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记

西部风云

<p class="ql-block">烟花三月,7日上午九点过,自驾车从大理古城出发。沿杭瑞高速,一路南行。</p> <p class="ql-block">  经楚雄、玉溪、通海高速,行程500余公里,下午五点过,到红河哈尼州元阳县。</p> <p class="ql-block">元阳县是云南省红河州下辖县之一,是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境内梯田级数最多达3700多级,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元阳县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7种民族</p> <p class="ql-block">云南十八怪“炊火筒当烟袋”</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漫步元阳县城小商品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夜市灯光璀璨,商品玲瑯满目</p> <p class="ql-block">灯饰语很有情调</p> <p class="ql-block">元阳县城到哈尼梯田景区45公里。</p><p class="ql-block">次日上午九点过驱车出发,沿盘山公路徐徐前行。</p><p class="ql-block">行至半山,已是大雾四起,周围云雾缭绕,能见度不足10米。</p> <p class="ql-block">实在不能前进,在一个小村庄休息了一个多小时。</p><p class="ql-block">听当地人说,要下午三、四点钟雾才可能散去。</p> <p class="ql-block">元阳哈尼梯田的雾,是大自然的神秘面纱。它时而轻盈飘渺,时而厚重浓烈,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魅力。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与奇妙。雾漫元阳哈尼梯田,是一首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诗篇,是一幅永远也画不完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p> <p class="ql-block">2013年(癸巳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元阳县境内有17万亩梯田。元阳梯田是哈尼族人1300多年来生生不息地“雕刻”的山水田园风光画</p> <p class="ql-block">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则有数亩,小则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p> <p class="ql-block">下午两点过,山势仍雨雾缭绕</p> <p class="ql-block">偶见一幅广告语,哈尼族倚雾而居,一梦尘烟</p> <p class="ql-block">来到老虎嘴最佳观景区,仍是烟雨蒙蒙,雾气腾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p> <p class="ql-block">在当地村民的热心帮助下,一位九岁的三年级小姑娘,带我们进螺丝田,一睹芳容。</p> <p class="ql-block">梯田仿佛被轻纱覆盖,时隐时现,宛如仙境。此时,正是拍摄云海梯田的最佳时节,也是无数摄影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拍摄胜地。</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走进梯田,整个世界仿佛苏醒过来。梯田的轮廓逐渐清晰,层层叠叠,宛如大地的阶梯。雾气在梯田间缭绕,如同轻柔的丝带,将每一块梯田轻轻裹住。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只有雾、光、影和梯田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雾气渐渐消散,露出了梯田的真实面貌,梯田的水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周围的绿树、青山相映成趣。远处的村庄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此时漫步在梯田间的小道上,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与宁静,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是这位热心的彝族小姑娘做我们的向导</p> <p class="ql-block">‌木刻分水是哈尼族在长期梯田农耕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分配水源的制度‌。具体做法是根据沟渠所能灌溉的梯田面积,经过集体协商,确定每份梯田应得水量,并将这些水量刻在横木上,作为分配水源的尺子。哈尼人用其量水、分水,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既体现出对大自然的崇敬,也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了村寨、村民之间因用水发生纠纷‌。</p> <p class="ql-block">高山溪流,通过木刻分水法,灌溉滋润梯田。</p> <p class="ql-block">哈尼哈巴观景点</p> <p class="ql-block">下午五点左右,从元阳哈尼梯田,驱车一个多小时,经乡道、县道到达红河州首府蒙自。</p> <p class="ql-block">蒙自市有上万年人类繁衍活动史、2100多年建县史,是云南为数不多的千年古县,也是云南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云南对外开放的肇始地,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云南第一个海关、第一个外国银行等诸多“第一”先后在这里诞生,拥有“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过桥米线”三张文化名片。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共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蒙自查尼皮村召开。1992年11月26日,蒙自被列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蒙自撤县设市。</p> <p class="ql-block">3月9日上午,蒙自阳光灿烂。我们驱车前往南湖参观。</p> <p class="ql-block">蒙自南湖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文澜镇南部,故名"南湖"。为雨水汇积而成,旧名草湖、草陂。</p><p class="ql-block">蒙自南湖公园在明代开辟为堰池,并在湖中堆3座土山,分别名为蓬莱、方丈、瀛洲岛,成为文人雅士会集之地,上又称学海。云南著名的过桥米线传说就起源于此,是人们游览休闲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闻一多纪念亭</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来到碧色寨车站</p> <p class="ql-block">碧色寨站所在地原为一个名叫“坡心”的仅有十几户人家的村落。清宣统元年(1909年)4月13日,滇越铁路铺轨至此,建成车站,最初定名壁虱寨站。因此地依山面海(长桥海),景色宜人,故更名“碧色寨”。清宣统二年(1910年)3月,滇越铁路全线竣工,碧色寨站成为滇越铁路的核心枢纽,是中国最古老的火车站之一。</p> <p class="ql-block">碧色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铁路枢纽,其历史与滇越铁路的兴衰紧密相连。这座位于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的小镇,因铁路而兴,见证了中法战争后的殖民贸易、抗日战争的血火洗礼,以及现代中国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1901年,法国投资,开始动工修建滇越铁路。滇越铁路起点在昆明北站,终点在越南海防站。全长859公里,其中云南段有465公里。</p><p class="ql-block">经过云南三十万劳工的艰苦施工,滇越铁路于1910年3月30日竣工,4月1日全线通车运营。</p> <p class="ql-block">1909年铁路通至碧色寨,使其成为滇越铁路与个碧石铁路(中国首条民营铁路)的交汇点,形成米轨(1米宽)与寸轨(0.6米宽)并存的铁路奇观。‌</p> <p class="ql-block">‌东方小巴黎‌:1910-1940年间,碧色寨聚集了法、英、美等国30余家商号,设有云南最早的咖啡馆、红土网球场、哥胪士酒店等设施,常住人口达2万余人。‌</p> <p class="ql-block">这里诞生了云南首个邮局、海关分关和外资公司,西班牙红土铺就的网球场、法式三面钟等设施彰显殖民时期的国际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黄色法式站房、绿色木制长椅、白色"碧色寨"站牌构成标志性景观,百年水塔、大通公司旧址等建筑群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碧色寨的北回归线标记点位于车站主楼门槛下的一块刻有BM149标记的石台阶上。‌经过中国和法国天文台专家的考证,这里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早的北回归线测量标记点。北回归线是太阳光线能够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线,每年夏至当天的正午时分,站在太阳光下面会看不到自己的影子,产生“立杆无影”的天文现象。</p> <p class="ql-block">1958年滇越铁路停止客运,2010年碧色寨站彻底停运。现存法式站房、寸轨机车等23处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因电影《芳华》取景成为旅游热点。‌</p> <p class="ql-block">昆明、碧色寨、开远、河口、海防、河内米轨线路</p> <p class="ql-block">恰逢一辆满载货物的列车,徐徐呜呜进站</p> <p class="ql-block">下午五点过,驱车来到建水十七孔桥,又叫双龙桥。</p> <p class="ql-block">‌建水十七孔桥‌,又称双龙桥,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西庄镇白家营村,横跨泸江与塌冲河的交汇处。这座桥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最初修建了三个石孔,后因河水泛滥,河床加宽,道光十九年(1839年)增建了十四孔,形成了现在的十七孔结构‌。</p> <p class="ql-block">建水十七孔桥不仅是一座交通建筑,更是一件艺术珍品。桥身由巨大的石块砌成,坚固而稳重,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屹立不倒。</p> <p class="ql-block">桥上有精美的雕刻,栏杆望柱等部位雕刻着栩栩如生的花卉和动物图案,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桥上还建有三层楼阁,两端各有一座亭阁,增添了桥梁的艺术美感。当阳光照射在水面上时,十七个拱洞倒映在水中,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建水十七孔桥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双龙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这座桥不仅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晚上,参观建水古城</p> <p class="ql-block">朝阳楼,位于建水县城中心临安路东端,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占地面积2312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古称步头,亦名巴甸,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境内,地处云南昆明南部约220千米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p> <p class="ql-block">古城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拥有众多古建筑和自然景观,如建水文庙、朝阳楼、朱家花园、双龙桥(十七孔桥)及燕子洞等。其核心区域占地面积约1.03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朝阳楼雄镇东南</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朝阳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飞霞流云”这一意象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这首词是辛弃疾与友人马叔度在月波楼上吟诗赏月时所作,词中描绘了豪情壮志与家国情怀的交织,展现了词人内心的波澜壮阔。 ‌</p> <p class="ql-block">朝阳楼“飞霞流云”是由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所写的狂草榜书。张旭被誉为“草圣”,其书法风格豪放洒脱,笔法飞舞雄健,极具艺术感染力。这幅作品现悬挂在建水古城朝阳楼的背面,是这座古建筑的重要文化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建水古城夜色中徜徉,享受那份宁静与悠然。滇南之行,邂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绮梦,就像翻开一本古老而神秘典籍,每一页都写满了令人惊叹的故事,每一个字符都跳动着生命的旋律,如同一首悠扬的乐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