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铁血铸军魂 英雄永不朽——海南参战老兵隆重纪念对越自卫还击战胜利46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3月16日上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5军第163师海南籍参战老兵齐聚华茗精选酒店,以庄重而深情的座谈会形式纪念对越自卫还击战胜利46周年。这场跨越近半个世纪的相聚,既是对峥嵘岁月的回望,更是对牺牲战友的深切缅怀,彰显了革命军人永不褪色的忠诚与担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9年2月17日,中国东西两线边境炮火轰鸣,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响了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正义之战。原55军163师作为东线主力部队之一,从广西凭祥友谊关出境,承担了攻克同登、血战探某、突破谅山屏障扣马山的重任。在短短28天的战斗中,这支部队以歼敌5861人的战绩,成为参战陆军师中歼敌数量之首,涌现出"探某攻坚英雄营"等英模集体以及无数个人一等战功,谱写了铁血军魂的壮丽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座谈会上,原海口市委常委、海口警备区司令员符永健作为亲历者,动情与大家回忆了那段刻骨铭心的战斗岁月。时任487团二营四连排长的他,从开战之日至撤军,曾从头到尾与战友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面对同登越军炮台的坚固工事,战士们以血肉之躯突破越军交叉火力网;在探某高地攻坚战中,全排战士顶住敌军反扑,用生命撕开防线缺口。符永健所在排荣立集体二等功,其个人更因英勇表现被授予一等功。符永健说:"许多战友在我怀中,满身血窟窿倒下的瞬间,还在喊着“排长,我要入党”,'替我把任务完成',他们永远定格在了18岁、19岁……"谈及牺牲战友,在场铁血老兵无不动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与会老兵们拿出手机上已牺牲的战友相片口述历史,再现了163师官兵的辉煌战绩:2月17日首战攻占同登交通枢纽,切断越军3师12团退路;2月25日强攻谅山门户扣马山,突破奇穷河天险;3月4日攻克谅山北市区,彻底粉碎越军"不可逾越"的狂妄宣言。这些战役的胜利,不仅重创越南霸权主义气焰,更为中国改革开放筑牢了边疆屏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打出了军威国威,但胜利的代价太沉重。"老兵王天才回忆,仅探某高地一战,163师便有数百名战士血染沙场。据统计,1979年对越作战中,163师共牺牲官兵600余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长眠于广西匠止、南山等烈士陵园。座谈会上,老兵们回忆牺牲战友生前的往事,誓言"只要我们还活着,英雄的故事就永远有人传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6年弹指一挥间,当年冲锋陷阵的年轻战士已两鬓斑白,但军人的豪情从未消退。"为了祖国安宁,我们无怨无悔!"老兵李润民的发言引发全场共鸣。与会者纷纷表示,要将战场记忆转化为爱国教育的生动教材,让年轻一代铭记:今日的和平繁荣,是先烈用青春热血铸就的丰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悉,海南省退役军人服务协会特别关注这些参战老兵,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已深入各个校园中。军协以参战老兵为荣,并经常性开展组织老兵报告会和节点慰问军烈属的公益活动,同时计划建立参战老兵口述史档案。正如符永健司令员所言:"纪念胜利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让世人懂得——中国军人用生命捍卫的尊严与和平,永远不容侵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场跨越46年的纪念,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当《血染的风采》旋律在手机上响起,老兵们挺直腰板齐声高唱,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用热血书写忠诚的青春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让我们记住这些保家卫国的老兵勇士们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l6”胜利凯旋日46周年纪念活动与会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符永健,1976年12月从海南昌江县入伍,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参战时为原163师487团4连排长,个人荣立一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润民,1975年1月从海南琼中县入伍,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参战时为原163师炮兵团6连1排长,所在排荣立集体二等功,个人荣立三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姚积权,1975年1月从海南琼中县入伍,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参战时为原163师489团通信连班长,个人荣立三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黎巨清,1975年1月从海南琼中县入伍,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参战时为原163师487团4连班长,在攻打探谋战斗中负重伤,个人荣立二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符高泽,1975年1月从海南琼中县入伍,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参战时为原163师487团电影组长,负责牺牲战友的掩埋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莫少坚,1974年12月从海南琼海县入伍,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参战时为原163师489团7连卫生员,随连队攻打同登法国楼,7连被中央军委授予“攻坚英雄连”,个人荣立三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学友,1974年12月从海南琼海县入伍,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参战时为原163师489团1连班长,所在班荣立集体一等功,个人荣立二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汉雄,1976年12月从海南昌江县入伍,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参战时为原163师489团2营炮连班长,所在班荣立集体一等功,个人荣立一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梁磷琦,1976年12月从海南昌江县入伍,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参战时为原163师488团3连排长,所在排荣立集体二等功,个人荣立二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天才,1976年12月从海南昌江县入伍,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参战时为原163师487团3营炮连班长,个人荣立三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吴清雄,1976年12月从广东惠阳入伍,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参战时为原163师489团1营炮连指挥班长,个人荣立三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成富烈士,原163师487团〝大渡连”4班副班长。1975年1月从海南琼中县入伍,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在攻打同登536高地时英勇牺牲,被追记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和战斗英雄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画外音:现场还有一个叫王成华的烈士弟弟,他家住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大木村委会毛合村。是全国战斗英雄王成富的四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成华说:我大哥王成富于1975年参军入伍,是55军163师487团(红1团)2连2排4班副班长。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斗中英勇牺牲。后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战斗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我有幸被邀请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胜利凯旋的纪念活动(3.16)。看见我大哥的老首长、老战友们相互握手拥抱,情意浓浓,大家与符司令员坐在一起,话当年在残酷战场经历和28天的战斗过程。我也为我大哥的牺牲而难过,但看到他的战友们幸福相聚这一刻,我也为他们都活着而感到高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符永健司令员招呼我坐在他身旁,嘘寒问暖,我心里温暖而感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向大家汇报了我的家庭情况,我们兄弟6个,大哥参军的第二年老爸因病去世,老妈1997年也去世了。我们为大哥的英雄事迹感到骄傲和自豪,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烈属的关怀,我兄弟三人都在政府部门工作。感谢大哥的战友们一直以来对我家人无私的关爱,祝愿各位老兵身体健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无数默默无闻的英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些人的努力和牺牲,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和平日子。没有他们的奉献,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安稳生活。正是他们的无私付出,才让我们能够享受当下的宁静与和谐。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是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基础。没有他们的奋斗精神,我们不可能拥有今天的幸福安定的环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身处和平繁荣的时代,我们更要保持警惕,铭记历史的教训。国家的强盛来之不易,我们不能忘记过去遭受的苦难和屈辱。只有时刻警醒,才能避免重蹈覆辙,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以史为鉴,珍惜当下的和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海南省退役军人服务协会新闻中心主任(萧海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5.3.1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符永健时任海口市委常委、海口警备区司令员,现海南革命史研究会会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符永健司令员:海南文昌人,1976年l2月从昌江入伍,在l63师487团二营四连服役,战时为4连排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润民,海南省定安县人,1975年1月从琼中县入伍,在原五十五军163师炮兵团6连服役,1977年6月任1排长,参加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战,所在排荣立集体二等功,一班集体一等功,神炮班称号,二班集体二等功,本人荣立三等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战,所在排荣立集体二等功,一班集体一等功,神炮班称号,二班集体二等功,李润民个人荣立三等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姚积权:海南省澄迈县人。1975年从琼中入伍。战前是163师四八九团通信连电台报务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黎巨清:海南琼中县人,1975年1月应征入伍,服役55军163师487团4连。1979年2月17曰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历任战士,付班长,班长,2月19日攻打探某高身负重伤被下火线,并荣立二等攻,现在是5级残疾军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天才:海南省昌江县人。1977年,在昌江武装部入伍,战时担任163师487团二营班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吴清雄:海南人。1979年2月17日战时是163师489团一炮连指挥班班长。主要任务带领全班协同连长完成总功开始的炮火准备,战斗全过程以猛烈的炮火支援步兵冲锋。战后荣获个人三等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梁磷琦:1976年12月从海南省昌江县人武部入伍,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所在55军163师488团3连二排,战时职务排长。随部队参加对越南同登、谅山穿插作战。战后所在排荣立集体二等功,个人荣立二等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符高泽:在海南省琼中县应征入伍。服役广州军区55军163师487团,历任487团电影组组长,后任163师电影队长;1979年2月17日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莫少坚:原55军163师489团七连卫生员。参加了1979年2月17号对越自卫还击战!跟随部队攻打同登,谅山。取得可喜的成绩,特别是攻打同登法国楼。我们七连打出了军威!国威!全歼了法国楼内的越军号称飞虎团的一千多人!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巜攻坚英雄连》的光荣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学友:1974年12月在琼海应征入伍,原五十五军一六三师489团一连,79年2月17日参加中越自还击战当年是六班长,在带领全班英勇杀敌,出色完成战斗任务,全班荣立集体一等功,本人荣立二等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汉雄:1976年12月从海南昌江县入伍。1979年在陆军第55军163师489团2营炮兵连9班任班长。战后荣立班集体一等功,个人一等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成华,家住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大木村委会毛合村。是全国战斗英雄王成富的四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哥王成富1975年参军入伍,是55军163师4187团(红1团)2连2排4班副班长。1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斗中英勇牺牲。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战斗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有幸被邀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斗胜利凯旋纪念活动(3.16)。看见大哥的老老首长老战友相互握手,拥抱,情意浓浓,大家围着符永健司令员坐在一起,话当年残酷英勇的战斗与今天的美好生活,心酸苦难喜悦的泪水交融在一起,但气氛热烈融洽。午餐时符永健司令员招呼我坐在他身旁,嘘寒问暖,我心里感动温暖而感激,我向他汇报了我的家庭情况,我们兄弟6个,大哥参军的第二年老爸因病去世,老妈1997年也去世了,我们为大哥的英雄事迹感到骄傲和自豪,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家庭的关怀,我兄弟三人参加政府部门工作,感谢大哥的战友无私的关爱,愿各位老兵(老哥)身体健康,幸福美满!</span></p> <p class="ql-block">海南省退役军人服务协会会长王一萍在战斗英雄史光柱报告会上发言</p> <p class="ql-block">海南省退役军人服务协会领导层出席活动</p> <p class="ql-block">参战老兵出席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英雄与参战老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9年2月17日拂晓,隆隆的炮声震撼着大地,炮火映红了祖国的西南天空,我军从东西两线同时向越军展开还击作战。至3月16日,我军完成了既定作战任务,作战部队全部撤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6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年龙腾虎跃的年轻战士们,如今个个已是两鬓斑白。但他们座谈发言,仍然自豪地说:“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我们今生无怨无愧!尽管我们已经年迈,但依然珍视光荣的历史。绝对不会忘记那与战友生死离别、与敌人战斗过的日日夜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他们为之而骄傲的岁月。他们血染沙场,无愧今生,无愧是中国的军人。因为插在高地上飘扬的军旗有这些英雄们血染的风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着老兵们的回忆,46年前对越还击战仿佛浮现在大家面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9年2月17日的凌晨,中越边境的群山之中,我军万炮齐鸣,整个大地都跟着颤抖起来。一发发炮弹就像愤怒的巨龙,撕裂了寂静的长空,朝着越军阵地猛扑过去。那骤然响起的枪炮声,瞬间震动了整个世界,中国军队自卫还击战的大幕就此拉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任第55军第163师487团二营四排长的符永健,随“粤东雄狮”163野战师从广西凭祥友谊关出境,他们是攻打越南同登、探某(战略交通要地)、谅山的主攻部队之一。在攻打某高地的时候,战士们遭遇了越军的顽强抵抗。敌人在高地上修筑了坚固的工事,机枪交叉火力凶猛。他与战友们组成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一次次向高地发起冲锋。有的战士受伤了,简单包扎一下,又继续投入战斗,有的战士牺牲在冲锋的路上,但他们无惧死亡的精神激励着后面的战友,没有一个人会退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63师的3个步兵团负责主攻同登,487团由友谊关左右两侧出击,进攻路线沿唯一的公路和铁路线向同登正面攻击。487团穿插包抄至同登与谅山的一号公路交会点——探垄阵地,阻击谅山方向涌来增援的越军。在55军坦克团3营7连、8连和9连支援下,487团进攻越南同登镇,以攻占同登和谅山的公路交会点探某为最终目标,与488团会合形成对同登敌军的包围,以歼灭越军3师12团为目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63师老四野军人边贵祥师长用看家部队“红一团”—487团作为对同登越军第3师12团正面主攻部队时,又用488团和489团编织成一个口袋,在探垄一带阻击谅山越军3师其他部队和太原越军援兵,消灭越军有生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月17日早晨战斗打响后,符永健所在的487团按时攻占了460高地、423高地、玻保和班列高地。但在进攻同登4、5、6号高地时,友军受到鬼屯炮台越军火力阻击,遭受很大伤亡。进攻在不顺利,且无法按时进至探某高地时,军前指决定调整进攻计划,为保证合围越军第3师12团计划成功,487团在完成攻占班列高地后,又回头协助489团由东向西进攻探某高地,全力进攻鬼屯炮台和同登镇。17日下午,傍晚前攻下同登镇及火车站后,487团开始进攻探某高地,完成对同登越军3师12团的合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月25日,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决定把谅山战役主攻任务再次交给55军,并把向谅山正面攻击的任务再次交给163师,沿同(登)谅(山)公路两侧和奇穷河沿岸向谅山省方向进攻,与友军协同攻占谅山北市区,彻底歼灭谅山之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63师487团,配属军坦克团两个连、师防化连一个喷火器班,成两个梯队,在探某、班列之间展开,主力沿303高地、那来东侧无名高地向扣马山实施钳形攻击,当日攻占下扣马山后,我军大部队向谅山北市区开始进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2月17日到3月16日,163师487团攻占同登、血战探某、攻克扣马山(谅山省屏障)。遇到的越军阻击最强,战斗也最为激烈残酷,在战士们英勇的一路强攻硬打下,胜利的完成了打过奇穷河、攻克谅山的作战任务。此役共歼敌5861人,其中,击毙5293人,伤敌530人,俘敌38人。歼敌数是163师参战29个陆军师中的第一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符永健司令员感叹其有幸此生能成为163师的一员并全程参加整个战斗至撤军,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中国军人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也一举夯实了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奠基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特别是符永健所在487团二营血战探某,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探某攻坚英雄营"荣誉称号。符永健荣立个人一等功,所在排荣立集体二等功。符永健与战友们生动诠释了当代革命军人献身使命、展现一代士兵的茁壮成长以及成长过程的别样风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隔多年,也许大多数国人已经忘记,也不会有更多的人提起。但是,每个曾经经历那场战争的老兵和他们的亲人们都不会忘记,那是一个用青春和热血谱写英雄的年代,那是一个令所有参战老兵难以忘怀的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短短28天,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无数年轻的战友把宝贵的生命、灿烂的青春留在南疆红土地里。符永健回忆说:当年我是排长,亲历目睹许多战友在敌人枪林弹雨中满身血洞倒下。战友们牺牲的瞬间,仍然是那样勇敢顽强,有要求入党的,有把战斗任务托付给战友的。他们倒在了血泊里,永远地离开了战友,永远地离开了亲人,永远地离开了缤纷的人间,将绚丽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18、19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们走了,走在灿烂的年华里,走在血染的青春里,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人生的豪迈与壮丽,用热血诠释了保卫南疆的誓言,用行动捍卫了国家的尊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只要我们还记得,他们就还活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63师战场回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登、谅山方向的战斗又可分为两个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阶段是同登战役,1979年2月17日开始,2月23日结束,历时7天。在此战役中,55军的3个步兵师是这样排列的:163师的3个步兵团主攻同登;164师由北山出发,攻击扣考山开始,掩护163师左翼,并从左侧对同登形成第二层包围圈;165师由浦寨出发攻击巴扁山及339高地,目标是同谅公路旁的303高地,掩护163师右翼,并从右侧对同登形成第二层包围圈。主攻同登的163师在战前预定的作战计划是这样的:487团负责正面攻击,由友谊关左右两侧出发,800米的正面宽度。进攻路线沿唯一的公路和铁路线向同登正面推进。488团由友谊关左侧的米七出发,掩护487团左翼,穿插包抄至同登与谅山的一号公路交会点——探垄阵地。阻击谅山方向援军,包括第二军区对同登的援兵。489团由友谊关右侧的弄怀出发,沿高(平)谅(山)公路,在55军坦克团3营8连和九连支援下,与487团并肩进攻越南同登镇。以攻占同登和谅山的公路交会点探某为最终目标,与488团会合并形成对同登的包围。55军坦克团3营7连配合163师487团正面攻击同登各阵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整个同登战役中,我军的战略战术可以概括成以下几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一点两面的攻击策略,这是四野林彪惯用的战略战术典型。以163师为例,487团是点,488团和489团是面;如以整个55军来看,163师是点,164师和165师则是面;一点正面攻击,两面包抄合围。以歼灭越军3师12团为目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围点打援:当163师老边师长用看家部队“红一团”—487团作为对同登越3师12团正面主攻部队时,又用488团和489团编织了一个口袋,有计划有准备地在探垄一带阻击谅山越军3师其他部队和太原越军援兵,尽量消灭越军有生力量。55军除编织163师这个口袋,还使用164师和165师编织一个更大的口袋,目标是歼灭越3师的有生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梳头、拉网收口和清剿占领区域中的越军残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按照55军战前的作战分工命令,各团的战斗分工本来应该是,左翼488团负责在2月17日穿插到同登地区的探垄、那派越军阵地,对同登之敌达成合围,断敌退路,阻敌增援,在友邻协同下,分割歼灭同登之敌。负责从中央突破进攻的487团则沿402高地东侧向460高地、423高地、玻保进攻,最后向班列实施迂回,与488团协同,分割围歼同登之敌。右翼方向由489团进攻苦大南侧无名高地、386高地及同登的探某高地,与487团协同围歼同登地区之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月17日早晨战斗打响后,488团在中午提前30分钟完成了预定的战斗任务,穿插到达同登东南方的探垄。487团也按时攻占了460高地、423高地、玻保和班列高地。165师493团在163师489团右翼,负责从我国渠历出发,经塔来、会梅、玻谋、波寨、那炸、昆匡直插同登南部的303高地,与我师488团会合,形成对同登地区的合围。由于165师493团在339高地遭到越军阻击,不能按时到达同登东南方的303高地,489团进攻路线的右翼暴露在越军339高地和巴扁高地的火力之下。当489团3营进攻同登4、5、6号高地时,受到鬼屯炮台越军火力阻击,遭受很大伤亡。7连指导员和副连长都在那里不幸阵亡。17日中午,489团决定由2营替换下3营,继续进攻,争取按时打到战前规定的目的地探某。可惜换上去的2营进攻还是不顺利,无法按时进至探某高地。军前指决定调整进攻计划,488团除原定战斗任务不变,超越本师战斗分水线,协助受阻在339高地的165师493团进攻303高地,保证合围越3师12团计划成功。487团在完成攻占班列高地后,回头协助489团由东向西进攻探某高地。489团则全力进攻鬼屯炮台和同登镇。17日下午,489团调整进攻计划,傍晚前攻下同登镇及火车站,后因地势过于开阔,部队又从火车站撤回同登一号高地。487团开始进攻探某高地。488团则顺利攻占303高地,完成对同登越军3师12团的合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阶段谅山战役从1979年2月27日正式开始,3月4日结束。2月25日,许世友决定把谅山战役主攻任务再次交给55军,并把向谅山正面攻击的任务再次交给163师。当时55军的具体部署是:增配陆军54军炮兵团、54军161师、50军的443团、444团、炮兵26团、炮兵12团1营、工兵2团地爆连。军、师成两个梯队,军主力163师、165师分三路沿同(登)谅(山)公路两侧和奇穷河沿岸向谅山方向进攻,164师分三路沿板谅公路两侧和扣考山东侧向谅山方向进攻,50军443团、444团归该师指挥,161师以一个营在班庄一带担任警戒,团主力在民主山展开向650高地攻击,161师主力为军预备队,配置在岜口、板介地域。军炮兵群由炮兵52团、12团编成,配置在板必、板蒙、丘荷、那丁地区,以主要火力支援163师和165师。军高炮群由高炮团编成,分别配置在下蒙、板透地区,保障军基指和军炮兵群的上空安全,军坦克团2营(欠5连)为军坦克预备队,配置在板标地区,军反坦克预备队由军85加农炮营和反坦克导弹连编成,分别配置在派桑、那全地区,军保障队由军工兵营编成,配置在渍苗地区,军指挥所在顺龙,后指在上石车站东北侧。还是一点两面:一点是163师,两面是164师和165师。这次在谅山东南面和西南面,许世友又加了两面:50军148师的两个团被加强到164师,负责包抄到谅山左后方。54军161师负责掩护55军右侧,包抄到谅山的右后方,形成第2个包围圈,并负责打援。在谅山战役中,163师分成两个梯队,在班列、611高地之间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在303高地至巴罗地段突破,首先以主力沿那来向扣马山实施主要攻击,以一部分兵力向417高地攻击,打开通往谅山的大门,而后沿同谅公路两侧向谅山主攻,与友邻协同攻占谅山北市区,歼灭谅山之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63师第一纵队展开两个团,右翼为487团,配属军坦克团两个连、师防化连一个喷火器班,成两个梯队,在探某、班列之间展开,主力沿303高地、那来东侧无名高地向扣马山实施钳形攻击,当日攻占扣马山;以小部分兵力攻歼那派、郭注之敌。左翼为488团,成两个梯队,在班列至611高地一线展开,以第一梯队左翼1营首先攻占巴罗、那和,尔后,以一部分兵力攻占417高地,配合487团进攻扣马山;第一梯队右翼2营从423高地及其东面和东南面无名高地,隐蔽地占领409高地、探垄北侧无名高地待机;第二梯队3营占领昆漂北侧无名高地、480高地一线,随2营行动。489团为师第二梯队,在玻保、423高地、460高地地域隐蔽待机,随时准备接替487团任务,然后在536高地以东地区进入战斗,向谅山北市区发展进攻。我师炮兵编为两个群,第一群由师炮兵团(欠85加农炮营)、军炮兵团122加农炮营、54军炮兵团152加榴炮营编成,配置在玻保、402高地、那板地域;第二群由炮兵1师2团编成,配置在卡防、新街、关前隘地域,以主要火力支持第487团攻击扣马山。师反坦克预备队由85加农炮营编成,以两个连在友谊关前卡凤隧道附近待机,以一个连在玻保附近地区展开,随第一梯队487团行动,随时准备在那派和魁梅、波孟和那地区展开,抗击来自谅山方向敌坦克的反击。师高炮营在卡防、364高地、板咘地域占领发射阵地,掩护师指挥所和炮兵群的对空安全。师运动保障队在玻保待机;师工兵预备队在米七待机;师防化预备队在板啼待机。师指挥所在关前隘东南无名高地开设;师后方指挥所在葫芦岭北侧无名高地开设;救护所在板价,弹药所在岜口山洞。右翼保障163师487团突击的是165师493团,左翼保障163师488团突击的是164师。165师的右翼仍是54军161师,攻进谅山时,488团和489团转为主攻部队,齐头并肩向市区进攻。487团在攻下扣马山后转为师预备队,负责原地清剿越南残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9年3月1日凌晨4点,谅山城区上空还一片漆黑。突然,一声令下,55军的300多门大炮同时开火,瞬间照亮了整个夜空。这就是后来被称为"万炮轰谅山"的著名战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位亲历炮击的炮兵营长回忆说:"当时我们营就有36门152毫米榴弹炮,每门炮30分钟内打出了近30发炮弹。光是我们一个营,就往谅山倾泻了上千发炮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统计数字显示,在这短短30分钟内,55军向谅山城区发射了近1万发炮弹。这场密集的炮击不仅摧毁了越军的防御工事,更打乱了他们的指挥系统。一位被俘的越军军官后来说:"那天的炮击太猛烈了,我们的通讯系统在开始就被打断,根本无法组织有效防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而在炮火覆盖的同时,165师494团一连正在巴别东东侧的无名高地上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阻击战。这个连队接到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这个高地,为主力部队创造突击谅山的有利条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接下来的9天里,494团一连在这座不起眼的小高地上,上演了一场令人震撼的战斗。越军为了夺回这个战略要地,发起了整整20次反扑。每一次反扑都伴随着密集的炮火袭击,但494团一连的战士们始终坚守阵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位幸存的战士描述道:"最激烈的一次战斗中,敌人的炮弹把我们的工事都炸平了,但我们就用石头垒起简易掩体,继续战斗。"在这场持续9天的战斗中,一连指导员壮烈牺牲,连长和副连长都负了重伤,全连伤亡近一半,但他们不仅守住了阵地,还主动出击,消灭了240名敌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样的战例在55军并不鲜见。据统计,在整个对越自卫还击战期间,55军共消灭越军10,843人,俘虏108人,创造了参战部队中最辉煌的战绩。几乎所有建制级别的歼敌纪录,都被55军创造或打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3月4日攻克谅山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55军不仅创造了28天内攻克一座重要城市的纪录,更重要的是将伤亡控制在了最低水平。这得益于他们科学的战术运用和强大的火力支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位参与谅山战役的团长说:"我们采取的是'步炮协同'战术,每次步兵发起冲锋前,炮兵都会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这样既保证了进攻效果,又减少了伤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战后的统计显示,55军的战果令人瞩目:7个单位被授予英模单位称号,14人获得一级英模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无数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功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更值得一提的是,55军不仅创造了显著的战果,还在战场上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资料,为我军研究越军作战特点提供了宝贵素材。这些经验后来被编入军事教材,成为了宝贵的战例教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战后评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9年3月16日,在广州军区的一次作战总结会上,军长朱月华说了一句让在场所有人都印象深刻的话:"这仗打得真像剿匪!"这句看似玩笑的话,却道出了55军在这场战役中的独特作战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位参加总结会的师长回忆说:"朱军长这句话说得很有意思。我们55军确实采用了很多灵活机动的战术,不是一味地硬碰硬,而是充分利用地形优势,运用包围、切断补给线等战术,最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战后的总结中,各级指挥员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点:55军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早在战前的训练中,朱月华就特别强调要研究越军的作战特点。他让各级指挥员反复研究法越战争时期越军的战例,分析他们的战术特点和弱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份保存至今的作战笔记显示,55军在战前就已经摸清了越军的三个特点:一是擅长山地游击战,二是后勤补给能力有限,三是指挥系统容易被打乱。正是基于这些分析,55军才能在实战中准确把握战机,一举攻克谅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战后,55军的经验被军区总结为"六个注重":注重火力准备、注重战场侦察、注重步炮协同、注重战术创新、注重后勤保障、注重指挥灵活。这些经验后来成为了我军在山地作战中的重要参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9年4月,军区组织了一次专门的经验交流会。会上,一位参战的团长分享了一个细节:"我们在战前就模拟过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比如通讯中断、部队迷失方向等,所以在实战中遇到这些问题时,大家都能临机应变,不慌不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些战例对未来作战有着重要启示。首先是火力优势的重要性。55军的"万炮轰谅山"战例,充分证明了现代战争中火力支援的关键作用。一位炮兵参谋说:"没有强大的火力支援,再英勇的步兵也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次是指挥员的临机决断能力。朱月华在战争初期果断改变作战计划的决策,被认为是此次战役成功的关键转折点。这个决定后来被收入军事院校的教材,成为临机决断的典型案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后是后勤保障的重要性。55军在战前就充分考虑到了后勤补给问题,这为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提供了保证。一位后勤处长说:"在战争中,后勤保障就像军队的血液,决不能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8年,朱月华在广州逝世,享年87岁。在他去世前的一次回忆中说道:"55军的胜利不是哪个人的功劳,而是全体指战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当时就是要打好这一仗,打出军威,为国争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春秋迭易,岁月轮回。时间的脚步又一次走进难以忘怀的3月16日。1979年3月16日,这一天是对越“自卫反击,保卫边疆”凯旋而归的日子。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44年,但在这场战斗中的许多往事,回忆起来至今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天,成为一生中最深刻、最难忘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9年2月17日,遵照中央军委命令,我们所在的部队和云南、广西边防军一道,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我军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出色完成了作战任务。3月16日,反击战胜利结束,参战部队全部撤回国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2月17日至3月16日,短短的28天的时间里,我们参战军人们经历了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战争中经历了残酷的战斗和牺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参战军人用生命和青春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出征前的誓师大会上,参战军人庄严宣誓:“祖国的尊严高于一切,人民的利益重于一切,为了祖国和人民我们愿意献出一切!”金子般的语言掷地有声,充分表达了参战部队对党的忠诚,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喊出了中国军人的心声和军人的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出征前的晚餐,参战军人都以班排为单位喝壮行酒,其中有战友间互相告慰、生死相依的血酒,酒令则是“干了这杯酒,抽完这根烟,烈士陵园见!”他们无所畏惧,笑对一切。这就是中国军人的乐观豁达、豪迈和霸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发起总攻的黎明前夜,参战军人挤出时间给家人写下遗书,交代自己的后事。其中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牺牲后不要给政府添麻烦!”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平凡的叮咛,让人泪目,让人难以忘怀。这在和平时期的同龄人中是无法想象的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了快速打通总攻的通道、排除路障,参战军人用几米长的竹杆敲掉一颗颗地雷,有的甚至用自己的身体滚地雷,用血肉之躯给部队滚出了一条通向胜利的路,那种壮烈震憾世人;炮手遭炮火炸瞎了双眼,凭着听力和观测的印象,把炮弹射向敌人的碉堡,那射姿比泰山还稳……他们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只因维护领土完整、捍卫祖国尊严是军人的责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参战军人迎着呼啸的子弹和高密度的炮火,不管脚下是地雷还是陷阱、壕坑、竹签阵,身中数枪,仍然顽强地坚守阵地;电话线频频被炸断,他们就用身体做导线,用生命守护着“炸不断的生命线”……一个个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因为他们是军人,为了保家卫国,冲锋陷阵是他们的神圣职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攻克山头阵地最艰险的时刻,随着连指导员一声喊“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跟我上”的呐喊,参战军人勇敢地站了出来,身先士卒冲在队伍的最前面;轻伤不下火钱,重伤坚持战斗,“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有的身体多处负伤,腿折手断,肠子外露,不下火线,捂住肚子上弹夹;有的脑盖被炸穿,气、喉管被弹片刺破,在生命垂危之际,还在摸索着找枪支,视枪如生命,他们在牺牲的瞬间仍然是那样勇敢顽强;伤员遭火海包围后,不让战友救火,牺牲前仍喊着:“一定要守住阵地!”他们用坚强的意志践行了军人的伟大使命。当看到一具具烧焦的年轻的遗体时,那种感觉无法言喻,痛彻心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与敌人短兵相接、搏杀格斗,参战军人毫无畏惧,顽强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抱着敌人滚下山崖,与敌人同归于尽,当找到遗体时,手臂仍然与敌人抱在一起无法掰开,悲壮的姿势让人泪奔;在高温潮湿的特殊环境里,找到牺牲战友的遗体时,已高度腐烂,用手轻轻一拉胳膊竟然悄无声息地掉下来了……然而,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参战军人都没丢下一具战友的遗体。因为,他们用生命履行了“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诺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深入敌后搞侦察、抓“舌头”,打穿插、阻敌援,参战军人在敌营里杀进打出,如同神兵;牺牲或受伤后的军人,由战友们用树藤挷着,用树干抬着翻山越岭。战斗中,枪管打红了,手烫的全是血泡;有的身体被炮火撕裂,境况惨烈。面对残酷的战场,他们依然前仆后继,奋勇向前,谱写了中国军人的赤胆忠心和报国之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战场上经历了无数艰辛与磨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边境集结到烽火战狼烟,直至凯旋,参战军人不知道阳历、阴历日期,不知道星期天、节假日,只知道白天黑夜,天晴下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8天的战斗,他们没有吃过正常饭菜。天天吃的是压缩饼干,偶尔吃顿饭,也是咸菜、榨菜,野菜当家,萝卜、白菜为稀有之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喝的是牛脚印和稻田里的水,喝开水比吃油艰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很少洗过脸,没有刷过牙,更没有刮过胡子。回国时,绝大部分已由解放军叔叔变成了解放军“爷爷”。没有洗澡、换服装,衣服象沥青油毡,黑中带亮,身上虱子赛过芝麻,又黑又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水土不服,急性肠炎和痢疾时常发生,跑肚拉稀只能让其在裤裆中自然风干,身上异味难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裤裆磨烂长成疮与蚊虫、虱子叮咬的疙瘩相互交织,导致尴尬难忍的“隐私之痒”和周身溃烂奇痒难耐,疼痒难熬,有时会流出血和浓水,形成越抠越痒,越痒越抠的恶性循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8天里,军人们以天为被,以地为席,和衣而睡,露天而眠,枯草和树叶是他们最好的陪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战场上最担心的是怕掉队,即使再困,也只能半梦半醒,他们克服了流血牺牲以外的疲劳、饥饿和掉队危险,践行了“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誓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夜晚常与毒蛇、老鼠为伴,与蚊虫为伍,从不畏惧,乐观的面对一切。战友们戏谑地称:“一条毒蛇两斤肉,三个老鼠一锅汤,四只蚊子一碟菜,五个虱子喝顿酒”。可见老鼠之大和蚊子之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所有历经的磨难和艰苦,参战军人从未被压垮,而是砥砺奋进,铿锵前行,凭着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让爱国主义情怀激荡无限的精神力量,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月16日,英雄的中国军人凯旋而归,在受到祖国人民热烈欢迎和赞美歌颂的时刻,他们自信刚毅的脸上带着凝重和悲痛,因为有无数并肩作战的好战友、好兄弟,把青春和生命留在十万大山的边境,他们无愧于“新一代最可爱的人”这一崇高的荣誉和礼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忆让人心痛不已,想想大家一同出征,我们回来了,他们却永远留在南疆。那是我们同去没能同归的战友。这些战友没有来得及享受爱情,品尝人生的甘美,更来不及告别亲人、孝敬双亲就匆匆而去。这些十八九岁、二十郎当的年轻小伙子,听从祖国的召唤,昂首冲向南疆边陲,明知此行可能有去无回,依然无怨无悔,为祖国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在英雄们的心中,祖国和人民利益永远高于一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别忘了,这场距离我们最近的惨烈战争。“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正是这场正义之战,抵御了外患,教训了敌人,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对越作战最大的成绩是:一战奠定了四十多年的和平,打出了一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环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别忘了,如今的和平都是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当今,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我们应当提高警惕,敢于亮剑。“敢战方能止战,能战才能言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别忘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廉颇老矣,犹记当时。尽管我们已经从退役到退休或继续在耕种劳作,安享美好生活,但我们依然珍惜当兵的历史,怀念那难忘的战火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我们不需要国家对参战退役军人有什么特别优待,只希望能够多一分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请崇尚我们的烈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请尊重我们的烈属家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请厚待我们的伤残军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