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峡,邂逅天鹅城

前进

<p class="ql-block">  三门峡市,河南省辖地级市,别称陕州、天鹅之城、上阳城,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黄河南金三角地区;三门峡市地形多样,有“五山四陵一分川”之称;三门峡市区座落在黄河南岸阶地上,三面临水,形似半岛,素有“四面环山三面水”之称。</p><p class="ql-block"> 三门峡最美的旅游季节是冬天,来这里,不仅可以观赏“高峡平湖”三门峡“清水黄河”的秀丽风光,还可以观赏成千上万只白天鹅在黄河湿地栖息飞舞、在库区上空振翅翱翔的状观场面,还可以到陕塬之上,去体验一番这里千百年来的老百姓,祖祖辈辈在黄土地之下生活的窑洞地坑院民居。2025年2月22日我们6人结伴而行,赶在天鹅向北回迁之时到三门峡新春二日游。</p> 第1站函谷<strong></strong>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该关西据高原,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造最早的雄关要塞。 函谷关简介 函谷关历史上有三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 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汉关早已废弃,2000年仅存有关门遗址。 魏关位于灵宝市东北20公里,距秦关约5公里。这处后来成为东达洛阳,西接长安的重要交通干线。抗日战争时城楼毁于兵火,遗址为三门峡水库淹没,现仅留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函谷关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同为我国古代的重要关口。 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曾于此著述五千言《道德经》。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境内,辖区面积2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鸡鸣台、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 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河南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 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起源地。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名扬海内外 函谷关建于西周时期。“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辞海》)。 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 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伐秦,秦据函谷关天险大败六国军队。 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五国伐秦,“至函关,皆败走”。 战国时魏占函谷关而锁秦,秦占函谷关而出山东。六国合纵攻秦也全是以函谷关为战场。 秦末楚汉战争中,刘邦曾守关阻挡项羽进攻。唐“安史之乱”中,官兵与叛军在关前进行了著名的桃林之战。 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都是山东入关中的重要通道,可见函谷关的重要性。函谷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长达五十公里的峡谷,东头是函谷关,而西头就是潼关。“历史上发生在函谷关的重要战争达13次,而潼关则多达45次。”常驻重兵,少则数万,多则几十万,这段峡谷在军事上的作用被历代君主铭记。 春秋时期,晋国据此天险阻挡了西面秦国的入侵,战国时秦国占领函谷关,此后关东、关中、关西即以此而得名。 老子圣像,手执《道德经》,姿容庄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令人肃然起敬。通高33.3米,突出老子“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紫铜锻造贴金,昭示着道家文化的思想光芒普照大地。 雄关古道,道家之源。 老子,字聃,号伯阳,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后人称其为“老子”,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是我国春秋末年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不仅是道家学派理论的奠基人,被后来的道教奉为教祖,而且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启蒙者。 他的著作《道德经》,即《老子》一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这部经典著作有着极大的研究热情。据不完全统计,有史料记载的版本达1800多种。 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深远,而且在公元七世纪便以梵文传到国外,16世纪传至欧美各国,以后逐渐风靡世界。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中国哲学中另一个特异的派别……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征。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德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来阐述他的治国方略。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蕴含丰富,涉及天、地、人各个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伦理、养生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智慧的光焰。 太初宫位于函谷关东城门右侧。传说,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关,行以师礼,求老子为其著书,老子便在此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这部蕴涵丰富的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有有认为是后人托名之作)。为了纪念这件事,后人便在老子著经的地方修筑了太初宫,曾是一座道观。 太初宫为殿宇式古典建筑。殿脊和山墙檐边上塑有麒麟、狮、虎、鸡、狗等珍禽异兽,神形兼备。殿顶飞梁纵横,椽檩参差,虽然屋架复杂,但却自成规矩,殿宇宽阔,中无撑柱。史载,太初宫始建于西周。现存太初宫主殿建于唐以前,元、明、清均有修葺。 尹喜故宅遗址,相传为尹喜的寓所。尹喜,春秋时代人,素识天象,曾为函谷关关令。传说他曾在此挽留老子居住半年之久。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陈王府参军田同秀(桃林县人)进言玄宗皇帝说天降灵符于函谷尹喜故室,玄宗即遣人去挖掘,果然掘得“灵符”,玄宗大喜,认为是老子对他的恩赐,遂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 鸡鸣台又叫田文台,成语“鸡鸣狗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重建的鸡鸣台,传说就是当年田文食客学鸡叫的高埠 望气台又叫瞻紫楼,传说是函谷关关令尹喜登高望远,观察天象之地。“紫气东来”这一成语源出于此。唐代大诗人杜甫《秋兴》诗中有“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之句。后人为纪念他,便将尹喜登高望远的土山起名为望气台。唐时在上面修建了3丈多高的“瞻紫楼”。此楼民国年间毁于兵火。 函谷古道东起弘农涧西岸的函谷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长15公里,是这一带唯一的东西通道。 谷深50~70米,谷底宽10米左右,窄处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 古书上说函谷关道“车不分轨,马不并辔”,“一泥丸而东封函谷” 函谷碑林修建于1988年秋,碑林南北长100米,东西宽40米,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有石碑62通。 不但有从灵宝各地搜集来的古碑,如宋代的法制碑、唐代的地震碑、杨贵妃之兄杨仲嗣的墓志碑、明代吏部尚书许天官夫人的墓志碑等。 而且有近现代书法名家书写名人吟咏函谷关诗文的新碑,如清代康有为给当时的灵宝县长写的条幅石碑,李向阳原型的笔文碑等。 关城遗址建筑无存。据考证函谷关关城为不规则长方形,用长、圆、平夯夯打而成。东城墙长1800米,西城墙长1300米,南城墙长180多米。遗址基本与史书记载相吻合。 战国井式箭库位于函谷城楼东城门右侧城墙下端,为一直径0.9米竖井穴式兵器仓库,于1986年7月发现,是战国时守关官吏储藏兵器的箭库。 箭库象一口旱井,里面放着一捆捆箭镞,约1立方米,箭头是铜质的,箭杆是铁质的,很轻,已经锈在一起,不能分开。此箭库为研究战国时代的兵器提供了重要依据。 站在关楼上,仿佛能穿越回古代,看到当时金戈铁马。 函谷关楼的大鼓可有讲究啦!在古代它主要是传递信号用的,要是敌人来了就会敲鼓警示,让大家提前做好防御准备。 东门关楼已不存在,目前看到的是1992年开工修建的复古建筑。 东门关楼南北长工71.2米,高21.5米,呈凹型,坐西向东,控制入关的要道。 关楼为双门双楼县山顶式三层建筑,楼顶各饰丹凤一只,所以又叫“丹凤楼” 函谷关关楼为秦汉建筑,双门双楼三层悬山顶四阿式,呈一个“鼎”字形,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克”的霸气矗立在函关古道上,再现着函谷关定鼎中原的气势。 关楼建筑风格独特,能看出古代工匠的聪明智慧。 关楼的东侧,一片宽敞的广场静静铺展。穿过广场,一座精致的青石雕像映入眼帘,雕刻的是老子骑牛出关的场景。在此,或许我们可以向老子发问:出关之后,您又踏上了何方的旅程? 函谷关夜景 1400亩的太极圣湖水面犹如一泓美丽的明眸,给函谷关增添了无穷魅力和灵气。 涧河水域旅游风光带指宏农涧河函谷关段治理后形成的旅游景点,位于灵宝市函谷关镇区东,起始位为梁村桥上游250.0m,终点为函谷关景区上游拦砂坝,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治理总长度为2.1km,其中河道疏浚2.1km,新修堤防2×2.0km,修建橡胶坝2座,规划治理河道宽度214.0m,其中橡胶坝库区宽194.0m,排洪渠宽20.0m。 治理后水域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形成涧河旅游风光带,提升两岸近万亩土地的开发价值,是休闲养生、水上游乐类项目的理想地段。项目投资约6亿元。 长达365米、高达12米的道德天书镌刻着《道德经》全文,单字1平方米见方,宛若长龙,气势恢宏,堪称世界之最。 研究老子思想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英、法、美、日等40多个国家都在研究《道德经》,翻译《道德经》的版本已达600余种,其中日本人著述达330余种。因《道德经》成于函谷关,函谷关名副其实成为道家文化的发祥地。 第2站天鹅湖,位于209国道以西,青龙坝以东,水域面积2070亩。每年十月份都有数以万计的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经过长途迁徙,到此栖息越冬,在景区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成千上万只白天鹅自由自在地飞翔,或安详优雅地结伴嬉戏,或温情脉脉地交颈摩挲,或悠闲自得地以嘴梳理羽毛,或颈扎水中,翩翩跳起“芭蕾舞”。 天鹅舞动三门峡 这些圣洁的仙鸟,或飞、或游、或走、或卧,千姿百态,构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白天鹅,美丽优雅的“凌波仙子”,三门峡是它们的第二故乡。秋去冬来,白天鹅翻越万水千山,从西伯利亚飞来越冬,天空、湖泊、河流、湿地……都留下白天鹅美丽的身影。三门峡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入冬以来,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迎来了大批栖息越冬的白天鹅,它们在碧波荡漾的黄河水中嬉戏,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来三门峡栖息越冬的天鹅数量越来越多,达到了16000多只,占全国越冬大天鹅的三分之二以上。 白天鹅栖息地也由4处增加到9处,分布区域由过去的十几平方公里扩大到一百多平方公里,成为全国最大的白天鹅核心栖息地和观赏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自由自在飞翔的天鹅 瞧,三门峡天鹅湖的天鹅,如雪莲绽放,优雅迷人。 如今,白天鹅已经成为三门峡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在这里,你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赏白天鹅的优美舞姿,还能欣赏到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 三门峡天鹅湖的天鹅,是大自然派来的精灵,于碧波间舞出纯净与美好。 湖面上是美丽的天鹅,远处又可以看到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景象。 每逢日出、日落时,湖面在霞光的映照下金光灿灿,白天鹅或成群结队展翅翱翔,或徜徉水中嬉戏玩耍,或低头觅食悠闲惬意…… 碧波荡漾的天鹅湖与湛蓝的天空交相辉映,水天交接处,悠然的白天鹅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相映成趣,赋予了天鹅湖独特而秀美的生机和灵气,更为这里增添了一份独属于冬季的诗情画意。 成双成对,贴贴比心。<br> 三门峡天鹅湖,天鹅似玉蝶蹁跹,轻舞在澄澈湖面。 现实中的天鹅与舞台上的“天鹅”,一个在自然天地,一个在艺术殿堂,却都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美的极致,给人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震撼和心灵触动,让人沉醉在这跨越现实与艺术的天鹅之美中。 于三门峡天鹅湖畔,看天鹅嬉戏,它们宛如流动的诗篇,韵致无穷。 三门峡天鹅湖的天鹅,似遗落人间的仙子,每一次振翅,都撩动着人们的心弦。 三门峡天鹅湖中的天鹅,用灵动身姿,书写冬日浪漫。 第3站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是中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民俗文化园主要由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的地坑院组成,内设不同主题,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 与此同时,景区还保留了许多未经开发的地坑院供游客参观,沿着陕塬的黄土寻找失落的地下古村落,使地坑院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 坑院内展示的民俗表演与非遗展示如捶草印花、陕州剪纸、锣鼓书、澄泥砚、木偶戏、皮影戏、糖画、红歌表演、陕州特色婚俗表演等,体验互动性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自开业以来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陕州地坑院北营景区现存地坑院100余座是地坑院旅游的最佳景区,该项目分为生态观光区、核心游览区和休闲度假区三大板块。 陕州地坑院,地下四合院。 在民俗文化传承方面,主要对遗存的地坑院进行保护和整修,建设民俗文化园,集中表现古院落的历史演变,展示豫西地区的民俗风尚和传统技艺,供游客游览参观。 在窑洞文化发展方面,建设“中华大院”、“易苑”地下窑洞宾馆,建设圆形、方形和多边形的会议中心、管理中心和餐饮中心,满足游客需求。 在餐饮购物方面,规划建设“陕州老街”,经营经典小吃,满足游客品味饮食文化和购物的需要。 在旅游观光方面,建设休闲广场、观光塔、观光城堡,为游客登高望远,远眺黄河雄姿、三门峡市区和陕州城区面貌,近看黄土高原地貌、地坑院民俗文化园群提供方便。 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进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犬吠,却不见村舍房屋,“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就是它的真实写照。 地坑院的建造过程共分为四个步骤,可以简单通俗地概括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 营造技艺既与传统的阴阳八卦方位密切结合,又和宅主的命相息息相关,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 如今,像这样的村庄现存200多个,有地坑院12000余座,保存最完整现存时间最久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这种神秘、奇特的民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地坑院又叫作天井窑院,是古代人们穴居生存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距今已有约2000年的历史。 陕州地坑院的村落风貌,地上看不到房舍,家家户户藏于地下,远远望去只见树冠和地面上的林木,这是地坑院村落风貌的显著特点,由于其院落格局与北京的四合院相似度很高,故地坑院又被称为“地下四合院”。 院子的四个正面朝向是当地居民根据八卦的方位来确定的 地坑院内展示的民俗表演与非遗展示如捶草印花、陕州剪纸、锣鼓书、澄泥砚、木偶戏、皮影戏、糖画、红歌表演、陕州特色婚俗表演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体验互动性强。 有“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以及“北坎宅”,分别是以偏向正东正西正南正北为朝向的院子。 以“东震院”为例,坐东朝西是它的主窑和上下厨窑,装一门三窗和一门两窗,是客厅及长辈居住的地方。 两侧偏窑,装一门一窗,主要是晚辈居住及其他。 作为传统而自然的生土建筑,地坑院的建造手法采用了从上到下、由外至里的挖取式建造手法,这种减法的空间建造模式,既能获得人们所需的居住空间,又不对周围环境造成任何影响,也没有投入过多的建筑材料,是真正的融于自然的生态建筑。 穿山灶,是地坑院特有炉灶,灶呈斜坡状依次向上,灶心相通,根据热气往上走的原理,依次开九个灶孔,可以同时放置九个锅,往上炉温逐减,可根据火候烹饪地坑院的特色美食“十碗席”。 穿山灶的第一个火最旺,适合蒸煮,随着火力的逐步减弱,依次为炖、闷、保温的功能。 穿山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热能,非常节能,几个锅同时操作,非常高效。 穿山灶虽然外观粗朴,但结构巧妙,功能强大,充满了地坑院人的生活智慧。 陕州地坑院的穿山灶,造型独特,一节节相连,宛如大地里蜿蜒的长龙,承载着古老的烹饪智慧。 那地坑院的穿山灶,烟火在灶膛间穿梭,每一个灶口都能各显神通,做出一道道喷香的美食。 穿山灶可是地坑院的宝贝,它巧妙利用热能,一节节传递,在这烟火升腾中,满是家的味道。 陕州锣鼓书为坐唱形式,从古代敬三皇神开始,开场前都要先奏一阵开场锣鼓,借以制造气氛、招徕听众,所以称为“锣鼓书”,并有铰子、锣鼓、筝伴奏,后逐渐加上弦乐器,其主要演奏乐器为四股弦,所以当地群众也称其为“四股弦书”。书班多为盲人艺人,每个书班少则四五人,多则七八人,每人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用不同银色扮演不同人物,一两人亦可演出,自拉、自打、自唱。 陕州地坑院村头的历史遗留,老井辘轳和古老的传说。 陕州地坑院,藏于地下的古朴明珠,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br> 走进陕州地坑院,就像踏入时光深处,那独特的建筑风格满是烟火气息。<br> 陕州地坑院是大地的杰作,在这片黄土地上,静静展现着别样的民俗魅力。 地坑院景区由21个四四方方的地下四合院组成。站在地面俯视,它们就像一个个口字状的坑,每个坑就是一个农家院。 地坑院的建筑设计非常科学,为了防止下雨时雨水灌入窑洞,地坑院中间挖有渗井。<br><br><br> 地上四周砌有拦马墙和青瓦房檐,既防积水流入院内,也防孩童与牲口跌入院下。 窑顶在雨天后要碾压平整,以防雨水渗漏,也可当作打谷晒粮的“场”,一举两得。 存放粮食的窑洞开有与地面相通的“马眼”,收获季节可将地上晒干的粮食从马眼直接流入屋内放置的粮仓中,方便省事。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坑院因奇、特、朴、真,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住地坑窑院、沐浴温泉神水、吃民间小吃、看豫西民俗风情、成为景区旅游的亮点。 地坑院是我国土建史上的一个奇迹。地上福建的土楼,地表延安窑洞,地下陕州地坑院,这三大类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晚上我们在陕州区王厨美味轩饭店品尝了三门峡美食 黄河大鲤鱼味道美极了<br> 晚上下榻在宿归家温泉酒店 第4站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东北部。它北邻山西省,西邻陕西省,被人们称为豫西“金三角”。 相传大禹治水,使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三门峡由此而得名。 万里黄河第一坝 三门峡黄河大坝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在进入景区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李先念题词的巨型石碑。 大坝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副坝为钢筋混凝土心墙,长144米,最大坝高24米。电站厂房为坝后式,全长223.88米。<br> 这座大坝可不是一般的牛:跨越山西、河南、陕西三省,站在界碑上,你随随便便就能一步迈两个省。 “一步跨两省”的界碑,让你前脚迈到山西,后脚还在河南,感受独特的地理位置魅力。 下电梯近距离欣赏大坝的壮观,感受到水利工程的魅力。 这是唯一能下到水库大坝下面的旅游景点 中流砥柱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黄河上的艄公又叫它“朝我来”。冬天水浅的时候,它露出水面7米左右;洪水季节,它只露出一个尖顶,看上去好像马上就被洪水吞没,惊险万分。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唐太宗李世民来到这里也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 中流砥柱自古以来就是峡谷中的航标,船只驶过三门以后,就要朝砥柱直冲过去。眼看船就要与砥柱相撞时,砥柱前面波涛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向旁边安全的航道,避开了明岛暗礁,顺利驶出峡谷。 在大坝下游的人工河入口处,有个张公岛和炼丹炉,也是源于古代的传说故事。 古代有个张姓的艄公,因经常目睹很多人在险恶的三门峡谷翻船,就决定在岛上建一个庵,为来往的人指路,后来为纪念这个老人,取名张公岛。 岛上有个岩石很像香炉,上面又有一个圆坑,时间久了也就流传它是老子炼丹时的“炼丹炉”了。 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6月库区蓄水时,黄河便在三门峡谷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湖泊,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一望无际,似天池银河。而每年的6月至10月,大坝泄洪放水,怒涛翻卷,蔚为壮观。 走进廊道水晶宫顿时体感清凉,玻璃廊道下是黄河水,水中有鱼儿自由游弋。 水、玻璃、灯光打造出一个奇幻空间,从入口到出口,如同进行了一场光怪陆离的旅程。 那玻璃廊道、灯光秀,简直就是穿越科幻片现场! 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黄河对人们来说是喜怒无常的,沿岸人们的命运完全掌控在黄河手中,虽然一代代都试图治理却难有成效。 建国后三门峡大坝的建设,既防洪,又发电,让水患成为水利,无疑是一个伟大而勇敢的尝试。 第5站虢国博物馆,是依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一西周虢国墓地遗址而建立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它北依黄河,南望崤山,是一座集文物陈列、遗址展示、园林景观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虢国博物馆 虢国墓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时期大型邦国公墓,总面积32.45万平方米。从1956年发现至今,探明各类遗址800余处,出土文物近3万件。尤其是90年代发掘的虢季、虢仲两座国君大墓,因出土文物数量多、价值高和墓主人级别高,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又被评为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在虢国博物馆前的平台上,有一座状如卫星信号接收器的青铜阳燧,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这是根据虢国太子墓中出土的青铜阳燧按一定比例放大而成的。据介绍,这件青铜阳燧直径7.5厘米,正面呈银白色凹面镜,背面有鼻形钮,钮旁铸有两只斑斓猛虎,以及双头虺龙与鸷鸟组成的图案。这种类似茶杯盖的独特造型,也使得阳燧在向太阳取火过程中更加方便。同时,为了能有效地反射阳光,需要选用优质的青铜材料,经过多次打磨和抛光之后,才能使其表面光滑如镜。对准太阳的方向,不到三秒,就点燃了易燃物。 《虢国春秋》展厅约300平方米,通过文字、图片、沙盘、壁画、艺术造地下车马军阵型等多种陈列形式,向观众介绍虢国的由来、虢国都城、虢国疆域、虢国世系及虢国墓地发掘情况。<br><br> 虢国是西周初年的姬姓封国。其开国国君是周文王之弟,武王的叔父。虢公多在周王朝中作卿士,辅佐周王征伐,参与大事决策,对周王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响。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著名的"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的典故,就是说的这件事。 《虢宝撷英》展出了90年代以来虢国墓地贵族兆域区发掘的两座国君墓、一座国君夫人墓及一座太子墓等出土的文物精品。它们分为青铜珍品、玉器精华、其它质地文物三部分,美伦的国宝重器争奇斗艳,蔚为大观。尤其是展出的仿生动物玉器制作精美,惟妙惟肖,北温带常见的动物物种几乎全部囊括。玉柄铜芯铁剑更是闻名中外,把我国的冶铁历史向前提前了200年,被誉为“中华第一剑”。 镇馆之宝“人龙纹玉璋”如众星捧月般展陈在展馆中央。玉璋出土于虢仲墓,是虢国墓地出土的器形最大、最厚重的单件玉器,代表着墓主的显赫身份。这是一件由完整的和田青玉雕刻而成的精美玉器,上部饰人面纹,下部饰双龙纹,构思巧妙,纹饰精细,线条流畅,彰显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创意。它不仅代表了虢国玉器工艺的巅峰水平,更是古代玉器文化的重要载体。 “六璜联珠组玉佩”是另外一件镇馆之宝,上面缀有玉佩、玉璜、玉管、玛瑙等,历经千年仍发出柔美的光泽。它的出现不仅展示了虢国贵族的奢华生活,更反映了当时玉器制作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br> 《虢宝撷英》展出了20世纪以来虢国墓地贵族兆域区发掘的两座国君墓、一座国君夫人墓及一座太子墓等出土的文物精品,展厅面积1336平方米,展出文物330件(套)。该陈列分为“青铜珍品”、“玉器精华”和“多种工艺”三个单元。 《车辚马萧》展厅约1344平方米,展出了虢国大型车马军阵遗址群陈列,该陈列原状展出了国君虢季、虢季夫人梁姬及太子墓陪葬车马坑。该展厅按原地、原物、原状保护,并展出已清理的车马坑遗迹。这里展出了三个车马坑,分别是为虢国国君陪葬的一号车马坑,为国君夫人陪葬的二号车马坑,为虢国太子陪葬的三号车马坑。 《国君觅踪》展厅约400平方米,复原陈列虢季墓及其二座贵族陪葬墓、二座马坑。虢季墓(M2001)南北长5.3米,东西宽3.55米,墓深12米,葬具为重棺单椁阝,外加大型棺罩。墓中出土各类随葬品文物3200余件(套),计有铜、铁、金、玉、石、陶、竹木、皮革、麻布等9大类 三门峡黄河公园位于三门峡市城区北部,东起茅津渡,西至209国道,南接北环路,北至黄河滩涂,是以保护沿黄生态、弘扬黄河文化为宗旨,依托黄河沿岸的沟壑、台地、滩涂和原有地被植物等自然地形地貌,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生态公园。 明珠春晖是公园西部入口广场。三门峡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该景点即得名于此。广场正中设“黄河明珠”雕塑,寓意黄河儿女在黄河明珠的照耀下,继往开来、共创和谐、繁荣发展。 第6站空相寺,位于三门峡市区东50多公里处的陕县西李村乡。据《陕县志》记载,空相寺是与白马寺同一时期建造的佛门圣地,是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公元536年,禅宗初祖达摩圆寂后葬在这里。千百年来,空相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佛教禅宗信徒追忆达摩禅师、宏扬禅宗精神的最佳场所之一。寺院鼎盛时期规模宏大,香火极盛,曾与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一同被誉为中原“四大名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