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黄田古村:大山里的一艘“船”

小桥流水(LM)

<p class="ql-block">  在安徽泾县榔桥镇东南部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千年古村落,村中完整地保留着一批古建筑群。有大山里的洋船屋,有千年不粘灰的水磨花砖,有引进朝庭工部图纸规划布局的大宅院,有以培风阁为代表的辉煌的教育发展史,有古今众多名人和学者。这个古村就是泾县的黄田村。</p> <p class="ql-block">  黄田村位于泾县黄子山(泾县最高山)的西麓,座北朝南,依山造屋,傍水结村。站在村口望去,右侧是凤子河环村而流,左侧是马冲河傍村而过,两条小河围着村庄,在村口处汇合,一起流入榔桥河。整个村域形似一艘船,村口似尖尖的船头,村后就是船尾。如若在空中俯瞰,环绕四周的莽莽群山就像大海的波涛,小小的黄田村就像波谷中的一艘小船,千百年来劈风斩浪,驰骋在宦海商海之中。</p> <p class="ql-block">  黄田古村是以朱姓为主的村落,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间,发展于元明,鼎盛于清朝,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据《泾县乡土记》记载:“山之西南为朱氏村,山之正西为胡氏村,朱氏族大,散居于县之东乡,纵横十余里,户口数万。”朱姓则于北宋嘉佑年间迁居此地,逐渐发展成大家族,并于清朝达到鼎盛。</p> <p class="ql-block">  黄田村是皖南古民居建筑的精品代表作。村中共有古建筑56处,单体建筑135栋,大多建于清乾嘉年间,是安徽省保存完好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之一。</p><p class="ql-block"> 作为皖南古民居的代表,黄田村在选址规划上,遵从阴阳五行学说,追求“天人合一”。村庄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巧妙地利用溪水和山势布局,使村庄总体外形上类似一个大轮船。 </p> <p class="ql-block">  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清代建筑艺术与技术之大成。村中河岸和道路均以石块砌筑,巷道平直,明沟暗渠相连,活水穿村西流。民居虽为封闭式整体结构,但画龙点睛的门窗却巧妙利用借景、对景的手法,将外界山水与民居融为一体。建筑布局以传统礼制为准则,四合院采取南北中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村内虽阡陌交错,但却户户相通,只要进了村,即便倾盆大雨,亦能衣不沾雨鞋不湿地走遍村内人家。村中建筑以家庙、住宅和书院、书舍为主,木雕、石雕和砖雕雕刻精美,题材丰富。</p> <p class="ql-block">  从“船头”的崇德堂,到“船尾”洋船屋,黄田村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一大批古建筑,主要有洋船屋(笃诚堂)、荣禄大夫第、思慎堂、聚星堂、旗峰公家庙(敦睦堂)、敬修堂、崇德堂、思永堂等。</p><p class="ql-block"> 其中“洋船屋”最为有名,建于清道光初年(1821年),占地4200余平方米。围墙及屋体皆仿轮船形状依地势而筑,因其外形酷似洋船而得名。洋船屋内有20栋房屋,还有敞厅、陪厅、梅村家塾、花园、门房、马房等。整个建筑内部组合有序,功能合理,十分宜于封建大家庭的生活起居、祭祀祭祖、读书休闲。</p><p class="ql-block"> 很多古民居门墙高大宽敞,而墙面是用水磨花砖贴饰的,色彩过渡自然和谐,极具中国画的水墨意韵。水磨花砖是泾县独有的建筑材料,是用黄粘土和观音土混合烧制而成,号称千年不沾灰,蜘蛛不结网。</p> <p class="ql-block">洋船屋</p> <p class="ql-block">花砖</p> <p class="ql-block">  黄田村古建筑群,既有苏州园林的风格和宫庭建筑的恢宏,更有皖南建筑的特色,是皖南古民居建筑的精品代表。整个村落被公认为集清代建筑艺术与技术之大成,是中国传统儒学、建筑美学的结晶,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因而成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田古村也成为“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和“中国景观村落”。</p> <p class="ql-block">  黄田村历史文化十分丰富。朱氏家族是“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的泾县一大望族,富商巨贾云集,财富甲于一邑。作为与理学大家朱熹同宗共祖的黄田朱氏,“儒商”文化十分浓厚,非常重文兴教。鼎盛时期,村内有书院书舍十余所,藏书斋室六处。其中“培风阁”藏书楼藏书3.3万余卷,“小万卷斋”藏书楼藏书10万余卷。另外还有“松竹轩”“绍衣堂”“板桥书屋”“绿竹山房”等藏书楼。</p><p class="ql-block"> 浓厚的儒家书卷气息,不仅反映在古民居建筑风貌上,更是凝聚着朱氏先人的勤劳和智慧,引导村中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清朝以来,村中出了乾隆年间的贵州巡抚朱理,嘉庆年间的翰林院侍讲、国史馆总纂朱珔,近代的民族实业家朱鸿度、朱幼父子,当代的著名交响乐作曲家朱践耳,中国工程院院士、核物理学家朱永贝睿等名人。朱氏子孙以村庄为“船”,以儒学为“舵”,从祖居地出发,世代在宦海中沉浮,在商海里遨游,成就了朱氏家族昔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黄田村不仅有精典的建筑,还有浪漫的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 凤子河中有个深潭,叫“情人潭”,水呈墨绿色。之所以叫情人潭,是因为当地流传着一段爱情故事。相传古时,黄田村口有位姑娘叫凤子,村后有个小伙子叫黄子,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天长地久渐生恋情。邻村一个财主的猪头儿子看上了凤子,求婚不成,就带着一帮家丁来村里抢凤子姑娘。尽管凤子坚决不从,但寡不敌众,被强行绑到轿上。当轿子抬到潭边时,坚贞的凤子从轿中纵身跳入潭中。打柴回来的黄子得知后,悲痛欲绝,也不顾一切地跳下深潭随凤子而去。此举感动了神灵,突然间乌云翻滚、雷鸣电闪、大雨倾盆。雨后,黄子化身成了村东的“黄子山”,凤子则化身为“凤子河”,而财主的猪大头儿子则化身为河中的“猪头石”,永世受到凤子河水的冲刷与惩罚。</p> <p class="ql-block">  黄田村还处处留下“人民公社”的印记。斑驳的墙面上,随处可见熟悉的红色标语,“毛主席万岁”“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等标语,唤起人们的年代记忆。村中的村委会、大会堂、影剧院、邮政局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典型建筑,夹杂在粉墙黛瓦之间,并无违和之感,反而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这里还是电视剧《大江大河》的取景地,也是因为村里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人民公社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日暮黄昏,村中升起了炊烟,夕阳洒在斑驳的墙面上,古村呈现出一片暗黄。登上村后的观景台俯瞰古村,还真的像一艘大船。这艘大船能否从古代文明驶向现代文明的数字时代,还真的是一个问题。 </p><p class="ql-block"> 小桥流水:文图</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3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