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188年冬,陈亮到铅山拜会辛弃疾,后人称这次陈亮与辛弃疾的相会为“鹅湖之会”。八百多年历史的烟云过去,他们这次的相会还是有几个谜点待解:疑问一,陈亮从东阳骑着马远道来铅山拜会辛弃疾,“将至门,遇小桥,三跃马而三却。同甫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来的时候他的坐骑已被他一怒之下斩了,那他后来是怎么回去的,是买了一匹马还是辛弃疾送了一匹马给他骑回东阳?疑问二,辛弃疾与陈亮志趣相投是真,但友情再深,“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个道理辛弃疾不会不懂,故在陈亮走后第二天辛弃疾又想着去把他追回来,这个举动常理也很难理解。既然答应让人家回去,走了之后又想把他追回来多住几天,并且当天没去追第二天才去追?</p><p class="ql-block"> 下面关于陈亮与辛弃疾“鹅湖之会”的推理故事,看能能否为你拨开800年前的迷雾——</p><p class="ql-block"> 1188年冬的一个晚上,雪后寒气逼人。铅山期思村五堡洲的稼轩公馆,陈亮睡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因朱熹确定不来铅山见他,他明天就要回东阳了。下午辛弃疾又陪他在鹅湖那边走了一圈,直至傍晚,在鹅湖山下的长亭内,辛弃疾特地安排了一个话别宴,两人小酌“把酒长亭说”。</p><p class="ql-block"> 酒逢知己千杯少,这次的话别两人酒也喝了不少,话也说了很多。尤其是辛弃疾就差喝得回不了五堡洲了,酒后更是吐露出平日不会说的真言,什么“皇上老儿他是个龟孙子,贪生怕死”、“他妈的,缩头乌龟,就是听不进我俩的主张”气话说了一大堆……此时躺在床上的陈亮想着想着,竟然有些不安起来,辛弃疾酒醉后的那些话,哪怕不小心从自己嘴里漏出一两句让皇上知道了,都会对辛弃疾很不利,甚至不排除有性命之忧。而此刻,辛弃疾正睡得鼾声如雷。陈亮在想,万一辛弃疾酒醒过来,会不会想起自己酒后说的那些话,进而会对我陈亮有什么不好的想法?虽然陈亮也几乎可以断定辛弃疾不会是那种人,但在性命攸关面前心里也不是很有底,九千九百九十九是不会,还有万一呢?想到这里,陈亮再也无心思睡觉了,立马从床上起来把衣服穿上,行李是收拾好了的。从马圈牵出了那匹辛弃疾早几天指定让他骑回东阳的那匹马,匆匆跨上马背乘着月色连夜来了个不辞而别。</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晨,辛弃疾起床后,正欲唤仆人喊陈亮起床吃早餐,不料仆人向他报告陈亮房间门开着不见人,而马又少了一匹。这时辛弃疾才意识到出了异常状况,联想昨天长亭叙别自己酒后吐槽皇上的那些话,似乎也明白了什么,急令手下备好马鞍,他要去追上好友当面跟陈亮讲个明白,他辛弃疾绝不会是那种人。</p><p class="ql-block"> 追至今广信茶亭镇前坊村的一个小村落,那时叫方村的鹭鸶林,一条河流过不去了。“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这里读者是不是有个问题,辛弃疾过不去,陈亮又是怎么过去的?答案就在前后的时间差上,陈亮是上半夜从五煲洲出发,行至此处河面尚未完全结冰。这时,无奈的辛弃疾只好停下追赶的脚步,在此寻了一处小酒馆“独饮方村”借酒浇愁,喝了几杯闷酒后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还是打道回瓢泉吧。回程行至泉湖(今稼轩马鞍山村),天色已晚,此时辛弃疾也身心疲惫,见这里有一处吴姓人家开的“四望楼”客栈,就决定在此住上一晚,明天再回瓢泉。</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住泉湖四望楼的那个晚上,辛弃疾写下了那首《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佳人重约还轻别”这里的“轻”字,是不是也隐喻了这次陈亮与辛弃疾这次离别有点不寻常?“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就连那不远处传来的笛声,听着也令人心烦,“长夜笛,莫吹裂!”</p><p class="ql-block"> 虽然这次陈亮辛弃疾的鹅湖之会因辛弃疾多喝了几杯而闹了点小乌龙,但陈亮回东阳后,与辛弃疾还是互以词作唱和,两位好友不仅才华横溢,其爱国情怀和高尚的人格也让后人十分敬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