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p class="ql-block">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以“最初的湾区”为主题,运用在地化的艺术创作方法,讲述南海故事,是成功引入国内的世界级文化项目、首个全域性、地域型艺术节,也是国际知名的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的首次完整呈现。</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6日到2025年2月12日,30个国家和地区的165组参展艺术家,通过作品向本地居民和游客展示自己对南海的认知、思考和期待。作为 “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团队(瀚和文化)运用“艺术创生”方法,在国内开展的首个全域性地域型艺术节,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融入乡村振兴,服务地方发展,希冀助力南海成为“大湾区文化高地”和“世界文化艺术旅游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举办地虽然在佛山南海,但它并不仅仅是一项文化活动,更是一个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一个展现中国文化价值与时代风貌的窗口。</p><p class="ql-block"> 第二届“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4”全部艺术项目共计94个(包含首届保留和本届新增项目),参展艺术家共计150组(超过170位以上,其中新增艺术家110组以上),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阿根廷、爱尔兰、奥地利、澳大利亚、德国、法国、古巴、加拿大、卡塔尔、卢森堡、马来西亚、美国、墨西哥、葡萄牙、日本、西班牙、新加坡、伊朗、以色列、意大利、印度尼西亚、英国),其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家共计36组(50位),约占全部艺术家的25%。</p> <p class="ql-block">  南海将坚持以两年一届的频次持续举办大地艺术节,首届南海大地艺术节于2022年底成功举办,今年是第二节。</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Tango设计的《茶之鹭(Tea Time)》。</p><p class="ql-block"> 作品围绕着“白鹭”这一主题,并结合广东的饮茶文化,呈现出这一实体结合 AR 的作品。水面上的莲叶与茶壶,似在等待客人前来品茗。一方面,将广东的茶文化与白鹭代表的东方美融合;另一方面,以不占用步行通道及安全性考虑,扫描后的 AR 成为一个轻互动形式,白鹭以悠闲之姿缓慢饮茶,与作品所在的自然之景形成应和。</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号称“万鹭归巢”的乡村中心,近百亩的簕竹林和鱼塘是万只鸟类的故乡。据记载,自清代道光年间,璜矶村便有鹭鸟栖息,历经多次环境变化仍不肯离去,最繁盛时有近万只鹭鸟在此繁衍生息。每天清晨和傍晚,竹林上空群鸟飞过,荷叶在竹林旁的池塘不断生长,“鹭鸟天堂”名副其实。</p> <p class="ql-block">首届南海大地艺术节的主会场在西樵镇全域176平方公里范围内展开,共有8个艺术区(西樵山、听音湖、平沙岛、太平墟、儒溪村、松塘村、凰岗村、渔耕粤韵),共邀请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134位(组)艺术家参展,创作了73个艺术作品,吸引全球100多万人到南海观光旅游,受到全国乃至全球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p> <p class="ql-block">  南海大地艺术节不仅是一次艺术展,艺术的创作、展示和活动,都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这广袤的乡村场域一样,一切都是鲜活流动的。主创团队在确定合作艺术家时,是否具有“在地化”创作能力是重要选择因素,与发生在都市特定形式的艺术展不同,艺术项目在广阔的天地中更显多元。</p> <p class="ql-block">  有公共艺术性质的户外装置,也有利用旧厂房、旧民居改造的室内小型美术馆,还有与公共设施、乡村环境融为一体、兼具艺术性与功能性的创作。除了绝对意义上的“艺术家”之外,建筑师、设计师、摄影师、音乐家、舞蹈家、美食家、学者也纷纷参与进来,他们都是大地艺术节的“艺术家”。</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台湾艺人王耀庆设计的《观(Time and Tide)》,这是他与南海大地艺术节的第二次合作,该作品的寓意是让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里都可以发光发热,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作品以存在主义的眼光解构一幢带有南海气质的花砖老房,通过组合多种形状的彩色亚克力板,让建筑外观焕然一新,如同一座伫立在湾区内海的耀眼宝盒。安装在室内的镜面,如同一道平行世界的出口,每一次向外、向内的观看,都是一次自我打破与重组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大地艺术节实现了以在地艺术促进岭南广府文化的活态传承、以艺术涵养推动全民参与基层善治、以艺术乡创带动城乡全域旅游发展、以艺术对话讲好南海乡村故事与湾区故事的良好成效,成为全国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示范项目。南海也因此被国家地理杂志特别推荐为“全球年度26个必游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以艺术为坐标,深入西樵,巡礼南海。本届艺术节共有8个艺术节区域,分别是西樵山、听音湖、平沙岛、太平墟、儒溪村、松塘村、凰岗村、渔耕粤韵。</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中国设计师吉晶、黄志坚、温圳琳设计的《顺风顺水》。</p><p class="ql-block"> 24 小时运转的打氧机、诚意回收不开心的大声公、呼吸般闪烁跳跃的灯光 ..据说这是一处顺风顺水转运厕所,具体效果如何,目前尚无法证伪….本地人认为“水为财”,“顺风顺水”是最为普遍、朴素、直接的愿望,此外他们毫不避讳的把“厕所产物”称为“黄金万两”。于是借由转运厕所,祝愿各位靓仔叻女从此风生水起、好运连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意大利著名设计师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设计的《第三天堂》。</p><p class="ql-block"> 意大利著名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将自己的系列作品《第三天堂》落地听音湖畔,通过三个紧密联结贯通的圆环诠释自己对于“第三天堂”的理解。左边的圆环是由石子、原木组成的圆环,象征土地最原始的自然状态(自然天堂),右边的圆环中出现色彩鲜明的几何视觉图案,象征着高速发展的科技社会(人工天堂),二者在中间缔结成一个大的圆环,即为皮斯特莱托心中理想的“第三天堂”,它将人工天堂和自然天堂平衡于一体,指向全球化文明和谐之路,亦让人联想到中国的阴阳观,联结所有事物的两极,引申至可持续的欣荣发展。</p><p class="ql-block"> 只有借助上帝的视角,才能领略设计师设计的完美构图,只好借用一下网络上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邬建安新作《天行健——勤勉的太阳》高耸在平沙岛渡口,张开双臂迎来送往。</p><p class="ql-block"> 李克勤的一曲《红日》屹立粤语歌坛数十载,其歌词炽热洒脱,真诚无畏。在平沙岛上,也有一轮崭新的“红日”被邬建安树起——其新作《天行健——勤勉的太阳》高耸在平沙岛渡口,张开双臂迎来送往。它热烈的光芒延展成16只手臂,代表着十二个月与四季。太阳中间的部分,像一个储存着巨大能量的反应堆,周而复始的旋转,不断回到原点再重新出发。旋转的结构从上面看下来,像两个交合的斐波那契曲线,也像是分解开的太极弧线,它们象征着创造炫目现实背后的简约机制。“再次回到大地艺术节无比亲切。我能感觉到它真的在南海扎根了,有一种土地里渗透出来的自信和日常的气息。“我能感觉到它真的在南海扎根了,有一种土地里渗透出来的自信和日常的气息。这件作品也希望以太阳的形象,在一班班渡轮到岸的时候给人们带来更多乐观热情的能量。”邬建安说到。</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马岩松设计的《无忧屋》,外形很像UFO,很受人们的欢迎,这里其实是一个服务站。</p><p class="ql-block"> 《无忧屋》屋檐尺度宽敞而低矮,使人不经意间或坐或躺,似无忧童年的秘密基地。</p> <p class="ql-block">  屋顶上长出触角的木质飞船降落于此,是属于无忧童年的秘密基地。屋檐尺度宽敞而低矮,使人不经意间或坐或躺,环视一周自然绿植,微风轻拂,片刻惬意。</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在太平墟有马岩松设计的《时间的灯塔》,该作品是在一个废弃的太平市场的屋顶,采用透明、反光、柔软的膜新材料,可以反射周边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一场大风将原本的材料给吹坏了,后改用渔网。</p> <p class="ql-block"> 将平时使用的塑料筐进行堆积,就组成了一幅艺术品《共聚之桌》。</p><p class="ql-block"> 以最常见、易于回收利用的酒瓶转运箱作为艺术空间的有机元素,让参观者得以轻松闲聊,享受共聚之乐。</p> <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前,这里兴建一家酒店,因资金链断了,成了烂尾楼。以烂尾房为背景,塑料筐为主要元素,构成了一幅立体感十足的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  本届艺术节明确,“最初的湾区”将作为艺术节永久主题,以“地理水土演化、上古文明初亮、南迁民系源流、地域形制沿袭、基围水利家园、理学文化高光、龙狮传统代表、侨民四海播撒、民族工业发端、近代思想启蒙、改革风气之先”共12个融汇了地理水文、历史文脉、传承赓续、奋斗开拓等多元基因的,史据详实、掷地有声、引以为豪的文化要素为支撑,通过坚持长期叙事持续加强地域文化识别。</p> <p class="ql-block">  同时,艺术节亦注重在每届举办中聚焦具体命题,因此提出本届主题“水係南海”,希望通过呼应南海区“水上南海”战略的实施,将艺术表达代入真情实感的语境,揭示出以水为源影响着南海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水人文、水生态、水交通、水经济、水生活”的立体画面,也力求展现与水共生的南海人,如水一般的性格,和他们所孕育出的顺势而为的生存智慧与发展哲学。</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玩具回春堂》,这是一个关于循环交织的故事,关于新与旧,人与自然。作品概念起源于艺术家在线上查询琪矶村时发生的误会与疑惑﹣﹣以为航拍地图上池塘里的“反光点”是星星/太阳的倒影。在考察过程中,想象出现了来自“池塘星”的“池塘星人”,慢慢生长成一条街道,延伸到过去到未来、到现实到梦境、到自然到造物。</p> <p class="ql-block">  将水管等材料组装成了一个呆萌的卡通形象。</p> <p class="ql-block">  村子里随处可见的雕塑玩偶。</p> <p class="ql-block">  顶天立地。</p> <p class="ql-block">  击剑比赛。</p> <p class="ql-block">  看看外面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卡通画装饰着小巷子里民宅。</p> <p class="ql-block">  卡通画让平凡的巷子充满了童趣。</p> <p class="ql-block">  时间都去哪儿了?</p> <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梭,且行且珍惜。</p> <p class="ql-block">  凯特琳•布朗、韦恩•加勒特(加拿大)设计的作品《月亮的眼泪》,让人眼前一亮,会发光的月亮珍珠,隐喻着人类与水关系的多层次性。</p><p class="ql-block"> 作品引导观众攀登烟南炮楼,在攀登过程中,人们将穿过一层层闪闪发光的“水”帘装置。在塔顶,有一个发光的月亮珍珠。落下的“水”帘装置由数千个回收的眼镜片和细银链构成。“月亮的眼泪”唤起了美好而复杂的回忆,也象征着人类与水关系的多层次性。</p> <p class="ql-block">  碉楼里的楼梯间。</p> <p class="ql-block">  设计师让工作人员每天记录当天的色温,一个月后行程画面中的色谱带,也构成了一幅画。</p> <p class="ql-block">  让自己成为画面中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步步高》以旧烟南小学的台阶为创作出发点,以竹做梯,其上雕有鱼、醒狮等代表当地文化符号及名人字号,呈现本地区的民俗。</p> <p class="ql-block">  旧时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  大宅门的窗户。</p> <p class="ql-block">  美丽的砖雕。</p> <p class="ql-block">  “宅生记”是一个不被限定且在自由浮动中生成的系列独立项目,邀请了42位中外艺术家参与,呈现于烟南村华侨何晃钊旧居内。</p> <p class="ql-block">  卧室成了一幅画。</p> <p class="ql-block">  只有有创意,哪里都可以成为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旧时的嫁妆。</p> <p class="ql-block">  这是西班牙设计师采用植物的藤条组成了西班牙的单词,可惜不懂西班牙文,不知它们代表什么意思。</p> <p class="ql-block">  农家小院。</p> <p class="ql-block">  村里的何氏祠堂。</p> <p class="ql-block">  祠堂门口。</p> <p class="ql-block">  具有岭南风格的建筑局部。</p> <p class="ql-block">  村口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漫步南海乡村。</p> <p class="ql-block">  村口的池塘。</p> <p class="ql-block">  这是美食研究者、专栏作家曹涤非设计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如何好好吃饭的问题,艺术家曹涤非研究了很久。借连续参加两届大地艺术节的契机,佛山南海这个岭南文化重要发源地给了他更多关于历史、地理、艺术、时尚、哲学等领域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吃,在中国人的生活里从来就是一件大事。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很多人小时候常被骂‘就知道吃’,长大后才明白,‘能知道吃’是人生大学问:从我们一生下来,到家教、求学、求职、求婚、求医,全与吃紧密相关,其实所谓讨生活,不就是解决从吃饱到吃好的问题吗?”曹涤非认为,从这个角度看,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会研究怎么吃,思考为什么吃,未来有什么可以吃。</p> <p class="ql-block">  带着这个观点,从2022年起,曹涤非跟随“大地艺术节”走进南海。在首届南海大地艺术节里,他与广州跃系列餐厅创始人Chef Seven(陈晓东)共同主理设计开幕晚宴,用本地食材和西餐摆盘,呈现出一席中西合璧的特别晚宴。而在本届大地艺术节上,曹涤非以《好好吃饭——曹涤非手机美食摄影展》为题,共展出图片作品238张,包括菜品与餐饮人两个类别,还有《食空1》《食空2》和与著名旅法艺术家范一夫先生合作的《眼见为食》三件装置作品。当年与Chef Seven(陈晓东)合作晚宴的幕后花絮也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在本次展览上和大家见面,通过互动软件,可以让观众现场生成由美食组成的个人专属纪念海报。</p> <p class="ql-block">  有趣的艺术呈现的背后,曹涤非对这次摄影展花足了心思。近三年,曹涤非多次来到南海,在这片土地上寻找各种本地食材。然而,当人们以为他要做一道纯粹的“南海味道”时,他却以南海食材为线索,将各大菜系对食材的展现排列组合在一起,“比如,同样一条鱼,不同地区就有不同做法,南海本地有清蒸、盐水,而川菜的干烧鱼、徽菜的臭鳜鱼、杭帮菜的西湖醋鱼,甚至西餐中低温慢煮的鱼……都各有其妙。同类型的食材,为什么各地的饮食习惯不一样?”他表示,顺着图片顺序走下来,可以发现一个规律:美食的出现与发展,一定是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增长,无论是鲁菜、川菜、淮扬菜还是粤菜,其出现都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正向相关,且相互影响。</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展览名为《手机美食摄影展》,大厨的每一道菜品都是一道风景,特别是美食被奉上餐桌时,下意识地举起手机拍照已成为当下独特的风物志。人们似乎从未像现在一样,重视就餐的“体验感”,渴望收获更多“情绪价值”。对消费者而言,“用眼睛品尝”已变得与品味口感同样重要。</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这还有一层意味:手机里的美食图片拍得好不好,器材还是次要的,最终决定因素还是人。”他用这种方式向观众诉说着对南海的建议:富起来的南海,要做出真正有特色的“南海菜”,还需要对传统美食文化进行深入的梳理和挖掘,并紧密关注当下的国际流行趋势,通过交织碰撞,找到适合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向,才能形成独有的个性,真正崛起于世界。</p> <p class="ql-block">  《金花的秘密》房间弥漫着中药植物的芳香。</p> <p class="ql-block">  视听之外,嗅觉也占据着它的舞台。在烟南村的某个昏暗老屋中,弥漫着中药植物散发出的柔和香气。艺术家王忠升将东方养生哲学与西方疗愈理念相融合,取材广府代表性的传统药材陈皮,并结合金箔技术将草药草药包裹呈现其独特的价值与美。二楼的房间则用金缮技艺和金箔包裹了一整张古床,作品元素成为对历史典籍《金花的秘密》的现代演绎,一句“吃好睡好”道出了艺术家在嘈杂现世中追求的朴实的生活哲学。</p> <p class="ql-block">  二楼的房间用金缮技艺和金箔包裹了一整张古床,屋顶悬挂着金箔陈皮的“金花”。</p> <p class="ql-block">  气球组成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气球与熊组成了一幅画。</p> <p class="ql-block">  餐厅。</p> <p class="ql-block">  通过镜面反射使空间得以延伸。</p> <p class="ql-block">  我成了画中人。</p> <p class="ql-block">  餐厅的屋顶。</p> <p class="ql-block">  室内设计作品。</p> <p class="ql-block">  到村里坐坐。</p> <p class="ql-block">  太平墟的一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  《海南大富翁》,《南海大富翁》为始于明末的太平墟带来了新的生机,原伦太郎+原游组合引用“大富翁”游戏的理念,创作了一个巨大的立体游戏互动空间。</p> <p class="ql-block">  有点小时候玩儿飞行棋的感觉,通过掷骰子,决定能走几步,也决定了会面临什么样的奖励或惩罚。</p> <p class="ql-block">  新年愿望。</p> <p class="ql-block">  酒吧门口。</p> <p class="ql-block">  壁画。</p> <p class="ql-block">  愿你美梦成真!</p> <p class="ql-block">  咖啡馆里的标语。</p> <p class="ql-block">  墙上的画。</p> <p class="ql-block">  生活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阿根廷设计师雷安德罗.埃利希(Leandro Erlich)《试衣间(Changing Rooms)》。</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系列小巧且相互连接的空间。对于访客来说,他们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每个更衣室都有一侧开放,允许别人看到本应属于私密空间的内部。一旦观众接受了这个设定,充分意识到环境的情况下,他们可能想要移动到另一个更衣室去寻找第二层体验。他们可能还会转头与镜中的自己突然相遇,而朝其他方向凝视,又可能会面对一个突如其来的虚空,或由于镜像反射而创造的无限延伸空间。</p><p class="ql-block"> 这个设计很魔幻,通过镜子的物理反光效应,让人仿佛走进一个奇妙无比的空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空间被无限拉深。</p> <p class="ql-block">  有无数个我在相互凝望。</p> <p class="ql-block">  将废闸门变成了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闸门上的横杆。</p> <p class="ql-block">  古建筑里的古家具。</p> <p class="ql-block">  具有岭南风格的建筑内部。</p> <p class="ql-block">  酿道。</p> <p class="ql-block">  牛仔布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  佛山市西樵山景区,主体是一座古死火山,西樵山景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以低丘陵为主,在山体周围有平原、阶地以及扇形地等地貌类型。西樵山是4500~5100万年前白垩纪中后期多次火山喷发形成的。从明代开始,西樵山便有众多名儒在此创立书院,被誉为“理学名山”。1988年,国务院批准西樵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同年政府开始介入对风景区自然资源进行管理。佛山市西樵山景区有72座奇峰,36个岩洞,232眼清泉,28处飞瀑、东西2天湖,包括白云洞、九龙岩、石燕岩、碧玉洞、天湖、翠岩、云海莲台、黄大仙圣境园、黄飞鸿狮艺武术馆等九个景区。</p> <p class="ql-block">  西樵山,本来的名字叫锦石山,那是因为山上的峰石灿烂如锦而得名。樵,是砍柴的意思。古时候,广州人到东面的罗浮山砍柴,称罗浮山“东樵”;往西面的锦石山去砍柴,就把锦石山叫作“西樵”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西樵山上的南海观音圣像,铜质,端坐海拔292米的大仙峰顶,圣像通高61.9米,是世界上最高的观音坐像。背南朝北,双足交盘趺坐在莲花座上,头戴宝珠天冠,身披天衣,着罗裙,弯眉朱唇,眼似双星,面部亲切慈祥,俯视南海大地,祝愿人间安乐祥和。自身高47米,莲花座高14.9米,直径36米,莲座周围上下三层共镶60片莲花瓣。莲花宝座下,为五层宽敞的大厅。分别设立博物馆展览厅和功德堂。展厅内展出有关观音文化的绘画、雕塑、绣品、文字作品和捐赠人的瓷像刻名等。</p> <p class="ql-block">  西樵山南海观音文化苑坐落于西樵山大仙峰顶,占地面积约两百万平方米,所在大仙峰海拔292.47米,系西樵七十二峰之一,左右分别为双马峰和马鞍峰,背枕西樵最高峰大仙峰。俯瞰大仙峰,完全符合“左青龙蜿蜒,右白虎驯伏,背玄武垂头、前朱雀翔舞”之最佳吉穴之势。</p> <p class="ql-block">  与宏伟壮观的观音巨像相映的还有千佛映辉景点,依山傍势建成的三十三座名亭,分别供奉着观音的三十三种化身。大仙峰左侧,建成极具艺术价值的国内外观音寺庙,观音造像的微缩景区。还有圣域市肆、福寿莲池、环海镜清、牌坊广场等别具特色、美轮美奂的观音文化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南海演艺中心,当地百姓更喜欢称它为八角楼。</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日本设计师大卷伸嗣(<span style="font-size:18px;">Shinji Ohmaki)设计的《</span>永恒之花﹣立花(Immortal Flowers)》。</p><p class="ql-block"> 自然是在一切事物的循环和协调产生的。作品从表现自然与美的插花中构思而来。花是生命的象征,与丰沛的自然之水在一起,赞美着在这里生活的人们。 创作一件盛开着花朵的雕塑,希望它繁荣,并将永远绽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西樵山将打造西樵山复合型文旅业态活动消费场景,加快索道上下站物业招商工作,将在国庆节假期举办黄飞鸿醒狮表演、鼓王挑战赛等精彩活动,并用好西樵山四万年的历史文脉打造中国民间文化交流传播平台。</p> <p class="ql-block">  南海黄飞鸿醒狮团队。</p> <p class="ql-block">  朱哲琴设计的《听山》。</p><p class="ql-block"> 《听山》是朱哲琴为本次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特意打造的大型户外场域声音互动装置。艺术家在竹林茂盛的野外打造了一个开放环境的聆听世界,将西樵的风声、泉水、蛙叫、虫鸣等自然声音作为素材,与自己的吟唱编织成一道自然与精神的听觉通途。林间,艺术家从村民处收集废弃的旧砖,营造一个脱离人类干预的废墟景观,而它的形态有如同一个大大的圣坛。朱哲琴介绍到,“有时候需要关闭双眼才能聆听得更清楚。这个生态不需要太多,因此我只希望营造一个精神场域,在这个过速的世界里邀请人们静下来、慢下来,以自然为源,内观自己与世界,激发每个人的精神反响。”</p><p class="ql-block"> 这是朱哲琴第二次参加南海大地艺术节,其参加第一届艺术节的作品为南海在地创作《儒溪禅钟》。两届作品有一个共同点,便是她表达了对家乡广府文明发源地的深厚情感与致意。“在这片被‘遗忘’的文明发源地,我想在重构的声场中,唤醒人们被视觉掩埋的听觉感悟,激发人们对‘听’的重新思考。”朱哲琴说。</p><p class="ql-block"> 朱哲琴回忆,在童年时曾跟母亲到西樵山祈福。多年后,大地艺术节把朱哲琴重新带回南海,带回西樵山,让其可以重温和重新认识广府文化。自2022年以来,朱哲琴陆续有机会接触并学习醒狮、龙舟、武术、粤剧、香云纱等广府文化,让她印象深刻的是,这些文化都与佛山南海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她也期待着往后有更多机会在地开展更多的相关创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听山》运用40Hz-12000Hz不同频率,将近两年间在山野中采集到的鸟语、溪流、瀑布、蛙鸣、钟鼓的声音素材进行编辑制作,重构了一个专属于聆听的开放性场域。</p><p class="ql-block"> 走进现场,聆听大自然的美妙音色,令人陶醉,感觉是天籁之音。</p> <p class="ql-block">  文字也是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欣赏了南海大地艺术节的部分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