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15日,澳洲华人作家协会在Richmond图书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讲座交流活动。开讲者不是外请的嘉宾,而是作协内部成员。澳华作协会员来自五湖四海,日常生活中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耕耘,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共同的写作爱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以文会友、增广见闻是一件赏心悦目的雅事。《园林文化与古诗词》、《书法与文学家》、《“爸爸,我终于抓住了光”——朱大可散文作品中的隐喻分析》,本次讲座涵盖了三个主题,内容丰富多彩。来自不同领域的思想视角相互交流,碰撞出了一些有趣的火花。这些讨论为与会者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启发。</p> <p class="ql-block">《园林文化与古诗词》主讲人顾慧华女士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财誌》杂志《风月无边》文化专栏撰稿人,“朝露未晞”公众号主理人。顾女士的讲座以历史为纵线,追溯中国园林艺术的起源发展和成就。商朝出现园林最早的形式园囿,利用自然山水来放养食草野牲与禽鸟,供观赏射猎。“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吟诵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大雅,灵台》,我们仿佛看到了周文王游乐于园囿之中。秦汉三国的造园时期,着意于模仿自然,发展出带有宫室的园林建筑“宫苑”;魏晋南北朝由于多方势力割据的政治局面达数百年,寄情山水、归隐山林成为众多文人名士的追求和精神寄托,私家园林异军突起,园林规模变小,造园规划注重细节,写实与写意结合,建筑结构及装饰细节达到高水平,有李白诗为证:“龚子栖闲地,都无人世喧。柳深陶令宅,竹暗辟疆园。”宋代儒道禅思想不断蜕变,形成了独特的园林观,宗教园林化、园林宗教化,形成更深层次的园林概念。画坛上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足鼎立,山水画进入历史最高水平,山水之诗、画、园林已经相互渗透与影响,园林艺术在两宋达到巅峰。综观宋代造园史,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造诣远超前代。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聊聊数笔夕阳美景跃然纸上,朴实无华却又蕴含哲理禅意。明清是园林建筑的集大成时期,中轴对称、纵向均衡、布局规整、磅礴大气、权力秩序的北方皇家园林与轻盈小巧、蜿蜒曲折、玲珑剔透的南方私家园林相映成辉、南北呼应,两者形成完全不同的造园初衷和山水意境,代表着中国古典园林终于走到艺术成就的巅峰时期。顾慧华女士娓娓道来,佐以同时代的诗词作品,远古的园林景致更具象化,大家陶醉在山水楼台诗情画意之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享之不尽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书法与文学家》主讲人朱毅文先生长期追随名家研习书画,是一位书画家。朱先生的诗词、散文曾发表于《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和澳洲《大洋时报》、《联合时报》等报刊杂志。著有《毅文诗稿》,《澳洲诗情》。朱先生说,书法与文学交集紧密、互为基础,谈及书法必然会谈及文学,精美的书法作品也往往能展现文学的美妙。“书圣”王羲之同时也是文学家,他的名篇《兰亭序》流传至今脍炙人口。中国书法伴随历史而发展,如果说罗马的历史是建筑,那么中国的历史就是文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商代铜鼎的金文记录当时社会生活内容和祀典、征伐之事或歌功颂德,但文学表现手法及书法均呈现非常高的艺术成就。秦统一六国后,将篆书改为隶书,提升了书写速度,为推动政治文化提供了便利,秦隶的出现是中国文字史、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唐朝是书法的鼎盛时期,唐朝名臣颜真卿书法精妙,其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书写风格被称为“颜体”,他的书法蕴藏着书写者的思想,悲哀、愤恨等等情绪通过运笔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唐代文学家如李白的书法造诣非常高。宋朝涌现出大批优秀书法家,他们同时又都是文学家,如米芾,其作品至今仍欣赏、揣摩者众。又如岳飞,《满江红》气吞山河流芳百世,元朝赵孟頫博学多才,诗词音律皆精,书法方面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明朝因收服土地恢复了汉人统治,书法发展重新兴旺,祝枝山、文征明、唐伯虎的书法作品留存至今。现代的毛泽东诗词及书法体现出军事家的豪迈气概。所谓舞文弄墨,书法家不一定是文学家,但对文学的了解必然是下过功夫的,文学是书法的内容,是书法的基础,朱先生提议文友们业余不妨练习书法提高素养。</p> <p class="ql-block">《“爸爸,我终于抓住了光”——朱大可散文作品中的隐喻分析》由刘海蓝女士、徐志长先生共同主讲。刘海蓝女士任职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担任中英笔译及口译专业讲师,并受聘为澳大利亚翻译资质认证局(NAATI)中英文考官。徐志长先生任职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与英语专业教研室,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English Today《今日英语》学术期刊副主编,澳洲华人作家协会会长。两位大学老师以如何引领学生翻译朱大可的《眺望男孩嬉戏的乐园》的文化隐喻为案例,探讨翻译专业的学生如何面对将中文文化隐喻翻译成英文的挑战。</p><p class="ql-block">在文学写作中,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更是情感、文化和思想的载体。它为文本增添层次,使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更深远的意蕴。然而,当隐喻进入翻译的环节,作家与译者都需要面对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保持隐喻的生命力?因此,无论是作家还是译者,隐喻的运用和转换都关乎文学作品的灵魂。它承载着语言的诗意、文化的痕迹以及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我们在创作时可以思考:我们的隐喻是否能够经受翻译的考验?在不同文化的读者眼中,它还能否触动人心? 这些问题不仅是翻译的挑战,更是文学创作的深远课题。</p> <p class="ql-block">刘海蓝老师介绍道,《眺望男孩嬉戏的乐园》以父子关系为核心,探讨爱、失落与时间的主题,作品使用了“光”和“游戏”等象征,展现情感的坚韧与希望。尽管它承载着传统的中国价值观,同时也涉及移民与跨文化生活等现代主题。因此,在翻译时,如何捕捉这些文化主题,并在目标语言中准确呈现其情感深度,成为重要挑战。本研究聚焦于学生如何翻译“抓住光”和“空谷回音”这两个隐喻。学生们需要完成整篇文本的翻译,并提供翻译笔记(四项翻译要求),以解释他们的选择。通过量化分析,我们可以观察不同策略的使用频率;通过质化分析,我们可以评估学生如何处理文化和隐喻的转换。在“抓住光”这个案例中,孩子因调皮被关在黑暗的房间里,挣扎后终于找到出口,兴奋地喊出:“爸爸,刚才我终于抓住了光!”这一隐喻表达了孩子从恐惧中解脱的情绪爆发。学生们采用了三种主要翻译策略:“I finally grabbed the light!" 直译忠实于原文,但英语读者可能难以理解;“I’ve overcome my fears!" 意译更易于理解,但失去了原文的隐喻色彩;"I've seen th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文化适应使用了英语习语,但不符合儿童的语言风格。这一案例突出了翻译隐喻时的核心挑战——在保留原意、文化适应和语言自然度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空谷回音”案例,原文:我的问候像一个空谷回音My greeting is like an echo in a vast valley。 语境:父亲表达情感上的疏离,文化意义:象征空虚/孤独,情感深度:反映思念与分离。不同策略的效果,突出了隐喻翻译的挑战。直译“An echo lost in an empty valley”虽然忠实于原文,但可能难以理解;“An echo lost in a vast valley”意译和文化适应则可能改变原文意象。文学翻译的关键是找到平衡点,使翻译既能保留文化特色,又能让目标读者理解。</p><p class="ql-block">对比以上两个案例的翻译模式,我们可以发现有价值的趋势。“抓住了光”作为一个具体的、富有画面感的隐喻,学生更倾向于直译,以保留其原始意象。但这一方式可能导致目标读者难以理解。相反,“空谷回音”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表达,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意译或文化适应策略,以便更好地传达情感共鸣。这表明,隐喻的类型影响了翻译策略的选择,强调了根据语境和文化因素采取灵活方法的必要性。我们的分析揭示了多个挑战,例如,如何在保持中文表达的忠实度的同时,使翻译在英语中更自然流畅。尤其是当语境、文化和情感因素交织在一起时,翻译难度会显著增加。这些挑战促使我们深入研究学生采用的翻译策略,并为未来的隐喻翻译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展望未来研究,多个方向展现了潜在的研究价值。这对我们作为海外创作者而言,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不同语言与文化间创作和传播时,我们如何运用隐喻,使其既能保留自身的文学韵味,又能在不同语境中保持有效的沟通力? 这一问题不仅关乎翻译策略的选择,更关乎我们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让作品跨越语言障碍,抵达更广泛的读者群。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桥梁,是一次重新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隐喻的翻译不仅挑战了语言的边界,也为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愿我们的文字,能够穿越语言的阻隔,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继续闪耀它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15日,一个炙热的下午,从远古的园囿到近代的亭台楼阁雅致园林,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楷书、行书、草书到现今打破传统审美观念的丑体,从隐喻的运用到隐喻的翻译,澳华作家协会的文友们用他们丰富的学识为大家带来一场文化艺术盛宴,高山流水笑声朗朗,热浪被抛到九霄云外。(澳华作协供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