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作“穿AI新衣的皇帝”,(随笔)齐遥

齐遥

<p class="ql-block">  <b>感谢美篇首发,人民日报客户端随后亦用不同题目发布(见下截图)</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安徒生童话里,有两个骗子用"看不见的布料"织就了一件充满荒诞意味的“皇帝的新衣”,让整个王国陷入了集体疯狂。数百年后的今天,类似的闹剧,时而也在数字时代的文坛演绎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些号称诗人作家或者学者的人,把由AI生成的文章,堂而皇之地署上自己名字公开发表,招摇过市。却不知,随着AI知识的普及,人们的辩识能力都在提高,而上述那类作者,正在大家不屑的眼光里“裸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AI新衣"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浏览这类所谓的"原创作品",扑面而来的是“流水线作业”的气息。文字起承转合严丝合缝,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华丽词藻满目皆是……但仔细品读就会发现,这些文字像被抽走灵魂的提线木偶,既缺乏鲜明的写作个性,也没有作者真情实感,如同秋日飘飞的落叶,舞姿翩翩,却了无生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种现象,正在腐蚀着文学的根基,甚至侵入了学术研究领域。笔者查阅了一些纸媒和网媒发布的资料,看到的有关情况令人咋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比如,某刊物公开揭露,其通过反AI检测系统发现多名作协会员投稿存在AI生成痕迹,部分稿件经检测AI率高达70%以上。该刊特别指出,某些获奖者的创作流程仅勾选"抒情""历史""江南"等标签,与文中描述高度吻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比如,某高校教授用AI生成的论文通过了查重系统,却在答辩现场被学生指出"参考文献格式不符合学术规范"——毕竟算法还没学会人类世界的繁文缛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类似情况还有不少,据中国作家网调研,2025年网文编辑日均收到30%的疑似 AI 稿件,传统文学期刊如《诗刊》亦开始采用检测工具筛查投稿。看来滥用AI技术代替原创的现象,已经不是个例,此种情况确实令人担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凡写作阅历比较丰富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创作,源于“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灵感”,出自内心不可遏制的写作冲动,是经历灵魂的分娩阵痛而诞生的婴儿。AI技术在写作领域被滥用,主要原因应该是它的便捷省力吧,但这类作品的品质,绝不能与真正的优秀原创作品相提并论。以笔者喜欢的两位作家鲁迅和汪曾祺的文章为例:鲁迅在灯下疾书时,笔尖流淌的是对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滴血心语,是对吃人的旧世界入木三分的揭露与批判;汪曾祺于书斋写作时,笔端铺陈的是高邮鸭蛋的油润,咸菜茨菰汤里的人间烟火,是“人间至味是清欢“生活观的艺术体现。这些文字,都与作者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息息相关,都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不可取代的个人写作特色,都将在文坛历史上保持自己独有的席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如今某些学者、作家,只需在键盘上输入"生成一篇关于社区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论文",“写一篇黄山游记”之类的指令,几秒钟后就能生成一篇或逻辑严谨、“有理有据”的论文,或辞句优美、颇有文采的散文。只可惜,当我们的子孙后代翻开这个时代的文字档案,看到这些"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文字时,一定会既惊叹于技术的发达,又为人文精神的失落而叹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我们绝非要把AI技术说成是洪水猛兽。 相反,笔者认为AI技术确实可以成为写作者的得力助手。比如,它能在茫茫书海中迅速检索出某个故事、辞条的出处,为人们的提供精确的写作参考。能为历史小说提供精确到某个朝代的饮食、服饰特点,使作品更具历史感和真实感。能为学术论文提供海量的数据参考,使得研究文章更有说服力。它甚至能为我们记录和丰满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等等。笔者就曾以试验、体验的心态,借助AI技术的帮助,写过一篇短篇科幻小说,小说的主题文旨、文中人物、故事情节以及一些重要细节等,由笔者设定并给出初稿文字,让AI帮我润写了一些未来世界的场景,还生成了一些很有科幻感的插图。小说成稿后,我又反复做了修改,之后署名“与AI合作”连载发表在了网络上。虽然每期都读者过万,也有好评跟帖,但我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还是觉得不如写真正的原创文字“过瘾”。因为写作者不但享受作品发表后被读者认可的喜悦,也享受写作过程中苦累与兴奋并存的过程。所以,我想说的是,在特定条件下,AI技术的辅助,可以使作者手中的“刻刀”更为锋利一些,但绝不应该成为代替人类思想的模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篇小文,主要是针对文学创作或者学术研究领域的正式写作而言的,在一些带有娱乐休闲性质场景下,运用AI技术的生成的游戏之作,笔者倒是认为不必太过较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比如,在一些退休老人或者家人亲友组成的微信群或其他一些兴趣社群中,偶尔可见有些AI生成印记明显的诗文,被署上昵称分享。 对此我们不妨以宽容心态待之,因为这就像书法爱好者偶尔使用描红模板书写文字相似,本质上是技术赋能的文化娱乐。此类行为偶尔为之无伤大雅,但却不可“成瘾”,尤其不可将此类作品投稿发布。现在网上各种“查重软件”使用十分方便,有的连下载都不用,只需把文章“在线输入”,即可检测出是否抄袭,是否由AI代写、代写比例有多大。AIGC率高于20 %即超过正常值,超过30%就为中度疑似(部分内容为AI代写,),超过60%为高度疑似(表示极可能为AI生成,可能被视为学术不端)。如果老是把AI代写的诗文原封不动或者改头换面署自己名字发布,声誉必定会受到影响。何况,当"一键生成"成为习惯,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是毫无益处的,甚至会陷入写作技能日益退化的尴尬境地。一个平时不注意提高文化水平的人,也许可以利用AI技术写出赞美大海的妙文,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辽阔大海,却是万般诗情道不出,只能像一个笑话里说的那样,干吼一声:“大海啊,你真TM大!”这是何苦来哉?!</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安徒生笔下的儿童,最终戳破了“皇帝新衣”的谎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也需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保持创作初衷,让AI回归工具属性,让创作过程成为心灵之花绽放的过程,让自己的作品成为心智之树结出的果实。我曾在一个微信群里讨论相关问题时说过:“AI技术可以是我们文创之路的拐棍,但绝不能代替我们的腿脚。”就用这句话,作为这篇小文的结尾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3月15日夜至16日下午,于手机备忘录成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中图片由作者摄于初春京郊</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