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太原坞城路,得名于坞城村。作为曾经的太原南郊区,直到1955年才在原土路的基础上拓建成路,因路直穿坞城村东,故命名为坞城路。人们熟知坞城路,却没几人知道“坞城”二字的由来,坞,小障,即小城。据此,坞城是曾经一个有军事意义的小城堡。</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它是曾经明代永和王朱美坞被夺爵后的居留地。这就牵扯到明朝一桩皇室子弟荒唐的权力倾轧和后宫乱伦的事件。朱美坞,永和王朱济烺嫡长子,第一代晋王朱棡之孙。燕王朱棣靖难成功后,恭王朱棡早已去世,时任晋王是其嫡长子朱济熺。当时的晋王,依然是明朝实力数一数二的藩王,而本身就是藩王篡位的朱棣,太明白这些藩王对明中央王朝的威胁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明朝也上演了一出类似西汉推恩令的削藩操作。永和国,就是此政策之下的晋王分支。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十一月,十六岁的朱济烺被册封为永和王。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朱济烺和四哥庆成王朱济炫一起,领着太原右护卫中所官军迁居汾州府(今山西汾阳)。自此之后,无论太原府内风云如何变幻,朱济烺始终稳居汾州府,一直都未曾受到牵连。</p><p class="ql-block"> 时间到了明英踪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朝廷为朱济烺嫡长子赐名为美坞,我们的主角终于登场了。随着老爹朱济烺的身体状况日渐恶化,成为永和王长子之后的朱美坞不得不承担起管理王府的重担。《明英宗实录卷八十一》载”“丁酉,书复永和王济烺曰: “得府中长子美坞奏,知叔祖遘疾甚,朕心愓然。特遣医者吴端赍药,星驰往疗。惟叔祖善加调摄,早遂痊愈,以副朕亲亲之望。”</p><p class="ql-block"> 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二月初十日,永和王朱济烺去世,享年五十五岁。三年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明英宗正式封朱美坞为永和王。受封至此,看起来一切都很正常。对于英宗来说,他对这位嗣封永和王的总体印象也还不错,直到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九月,镇国将军朱美垾,也就是永和王朱美坞的亲弟弟送上来的密奏,却让英宗震惊不已:</p><p class="ql-block">《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七十》载:“兄永和王美坞烝其庶母,乱其妹。致太原左等卫军舍八人入宫,同奸其宫人翠儿致死。又勒其妃丘氏与所爱者通。妃坚不从,乃止。所烝庶母白氏生一子,诡云宫人所育,请名曰钟铗。</p><p class="ql-block"> 一言以蔽之,朱美坞“黩坏人伦,伤败风化”,诉其罪状共五条——一条、朱美坞烝其庶母,乱其妹。“烝”指父亲去世之后儿子娶庶母。在先秦时期烝婚属于正常婚姻,因在烝祭(古代四时之祭中的冬祭)之时告庙成婚而得名,若烝娶的对象成为嫡妻,那么其所生子嗣也是嫡子,鼎鼎有名的太子申生就是晋献公烝娶庶母齐姜所生。秦汉以后中国形成大一统的新环境,社会的安定使得道德的底线被抬高,烝婚被认为是最最大逆不道之事。故秦汉以后的“烝”代表着乱伦,所以朱美坞此举无疑是在与庶母、亲妹乱伦;二条、与太原左卫等卫的八名军舍(指军籍家庭中除兵士以外的男丁,也就是军余)交好,竟带他们入宫拉其宫人(宗王妾侍的一个等级)翠儿一起开无遮大会,致其死亡;三条、意图强迫永和王妃丘氏同受其宠信的男子通奸,遭丘氏强烈抵抗。王妃地位非比寻常,唯恐闹出人命,才停止了这一荒唐的念头;四条,与其所烝庶母白氏生下一子,诈称为其宫人所生,为其请名。朝廷受其蒙蔽,赐名朱钟铗;五条,永和王府仪宾兰英、刘瓘通过贿赂朱美坞,才得以成为宗人府仪宾。</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美坞</span>和庶母、妹妹私通,逼着自己的王妃给自己戴绿帽子并致其死、欺骗皇帝为自己的私生子要身份要待遇、收受贿赂卖官粥爵……,这永和王府,怎一个能用一个乱字形容?由此,各地亲王、在京皇亲联合上奏,认为朱美坞此举“黩坏人伦,伤败风化”,是十恶不赦的重罪,必须处死以儆效尤。然而由于太祖皇帝《皇明祖训》之中,毕竟有“虽有大罪亦不加刑”的条文。最终明英宗考虑再三,还是留了朱美坞一条性命,削去王爵,降为庶人,而他最终居住之地,就是当时距太原府城十几里外的“坞城”!由此,到明景泰年间,“坞城”正式得名,村落成名“坞城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