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化之旅七日游(旧游新篇之八)

黄子万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是我国的文物大省,境内不仅有有大量的古寺庙、壁画、石窟等,还有平遥古城、皇城相府、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古建与民居,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br><div>  2013年5月与两位老友随北京夕阳红旅行社参加山西文化之旅七日游,先后游览了绵山、平遥古城、晋祠、王家大院、五台山、悬空寺、应县木塔、云冈石窟等景区、景点,饱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精华,受益匪浅。<br></div><div> (图片为山西五台山大螺顶)</div> <h1><b>  第一天 2013.5.26(星期日)天气阴,北京—太原</b></h1><div><b> </b>清早7点10分从北京西客站乘D2001次赴山西,3个小时后到达太原,今天的安排是游介休绵山。</div><div><br></div><h3> <b>介休绵山</b>,在介休城东南20公里处。绵山起源于春秋时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绵山又名介山,属太岳山脉,海拔2072米。这里山光水色,文物古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集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h3> <b>  景区大门</b>,很气派、挺壮观。 绵山风景区有14个大景点,人文景观有大罗宫、玉峰寺等,自然景观有水涛沟、栖贤谷、古藤谷等。我们仅游览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h1><b>(一)大罗宫</b><br></h1><h3> 大罗宫是一座依山而建的明四暗七仿古建筑,总面积达30000平方米,堪与布达拉宫媲美,为天下第一道宫。宫内300平方米全国百位名家题写的《道德经》木刻,以及300平方米的布画都是全国一绝。</h3> 从半山腰处仰视大罗宫 大罗宫最高处局部景观 <b>  三官殿</b>,三官指“天官”、“地官”和“水官”,又称“三官大帝”。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解难,水官能赦罪。武则天就常拜“三官”。附近乡民为感谢三官除去蛟怪,在这里修建了三官殿。 <b>灵霄殿</b>,殿内中央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当年唐玄宗为感谢玉皇大帝的点化、护佑之恩,命人在这里修建了灵霄殿以及九曜星君殿和六丁六甲殿。 登上大罗宫,环顾四周,颇为壮观。 <br> <h1><b>(二)云峰寺</b></h1><h3> 云峰寺原名抱腹寺,因建于抱腹岩而得名。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距今一千七百余年。抱腹岩坐东面西,高60米,深50米,长180米,分上下两层,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于“腹”内,容两千年历史文明于其间,为天下“绝无仅有”。</h3> 从大罗宫出来后我们来到云峰寺前,登寺需上120级台阶,佛家认为人的一生有108个烦恼,每登上一个台阶便可去掉一个烦恼;登上108个台阶烦恼就能全部去掉,从而进入无忧无虑的理想世界。其余的12个台阶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br> 远观抱腹岩与云峰寺<br> 登山栈道<br> 晚上住宿的景区内水桃仙谷宾馆。 <h1><b>第二天 2013.5.27(星期一)天气晴,太原—平遥</b></h1><h3> 上午游水涛沟后离开绵山乘车参观有“中国民居艺术馆”之称的王家大院,下午到平遥古城,入住古城客栈。</h3> <h1><b>(一)水涛沟</b></h1><h3> 水涛沟是绵山最秀美的景点之一,古树、怪石、山花与长年流淌不息的山水构成了秀比江南的自然风光。北方地区有这么块地也不易,听说水涛沟的水还是在循环使用。</h3> 古树 怪石 长年流淌不息的山水 <b>  小牧童放牛</b>,水涛沟中的一个景点。 五龙瀑 绵山水涛沟留影 <h1><b>(二)王家大院</b></h1><h3> 王家大院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 — 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远超北京故宫。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4.5万平方米。</h3> 王氏大太爷的府邸 进门后迎面而来的影壁,砖雕壁心”狮子滚绣球“ 漂亮的小院 精美的建筑与装饰 王氏二太爷的府邸<br> <b>  瞻月亭</b>,专供观景赏月之用。登上瞻月亭,能眺望到巍峨靛蓝的绵山、清澈如碧的小水河。 连接红门堡建筑群(桥左)与高家崖建筑群的石桥。 鸟瞰王家大院,建筑格局呈王字,古建筑群规模在山西首屈一指。<br> 王家大院门前精美的石狮子镇守大院、迎来送往。<br> <h1><b>(三)平遥古城(1)</b></h1><h3>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晋中市平遥县,始建于西周,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扩修城池,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h3><h3> 结束王家大院的游览后,下午我们来到平遥古城。</h3> <b>  平遥县署</b>,坐落在平遥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平遥县署为中国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县署。 <b>亲民堂(大堂)</b>,县衙中最宏伟的建筑,坐北朝南,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和迎送上级官员的地方。大堂上有“亲民堂”三个字,前面是办公区,后面则是官员的寝室。 亲民堂内每天定时有几场县太爷升堂、断案演出。 走出县署,我们先后去了协同庆和市楼。 <b>  协同庆</b>,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票号业中一家独具特色的票号,创办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歇业于民国2年 (1913年)。协同庆票号经营特色非常鲜明,具有现代成功企业的重要特征。 <b>市楼</b>,位于平遥古城的中心位置,是古城内唯一的楼阁式高层建筑,风格别具特色,是研究平遥城市发展史、建筑史的重要实物。 登上市楼眺望古城南北市容 <b>  九龙壁</b>,位于平遥城隍庙东南,文庙旁边。始建于明初,原为太子寺山门照壁,该寺(已毁)奉祀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前任迦毗罗卫国净梵王太子的塑像。 文庙南门(正门) 晚上在平遥古城住宿地 <h1><b>第三天 2013.5.28(星期二)天气阴雨,平遥—太原</b><div><h3> 上午继续参观平遥古城后返回太原,午饭后参观晋祠。</h3></div></h1><h3> (图片为团队全体成员在晋祠门前留影)</h3> <h1><b>(一)平遥古城(2)</b></h1><h3> 清早六点多醒来后,我一个人独自走出旅店上街溜达,先后游览了城隍庙和天主教堂。</h3> <b>  城隍庙</b>,平遥城隍庙属于道教建筑,是古代官署建筑与寺庙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建筑群体 城隍庙内景 <b>天主教堂</b>,该堂创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其址旧为五道庙,原为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罗马后期建筑式样)的砖木结构建筑。原建筑已毁于文革,今为1984年所重建,仍坐东向西,砖混结构,前檐墙两层式,下为礼拜堂,上建钟楼,北侧有同时期增建的神职人员住房。 早餐后随团队来到古城南门(迎熏门) 平遥古城,共有6座城门城楼,形制大同小异。最值得一逛的,当属南门城楼。 南门为平遥古城的正大门,城门及城门顶上的城楼,始建于明代,重筑于清康熙年间(1703年),寓“迎取祥和美好”之意,定名“迎熏门“ 老友在迎熏门城楼留影 走在古城的街道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车辙的痕迹,仿佛穿越到了古代。 <b>  中国镖局博物馆</b>,是明末清初镖局的旧址,主要介绍中国镖局发展史,以及在明清时期,中国有名的十大镖局、十大镖师和走镖过程中的轶事趣闻。 <h1><b>(二)晋祠</b><br></h1><h3> 晋祠公园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晋祠公园有三大国宝建筑、还有著名的晋祠三绝,另外会仙桥与金人台也值得一看。</h3> <b>  献殿(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b>,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一座融合明代修葺特色与早期建筑形制的古建筑,体现了《营造法式》中的小木作制度。 <b>  圣母殿(三大国宝建筑之一)</b>,是晋祠的主殿,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一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b>  鱼沼飞梁(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b>,又称“鱼沼飞桥”,是中国最早的水陆立交桥。初建当在北魏之前,明、清两朝及解放后有多次修缮。 <b>彩塑侍女像(晋祠三绝之一),</b>侍女泥塑为宋代塑像,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共有43尊之多,为圣母殿最著名的艺术品。邑姜居中而坐,神态庄严,凤冠霞帔,雍容华贵,强烈地表现出皇后的仪容与风采。<br> 彩塑侍女像<br> <b>  周柏(晋祠三绝之一)</b>,它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分成两枝成四十五度角向上长,眼看要压住圣母殿,旁边又长出另一颗周柏,将它支撑住。后人说这是儿子在搀扶父亲。<br> <b>  难老泉 (晋祠三绝之一)</b>。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不知始于何时,&lt;&lt;山海经&gt;&gt;就有“县瓮之山,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但近年来因为地陷的原因,真正难老泉出的“沧浪之水”已非常少了。难老泉亭内有光绪皇帝所题“难老”二字。<br> 难老泉泉眼<br> <b>会仙桥</b>,是古晋祠的露天剧场。 <b>  金人台</b>,又称莲花台,位于晋祠会仙桥正西,四角各立铁人一尊,姿态英武。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 晚上住宿的太原长泰宾馆。 <h1><b>第四天 2013.5.29(星期三)天气晴,太原—五台山</b></h1><h3> 上午去五台山途中参观阎锡山故居,后乘车到五台山安排入住并游五台山。</h3> <h1><b>(一)阎锡山故居</b></h1><h3> 阎锡山故居,又称阎家大院,是民国时期一度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阎锡山的一座庄园。大院由20多处大小院落、近千间房屋(现存27座院落,700余间房屋)组成。既有传统形式也有西方形式的引入,多为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h3> 阎锡山旧居的小楼和碉堡<br> 在这里才知道孙中山的“博爱”是写给阎锡山的题字。<br> 阎锡山旧居及周边风光<br> 颜家大院内精美豪华的建筑。 <h1><b>(二)五台山(1)</b><br></h1><h3> 五台山与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共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五台山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等。2009年6月,五台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h3> 结束阎锡山故居后我们乘车中午来到五台山游客服务中心。 <b>殊像寺</b>,是我们在五台山参观的第一座寺庙,这里是文殊菩萨所在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 殊像寺大文殊殿 殊像寺精美的大钟<br> <b>  塔院寺</b>,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进入台怀镇,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大的塔院寺白塔,非常引人注目,常被人们看作是五台山的标志。此塔通高七十五点三米,塔基为正方形,塔身状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br> 塔下回廊的转经筒 <b>显通寺</b>,是五台山历史最古、规模最大的寺院,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全山寺院之首,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寺庙之一。<br> 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9年),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唐代重修,并更名“大华严寺”。明初重建,太祖赐额“大显通寺”。 显通寺钟楼旁准备就位的石狮<br> 显通寺内金碧辉煌形式各异的铜塔 在显通寺观望塔院寺白塔<br> <h1><b>第五天 2013.5.30(星期四)天气晴,五台山—应县</b></h1><h3> 上午继续参观五台山寺庙,下午乘车去应县木塔。</h3> <h1><b>(一)五台山(2)</b></h1><h3> 早餐后首先来到五爷庙,游览五爷庙后登黛螺顶。</h3><h3> <b> 五爷庙</b>,又称五龙王殿、万佛阁,由文殊殿、五爷殿、万佛阁、僧舍、戏台组成,曾为塔院寺属庙;清代重建,改为黄庙,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一座寺庙。</h3> <b>文殊菩萨殿</b>,是五爷庙建筑年代最早的殿宇,初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供地藏王菩萨与文殊、普贤、观音三大世士像,造型生动逼真。 <b>万佛阁</b>,文殊殿里面有高度一模一样的10000座佛像,所以被称作万佛阁。 <b>  五爷庙戏台</b>,为五龙王唱戏而建。传说五龙王特别爱看戏,所以每年六月大会,都要大开殿门,让五爷居高观赏,以取悦于五爷,请他及时赐雨保证岁岁给百姓喜降丰年。 <b>  黛螺顶,</b>黛螺顶亦名大螺顶,又名青峰,是一座小山峰的名称,寺庙建在山顶上,所以被称为“黛螺顶”。 登黛螺顶起点处的小亭,里面立有赵朴初题字“大智路”碑, 远望黛螺顶 登顶之路共有1080级台阶,拜佛心不诚上不去。 终于来到山顶 回首眺望山下 <b>大螺顶天王殿</b>,天王殿既是寺院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大殿,又是该寺的山门,故也称山门殿,殿内正中供有弥勒佛。 <b>  旃檀殿,</b>是第二重大殿。该殿建筑很有特点,殿的基座为六角形,殿顶为六角重檐攒尖顶。这种样式在五台山寺院中别具一格。殿内的释迦牟尼佛站立于佛坛之上,跟一般寺庙的佛陀有所不同,故此殿也叫站坛殿,但因原塑为旃檀木雕刻而成,名为旃檀殿。 <b>  大雄宝殿</b>,殿内供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合称横三世佛。 三位老友在大螺顶合影留念 <h1><b>(二)应县木塔</b></h1><h3> 应县木塔即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h3> <b>佛宫寺释迦塔</b>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 。 佛宫寺释迦塔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较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上较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 。 晚上住宿的应县驻地华泰大酒店 <h1><b>第六天 2013.5.31(星期五)天气晴,应县—大同</b></h1><h3> 上午参观恒山悬空寺,下午游览云冈石窟。</h3> <h1><b>(一)悬空寺</b><br></h1><h3> 悬空寺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体现。寺下岩石上“壮观”二字,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h3> 悬空寺共有殿阁四十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br> <h3>  悬空寺早在1982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h3> 独特而壮美的风光<br> 登悬空寺,一览群山小。<br> 近看,殿阁撺掇大有凌空欲飞之势,令人叹为观止。<br> 远观,悬空寺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br> 团队在恒山留下集体照 <h1><b>(二)云冈石窟</b><br></h1><h3> 大同云冈石窟,是中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h3>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时代,是当初为了供奉西来东往佛教创建的,依连接西域进京的丝绸之路而供奉,前后一共用了64年,其中最早的是由昙曜开凿的五个窟,后来逐步开凿了200多个窟,包括了官方和民间的。 <br> 进入景区迎面而来的是<b>昙曜广场</b>,昙曜是北魏复兴佛教的名僧,云冈石窟最初开凿的推动、组织者。 <b>佛光大道 </b>,大道上两列骑象四棱神柱 礼佛浮雕墙 <b>灵岩寺</b>(山堂水殿) <b>  云冈石窟门楼</b> <b>石佛寺</b>(第1-6窟) 我们去时,石佛寺许多石窟尚未开放 <b>  第6窟(释迦佛洞)</b>,是云冈中期最富丽堂皇的,是孝文帝分别给他父亲和冯太后建造的。该窟被誉为“云冈第一伟观”,是世界雕刻艺术史上的奇迹。<div> (该图片源于网络)</div> <b>  立佛洞(第十六窟),</b>第16窟至20窟即著名的昙曜五窟,是云岗石窟中最早的一批,因其由昙曜大师主持修建而得名。昙曜五窟不仅洞窟规模大,而且其内部的主佛像也最为高大雄伟,这五窟的建造开凿无不尽显北魏皇室的皇家气魄。 <b>  露天大佛,</b>第20窟(白佛爷洞):窟前立壁与窟顶早年崩塌,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形成露天造像。<br> 主佛是云冈石窟最有名的大佛—云冈大佛,高13.7米,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有八字髭,手结禅定印,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挺拔健硕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突出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与象征,也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大佛两侧各一立佛与胁侍菩萨,西边的佛像可惜已毁无存。 云冈石窟留念 晚上住宿的大同绿园商务酒店 <h1><b>第七天 2013.6.1(星期六)天气晴,大同—北京</b></h1><h3> 清早7点多,大同火车站登上北去的列车,圆满结束山西之行。</h3> 谢谢观看!部分文字源于网络,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