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

隔篱莲影

<p class="ql-block">文/隔篱莲影</p><p class="ql-block"> 好久没来书局,隐约间觉得有几分思念,就像思念一位久别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书店乍看好似一切如故,但仔细端详,却又觉处处不同。楼梯口不见了梵高的鸢尾花,代之以一张讲座广告。文学专柜则除了张爱玲、鲁迅、沈从文…..,又多了一些我不熟悉的作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只有历史专栏的书目没有变,也还是那几套,《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新增了几本关于国共内战的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对历史总是兴味索然,感觉几千年来,古今中外,历史都与战争相伴而行。今天是来放松的,于是决定不碰那些带着血腥的典籍。</p> <p class="ql-block">  找了半天,终于看到一本关于梵高的书,写<span style="font-size:18px;">得是梵高在圣雷米精神病医院期间的生活。</span>梵高在精神病院待了整整一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锦衣玉食的林黛玉有如此哀叹,是出于精神上的无助与无奈。而梵高则完全是四面楚歌,身心都无处安放。精神病院是他唯一的栖身之地,绘画是他唯一的心灵寄托。想一想,在周围都是精神病人没日没夜的嚎哭与怪叫,生活起居被严格控制在十几平米的空间,梵高是如何画出那150幅油画的?其中最著名的《鸢尾花》、《星空》、《麦田上的鸦群》成为永世的经典!只能说,梵高以自己的方式践行了那句格言:“即使身陷阴沟,依然要仰望星空。”</p> <p class="ql-block">  与梵高相比,我们大多数人简直就是生活在天堂。但对于这位命运多舛的绘画天才,我觉得自己没有资格报以同情,而除了喜爱,只能敬仰。绘画是梵高的宗教,他以无比的虔诚和无畏的献身精神,成就了自己的作品。任何时候品读,都被他的人格和艺术的双重魅力所深深感动。</p> <p class="ql-block">  我找了个靠窗的座位,要了一壶普洱,有书有茶,便觉幸福感满满。抬头望望窗外,浦江两岸风光无限,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即使在春寒料峭的初春,也觉是人间四月天。</p><p class="ql-block"> 来书店本来是为了看书,但看着看着便走了神,感觉不写几行字记录一下此刻的心情,便辜负了这好书、好茶,还有这大好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希望我这几行笨拙的文字,为此时此刻的幸福做一个见证。为不念过往,不问未来,努力活在当下的你我多一点鼓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