纪录电影多属简单的新闻报道,篇幅短小,但奠定了新闻纪录电影作为独立片种在中国电影中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外国人最早在华拍摄的纪录片</p><p class="ql-block">1900年,美国爱迪生兄弟在华拍摄了影片《八国联军在中国》。</p><p class="ql-block">1925年夏,苏联导演史涅伊吉洛夫和摄影师布留姆来华拍摄了《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p><p class="ql-block">1927年,苏联导演布里奥赫来华拍摄了五本纪录片《上海纪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抗战时期的新闻记录电影(1932-1945)</p><p class="ql-block">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电影工作者把镜头推向全国军民奋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拍摄了200余部表现抗日斗争的新闻纪录影片,留下了这个特定时期的历史足迹。这一时期的新闻纪录电影逐渐走向成熟,并出现了可独立放映的长纪录片。</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人民新闻记录电影(1938-1949)</p><p class="ql-block">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建立“八路军总政治部延安电影团”,开创了人民新闻纪录电影事业。抗战胜利后,又先后成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华北电影队等制片机构。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大战略区基本上都设有战地摄影队,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纪录片和素材。</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记录新中国的脚步(1949-2005)</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得到了全面建设和迅速发展,各专业制片机构相继建立,并在各省、市、区设立了新闻摄影站。新闻纪录电影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片种。90年代初,随着电视的兴起,影视合流,新闻纪录电影深化改革,迈入为适应市场重点摄制影院长纪录片的新阶段。</p> <p class="ql-block">永远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在炮火硝烟的战场上,在保卫祖国的战斗里,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许多新闻纪录电影摄影师在执行拍摄任务时,牺牲在战斗的岗位上。人民将永远怀念他们。</p> <p class="ql-block">第九厅 香港、澳门地区电影(1897-2005)</p><p class="ql-block">香港电影诞生近百年,以商业娱乐电影为主流,被誉为“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从舞台戏剧短片起步,发展为喜剧片、警匪片、古装片、功夫片、文艺片等多种类型,尤以功夫片创作在世界影坛独树一帜,创造了电影产业奇迹。1913-2005年,生产影片9500余部。</p><p class="ql-block">香港电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与内地电影联系紧密。爱国进步电影对香港电影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无声片时代(1897-1934)</p><p class="ql-block">一、电影传入香港</p><p class="ql-block">二、开创性影片及无声片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香港第一部短故事片《庄子试妻》(1913)。《庄子试妻》场景中人物为庄子之妻(黎民伟饰)。</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长故事片《胭脂》(1925),民新制造影画片公司。</p><p class="ql-block">该场景为影片《胭脂》拍摄场景,摄影师为罗永祥,男主角鄂生(黎民伟饰),女主角胭脂(林楚楚饰)。</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有声片与爱国进步电影(1933-1941)</p><p class="ql-block">30年代初,香港电影进入有声片时代,电影规模迅速成长,摄制水平不断提高。抗日题材影片形成潮流,确立了爱国主义、导人向上、导人向善的优良传统。这一时期,香港地区共生产影片近400部。</p><p class="ql-block">(一)第一部全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3),中华制造声默片影片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二)第一部动画片《老笨狗饿肚记》(1941),中国卡通社出品</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战后电影复苏(1946-1949)</p><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电影恢复生产,内地大批电影工作者转移到香港,壮大了香港电影创作的力量。现实题材影片形成潮流,其中不乏经典之作,颇受观众欢迎。1947-1949年,香港地区共拍摄影片411部。</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发展与繁荣(1950-1969)</p><p class="ql-block">这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国语(普通话)片、粤语片佳作如云,爱国进步电影产生重要影响。平均每年拍摄影片达200部以上,各种类型影片百花齐放,武侠片、喜剧片、文艺片成为主流,宽银幕影片、立体影片争奇斗艳,观众大开眼界。</p> <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 从传统走向多元(1970-2005)</p><p class="ql-block">从70年代开始,新兴电影公司崛起,传统大而全的制片模式被取代。功夫片掀起高潮,喜剧片样式不断出新。进入80年代,独立制作进入成熟期。动作片和喜剧片成为类型电影的主要种类,并衍生出时装动作片、动作喜剧、鬼怪喜剧、无厘头喜剧(以疯狂、杂乱无章的调侃方式为特征的爆笑喜剧模式)等。同时,新浪潮电影给香港电影注入了新鲜活力,革新电影语言,以崭新形式表现传统题材,使香港电影增强了时代感。</p> <p class="ql-block">《精武门》是由香港嘉禾电影公司出品,罗维执导,李小龙、罗维、倪匡编剧,李小龙、苗可秀、田俊等主演的功夫片,于1972年3月22日在中国香港上映。</p> <p class="ql-block">《鹿鼎记》 (1992)永盛电影公司</p><p class="ql-block">编导:王晶</p><p class="ql-block">摄影:钟志文、陈俊杰</p><p class="ql-block">美术指导:莫少奇</p><p class="ql-block">主演:周星驰、张敏、吴孟达、吴君如</p><p class="ql-block">故事梗概:根据金庸同名小说改编。韦小宝帮助天地会逃脱鳌拜的围剿,受到重用。天地会命他进宫卧底,小宝与康熙结为好友,协助康熙查出假太后。小宝再获官爵。小宝得意洋洋,继续做他的边缘人。</p><p class="ql-block">周星驰(1962-)上海人,生于香港。演员,导演。毕业于香港电视台演员培训所。1988年从影,在90年代的香港影坛掀起的赌片潮与无厘头喜剧潮中,形成了银幕爆笑喜剧的新偶像。成功出演了《赌圣》、《大话西游》、《鹿鼎记》等。执导电影《喜剧之王》、《少林足球》、《功夫》等。</p> <p class="ql-block">第六部分 香港电影的内地情结</p><p class="ql-block">香港与内地电影在文化渊源、资金、人才交流、两地影片发行等方面有着难解难分的关系,往来十分密切。两地电影多方面的合作交流,促进了两地电影的发展和繁荣。</p> <p class="ql-block">澳门地区电影</p><p class="ql-block">电影传入澳门以来,一直是以放映为主。澳门的影院业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简陋的棚屋到鼎盛时期的豪华戏院,经历了兴衰变化。澳门在其电影发展历程中,也多次尝试拍摄电影。作品虽然数量不多,却有着优良的品质和鲜明的特色,成为被世人关注的对象。</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澳门电影放映业</p><p class="ql-block">电影发明后不久,就有商人从外地携影片来澳门放映。后来澳门陆续出现了专门或兼放电影的戏院,澳门影院放映行业逐渐形成规模。澳门电影院最高峰时13家,目前仅存3家影院。</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澳门电影业的初起</p><p class="ql-block">1924年,澳门成立第一家电影公司,由于申报手续不全被政府取消营业牌照。1955年,中、葡商人合资的“欧亚电影公司”,摄制了澳门首部故事片《长途》。由于拷贝遗失,致使澳门影业陷入停顿。1990年,蔡氏兄弟(澳门)影视公司拍摄了影片《夜盗珍妃墓》和《大辫子的诱惑》揭开了澳门电影制作新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第十厅 台湾地区电影</p><p class="ql-block">台湾地区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1925年台湾拍摄了第一部影片,迄今为止,台湾生产故事片约5000部(包括合拍片),20世纪60-70年代是台湾电影繁荣期,涌现一批有影响的电影艺术家,佳作不断,以写实片、古装片、武情片、言情片为主、浸透着中国电影的传统风格。80-90年代“台湾新电影”兴起,一批新导演崭露头角,创作以纪实风格为主。</p><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末,海峡两岸加强电影文化交流,合拍影片应运而生,推动两岸电影良性互动,共同促进了中国电影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台湾电影的萌芽(1899-1945)</p><p class="ql-block">从19世纪末到抗日战争结束,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强占长达50余年。在日本帝国主义高压统治下,台湾的民族电影业难以发展,50年间只拍摄了10部故事片(含合拍片)其中全部由台湾同胞摄制完成的影片只有2部。</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台湾电影的成长(1946-1961)</p><p class="ql-block">1945-1949年,台湾故事片的拍摄基本停顿。1950年起台湾电影开始复苏,国语片起步,1955年间南语片兴起。电影业一直保持着公营和私营并存的局面,这一时期,台湾共生产200多部故事片。</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台湾电影的繁荣(1962-1981)</p><p class="ql-block">60-7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为电影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台湾制片机构适应市场需求,改变了以宣传说教为主导的制片方针,培养了一批有才华的创作人员,拍摄了大量大众化的影片,主要类型有写实片、古装片、武侠片、言情片等,大多受到观众欢迎。这一时期是台湾电影的繁荣期,共生产影片约2000部。</p> <p class="ql-block">言情片的兴起与发展</p><p class="ql-block">琼瑶小说与琼瑶电影在互动中不断升温,这一时期,许多观众被其故事所吸引,因此,拍摄言情片成为台湾电影的潮流。</p><p class="ql-block">林青霞(1954-),祖籍山东,生于台湾嘉义。演员。高中毕业后,被星探发掘进入影坛。处女作为言情片《窗外》,随后出演了《纯纯的爱》《我是一片云》《月朦胧鸟朦胧》等10多部“琼瑶电影”,成为深受观众欢迎的演员。主演(八百壮士)获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后转往香港发展,主演了《警察故事》、《刀马旦》,并以《滚滚红尘》获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台湾电影的探索(1982-2005)</p><p class="ql-block">80年代初,一批青年导演崛起,掀起“新电影”运动,开创一代新风。但是,由于“新电影”过于冷静沉闷,缺少商业元素导致观众减少,市场低迷。90年代,台湾电影经过整合,出现了一些艺术性与娱乐性结合的作品和一些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商业片。</p> <p class="ql-block">大陆发行的第一部台湾影片《汪洋中的一条船》(1978)</p> <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 海峡两岸的电影交流</p><p class="ql-block">台湾与大陆自古不可分离,20世纪50年代起,有所隔断。从80年代末开始,海峡两岸电影交流与合作逐渐形成热潮,通过各种方式,密切往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