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老屋

筑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昵称:筑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美篇号:32496385</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片:原创</p> <p class="ql-block">  婚后,每年的初一都要回老家。老家有老胡同、老屋、老锅台……。漫步在老屋里,抚摸着每一块砖、每一块瓦,看着每一个房间、每一个物件,处处都是牵挂,时时都是思念,想起了很多很多故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老屋是1978年建成的,分正房和配房,正房五间半,东头两间爷爷奶奶住,西头半间放杂物,中间三间,我们一家住。这三间,东面一间是火坑,一家大小都在坑上睡;中间一间是厨房,主要有锅台、炊具一类的;西面一间是一张大铁床,用来待客。配房只一间和一个门洞,门向西开。院子是长方形的,东西长,南北短,东边是猪圈,东南角是厕所,厕所西面是羊圈,再向西是两棵泡桐树。</p> <p class="ql-block">  老屋是爷爷、奶奶、爸爸、娘,我和弟、两个妹妹,以及整个大家庭,共同演绎生活的舞台。父亲弟兄6人,爸爸排行老五,但爷爷奶奶喜欢跟着我们住,因为娘好相处、事又少。我叔伯兄弟10人,叔伯姐妹11人,整个一个大家庭。每到冬季傍晚,爷爷奶奶的两间屋就是个聚会所。小孩子们守着铁炉子,从自家拿来红薯,嚷嚷着让大人帮着切成片,再挨个等着在炉壁上贴,或不做热水时在炉圈上烤,贴熟的薄薯片外焦里嫩,香甜可口,老屋成了孩子们的美食屋。大人们则在里面的屋子里,陪着爷爷奶奶唠嗑,谈谈东家长西家短的事,这屋又成了信息集散地。爷爷是个能说会道的人,大家有事都愿意和爷爷奶奶说,烦事分担,乐事分享,也常常为一些事一家子来讨论,各抒己见,沟通交流,这屋成了全家人的议事厅。爷爷的话,语重心长,娓娓道来,似心灵鸡汤安慰受伤的心,凡是有摩擦或矛盾的,不论是老少两口,还是兄弟姐妹间的事,都能让他说的气也顺了、脸也笑了,这屋成了化解摩擦的调解室。在重要节日里,亲戚朋友们都看望爷爷奶奶,特别是春节,人来人往,穿梭如织,热闹非凡,是我们接触外界的主阵地,这屋就成了一大家子的外交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爷爷是场面人,原来是生产队的业务员,在周围村里一提他的名字,也是响当当的。奶奶一直身体不好,基本不怎么出院。两个人性格不同,经常吵架,奶奶数落爷爷一直到一句话不说,才算结束。有时爷爷气得就躲出去,一会儿回来,奶奶接着还说,可爷爷不生气了。他们都很疼我们。爷爷疼,是在外面疼,如外村演戏了,就叫上我们,偷偷给我们买包瓜子,或买杯糖精水,一大烧桶井水放上几粒糖精,喝起来冰爽解渴,还特甜。奶奶疼,是在家里疼,有了点心渣渣,就叫过我们去,给我们分着吃,人间美味呀,一般孩子是吃不上的。还有做饭时,做点差样的,就叫过我们去吃,或单独给我们端过点来,特别爱吃奶奶打的西红杮卤,伴上冷汤,真好吃,天天盼着能吃上。爷爷爱打呼噜,打得特别响,中间还间断,感觉就上不来气了,几秒后又续上了,让颗悬着的心落了地。奶奶为这事,经常数落爷爷,也许爷爷听见了,不打了,可没过1分钟,又涛声依旧。接着,就是奶奶的数落声,一夜不断,直到最后奶奶走了,也没有把爷爷的呼噜数落得不打了。</p> <p class="ql-block">  中间3间屋子是我们小家庭的,爸爸和娘,从小到大一起陪我们,相依相偎,互疼互爱,携手走过那些岁月,日子虽不富裕,但很温暖温馨。爸爸,在乡里的打井队工作,到处去各村打井,后来打井队散了,爸爸又在村里开大拖拉机,给生产队里拉化肥等物资,经常外出。这份差事,是村里人羡慕的。一提起这事来,我们兄妹很自豪,特别是爸爸拉着我们在村里一转,感觉心里特美,还时不时按下喇叭,在小伙伴面前特威风。爸爸性格温和,印象中没打过我们,只有一次,我因逗妹妹,把我追出家门,用土坷垃打我,用的力气很大,打到了腿,让我害怕了,再也不逗妹妹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爸爸也是特要面子的人,家里片了片粉,让他去集市上卖,他死活不去,只好娘推着小推车去卖。娘是个很要强的人,平时看着很弱,其实特坚强,喜欢创新、不怵头,不怕苦不怕累的。我们家为了多挣点钱,养过猪苗、树苗,栽过桃树,片过片粉等,好多事都是娘冲在前面,承担起来。娘很会过日子,平时家里种的东西吃不了的,就会拿到集市上卖。开始时,我们看到娘卖东西,都感觉到不好意思,特别是上下学和同学们一起走时,故意躲着娘。有一次放学回家,路过娘卖西瓜的摊,娘叫过去,问我渴不。尽管我没说话,娘捡了一个最好的西瓜,在地上磕开,一掰两瓣,让我吃。这让我很惊讶,因为在家里,娘让我们总吃那些不太好的,凡是好的都拿来卖。娘打开西瓜的那一瞬间,我的眼泪刷地一下就下来了,感觉娘是世界上最疼自己的人了,流着泪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娘是很不容易的,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她要面对村里各种非议。因为当时卖东西感觉还是投机倒把,不是根红苗正的事,让人瞧不起的。她不管这些,卖了东西,手里就有钱,就能为我们交学费。由于娘的坚持,爷爷支持,爸爸也就随着,慢慢地他也去集市上卖东西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老屋里有个老锅台,有一口大铁锅。娘每次炒完菜,都让我们用饼子擦锅,擦多少吃多少,不能剩口口。每次喝粥,都要让我们把锅里的嘎渣儿用铲子抢了吃了,碗里还不能剩粥。每次放学回家,一进家门就先扒拉干粮篮子,看里面有啥吃的,基本都是饼子或糊饼,馒头很少。家里改善时,才吃包皮火烧,纯白面的太少了。一年到头过年才能吃肉、啃骨头,感觉是最好吃的东西了。大部分肉腌起来,咸咸的做成腊肉,到来年春天没菜时吃,一直吃到麦收,剩下一部分主要待客用。另外,小时候还爱吃嘎嘎汤,是用玉米面做的。村里人都知道我爱吃这个,我又胖乎乎的,大人们都喜欢我、爱逗我,问我是不是吃的嘎嘎汤,然后就在我肚皮上拧一把或敲一下,我就追着他们闹。我从小胃口就好,从不挑食,吃嘛嘛香,饭量很大,胖得噶悠不动,都叫我胖墩。尽管胖,但也很节俭,是从小养成的,一直坚持到现在,不管在哪里吃饭,凡是盛到自己碗里的,都吃得特干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这就是童年中伴随我长大的老屋。在老屋里,我不断汲取着整个大家庭给予的成长营养,继承发扬着勤奋好学、踏实肯干,任劳任怨、不怵辛苦,敢于尝试、持续奋进的优良家风,始终坚定信心决心,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砥砺前行、笃行不怠,不断用顽强拼搏、努力奋斗书写着自己的精彩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