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的创建与初始战斗序列

杨杭鹤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系列二</p> <p class="ql-block">本文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作的系列文章之二,以求还原新四军创立之初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方抗日武装,其成立背景、编制结构及早期负责人如下:</p><p class="ql-block">国共合作推动改编</p><p class="ql-block">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根据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当局的协议,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八省境内15块游击区(广东省琼崖地区除外)坚持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于10月12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湖北汉口成立。</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对新四军实行有效的管理:中共东南分局(东南局)负责指挥新四军,同时还承担着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力量,领导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重任;中革军委新四军分会主要负责组织指挥新四军,是新四军的最高领导机关。</p><p class="ql-block">1. 东南分局主要领导人</p><p class="ql-block">书记:项英(1941年牺牲)</p><p class="ql-block">副书记:曾山(后任国务院内务部部长)</p><p class="ql-block">委员:陈毅(1955年元帅,<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span>)</p><p class="ql-block">委员:方方(后任中央统战部部长)</p><p class="ql-block">委员:涂振农(1943年叛变,1951年被处决)</p><p class="ql-block">委员:黄道(1939年牺牲)</p><p class="ql-block">宣传部长:黄道(1939年牺牲)</p><p class="ql-block">统战部长:涂振农(1943年叛变,1951年被处决)</p><p class="ql-block">妇女部长:李坚真(后任广东省省长)</p><p class="ql-block">组织部长:曾山(后任国务院内务部部长)</p><p class="ql-block">青年部长:陈丕显(后任政治局委员、华东局书记)</p><p class="ql-block">秘书长:郭潜(1942年叛变)</p><p class="ql-block">图:在汉口的东南分局领导人合影,左起:张云逸、叶剑英、王明、博古(秦邦宪)、周恩来、曾山、项英。</p> <p class="ql-block">2. 中革军委新四军军分会主要领导人</p><p class="ql-block">主席:项英(1941年牺牲)</p><p class="ql-block">副主席:陈毅(1955年元帅,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p><p class="ql-block">常委:周子昆(1941年牺牲)</p><p class="ql-block">委员:傅秋涛(1955年上将)</p><p class="ql-block">委员:张鼎丞(后任最高检检察长)</p><p class="ql-block">委员:刘英(1942年牺牲)</p><p class="ql-block">委员:高敬亭(1939年错杀)</p><p class="ql-block">委员:谭余保(后任中南局常委,湖南省人大副主任)</p><p class="ql-block">委员:曾山(后任国务院内务部部长)</p><p class="ql-block">图:1938年1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新四军驻赣办事处)成员在南昌合影,前左起:陈毅、项英、曾山;后左起:温仰春、<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云逸。</span></p> <p class="ql-block">3. 新四军军部主要领导人</p><p class="ql-block">军长:叶挺(1946年牺牲)</p><p class="ql-block">副军长:项英(负责实际党务工作,1941年牺牲)</p><p class="ql-block">参谋长:张云逸(1955年大将)</p><p class="ql-block">副参谋长:周子昆(1941年牺牲)</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1941年牺牲)</p><p class="ql-block">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后任国务院副总理)</p><p class="ql-block">顾问:朱克靖(1947年牺牲)</p><p class="ql-block">图:1937年12月,新四军军部领导人在武汉合影,左起周子昆、张云逸、叶挺、项英、曾山。</p> <p class="ql-block">图:周恩来与新四军主要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4. 新四军军部各部门主要负责人</p><p class="ql-block">‌司令部:</p><p class="ql-block">参谋处处长:赖传珠(1955年上将)</p><p class="ql-block">副官处处长:黄序周(后任湖北省政府副秘书长)</p><p class="ql-block">秘书处兼军法处处长:李一氓(后任中纪委副书记)</p><p class="ql-block">情报处处长:封裔应(1943年牺牲)</p><p class="ql-block">军需处处长:叶辅平(1939年牺牲)</p><p class="ql-block">军医处处长:沈其震(后任学部委员、中国医科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兵站处处长:张元寿(1947年牺牲)</p><p class="ql-block">后方政治处主任:姬鹏飞(后任外交部长)</p><p class="ql-block">留守处主任:罗湘涛(1955年少将)</p><p class="ql-block">政治部:</p><p class="ql-block">秘书处处长(秘书长):黄诚(1942年牺牲)</p><p class="ql-block">宣传部部长:朱镜我(1941年牺牲)</p><p class="ql-block">组织部部长:李子芳(1942年牺牲)</p><p class="ql-block">统战部部长:袁国平(兼,1941年牺牲)</p><p class="ql-block">民运部部长:邓子恢(兼,后任国务院副总理)</p><p class="ql-block">敌工部部长:林植夫(后任福建省林业厅厅长)</p><p class="ql-block">‌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1947年牺牲)</p><p class="ql-block">教导总队:</p><p class="ql-block">教导总队长:周子昆(兼,1941年牺牲)</p><p class="ql-block">教育长:冯达飞(1942年牺牲)</p><p class="ql-block">总务处处长:蔡级湘(后续无资料,欢迎补充)</p><p class="ql-block">训练处处长:赵希仲(1941年叛变)</p><p class="ql-block">政治处主任:余立金(1955年中将)</p><p class="ql-block">医务处长:戴济民(后任国家卫生部计划监察局长)</p><p class="ql-block">图:1938年,皖南新四军军部机关部分领导合影,右起:张元寿、赖传珠、周子昆、张正坤、宋裕和。</p> <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正式在汉口成立,随后各部队向皖南、皖西集结整训。</p><p class="ql-block">新四军初建时下辖4个支队、10个团及特务营,总兵力约1.03万人,装备简陋但多为游击战骨干。</p><p class="ql-block">图:1938年1月,闽北、闽东、闽西、闽浙赣等游击区领导人在南昌新四军军部合影,左起:张云逸、叶飞、陈毅、项英、黄道、涂振农;后左起:顾玉良、沈冠国、温仰春、曾昭铭、李步新。</p> <p class="ql-block">图:1938年4月,在皖南岩寺集中整训的新四军部队。</p> <p class="ql-block">一、第一支队:</p><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一支队是抗日战争初期新四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其组织架构及团级以上领导班子组成情况如下:</p><p class="ql-block">(一)组织架构</p><p class="ql-block">1. 成立时间及主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支队于1938年1月组建,第一团主要是由湘鄂赣边红军游击队改编组成,第二团主要由赣粤边、湘赣边、皖浙赣边和湘粤赣边红军游击队改编组成。</p><p class="ql-block">第一团2月从湖南省平江县嘉义出发,3月初到达岩寺西北的潜口。</p><p class="ql-block">第二团2月分别从江西省莲花县垄上、大余县池江、浮梁县(今景德镇市)瑶里等地出发,3月到达岩寺。</p><p class="ql-block">2. 编制规模</p><p class="ql-block">初建时下辖第一团和第二团,总兵力约2300余人。</p><p class="ql-block">3. 战略定位</p><p class="ql-block">1938年6月,一支队在司令员陈毅率领下挺进苏南,开辟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成为新四军在华中地区重要战略军事力量。</p><p class="ql-block">(二)支队领导层</p><p class="ql-block">司令员:陈毅(1955年元帅) </p><p class="ql-block">副司令员:傅秋涛(1955年上将) </p><p class="ql-block">参谋长:胡发坚(1939年3月牺牲) </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刘炎(1946年病逝) </p><p class="ql-block">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1955年上将)</p><p class="ql-block">(三)团级单位及负责人</p><p class="ql-block">1. 第一团</p><p class="ql-block">由湘鄂赣边红军游击队改编。 </p><p class="ql-block">团长:傅秋涛(兼,1955年上将) </p><p class="ql-block">副团长:江渭清(建国后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未授衔) </p><p class="ql-block">参谋长:王怀生(1941年牺牲于上饶集中营) </p><p class="ql-block">政治处主任:钟期光(兼,1955年上将)</p><p class="ql-block">2. 第二团</p><p class="ql-block">由湘赣边、赣粤边、皖浙赣边及湘南红军游击队合编。 </p><p class="ql-block">团长:张正坤(1941年皖南事变中被俘牺牲) </p><p class="ql-block">副团长:刘培善(1955年中将) </p><p class="ql-block">参谋长:王必成(1955年中将) </p><p class="ql-block">政治处主任:肖国生(1939年3月牺牲)</p><p class="ql-block">图:向苏南敌后挺进的新四军第一支队。</p> <p class="ql-block">图:1938年,第一支队部分干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二、第二支队</p><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二支队是抗日战争初期新四军的重要作战单位之一,主要由闽西、闽南、浙南等地的红军游击队改编组建。其组织架构及团级以上领导班子组成情况如下:</p><p class="ql-block">(一)组织架构</p><p class="ql-block">1. 成立时间及主要来源</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正式成立,第三团主要由闽西游击队(红8团、红9团及闽西各地方游击队)改编而成,第四团主要由闽粤边游击队(红3团、红4团及闽粤边各地方游击队)、浙南游击队(挺进师部分人员)改编而成。</p><p class="ql-block">1938年2月,从龙岩东肖集结出发,经过一个多月跋涉到达安微歙县岩寺。</p><p class="ql-block">1938年3月,浙南红军改编的部队从平阳出发前往<span style="font-size:18px;">安微歙县岩寺,编入第四团三营。</span></p><p class="ql-block">2. 编制规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初期下辖第三团和第四团,总兵力约1800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3. 战略定位</p><p class="ql-block">1938年6月,第二支队由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率领,与第一支队一起挺进苏南,共同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二)支队领导层</p><p class="ql-block">司令员:张鼎丞(未授衔,后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p><p class="ql-block">副司令员:粟裕(1955年大将) </p><p class="ql-block">参谋长:罗忠毅(1941年塘马战斗牺牲) </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王集成(1955年少将) </p><p class="ql-block">(三)团级单位及负责人</p><p class="ql-block">1. 第三团</p><p class="ql-block">由闽西游击队(红8团、红9团及闽西地方游击武装)改编。 </p><p class="ql-block">团长:黄火星(1955年中将) </p><p class="ql-block">副团长:邱金声(1939年病逝于皖南) </p><p class="ql-block">参谋长:熊梦辉(1941年牺牲) </p><p class="ql-block">政治处主任:钟国楚(1955年少将)</p><p class="ql-block">2. 第四团</p><p class="ql-block">由闽粤边游击队(红3团、红4团)、浙南游击队(挺进师余部)合编。 </p><p class="ql-block">团长:卢胜(1955年中将) </p><p class="ql-block">副团长:叶道之(1938年9月被错杀,1983年平反) </p><p class="ql-block">参谋长:王胜(1955年少将) </p><p class="ql-block">政治处主任:廖海涛(1941年塘马战斗牺牲)</p><p class="ql-block">图:1938年2月27日,新四军二支队及各界代表和当地群众6000余人,在龙岩白土镇龙聚村西牛塘举行抗日誓师大会。</p> <p class="ql-block">图:1938年3月,浙南红军编入新四军,集结在平阳准备开赴抗日前线。</p> <p class="ql-block">图:1938年4月,新四军第二支队集中在皖南歙县岩寺进行整编。</p> <p class="ql-block">图:1938年第二支队部分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三、第三支队</p><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三支队是抗日战争初期新四军在皖南地区的重要作战力量,主要由闽北、闽东等地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其组织架构及团级以上领导班子组成情况如下:</p><p class="ql-block">(一)组织架构</p><p class="ql-block">1. 成立时间及主要来源</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成立,第五团由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组成,2月25日从江西省铅山县石塘镇出发,4月初抵达岩寺。第六团主要由闽东红军游击队改编组成,2月14日从福建省屏南县双溪、棠口出发,4月初抵达岩寺。</p><p class="ql-block">2. 编制规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初建时下辖第五团和第六团,总兵力约2100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3. 战略定位</p><p class="ql-block">第三支队长期驻守皖南,负责防卫新四军军部云岭,并参与繁昌、铜陵等地对日作战,是皖南抗战的中坚力量。</p><p class="ql-block">(二)支队领导层</p><p class="ql-block">司令员:张云逸(开国大将,新四军参谋长兼) </p><p class="ql-block">副司令员:谭震林(未授衔,建国后任国务院副总理) </p><p class="ql-block">参谋长:赵凌波(后叛变投敌,1941年被处决) </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胡荣(1941年皖南事变中牺牲) </p><p class="ql-block">政治部副主任:曾昭铭(1940年牺牲)</p><p class="ql-block">(三)团级单位及负责人</p><p class="ql-block">1. 第五团</p><p class="ql-block">由闽北游击队(原闽北红军独立师)改编。 </p><p class="ql-block">团长:饶守坤(1955年中将) </p><p class="ql-block">副团长:曾昭铭(1940年牺牲) </p><p class="ql-block">参谋长:杨元三(1941年皖南事变中牺牲) </p><p class="ql-block">政治处主任:刘文学(1955年少将)</p><p class="ql-block">2. 第六团</p><p class="ql-block">由闽东游击队(叶飞部)改编。 </p><p class="ql-block">团长:叶飞(1955年上将) </p><p class="ql-block">副团长:阮英平(1948年牺牲) </p><p class="ql-block">参谋长:黄元庆(后任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未授衔) </p><p class="ql-block">政治处主任:阮英平(兼)</p><p class="ql-block">图:第三支队集会</p> <p class="ql-block">图:1938年,第三支队在马家园战斗中英勇阻击日寇。</p> <p class="ql-block">四、第四支队</p><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四支队是抗日战争初期新四军四个支队中规模最大、装备最好的部队。主要由鄂豫皖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组建。其组织架构及团级以上领导班子组成情况如下:</p><p class="ql-block">(一)组织架构</p><p class="ql-block">1. 成立时间及主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四支队于1938年1月正式成立,<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二十八军在鄂豫皖边区坚持游击战争,改编为第七团、手枪团,豫南游击队改编为第八团,皖西、皖中游击队编入第九团</span>。</p><p class="ql-block">2. 编制规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初期下辖第七团、第八团、第九团及手枪团,是四个支队中唯一拥有四个团的单位,总兵力3100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3. 战略定位</p><p class="ql-block">主要负责在皖东、皖中的抗日游击战,成为新四军在华中的重要力量,特别在高敬亭错杀前战绩卓著。</p><p class="ql-block">(二)支队领导层</p><p class="ql-block">司令员:高敬亭(1939年遭错杀,1977年平反)</p><p class="ql-block">副司令员:戴季英(因历史问题1952年被开除公职,1984年平反,享受省部级待遇)</p><p class="ql-block">参谋长:林维先(1955年中将)</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萧望东(1955年中将) </p><p class="ql-block">(三)团级单位及负责人</p><p class="ql-block">1. 第七团</p><p class="ql-block">由红28军第244团第1营及部分便衣队、新兵编成。 </p><p class="ql-block">团长:杨克志(后叛逃,1942年被桂系处决) </p><p class="ql-block">政委:曹玉福(与杨克志一同叛变被处决) </p><p class="ql-block">参谋长:林英坚(1941年牺牲) </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胡继亭(1944年牺牲)</p><p class="ql-block">2. 第八团</p><p class="ql-block">由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改编。 </p><p class="ql-block">团长:周骏鸣(建国后任水利部副部长,未授衔) </p><p class="ql-block">政委:林凯(建国后曾任国家体委办公厅主任) </p><p class="ql-block">参谋长:赵启民(1955年中将) </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徐祥亨(1955年少将)</p><p class="ql-block">3. 第九团</p><p class="ql-block">由红28军第82师特务营、鄂东北独立团等改编。 </p><p class="ql-block">团长:顾士多(1940年牺牲) </p><p class="ql-block">政委:高志荣(1955年少将) </p><p class="ql-block">参谋长:唐少田(1955年大校) </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郑重(原名陈钟万,1945年牺牲)。</p><p class="ql-block">4. 手枪团</p><p class="ql-block">由红28军手枪团及便衣队改编。 </p><p class="ql-block">团长:詹化雨(1955年少将) </p><p class="ql-block">政委:汪少川(1955年少将)</p><p class="ql-block">图:第四支队集结</p> <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向安徽舒城一带进发,途中休息时,当时群众为部队送开水</p> <p class="ql-block">图:1938年,中:项英,右:高敬亭在皖南</p> <p class="ql-block">由于年代久远,历史资料缺失,以及新四军成立初期人员变动较大,此文中介绍为人员初期基本稳定后的情况,如有错误或不准确指出欢迎指出,以便及时修改,重现铁军当年真实风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