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1 6日凌晨的香港機場燈火通明,帶著對北非的想像踏上了飛摩洛哥的航班。8小時後飛機降落在富裕之國廸拜機場,經過2小時的快速轉機又登上了直飛摩洛哥卡薩布蘭加的航班。8小時後,卡薩布蘭加的海風迎面而來,哈辛二世清真寺矗立於大西洋岸,純白大理石與蔚藍海浪形成絕美對比。世界第三大清真寺的260公尺宣禮塔直指天際,內部雕花拱頂與可開闔的屋頂令人驚嘆。此時此刻,一句話在耳邊響起:「摩洛哥像一棵大樹根部深植非洲土壤,枝葉却呼吸着歐洲吹來的微風」。啊!我們已經置身於非洲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迪拜機場</p> <p class="ql-block">哈辛二世清真寺</p><p class="ql-block">清真寺雄踞海浪之上,對應《古蘭經》的經文,即“真主的寶座應建在水上”。信徒們可以在集中供暖的地板上祈禱,在地下層透過玻璃地面看到大西洋的波濤拍击岩石,感受透過伸缩式天花板洒落的陽光</p> <p class="ql-block">太平洋的海浪</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坐落在高于海面的岩石上,210米高的宣禮塔是城市的主要地標</p> <p class="ql-block">摩洛哥手工藝的最高水准在這𥚃被展現得淋灕盡致:到處都是手工石雕與木雕,繁复精细的大理石地面和鑲嵌圖案,鍍金的雪松木天花板以及精美的彩色花磚</p> <p class="ql-block">隨着卡薩布蘭卡城市太陽升起,我們來到酒店附近的阿拉伯國家聯盟公園</p> <p class="ql-block">市區輕鐵</p> <p class="ql-block">寧靜的公園</p> <p class="ql-block">與眾不同的白色聖心大教堂,罕見地融合了裝飾藝術、摩尔式和新哥特式等建築風格,有一對形似宣禮塔的塔楼</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們來到摩洛哥之首都拉巴特。從1912年起,直至1956年脫離法國獨立,拉巴特一直是摩洛哥的首都,此城過去曾是海盜的大本營,今天已變成很現代化的城市,人口已超過百萬,民風純樸、市容整潔、氣候溫暖,到處也可見到茂盛的植物,是一個風光十分明媚的旅遊城市</p><p class="ql-block"><br></p> 皇宮 <p class="ql-block">拉巴特的奧戴亞小漁村,在這里邂逅大西洋的「世界盡頭」。這裡,每一塊石頭都訴說著歲月的故事,每一道海浪都吟唱著大海的詩篇。湛藍的海水與天際相融,分不清哪裡是海,哪裡是天。漫步在古樸的小巷,感受著地中海式建築的清新與浪漫(白色),仿佛時光都為此停留。此刻,心靈也在這片寧靜中找到了棲息之所</p> <p class="ql-block">登上12世紀城堡遺跡遠眺,大西洋的浪花與漁船帆影交織,沙灘上孩童追逐嬉戲,彷彿闖入地中海與北非風情交融的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站在酒店的天台,看到的朝霞</p> <p class="ql-block">從拉巴特一 舍夫沙萬路上,當地人的集市</p> <p class="ql-block">有一種藍,叫摩洛哥藍🔹</p><p class="ql-block">有一種浪漫,是捨夫沙萬的藍💙</p><p class="ql-block">一個把全世界藍色都用光的小鎮</p><p class="ql-block">也是此趟摩洛哥旅程我喜愛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捨夫沙萬小鎮全景</p> <p class="ql-block">藍色教堂</p> <p class="ql-block">城門</p> <p class="ql-block">踏入「藍色小鎮」的瞬間,視覺被無數層次的藍淹沒。從靛青到天藍,從鈷藍到薄荷綠,居民每年用天然顏料重新粉刷牆壁,傳說藍色既能驅蚊亦能淨化心靈</p> <p class="ql-block">迷宮般的巷弄裡,老婦人身穿吉拉巴長袍販賣板畫,銅匠敲打茶壺的叮噹聲與宣禮聲交錯</p> <p class="ql-block">轉角遇見綴滿彩繪花盆的階梯,每個畫面都像被施了魔法</p> <p class="ql-block">捨夫沙萬山中酒店,也是藍色調,滿園金桔🍊配上藍色調,華美、舒服</p> <p class="ql-block">依依惜別「墜入上帝的調色盤」的舍夫沙萬,我們向非斯古城進發</p> <p class="ql-block">路上風景</p> <p class="ql-block">非斯,作為培養學者、工匠、美食家的古老城市,非斯為其歷史和文化傳統深感自信,也正是這樣的傳承吸引了游客。這裡擁有難以形容的原始感,至今依舊有7萬多人選擇在黑暗、擁擠、破舊的老城生活,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無機動车市區</p><p class="ql-block">即便政府致力於非斯老城的重建,希望恢復昔日的輝煌,但驢车依然在沿着小巷運送商品,一如中世纪以來的模樣,每个轉角處都有廢棄的建築</p><p class="ql-block">非斯老城似乎處在永恒的混亂狀態,有人會立即愛上這裡,有些人則在恐慌中排斥它。但这里魅力十足!很多看似是死胡同的小巷,會將你引向精美的噴泉廣場或飄蕩着食物芳香的街頭</p><p class="ql-block">我們在當地導遊下帶着走巷,9000條巷弄如迷宮般,否則會迷路</p> <p class="ql-block">穿過非斯古城的斑駁城門,前門是藍色,背後卻是綠色</p> <p class="ql-block">阿布伊南穆斯林學院:建於1350年至1357年,是非斯第一座傳播伊斯蘭教義的學院。不同於摩洛哥其他學院只負責宣揚教義,它還是一座供公眾朝拜的清真寺。整座建築裝飾十分精緻,屋簷牆壁上的石刻雕花和木頭雕刻美麗繁複</p> <p class="ql-block">走街串巷</p> <p class="ql-block">爬上屋顶可以俯瞰尖塔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皮革厂是这座城市标志性的景点之一(也散发着最经典的气味)</p> <p class="ql-block">非斯古城,宛如一座露天歷史博物館。错綜复雜的巷道,宛如古老的血脈,流淌着千年的文化傳承。在這里,傳統手工藝人坚守着世代技藝,讓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中熠熠生輝,令人不禁為這份堅守而動容 </p> <p class="ql-block">離開非斯古城,我們向撒哈拉沙漠進發</p><p class="ql-block">途中經過伊夫蘭小鎮也稱北非小瑞士</p><p class="ql-block">伊夫蘭位於中亞特拉斯山脈的一個小鎮,海拔約1650米,人口約有13000人左右,冬天是著名的滑雪勝地,素有摩洛哥小瑞士之稱,高高聳立的磚紅色三角形屋頂,冬天配上雪景,春夏配上整齊的草坪,鮮開的盛花,會讓您有置身歐洲的錯覺</p> <p class="ql-block">一座由一位德國士兵於二次大戰時所雕刻的石獅子,成了所有觀光客到此一遊的重要地標</p> 途中休息站 <p class="ql-block">見到這個綠萍果,就快到沙漠了</p> <p class="ql-block">換上四驅車向撒哈拉沙漠進發</p> <p class="ql-block">🌅 撒哈拉沙漠:星辰與沙丘的詩篇</p><p class="ql-block">騎單峰駝深入沙漠,駝鈴聲中,夕陽將連綿沙丘染成玫瑰金。夜宿貝都因帳篷,柏柏爾人敲響羊皮鼓唱起古老歌謠,抬頭竟是銀河傾瀉而下,北斗七星低得觸手可及。凌晨裹著毛毯爬上沙丘,看天際線從靛紫漸變橙紅,日出剎那,整片沙漠燃起流動的金色火焰,瞬間明白三毛為何說「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撒哈拉」</p> <p class="ql-block">黑色帳蓬營地</p> <p class="ql-block">駝鈴聲穿過三毛筆下的荒凉与詩意,夕陽把影子拉長成詩行</p> <p class="ql-block">定格撒哈拉的每一粒沙 ,这里没有信号📵,却装满自由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玫瑰金色的沙丘在平坦、黑色的大漠戈壁上拔地而起,随着落日余晖不断变幻出橙色、粉色和紫色等多种色彩</p> <p class="ql-block">篝火晚會</p> <p class="ql-block">滿天星空</p> <p class="ql-block">日出剎那,整片沙漠燃起流動的金色火焰</p> <p class="ql-block">沙漠之花</p> 請看視頻:大漠之旅 <p class="ql-block">別離撒哈拉沙漠,向艾佛德出發,途經托德拉峽谷。</p><p class="ql-block">托德拉峽谷河川貫穿大亞特拉斯山脈南部,被譽為世界上最壯觀的峽谷之一。峽谷矗立於阿特拉斯山脈(Atlas Mountains)的東部,位於山脈間一座2500米高的地質溪谷上。峽谷位於高原的巨大斷層,將阿特拉斯山脈則從中切斷,峽谷在最窄的地方高達300公尺</p> <p class="ql-block">艾佛德是進出摩洛哥撒哈拉沙漠其中一座沙漠綠州,到處種滿棕櫚樹,全國盛產棗子之主要來源地之一</p> 歐薩薩所住的酒店 向古城埃本哈杜進發 <p class="ql-block">路上看到的雪山</p> <p class="ql-block">歐薩薩·古城埃本哈杜:好萊塢的北非片場</p><p class="ql-block">赭紅色黏土築成的埃本哈杜古城,如巨型積木堆疊在阿特拉斯山腳下。《權力遊戲》《阿拉伯的勞倫斯》曾在此取景,攀上11世紀的防禦塔樓,土牆在陽光下泛著蜂蜜色澤,遠處棕櫚綠洲與乾涸河谷構成荒涼史詩感</p> <p class="ql-block">柏柏爾人兜售手編地毯,他們睫毛沾著沙粒卻笑得燦爛,時空在此模糊了界限</p> 埃本哈杜城腳下,桃花盛開 <p class="ql-block">離開古城埃本哈,經過近五個多鐘頭的車程來到了馬拉喀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馬拉喀什:不眠廣場的魔幻夜</p><p class="ql-block">夜幕降臨德吉瑪廣場,千盞燈同時亮起。蛇舞者、說書人、占卜師與樂隊各自圈地表演,空氣瀰漫烤蝸牛與橙汁的香氣。躲進巷弄裡的祕密花園餐廳,薄荷茶倒入鑲銀玻璃杯的瞬間,中庭噴泉正映著月光,這座城似乎永遠不需要睡眠</p> 馬拉喀什萬拉華花園 <p class="ql-block">萬拉華花園雖然喚作花園,但園內卻沒有花,只有1萬6千株橄欖樹,樹上結滿橄欖</p> <p class="ql-block">馬洛雷勒花園(Jardin Majorelle)是摩洛哥馬拉喀什的「藍色秘境」,由法國畫家雅克·馬若雷爾於1920年代打造。這座充滿藝術氣息的植物園,以高飽和的「馬若雷勒藍」塗刷別墅外牆,與鮮豔的仙人掌叢林、熱帶植物形成強烈視覺衝擊。 </p><p class="ql-block">1962年花園一度荒廢,直到1980年被時裝設計師伊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與伴侶皮埃爾·貝爾熱買下並修復,成為兩人靈感泉源。園內現設有聖羅蘭紀念碑與柏柏爾文化博物館,藏有北非手工藝珍品。 </p><p class="ql-block">這座融合殖民美學與摩洛哥風情的綠洲,既是藝術家遺產,也是喧鬧紅城中的一片靜謐詩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仙人掌如雕塑矗立,藍牆在光影間跳躍,彷彿掉入畫家的調色盤</p> <p class="ql-block"> 在馬拉喀什的紅塵喧囂中,這抹藍是穿越時空的詩意暫停鍵</p> <p class="ql-block">被粉紅色的夯土護城牆包圍的馬拉喀什老城(medina);布滿褐色灰塵的曲折小巷不知通往什么地方</p><p class="ql-block">在摩洛哥,说到傳統與現代的rong融合,恐怕再也没有比馬拉喀什做得更好的地方了。馬拉喀什是耀眼的,也是破舊的,但它始終具有一种吸引人的魔力。穿上你的babouches(皮凉拖),深入其中吧</p> <p class="ql-block">柏柏爾村:山脈深處的人間溫度</p><p class="ql-block">阿特拉斯山脈腹地的柏柏爾村落,婦女用赭石在門楣繪製避邪符號,老人圍坐分享薄荷茶。我們受邀進入泥土砌成的家屋,女主人在炭火邊揉捏粗麥麵包,牆角堆著手捻羊毛線。離去時孩子們追著車奔跑,遞來一把野罌粟花,沒有言語卻記住了每一雙澄澈眼睛裡的溫度</p> <p class="ql-block">最後一天我們回到了卡薩布蘭加這個白色之城,登上了回程的飛機⋯⋯</p> <p class="ql-block">11天環遊摩洛哥,行李箱底層藏著沙漠細沙、菲斯市集的乾燥玫瑰,以及柏柏爾奶奶送的薄荷茶。⋯當飛機降落在香港的霓虹雨中,耳邊仍迴盪著沙漠的風聲——這片土地教會我,真正的旅行不是逃離,而是讓世界以千萬種模樣住進心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