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之极归于平淡——李叔同

往事如烟

<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我去了天津。父亲祖籍河北南皮,自幼在天津长大,当年的家在天津耀华里。过去我每次去天津,还都会去看看老家的故居,现在早已是荡然无存。这次去天津,除了走亲访友,再去看看每次都要光顾的商业中心劝业场、五大道、海河游轮夜景、瓷房子……虽然百年老商场劝业场的萧条让人大失所望,但是滨江道还是老味道,它的终点是西开教堂,依然富丽堂皇,它是天津最大的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天津的名人故居很多,有李叔同、张学良、张爱玲、梁启超、陈省身等,这次来天津别无他事,就挨个故居拜访。其中李叔同故居纪念馆留给我厚重一笔浓墨重彩,在我心里挥之不去。虽然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是这位海河之子,一直跳跃在我的手机里。每每打开手机,看到他的照片,都会让我肃然起敬,对这位千古天才向若而叹。</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p><p class="ql-block">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篆刻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p><p class="ql-block">1880年生于天津一个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的家庭。少时即擅长吟诗作画,写字刻印,多才多艺。1905年至1911年间,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画,兼习音乐。1906年在日本独立编印出版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同年又与同学曾孝谷在东京发起了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先后在该社公演的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中扮演女主角。</p><p class="ql-block">1911年归国后曾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p><p class="ql-block">1918年8月在杭州虎跑定慧寺披剃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1943年圆寂于福建泉州温陵养老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河之子李叔同。</span>李叔同故居博物馆一角。</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两三岁的时候,他们一家人搬进了海河边的一院大宅,新居雕梁画栋,非常气派。为彰显身份,李父李世珍请来好友,晚清重臣李鸿章题了“进士第”三个大字,做成牌匾挂在朱漆大门上。这块牌匾记录了李氏家族当时繁荣和显赫的社会地位。</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在留学日本期间,创办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杂志,叫作《音乐小杂志》。</p><p class="ql-block">这本杂志,李叔同既是策划、编辑,还是撰稿、翻译,同时还是插画师、美术设计师。他一人亲力亲为,把版面设计得图文并茂,新颖饱满。1906年2月13日,《音乐小杂志》在日本东京创刊出版,并运往上海发行。</p><p class="ql-block">这本杂志是中国第一份音乐刊物。</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李叔同是第一个把西方交响乐介绍到中国来的人。第一期创刊号上,他自己写了一篇《比独芬传》,还给比独芬作了画像,这里的比独芬即是钢琴家贝多芬,他是第一个把这位天才音乐家介绍到中国的人。</p> <p class="ql-block">1918年,38岁的李叔同出家前,曾将其藏书、手稿等物,分送给学生叶天瑞、李增庸、丰子恺等人,在整理恩师手稿时,丰子恺发现了一张尚未面世的歌谱——《送别》。</p><p class="ql-block">1927年8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中文名歌五十曲》一书,书中,作为主编的丰子恺亲手抄录了恩师的作品13首,其中便有这首《送别》,这首经典之作也由此走入了大众的视野。</p><p class="ql-block">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瓠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p> <p class="ql-block">在日本留学期间,李叔同与同学曾延年等人,发起成立了春柳社,这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成立后不久,因为国内江淮一带洪水泛滥,这些留学生们决定,通过搬演法国文学家小仲马的《茶花女》来进行救灾募捐。李叔同出演了故事里的女主角公玛格丽特,他也成为中国话剧舞台上,第一位女角扮演者。</p><p class="ql-block">他还出演过《黑奴吁天录》(即美国女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创作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扮演的则是里面的爱密柳夫人。</p><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李叔同在话剧舞台上,所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是男扮女装,这也许是他的一个探索,关于人性、性别的探索,也关于自己能力、潜力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1905年,李叔同顺利考取了录取条件极为苛刻的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撰科,学习的是油画,他的老师是日本著名的画家,有着“日本西洋画之父”之称的黑田清辉。</p><p class="ql-block">在日本留学的第三年,李叔同带着自己的油画作品《朝》、《停琴》、《静物》、《昼》,参加了由老师黑田清辉主办的“白马会”画展,代表着日本西洋画的最高水平的一个画展。当时凡是能参加白马会,画作能够入选并且展览的,就等于已经被日本的主流画界承认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1911年3月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毕业纪念合影。(二排左三为李叔同)。</p> <p class="ql-block">这是李叔同的《半裸女像》油画。这幅画代表了清末、民初时期油画创作的一定高度。</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的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1913年的初春,李叔同已在杭州任教半年有余,他深感学校美育的薄弱,便想开辟新的园地,加强艺术知识传播。</p><p class="ql-block">当时,夏丏尊正兼任浙一师校友会出版部部长,两人商量后,携手创办了我国近代首份艺术教育校刊《白阳》。“白阳”即白日,象征着朝阳与光明。</p><p class="ql-block">李叔同对学生的学业和生活,也都是关照至极。在他的悉心教导下,涌现出了一批名家。包括国学大师潘天寿,音乐家吴梦非,漫画家丰子恺等人,李叔同也因此有了“杏坛名士”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丰子恺对人生有一个著名的“三层楼”理论:“我以为人的生活可分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p><p class="ql-block">丰子恺认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大部分人停留在第一层楼,是物质层面,吃饱了穿暖了;少数人爬到第二层楼,追求精神生活,读书,绘画,追求文学和艺术;只有绝少的人才会想着要去爬第三层楼,去探寻自己的灵魂。</p><p class="ql-block">丰子恺还说:“我脚力小,不能追随弘一法师上三层楼,现在还停留在二层楼上,斤斤于一字一笔的小技,自己觉得很惭愧。但亦常常勉力爬上扶梯,向三层楼上望望。”</p> <p class="ql-block">更强大的人远远不满足这些,作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一定是和宗教相通的,宗教就是一个灵魂生活,是第三层楼,是一个审美境界的终极追求。有这种“人生欲”的人,一定要爬到第三层楼上去。</p><p class="ql-block">1918年,李叔同38岁,在大慈山定慧寺,剃度出家。</p><p class="ql-block">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他是一步一步走上去的一步都没有错过。他最后超越了物质,超越了精神,他需要达到一个审美境界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选择了佛教中最艰苦的律宗进行修行,以苦行僧的方式追求心灵的解脱和对佛法的彻悟。‌他深入研究律宗经典,成为近代律宗的一代高僧。‌</p><p class="ql-block">他的修行生活极为简朴,衣物、用具都非常简单,饮食也以粗茶淡饭为主。‌他不仅严格遵守戒律,还通过断食辟谷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修行。‌</p><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四处讲学,传播佛法教义,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了许多人。‌他的讲经说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仅让修行者受益匪浅,也让普通大众对佛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p><p class="ql-block">‌他致力于佛教典籍的整理和研究,为传承和弘扬佛教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他真正做到了他的题词:</p><p class="ql-block">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