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6年初至1978年底我在农村插队落户,知青点订了一份《人民日报》,我是每天必看的。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当日的报纸第二天才能送到。</p><p class="ql-block"> 《人民日报》有一个“国际副刊”专栏,曾经刊登了一篇文章(具体日期记不得了),题目是《祝蜣螂南行》。作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澳大利亚有几千万头牛,每天排泄上亿吨牛粪,孳生大量苍蝇,造成草原环境污染,退化,给畜牧业带来巨大损失。面对海量的牛粪,仅靠人工清理是做不到的,澳洲本土也有屎壳郎,但是它只吃袋鼠粪,牛是外来物种,土生土长的屎壳郎对牛粪不感兴趣,不对胃口。澳洲人想了一个办法,从别的国家引进喜欢吃牛粪的屎壳郎,于是中国的一种屎壳郎被他们相中了,漂洋过海落户到异国他乡。</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篇文章后,我把它当做一则趣闻,下地干活时讲给生产队的人们听,大家都觉得这种事儿太稀奇古怪了,当时的情景我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闲来无事,在网络上又搜索到这篇文章。原来作者黎先耀是一名科普作家,发表了许多科普作品。</p><p class="ql-block"> 当年澳洲从我国引进的屎壳郎,学名叫“神农洁蜣螂”。百度中记述,一直流传的中国屎壳郎拯救澳大利亚畜牧业的精彩故事,主角就是神农洁蜣螂,可以说是“国家公派援外”的重要角色。其实在1965年到1985年间,澳大利亚从世界各地引进了20多个品种的屎壳郎,神农洁蜣螂拿出了一只屎壳郎能在两天的时间内将100克的牛粪搓成粪球,并埋在地下的优秀战绩。单独看这个业绩数据,没有人类想象的快,但是牛粪中的蝇卵需96 小时才能孵化,它的这个埋粪速度超过了苍蝇孵化的速度,有效遏制了苍蝇的泛滥。</p><p class="ql-block"> 由于牲畜耕种被机械化替代,加上农药的使用,我下乡时已看不到屎壳郎了,这种样子丑陋、喜欢逐臭的虫子,人畜无害,被冠以清洁夫之称,希望它能够活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