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3.16,继续共读《园丁与木匠》。这一次共读主要围绕这几个问题来进行学习和思考:</p><p class="ql-block">如何让孩子充分玩耍且又能从工作学习中获益?如何让孩子在父母或社会的文化传统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使之注重并传承,同时又让孩子拥有创新。处处体现了当今社会,父母在养育中内心的矛盾,选择的矛盾,结果的呈现,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表现. 正如书中所说“让我们从了解孩子中获得的智慧,也能帮助我们解决成人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共读中最深的感悟是作为父母,应该做一个怎样的父母——做一名园丁而不是一位木匠。父母不是一种工作,也不是一份职业,只有先学会爱自己的父母,才懂得爱自己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边看边学、边听边学、边玩边学、边练边学。父母必须了解孩子学习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不觉中学习。</p><p class="ql-block">孩子通过“看,听,玩,练”四步曲,完善出健康的心智构建,面对当下的多媒体时代,孩子到底能不能玩手机?其实都是有利有弊的。</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儿童是边看边学者,</span>孩子模仿的不仅仅是模仿过程的本身,而是通过试图理解成人的意图,或自发的兴趣点,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再而融入自己的思考,最终模仿自己感兴趣的动作过程。而非单纯简单的镜象神经元可解释完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儿童是边听边学者</span>,孩子根据对成人的信任或依恋程度,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安全感和可信程度,选择自己认同的信息确认并接收。这让我们懂得,当孩子在问 “为什么?”的问题时,最佳答案便是提示因果关系,使之让孩子深入的理解世界,并促进知识的探究。</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儿童是边玩边学者,</span>孩子通过自由玩耍学会认识和探究世界,通过假装游戏学习人际关系,在虚构中学习逻辑关系。</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儿童是边练边学者</span>,青春期是游走在冲动与控制之间,需要获得社会性奖励与同龄人的尊敬之间。通过学习与亲身操作,在错误中修正自我,在制定计划中实施落地,不断用经验塑造大脑。从而更顺利地走向心智的成熟与成人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书中所说:<b style="color:rgb(237, 35, 8);"><u>我们作为父母的工作,这并不是要创造一种特定的孩子。相反,我们是要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发展。</u></b>我们的工作不是塑造孩子的思想,而是让这些思想去探索世界的所有可能;我们的工作不是告诉孩子该如何玩,而是给他们玩具,然后在孩子玩完后再把玩具捡起来。我们不能逼孩子学习,但可以让他们自己学习。 </p> <p class="ql-block">似乎有很多的家长都在做“木匠”,从幼儿园开始,就设计孩子的未来,学各种特长,不管是不是孩子所喜欢的。其实这不是孩子的未来,是家长让孩子完成留在自己身上的遗憾。家长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到孩子的学习上,并没有关注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是怎样通过看、听、玩、练的过程学习。在家长的眼里,听父母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才能有好的前途。这样,其实是剥夺了孩子的权利,没有个性的发展,只能成为听话的“机器人”缺乏创造力。</p><p class="ql-block">尽管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孩子应该有玩耍的时间,但是当我们开始规划孩子的生活时,玩耍时间是最先被舍弃的。休息被阅读训练取代,壁球和跳房子也让位给了足球训练。教养模式意味着孩子有一张列满了应该要做的一长串活动的清单。从外语到奥数再到升学考试(SAT),孩子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剩下来玩了。我们对此感到不满,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p><p class="ql-block"> 大多数孩子,身上缺少了灵气。每天被学习的大山压着,缺少“玩”,家长不放手,学习的时间过多,造成没有高质量的玩。一说玩就是玩手机、电脑,看不到篮球场上的身影,看不到适龄儿童的游戏。自从上学,似乎玩从此走出孩子的世界,一看到孩子玩,家长就会觉得浪费时间,再回到书本题海中,殊不知孩子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思索。</p><p class="ql-block">我也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塑造学习的机器?升学的压力逼迫老师只注重分数,磨灭了孩子的个性。只要分数,不要素质,不要个性,孩子在机械的答题,这样培养出来的是答题的高手。</p> <p class="ql-block">问自己“ 我是一个园丁型父母?还是一个木匠型父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