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继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分别在上海、北京、湖南创立共产主义小组,各地共产党组织似星星之火,迅速燎原,武汉、济南、广州、海外等地也相继成立共产主义小组。</p><p class="ql-block">一、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创立。</p><p class="ql-block">1918年3月,董必武担任了鄂西靖国军总司令蔡济民的秘书,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战争。1919年1月27日夜,靖国军唐光明部突然枪杀了蔡济民,董必武于是匆忙赶往上海,向孙中山汇报事件经过。</p><p class="ql-block">董必武,1886年3月生于湖北黄安县(后改为红安县),是中共“五老”之一,原名贤琮,号璧伍。有人说必武是他从事秘密革命活动时的化名,包括叶永烈在《红色的起点》一书中也采用了这一观点。但据考证,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他改名为必武是在1903年,当时他才17岁,刚考中秀才,那时的他,可能还不知道革命是何物呢。他取名为必武,与革命的关系,有可能纯粹是巧合。</p><p class="ql-block">董必武在上海期间,认识了刚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归来的李汉俊。李汉俊也是湖北人,与董必武是老乡,二人一见如故。</p><p class="ql-block">李汉俊是后来成立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重要成员,他在日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与董必武谈列宁,谈马克思主义,并借给董必武日文版的《资本论入门》,让董必武阅读。董必武很快就从三民主义者转向了马克思主义者。</p><p class="ql-block">董必武回武汉后,筹集资金,创办了私立武汉中学,这所学校后来成为武汉的红色据点。该校英语老师陈潭秋成为了董必武的密友。</p><p class="ql-block">1920年初秋,董必武收到李汉俊从上海寄来的信。李告诉董,上海已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希望董必武在武汉也建立共产主义小组。</p><p class="ql-block">董必武找陈潭秋商议,陈潭秋当即表示,愿与董必武一起着手创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p><p class="ql-block">两人成立一个小组,有点势单力薄,于是又吸收了包惠僧等二人,打算成立武汉共产主义研究小组。</p><p class="ql-block">就在武汉共产主义研究小组紧张筹备之时,陈独秀又派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刘伯垂来武汉,指导成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事宜。</p><p class="ql-block">刘伯垂是同盟会老会员,曾任孙中山的广东军政府高等审判厅厅长。1920年秋,刘伯垂从广州经上海回湖北老家,在上海,陈独秀发展他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并让他回湖北后,联系董必武,在武汉创立共产党组织。</p><p class="ql-block">刘伯垂到武汉后,约董必武见面,转达陈独秀的意见。董告诉刘,武汉共产主义组织已经筹备得差不多了。</p><p class="ql-block">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刘伯垂主持召开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当时叫武汉共产主义研究小组,后改名为中国共产党武汉支部)秘密会议,推举包惠僧为书记,陈潭秋负责组织工作。</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当时没有推举董必武为书记?有传言说,是董推举的包惠僧,一来是因为董必武事务较多,时间上不允许;另一方面,因为包惠僧当时是记者身份,有利于小组活动的开展。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就这样正式成立了。</p><p class="ql-block">二、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创立。</p><p class="ql-block">1919年10月,山东省议会议员王乐平组织成立了一个齐鲁通信社,附设一个卖书部,推销《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籍,在山东播撒马克思主义。</p><p class="ql-block">王乐平由于销售《新青年》等书籍的缘故,在北京时与陈独秀相识,并与陈独秀有过多次信件往来。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陈独秀曾致函王乐平,建议他在山东建立共产党组织。</p><p class="ql-block">王乐平虽是进步开明人士,但他本人是中国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党员,所以他不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更不愿意出面组织成立山东共产党组织。但他并不反感成立共产党组织,于是,他将陈独秀的信转给了自己的远亲、同乡王尽美。</p><p class="ql-block">王尽美生于1898年,天生一对大耳朵,人送外号“王大耳”。1918年,他20岁时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读书,于是有机会听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呼喊声。</p><p class="ql-block">一年后,五四运动爆发,王尽美成为山东学生运动的领袖。</p><p class="ql-block">1919年下半年,王尽美作为山东学生代表,去北平与北京大学学生会联系,他见到了北京大学学生会罗章龙等人。在罗章龙等人的影响下,他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并迅速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p><p class="ql-block">王尽美收到王乐平转来的陈独秀的来信后,就思考着要如何创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就在这时,远在北京的李大钊,在北平创立共产主义小组后,指派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当时任北平《劳动报》的编辑陈为人,来到济南,找到王尽美、邓恩铭等人,商议如何在山东创立共产党组织。南陈北李都关注着山东呢。</p><p class="ql-block">1921年初,在陈为人的协助下,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秘密成立了。成员包括王尽美、邓恩铭等人,王尽美任小组负责人。</p><p class="ql-block">三、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创立</p><p class="ql-block">1920年9月,共产国际代表、俄共(布)党员斯托诺维奇,被维经斯基派往广州,打算在广州协助建立共产党组织。</p><p class="ql-block">给斯氏当向导的是黄凌霜,就是那位曾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后来又退出的。黄是典型的无政府主义者,所以,黄在广州给斯氏介绍的,都是一些无政府主义者。</p><p class="ql-block">在那个年代,无政府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同行,都高举反军阀的大旗,都要求民主。但是无政府主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建立共产党组织,因此,斯氏在广州创立共产党的计划落空了。</p><p class="ql-block">但广州共产党组织创立的脚步并没有停止。1920年夏天,北京大学学生陈公博、谭平山、谭植棠毕业了,他们都是广东人,毕业后他们回广州。途经上海时,他们去拜访陈独秀。</p><p class="ql-block">虽然他们在北大时,谭平山参加过“新潮”社,陈公博和谭植棠并未参加过任何学生组织,但陈独秀、李大钊和《新青年》,还是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还是在他们心里播下了种子。而这一次路过上海,陈独秀再次对他们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宣传,从而坚定了他们马克思主义观点。</p><p class="ql-block">陈公博、谭平山、谭植棠三人回到广州后,创办《广东群报》,创刊号于1920年10月20日出版,创刊号上,他们约请陈独秀写了《敬告广州青年》一文。</p> <p class="ql-block">《广东群报》出版之后,在广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久之后,三人觉得,只有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主张,才符合当下中国的实际,三人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于是成立了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p><p class="ql-block">就在这时,陈独秀来到了广州。</p><p class="ql-block">1920年12月25日,陈独秀应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的再三恳请,来到广州,出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兼大学预科校长。</p><p class="ql-block">陈独秀来到广州后,立即与陈公博、谭平山、谭植棠商议创建共产党事宜,并与共产国际代表斯托诺维奇见了面。</p><p class="ql-block">在陈独秀的主持下,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了。陈独秀亲自担任书记,后改由谭平山担任,陈公博负责组织工作,谭植棠负责宣传工作。</p><p class="ql-block">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就这样成立了。</p><p class="ql-block">四、海外共产主义小组的创立</p><p class="ql-block">(一)旅日共产主义小组的创立</p><p class="ql-block">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周佛海是暑假期间从日本回国,在上海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之后他就回到日本,继续留学。</p><p class="ql-block">不久之后,同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的施存统(音乐家施光南的父亲)也来到日本。他找到周佛海,因二人同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就商量着决定成立旅日共产主义小组。</p><p class="ql-block">二人写信向陈独秀汇报情况,陈独秀随即回信同意,并指定施存统为小组负责人。</p><p class="ql-block">旅日共产主义小组是所有共产主义小组中最小的一个,只有施存统和周佛海两名成员。</p><p class="ql-block">(二)旅法共产主义小组的创立</p><p class="ql-block">1920年12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立者之一的张申府,应邀前往法国里昂中法大学任教。途经上海时,陈独秀交给他一个任务:在海外留学生中发展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张申府在去法国的轮船上,遇见了天津学生运动领袖刘清扬,刘清扬当时正去法国留学。由于在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立之初,李大钊、张申府就想将刘清扬发展成第三个小组成员,当时被刘清扬拒绝了。</p><p class="ql-block">再次遇见刘清扬,张申府也就再次向刘清扬宣传起马克思主义。</p><p class="ql-block">到法国后,1921年1月,张申府发展刘清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与她结为夫妇。后来,他们遇见比他们早半个月到达法国的周恩来。由于刘清扬曾是周恩来组织的觉悟社的骨干成员,与周恩来十分熟悉。于是,1921年2月,张申府和刘清扬夫妇作为介绍人,发展周恩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 青年周恩来</p><p class="ql-block">不久以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赵世炎、陈公培二人前往法国,经陈独秀介绍,二人去见张申府。于是,张申府、周恩来、刘清扬、赵世炎、陈公培五人,成立了旅法共产主义小组,张申府任负责人。但当时小组是没有正式名称的,“旅法共产主义小组”是后人统一称呼的。</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整理于乙巳二月十六日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