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优秀习作

孝翠

<p class="ql-block"> 心之所向</p><p class="ql-block"> 沈正阳</p><p class="ql-block"> 月,拉开了黑夜的帷幕,城市高楼间,屋宇街道间,似乎总给人之间加上一副冰冷的锁链,总带着股无形的压力。随着时间的静静流淌,未来,似乎并不如人们心中所想。</p><p class="ql-block"> 睁开眼。一切的冰冷似乎离我远去,阵阵温暖的春风拂过我脸边。面前的一切似与时代背道而驰,最原始的风貌一丝不留地展现在我的视野中。</p><p class="ql-block"> 一片辽阔无垠的大草原,开阔的视线令人感到不再狭窄,连绵不断的青草铺展开来,蔓延过平坦如砥的土地,似是一片青翠的地毯。远方有几抹翠树,树旁群群羊儿在阳光下舒展身躯,毛绒的体干与白净的色彩更添几分可爱。深呼吸,这是来自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摸一摸,草儿如此柔软。流风逝过,一阵阵如水般的感受滑过指间。</p><p class="ql-block"> 回头望去,一座高耸的山脉跃然眼间,山势那般起伏,跃跃荡荡。山顶积着白雪,如同自然画中的点缀。山半腰上溪水流下,恍忽间似有水花的叮咚声传入耳边,小溪顺势而下,绕着山腰流进了河渠,河渠蜿蜿延延,似一条系在大地的素带,素带两岸许多动物欢快地奔跃着,享受着蓝天下的明媚阳光,享受着清流小溪里清澈逶心的净水,享受着原野清轻风里的美好自由。</p><p class="ql-block"> 回过神,我不由为之感动,这样的蓝天,这样的阳光,这样的空气,令人为之欢乐,为之喜悦,为之流泪!鲜花、动物与大自然;树木、高山与溪水;温煦、明媚与自由,才最令人治愈,为之陷入感动。</p><p class="ql-block"> 夜已经深了,窗外街道人声寥寥。我望了望天,再没有那样的蓝,听着窗外冷冽的寒风,似乎也不及那般温顺,但我还记得,记得我心所向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天街踏尽公卿骨</p><p class="ql-block"> 靳蕾</p><p class="ql-block"> 纵观古时,岁月横流,陶渊明作《桃花源记》,展现他所热爱的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的桃花源。再望古今,不知多少人士心中,都有一片心心念之却终生未能见到的“桃花源”。</p><p class="ql-block"> 唐朝时期,自安史之乱后,天下百姓半数都死在了铁骑的践踏之下,生活久久不能安定,而朝廷上的世家权贵们却怡然自乐,依旧不顾百姓的安危生死。此时,黄巢起义,打进长安,却惨遭镇压,历史课本上一句“为唐朝的灭亡奠定了基础”,轻描淡写,带过的,却是黄巢穷极一生都未能寻到的、他心中的所谓“桃花源”。</p><p class="ql-block"> 如今提到黄巢,似乎都会想到那句“打进长安比考进长安更容易”的玩笑话,却少有人能记得他心中“天街踏尽公卿骨”的雄心。黄巢的起义,到底是在“为生民立命”还是仅为自己心中私欲,没有人能够知道。可从这一句“天街踏尽公卿骨”中,我读出的尽是他挥剑三天三夜砍不完长安一条街,朝廷中高高在上的权贵却两笔一划便能让黄河两岸尸横遍野的愤恨与决心倾覆这一切的坚定。</p><p class="ql-block"> 黄巢或许也曾想过考取功名,身居高位再来改变这一切,可世道不公,他便就只能通过所谓“打进长安”的方式来见到他心中天下安定再无战乱、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桃花源”。尽管黄巢未能如愿,甚至恰得其反的因为他的起义而造成了更多人的死亡,可我想,哪怕他知道了他的结局,他依旧会义无反顾地去做,为了他所亲眼见到的苦难的百姓,亦是为了他心中那座完美的“桃花源”。</p><p class="ql-block"> 黄巢终是没能见到他心中的那座“桃花源”,那座百姓安康的桃花源,那座天下安定的桃花源,那座“天街踏尽公卿骨”的桃花源,如此岁月横流,皆是遗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