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人生的对话 季春里,我们走进江山艺术馆

江山艺术

<p class="ql-block">走进“江山艺术馆”:</p><p class="ql-block">艺术与人生的对话</p><p class="ql-block">作者:《读者》形象刊 韩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胡江教授“江山艺术馆”的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幅作品《江山朝阳图》。画面由虚入实,气势磅礴,正如“江山艺术馆”之名,充满了对自然与艺术的敬畏。馆内陈列的作品丰富多样,既有胡江教授学生时代的雕塑作品,也有师友的笔墨影像;既有描绘祖国山河的壮丽山水画,也有记录各大校园美景的细腻之作,更有展现社会重大事件的《巍峨钟南山》《雷神山下》《火神山下》系列作品。历经岁月的经典作品与墨迹未干的新作伫立相望,共同诉说着时光沉淀下的时代脉搏,无一不展现出胡江教授深厚的艺术功底与时代责任感。在参观过程中,胡江教授分享了他多年来的创作心得,言语中透露出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与热爱。其中他提到三个“自”——自信、自知、自明,既是他从创作中总结而来的新观念,同样也是他对自己不断提升的要求。“自信”是艺术创作的基石。经过几十年的创作,他深刻体会到,作为一个画家、书法家或文学家,如果没有自信,很容易就会被他人的评价左右。只有自信,才能展现真实的自我,表达出对世界的独特感受。而“自知”,则是认清自己的真实能力。无论他人如何评价,都要清楚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在艺术这条道路上,他人的夸赞是前行的鼓励,但人要始终清楚自己何处仍需提升,何处仍需向老师学习。如果没有自知,就容易自满,停滞不前。“自信”和“自知”之上,还要达到“自明”。胡江教授坦言,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画家。今年胡江教授69岁,仍有老师可以请教,老师高龄98岁。每当他遇到创作瓶颈,老师的一句话就能点明关键。这种机会非常难得。然而,创作不可能永远依赖老师的指导,必须学会自我提升。如何动笔、如何捕捉偶然的灵感,都需要自己去总结与体会。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创作上不断深耕。创作之外,教学也是胡江教授艺术传承的重要一环。他在教学中提出了“三同步”理念,强调艺术创作的多维度平衡。其一,书法与绘画同步。书画同源,中国传统书法与绘画不仅在起源上有相同之处,在表现形式与审美追求上也具有共通性。学生如果要跟胡江教授学画,必须先练好书法。其二,理论与实操同步。许多人会画画但讲不出理论,有些人能写文章却画不出画。只有理论与实操相辅相成,才能真正理解艺术的精髓。其三,学术与市场同步。学术与市场同样重要。没有学术支撑,艺术就会流于江湖;没有市场认可,艺术也难以持续发展。两者必须同步,才能走得更远。胡江教授的教学理念,饱含着他多年创作的亲身经验,他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有心气、有时间、有名师”,在“三有”的基础上领悟到艺术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此次拜访胡江教授,不仅让人领略到他作品的艺术魅力,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他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他的创作心得与教学理念,是他对艺术创作的总结,更是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离开前再回望“江山艺术馆”,才真正发现这座由砖墙塑成的建筑背后,是一座传递思想与精神的艺术殿堂。艺术是表达自我、传递情感的桥梁,而真正的艺术家,永远在路上。胡江教授的作品与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艺术创作前行的道路,也启发着人们去领悟属于自己的一片“江山”。</p> <p class="ql-block">胡江与著名画家、岭南画派笫二代杰出代表关山月先生合照。</p> <p class="ql-block">胡江与他恩师、当代岭南画派山水画领军人陈金章先生合照。</p> <p class="ql-block">胡江与他恩师著名艺术评论家邵大箴先生合照。</p> <p class="ql-block">胡江与他的恩师著名画家李宝林合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