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刘均红)

猫咪日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方的冬日,天空高悬如淬过火的青瓷。旷野上,时大时小的风在荒草与芦苇荡间肆意游走。熟透的芦花在阳光下翻涌着银色的波浪,它们眷恋在芦苇枝头若即若离,像即将远行的游子与母亲依依惜别。</p><p class="ql-block"> 70年代初,农村人的生活还与芦苇息息相关。春天,芦苇是拔节生长的青葱少年,秋天,芦苇是低吟浅唱的歌者。稀疏的芦苇在风的摇曳里,犹如缥缈的画卷,而茂盛的芦苇则令人望而生畏。因为在那密匝匝的苇丛中不只藏着一窝窝温热的鸟蛋,也蛰伏着阴冷的蛇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依水而居的家乡如心思缜密者的掌纹般沟壑纵横。大田地的沟坡上,偶尔生出的芦苇会被庄稼人及时清理干净,一是怕影响灌溉,二是怕芦苇茬子扎伤摸鱼人的脚。而与邻村分界沟的芦苇则会割掉上半截喂养牲畜,留下下半截像一道护城墙般,勾画了村庄的轮廓。</p><p class="ql-block"> 我对村东那片苇塘印象深刻,母亲时时告诫我不能擅自靠近它,但在端午节前夕,我就可以随那些年长的女人们去劈芦叶。铺展开新鲜的苇叶,用一双双灵巧的手,包裹起雪白的江米与绛红色的小枣,缠绕上金黄色的稻草绳,三下五除二一粒粒玲珑翠绿的米粽完工了。第二天清晨,米粽的清香漫过村庄的各个角落,于是家乡的味道通过我们的味蕾,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长大后去江南,在那锦珍玉食的粽子里,却如何也寻不到家乡仅有的苇粽香。</p><p class="ql-block"> 立冬后塘泥凝霜,浅水塘的泥踩上去不再粘脚。这时生产队会组织壮劳力割苇。天气虽然有些寒冷,但割苇的场景却热火朝天。面对一捆捆整齐的芦苇,人们的脸庞洋溢着笑容,因为镰刀割下的不仅是四季沉淀的时光,更是村民生活中的一份倚仗。</p><p class="ql-block"> 土炕上的苇席,被人们温热的身体磨出了岁月的光泽。窗前的苇帘再次用单薄之躯挡住了燥热的暑气。被拾捡下的芦苇点燃了土灶的篝火,渐渐熏黑了老屋的房梁,热腾腾的饭菜香飘向回家的路,时时呼唤着归家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柴米油盐调剂着不算宽裕的时光,脱坯盖房更是庄户人家的史诗。秋天的麦草闸碎了混着黄泥和汗水脱成了坯,冬闲时扎苇靶的汉子身体佝偻成虾。他双脚伸进一个半米深的坑,屁股坐在坑边的干草上,身后堆满了小山似的芦苇。一双粗犷的大手不断地续苇捆扎,苇靶在双手和双腿之间来回地滚动。</p><p class="ql-block"> 一根六米长粗细均匀的房靶完工了,扎靶人抹一把额头,再点一袋旱烟,随着袅袅的烟气一切都变得暂时轻松了些。三间土房需要一百根房靶,即便是老手也要扎上个把月。扎靶人把对生活的热爱嵌进了柔韧的苇靶,最终托举成土坯房的脊梁。那样的房屋冬暖夏凉,那样的房屋包裹起五味杂陈的生活,那样的房屋留下了我们儿时的欢声笑语。</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早已住进了水泥钢筋筑就的房子,有谁还记起那苇靶做顶的土坯房,有谁还知道,在夏天的苇席上酣睡是多么深沉香甜。我再也不用顶着乍暖还寒的春风,去为春天的蔬菜打苇薄了,我远离了那辛劳的日子,也远离了我的青春岁月,再也回不去了。曾经与芦苇的息息相关的日子,终成为一代人生活的轨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夕阳渐斜,寒风依旧,眼前成片的芦苇无人收割,它们矗立在寒风中,仿若须发皆白的老翁,无畏地等待着自己的归宿。西边的天空泛起了红晕,耄耋的芦苇在大地短暂的萧瑟中,呈现出一种高贵的清廉,远远望去,连绵不断的芦苇丛中闪现的依旧是坚毅的精神。在它们脚下,深藏着盘根错节的脉搏,无论如何它们也要在日升日落里不屈不挠地延续下去。</p><p class="ql-block"> 务农、割草,抓鱼、朴实的人们年复一年地在这片饱含温情的土地上,用手里的镰刀雕刻着自己的命运。被生活压弯的脊梁里,始终有一颗不灭的种子,那就是冲破生活阶梯的渴望。芦笛在顽童的手里吹响了号角,坚韧在他们思想的沃野里埋下了根,那是一片辽阔的疆域,一旦遇到春天的契机,便会破开尘封已久的冻土发芽成长,直至在蹉跎的岁月里收获果实</p><p class="ql-block"> 我们又何尝不是那浩瀚的芦苇荡中,结出的一朵朵轻盈的芦花,成熟后便离开家乡四处闯荡,漂泊半生又回归故土。家乡是包容的,在家乡的土地走一走,将心中解不开的烦恼,放逐于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挥一挥手任它随风而逝,任它无影又无踪。当结束了一个终点的同时,一个新的起点已在悄然开始。</p><p class="ql-block"> 土地是我们生活里坚不可摧的堡垒,连绵不绝的芦苇荡也永远是我心中飘扬的旌旗。我相信守护好我们的土地和我们的民族精神,用勤奋、踏实、刻苦、隐忍,描写出一幅唯美如画的平静生活。我相信我们会与脚下的土地一次次产生共鸣,借用相互之间的力量,塑造我们与芦苇一样坚毅的信念,而立足于人间世界。</p><p class="ql-block"> 刘均红 2025 3.8日</p><p class="ql-block"> 天津东丽文化馆</p><p class="ql-block"> 电话 15602012871</p><p class="ql-block"> 邮箱 liujunhong@.qq.co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