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要驿——丹阳

碧海蓝天

<p class="ql-block">在中国,我所知道的以丹阳为地名的地方有三个,一是江苏省镇江市所辖的丹阳市,二是在江苏省南京市与安徽省马鞍山市交界处的丹阳镇,三就是本篇要说的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p> <p class="ql-block">丹阳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山峦起伏,物产丰富,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底蕴,优良的耕读文化传统深入人心。丹阳镇面积虽然不大,但道路宽畅,交通便利,自然环境十分优越,104国道和沈海高速纵贯全境,堪称闽东要驿,是福温古道北上浙江的要冲,在1000多年前,就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贸集镇。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这里设堂讲学。辛亥革命时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有五个是丹阳人,这里也是红色革命老区。老一辈革命家陶铸、邓子恢、叶飞等曾在这里留下了斗争足迹。1934年秋,国民党调重兵对闽东苏区进行围剿,在反围剿斗争中,丹阳有众多游击队员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是新一代革命军人战斗和生的热土,1949年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所属的28、29、31军担负解放福州任务,31军负责福州左翼一线歼敌任务,8月13日,31军功站丹阳,14日全歼国民党丹阳守敌,丹阳得以解放。</p> <p class="ql-block">1962年6月解放军闽北指挥部,简称“闽指”在连江县潘渡乡的白莲村成立 统一协调指挥由闽江口至福鼎一线的海陆空部队机动作战和海防任务,同年8月闽指机关迁移至丹阳镇马道连一带借用民房办公,同时在朱公杏林一带营建军营。1965年10月“闽指”机关入住朱公营区。随后在丹阳镇周边的山边村,虎山村,朱山村,板顶村等相继建造了部队的营房,供“闽指”所属部队进驻。从此小小的丹阳山乡就成了一批又一批革命军人,军旅生涯的热土,激情岁月的见证,终身难忘的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闽指借用丹阳镇马道连的民房</p> <p class="ql-block">闽指借用的民房</p> <p class="ql-block">时光流逝,斗转星移,随着驻军部队使命任务的改变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丹阳的驻军也在不断更迭变化。文革开始后,1969年7月,闽指撤销重建29军,同年10月,29军移防莆田,朱公营区由85师接防;1975年85师调防莆田,朱公营区由86师从江西调来接防,1986年,由于解放军施行100万大裁军,86师调防福州,由258团进驻朱公,与此同时丹阳镇周边的山边、朱山、板顶、虎山村进驻部队的建制和级别也都相应地降低和调整,人员大为减少,大部分营房空置,人去楼空。驻守在虎山村的解放军176野战医院也撤并搬迁。</p> <p class="ql-block">凡事当过兵的人,对军营都有一个解不开的情结,军营里有他们时常追忆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他们魂牵梦绕的远方的家。回想昔日火热的军营和朝气蓬勃的部队生活,再目睹眼前空荡寂寥的军营,人去楼空的营房,失去生气的营区,不禁让人黯然神伤,心中涌起无限的伤感</p> <p class="ql-block">军营在变,丹阳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里的山更青水更秀了,公路更宽畅交通更加发达便利,一幢幢新式楼房拔地而起,山乡巨变、日新月异,昔日的破旧农庄仿佛变成了后花🌸园,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丹阳人在宴请宾客时被人们所不齿的“老三样”豆腐、切面、芋。早已被新的饮食文化所取代,“老三样”华丽转身为“新三宝”,豆腐、线面、燕,成了寻常百姓餐桌上的传统小吃,也成了多少漂泊在异国他乡游子们记忆中抹不掉的家乡味道。</p><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丹阳到连江县城的客运形式,半个世纪都过去了还是没有改变,什么时候能开通公交就好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