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东坡书院,感受文化韵味

宋玉玲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月的阳光明媚,我和二姐姐、姐夫还有小孙孙宸宸一同游览了东坡书院。这里不仅风景优美,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span></p> <p class="ql-block">正好遇到当地一个学校的师生进行健康游览东坡书院活动。</p> <p class="ql-block">苏轼的一生历经三起三落,以下是具体介绍:</p><p class="ql-block">一起:步入仕途</p><p class="ql-block"> 1057年,22岁的苏轼考中进士,第一个职务是陕西凤翔府判官。后被召回朝廷任职史馆,神宗熙宁四年下派到杭州做通判,之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任太守,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被提拔重用。</p><p class="ql-block"> 一落:大难临头</p><p class="ql-block"> 1079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30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苏轼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被政敌陷害。虽因太祖誓约及神宗爱惜人才而免死,但被贬到黄州。</p><p class="ql-block"> 二起:东山再起</p><p class="ql-block"> 1085年,宋神宗驾崩,10岁的哲宗继位,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新法,任用司马光为宰相,苏轼青云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17个月内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p><p class="ql-block"> 二落:知难而退</p><p class="ql-block"> 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新法,苏轼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因与他们政见不合,苏轼一再主动请辞外放,于1089年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p><p class="ql-block"> 三起:再回朝廷</p><p class="ql-block"> 1091年,苏轼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p><p class="ql-block"> 三落:一贬再贬</p><p class="ql-block"> 1093年,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变本加厉打击元祐党人。苏轼先被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惠州,住了2年零6个月,后再被贬到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p> <p class="ql-block">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p> <p class="ql-block">东坡雕像</p> <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意思是:可以让人吃饭没有肉,但不能让居住的地方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会让人消瘦,而没有竹子会使人变得庸俗。人瘦了还可以长胖,然而士大夫如果变得庸俗了就无药可救了。旁边的人笑话这些话,觉得这说法看似高明其实像是痴言。如果面对竹子还大嚼肉食,世间哪有像“扬州鹤”那样两全其美的事呢?</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中,苏轼通过对“肉”与“竹”的对比,突出了竹子所代表的高雅品格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性,表达了诗人对脱俗高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有对世俗追求物质享受的一种调侃和批判。“扬州鹤”是一个典故,代表着既想享受富贵又想拥有高雅等多种难以兼得的美好事物,进一步强调了精神追求与物质享受难以两全,应注重精神境界提升的观点。</p> <p class="ql-block">正好遇到东坡故事情景剧表演,讲的是东坡解决当地百姓的一些矛盾,教育当地百姓椰子树是千年老祖宗栽培的树,清甜的椰子供大家一起享受,邻里乡亲要和睦相处。</p> <p class="ql-block">姐夫抱着小孙孙宸宸观看,并参与表演,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大人们都带着孩子到这个好运树上书写自己的理想,前程似锦,希望孩子都能成为知书达礼的人,成为书香门第。</p> <p class="ql-block">东坡书院的水井也被称为“东坡井”,以下是关于它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历史渊源: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苏轼夜与诸生寻得甘泉,遂凿此井。明代,知州陈荣选重加修浚,并命名为“钦帅泉”。</p><p class="ql-block"> 文化意义: 体现为民情怀:苏轼在儋州时,看到当地百姓饮水困难,便带领大家挖井取水,解决了附近居民的用水问题,这口井体现了他关心百姓疾苦、为民办实事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象征教育贡献:苏轼在载酒堂讲学明道,教化日兴,常与当地学子相聚,为烹茶煮酒特掘此井。它象征着苏轼在儋州的教育贡献,见证了他传播</p> <p class="ql-block">凡到此处来的游客都要打一桶水,洗手、饮用,意为感激东坡为百姓办的好事、实事,惠及一方百姓,精神世代传承。</p><p class="ql-block">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将书读破,万贯自缠绕。</p><p class="ql-block">姐姐姐夫希望小孙孙宸宸将来成为热爱读书的人。因为读书是一种最高尚、最有价值的行为,它能够帮助我们发展自己,避免虚伪与浮躁,并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和目标。</p> <p class="ql-block">东坡书院的芒果树位于载酒堂和东坡祠之间的庭院里,种植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以下是关于它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外观形态:这棵芒果树根深干壮、枝繁叶茂,树姿优美,树身高出庭院足有十几米,遮护住了整个庭院,令庭院更显荫浓清幽。 </p><p class="ql-block"> - 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 历史见证:它见证了东坡书院的历史变迁,历经数百年岁月,目睹了书院的兴衰与发展,是书院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者。</p><p class="ql-block"> - 文化传承象征:东坡书院是为纪念苏东坡而建,芒果树与书院的古建筑、文物等共同构成了东坡文化的载体,象征着苏东坡的文化精神在这里传承和延续。</p><p class="ql-block"> - 文人情怀寄托:历代文人墨客来到东坡书院,留下了许多诗词、题刻等,芒果树也成为了他们寄托情怀、抒发感慨的对象,增添了书院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东坡先生的书房</p> <p class="ql-block">“六事廉为本”出自苏轼的《六事廉为本赋》,其内容源于《周礼·天官·小宰》中考核官吏的“六廉”标准,具体如下:</p><p class="ql-block"> 1. 廉善:指官员能够尽职尽责,做事尽善尽美,在百姓之中有赞誉。</p><p class="ql-block"> 2. 廉能:指官员有能力推行政令,把事情做好,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 3. 廉敬:指官员能够始终自我警觉、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不懈怠。</p><p class="ql-block"> 4. 廉正:指官员行为无倾斜,能够行中道、行正道。</p><p class="ql-block"> 5. 廉法:指官员不仅要守法,并且能够依法而行,不枉不纵。</p><p class="ql-block"> 6. 廉辨:指官员能够决断、没有疑惑,具有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苏轼认为,这六事都以“廉”为根本,强调为官者应崇尚廉洁的品德,以廉洁作为首要准则,才能具备全面的素质,做到勤政为民、公正廉洁。</p> <p class="ql-block">“功废于贪,行成于廉”的意思是,功绩会因贪婪而毁掉,德行会因廉洁而成就。</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强调了廉洁对于个人成就和品德修养的重要性。贪婪会使人丧失原则和底线,导致行为失当,最终破坏已取得的功绩;而保持廉洁,能让人坚守正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塑造良好的品行,从而成就一番事业。它常被用于告诫人们,尤其是为官者,要抵制贪婪的诱惑,以廉洁自律来修身、立业。</p> <p class="ql-block">东坡家风家训内容丰富,涵盖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 读书正业:苏轼出身书香之家,父亲苏洵对孩子功课要求严格,督促他们饱读诗书。苏轼也教导子孙要多读史书,使文章华实相副,期于适用。</p><p class="ql-block"> - 孝慈仁爱:苏洵在《苏氏族谱亭记》中提到,族中要关爱幼小的孤儿和贫穷无家可归的人。苏轼的母亲程氏夫人天性善良,不让家人捕鸟取卵,以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p><p class="ql-block"> - 非义不取:苏轼一生秉持廉洁奉公的原则,他曾说“功废于贪,行成于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教导子孙不贪不义之财。</p><p class="ql-block"> - 为政清廉:苏轼无论身居何处,都关心民生,扶危济困,勤勉尽责。如在凤翔任职时,积极解决“衙前”差役问题;在徐州指挥抗洪抢险;在杭州兴修水利、整治西湖等。</p><p class="ql-block"> - 修身立德:苏轼教导后人要保持宁折不弯、豪放刚直的风骨,即使身处困境,也要超然自得,不改其度。他在给侄孙的信中,虽言自己在海南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但胸中依然超然。</p><p class="ql-block"> - 兄友弟恭:苏轼和苏辙兄弟感情深厚,相互勉励,诗文往来不断。苏轼被贬,苏辙愿免除自身官职为其赎罪,二人同进退,是兄友弟恭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坡书院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一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在这里,我们领略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次旅行,将成为我们一家人美好的回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