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岁月(三)

凡夫

<p class="ql-block">父亲在这兵荒马乱中慢慢长大了。1941那年他刚十五岁,家人在苦海挣扎的悲惨经历,在他心底留下了很深的创伤。他在迷茫中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有钱人家花天酒地,而穷人家却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p><p class="ql-block">多少个夜晚父亲都睡不着,他多么渴望能继续上学堂呀。惨淡的现实在告诉他,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他不停地思索,似乎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穷还不是因为没有钱吗?我要挣好多好多的钱,让家人们都能过上好日子。</p><p class="ql-block">日子已是贫困潦倒,老天还有不测风云。奶奶刚两岁小女儿突然生了重病。请来乡村郎中诊治了好几回,病情却越看越重。持续高烧一直退不下来,最后竟不幸夭折了。</p><p class="ql-block">家人还没从这悲痛里走出来,叔爷爷也不幸生了重病,也不知吃了多少药,却是回天无术。四十多岁的他竟撒手人寰,留下了几个孤儿寡母。家中的悲剧接踵而至,曾祖母头发都愁白了,泪水也不知淌了多少。老人家哭道:“我们家前世不知作了什么孽?这日子还怎么过得下去啊。”</p><p class="ql-block">嫁到镇江的大姑奶奶在兵荒马乱中与家中失去了音信,好在嫁本镇殷家的小姑奶奶还能经常回来,这才给了老人家一丝安慰。殷家的家境虽也不好,小姑奶奶舍不得娘家人饿肚子,每次回家总会带上一些吃的。</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曾祖母的妹妹(即父亲的姨婆)来看望她。姊妹俩聊起了家里的难处,曾祖母的眼泪又止不住淌了下来。曾祖母说:“大儿子挣不到钱,小儿子又没了,这个家还怎么扛得下去啊。”</p><p class="ql-block">父亲年纪虽小,也为这个家担心着呢。他忙说:“奶奶不要难过,我来挣钱养家。”</p><p class="ql-block">“等你长大再说吧,这个家还真指望你了。”</p><p class="ql-block">“我已经长大了,能挣钱了。”父亲说。</p><p class="ql-block">曾姨婆一旁夸奖道:“茂贤真是懂事的孩子。”她转身对曾祖母说:“茂贤说的也有道理,日子总得过下去吧。赵承之的店铺说要添一个帮手,我帮你去问问,就叫茂贤跟他去学生意吧。”</p><p class="ql-block">赵承之是曾姨婆的亲戚,在邵伯开了一爿宏大布店。虽说只是三间房门面的小店铺,在本镇还是有些名气的。</p><p class="ql-block">父亲一听高兴了:“我要去。”</p><p class="ql-block">“茂贤既然有这个心,你就帮他去问问。”曾祖母说,“唉,只是茂贤还嫩着些,也不懂吃不吃得消呢。”</p><p class="ql-block">曾姨婆好说歹说,赵承之答应了这事儿。学徒的第一年虽不给薪水,而学会一门手艺,就有了一个挣钱的门道,一家人都开心得不得了。爷爷还向邻居借钱买了菜,特地办了一桌拜师酒。</p><p class="ql-block">父亲去当学徒了,身上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奶奶从没卖完旧衣服中挑了点料,给父亲做了两件衣服。他走的那天,脚上穿的那双鞋,还是曾姨婆特地送来的。</p><p class="ql-block">1941年的四月,父亲到宏大布店当了学徒。曾祖母一路上牵着父亲的手,对他千叮咛万嘱咐:人在外面要当心身体,学手艺要用心,做事要勤快,干重活不要硬撑着……。父亲只是频频点着头,他说:“奶奶请放心,我会的。”</p><p class="ql-block">临分手了,曾祖母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感情,眼眶一下子红了起来。她哭着说:“一树的果子就望你红啦。”</p><p class="ql-block">父亲明白老人家话里的意思:爷爷死得早,叔叔也走了,爹又是聋子,这个家还能指望谁呢?父亲的鼻子也酸了起来,他拉着曾祖母的手:“奶奶别难过,我知道的。”</p><p class="ql-block">当学徒的规矩很重,早上得提前到店里开门,打烊后还要将店堂打扫干净,那干不完的杂活总把父亲累得够呛。杂活最重的是码布,一捆布有好几十斤,先将一匹布裹紧在长木板上,再把码好的布堆放到货架上。父亲个子矮力气又小,几匹布码下来总是汗流浃背。</p><p class="ql-block">父亲想着白发苍苍的奶奶,想着耳聋的爹和推磨的妈,想着做童养媳的大妹,想着才六岁的小妹,想着……,他暗暗地发誓:再苦再累也要撑下去。</p><p class="ql-block">赵承之有个女儿叫赵世桂,只比父亲大一岁,平时挺关心他的。看到父亲干这些杂活有点吃不消,经常跑过来帮帮忙。师母也没让父亲饿着肚子,时常还夹一些荤菜给他。活儿虽干得很累,父亲能感受到师傅一家关心的。</p><p class="ql-block">赵承之对父亲要求很严格,传授经营门道上从不打马虎眼。父亲头脑灵活又谦虚好学,店里的业务很快就做上了手,帮店里揽了不少生意。赵承之看在眼里高兴在心里,他对父案说:“茂贤你真是块做生意的料啊。”</p><p class="ql-block">第一年过春节,赵承之不但给父亲发了年货,还另赏了五块大洋。家里用这些钱置办了年货,总算过了个有滋有味的春节。曾祖母开心得笑不拢嘴,逢人就说:“我孙子有用了,真的靠他过日子了。”</p><p class="ql-block">父亲告诉我:做店员也大有讲究,既要对顾客热情,还得善于揣摩顾客心理。你说的有道理人家才会心动,这生意才能做成功。谈生意还要懂做衣服方面知识,布匹门幅有宽窄,不同布料缩水量也有多少,人的身材也有高矮胖瘦,做一件衣服要多少布料,你心里得有数,万一出差错可不得了。</p><p class="ql-block">父亲沾沾自喜的吹牛:“丈量布也大有说法呢。量好布再让上半寸,顾客觉得沾了便宜,回头客就会多起来。老板的布也不能随便送人呀,卖到最后又不能短尺,那怎么办?哈哈哈,这就看你的水平了。”</p><p class="ql-block">学徒期满后,父亲有了一份稳定收入,家里生活也正常了许多。他一路心思就是好好干,帮店里多揽些生意,老板也会多给一些赏赐,家里日子就会逐步好起来。</p><p class="ql-block">但在兵荒马乱的岁月,经济上面临着大萧条。人们连吃饭都顾不下了,还有什么闲钱买布做衣?每到年终盘货时,父亲总会看到赵承之在那里唉声叹气,自言自语说道:“唉,今年又亏了不少。”</p><p class="ql-block">宏大布店惨淡经营到了1945年,实在支撑不下去了,被迫关门歇了业。赵承之无奈的叫父亲过去,愁眉苦脸的说:“这店实在开不下去了,也留不起你了,你再想别的法子吧。”</p><p class="ql-block">父亲一听到这话,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赵承之也不忍心,又说:“你脑子灵又勤快,我也舍不得你走呀。仙女庙的市面比这里大不少,镇上有好几爿的绸布店,托人去找找关系,你肯定会找到事干的。”</p><p class="ql-block">父亲对宏大布店的这段经历挺留恋的。他曾告诉我:“师傅对我像对亲儿子一般。解放后我和赵世桂还见过一面,她见到我就问这问他,热情得不得了。”</p><p class="ql-block">父亲失了业,今后日子还怎么过?一家人愁都快愁死了。恰巧父亲的堂姑奶奶住仙女庙,她的六十大寿要摆生日宴。两家原来走动蛮多的,只是凑这份子钱太难了,近几年往来少了起来。家里已经贫困潦倒,这种应酬本是能躲则躲的,而曾祖母发话了:“一定要去。”</p><p class="ql-block">看到爷爷面带难色,曾祖母朝他摆摆手:“送寿礼能用几个钱呐?”曾祖母说,“正好有这机会请妹夫找找关系,帮茂贤弄点事情做。他朋友多,他姐夫又是开米行的,总归有法子的。”</p><p class="ql-block">带上了寿桃寿面,父亲跟曾祖母去了仙女庙。乘船的一路上,父亲根本没心思看两岸景色,心里就像吊桶似的七上八下:前面这条未知的路,会怎么走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