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蕃古道与追寻公主进藏之路

江涵秋影

<p class="ql-block">  在苍茫雄浑的青藏高原,有一条悠远的古道将汉藏紧密相连,当你踏上这条隐藏在云端的大道,你就会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就可以体会到会当凌绝顶,行走在云层的别样风情。这是一条离天最近的古道,这是一条通向蓝天的天路,这就是被誉为“丝绸南路”的唐蕃古道。藏族称其为“迎佛路”。</p><p class="ql-block">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贞观十五年(641年),一位碧玉年华的公主,在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下,从长安出发,经甘肃来到青海西宁,她身后走过以及即将行进至吐蕃的道路,被称之为唐蕃古道。“正月十五这一天,文成公主答应来吐蕃。莲花大坝不用怕,有百匹善走骏马来接你;高山绵延不用怕,有百头力大牦牛来接你;大河条条不用怕,有百只黑色皮船来接你……”这首《迎公主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喜爱之情。</p><p class="ql-block"> 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唐王朝和吐蕃王朝,早已消失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但它们在中国西部演绎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幕依然回响。这古道依然使太多人魂牵梦绕……</p> <p class="ql-block">  一、唐蕃古道的形成与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初期形成与繁荣:唐蕃古道,是公元 7 世纪初随着唐蕃关系的日益密切而开通的。它是中原王朝与西藏高原吐蕃王朝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所开辟的“陇道”、“高平道”、“河西道”、“羌中道”以及“吐谷浑道”联通了中原地区与西部地区以及青藏高原,为唐蕃古道的开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唐蕃古道的真正繁荣始于唐代。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遣使臣前往大唐国都长安,拜见唐太宗,并请求联姻和好,拉开了唐蕃关系的序幕。公元641年,唐太宗派员护送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揭开了唐蕃古道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第一页。此后,唐蕃之间的使臣不断,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唐蕃古道迅速兴盛起来,并很快成为一条站驿相连、使臣仆仆、商贾云集的交通大道。之后,伴随着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的入藏,唐蕃关系日益密切而繁荣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中期发展与扩展: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唐蕃古道继续发展和扩展。公元709年,唐中宗景龙三年,应吐蕃之请,唐王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往吐蕃,成为唐蕃古道上的又一桩盛事。在此后的200年中,双方虽然也曾发生过误会、摩擦甚至一时失和的情况,但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却一直是唐蕃双方关系的主流。从吐蕃首次遣使来唐到两个王朝覆灭前夕,有据可查的使者往来就达290多次,可见双方关系的密切和频繁往来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后期衰落与隐没:随着时间的推移,唐蕃古道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元明清时期,随着其他交通线路的开辟和发展,唐蕃古道的重要性逐渐下降,最终隐入尘烟。</p><p class="ql-block"> 隐入尘烟到再度辉煌:近年来,随着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唐蕃古道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新时代,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一个促进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唐蕃古道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成为了连接青川甘3省涉藏地区的大动脉,促进了雪域高原和中原大地的交流与融合。国道345青海玉树至西藏那曲段的贯通与国道317巴青段的连接路通车,标志着与唐蕃古道高度重合的青藏中线彻底贯通,这段路程最短、风光绝美的入藏通道一开通就受到不少自驾游客的追捧。使得唐蕃古道以新的方式重新活跃起来,成为入藏新通道,同时也推动了沿线地区的旅游业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唐蕃古道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唐蕃古道是众多的进藏线路之中文化内涵最深厚的一条,它不仅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故事,同时也见证着藏族和中华民族的友好交流历史;不仅是一条经贸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纽带。其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宗教、艺术等多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政治与外交:唐蕃古道是唐王朝与吐蕃王朝之间频繁来往的产物。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通过这条道路远嫁吐蕃,成为舅甥之国,大大促进了唐蕃之间的和平与稳定。此外,唐蕃之间的使节往来频繁,据统计,从634年到842年,双方使节交往多达290余次。这些政治和外交活动,使得唐蕃古道成为维系双方关系的重要纽带。</p><p class="ql-block"> 经济与贸易:唐蕃古道不仅是政治交流的通道,也是经贸往来的桥梁。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在这条道路上蓬勃发展,吐蕃使节多次以黄金向唐朝进贡,而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唐与吐蕃在赤岭设立互市,进一步促进了双方的经济交流。这些经贸活动,使得唐蕃古道成为了一条“黄金桥”,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宗教与文化:唐蕃古道在宗教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和艺术品,对藏传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唐蕃古道上的文成公主庙、贝纳沟的佛像等文化遗存,见证了汉藏两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此外,唐代的服饰、诗歌、音乐等文化元素也通过这条道路传播到了吐蕃,对藏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艺术与工艺:唐蕃古道上的文化交流还体现在艺术和工艺方面。出土的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唐代彩绘泥塑打马球俑、和田巴拉玛斯遗址出土的奏琵琶浮雕残片等文物,展示了中原和西域体育运动和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唐蕃古道作为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唐蕃古道的文化内涵是多元且丰富的,它不仅见证了古代汉藏两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也为现代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唐蕃古道,藏族称其为“迎佛路”。唐蕃古道它在迎佛相关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与唐朝时期的两次重要联姻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公元641年,唐太宗派专人护送文成公主,从大唐出发,过咸阳越陇山,经甘肃天水、陇西、临洮至临夏,在大河家渡黄河,进入青海民和官亭,经古鄯、乐都、西宁、湟源,登日月山,涉倒淌河,到恰卜恰(公主佛堂),然后经切吉草原、大河坝、温泉,花石峡、黄河沿,绕扎陵湖、鄂陵湖,翻巴颜喀拉山,过玉树清水河,西渡通天河,到结古巴塘,溯子曲河上至杂多,沿入藏大道,过当曲,越唐古拉山口、至西藏聂荣、那曲,最后到达拉萨。文成公主进藏,不仅带去了大量的物资、工匠和先进技术,还携带了一尊觉阿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这尊佛像对于吐蕃的佛教发展意义重大,它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佛教在吐蕃的传播,唐蕃古道也因此成为这尊重要佛像入藏的通道。公元710年,唐中宗景龙四年,唐蕃再次联姻,金城公主入藏同样取道唐蕃古道。金城公主入藏后,将原本被藏匿的觉阿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迎请至大昭寺供奉,进一步巩固了佛教在吐蕃的地位,唐蕃古道也在这一迎佛过程中承载了深厚的宗教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重要节点的宗教意义:文成公主庙: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巴塘乡的贝纳沟。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取道青海进藏时,曾在此山谷休整停留一月,命工匠在岩崖上雕刻出9尊佛像。唐中宗景龙四年,金城公主入藏又经过此地,见文成公主原刻佛像被风雨剥蚀,遂令随从于佛像上盖一殿堂,成为玉树地区最早的佛殿。这座庙见证了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是唐蕃古道迎佛文化的重要象征,历经1300多年依然香火不断。沿途古道上的驿站、城池、村舍和古寺等,在迎佛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为迎佛队伍提供了休息、补给和宗教活动的场所,同时也逐渐成为当地的宗教文化中心,促进了佛教在沿线地区的传播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迎佛对唐蕃古道的影响。迎佛活动使得佛教文化沿着唐蕃古道广泛传播,汉藏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深度融合。佛教的教义、艺术、建筑等元素与当地的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在古道沿线汉藏风格的寺庙建筑,佛像的雕刻艺术都体现了两地艺术风格的交融。觉阿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的入藏和供奉,使得佛教在吐蕃的信仰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唐蕃古道成为信徒们朝拜的重要通道,众多信徒沿着古道前往拉萨,朝拜这尊神圣的佛像,进一步促进了佛教在吐蕃社会的普及和发展。而在迎佛过程中,为了满足迎佛队伍和信徒的需求,沿线的商业活动日益繁荣,出现了各种商品交易和服务行业,带动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加强了唐蕃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唐蕃古道沿线的经济与贸易发展。</p><p class="ql-block"> 唐蕃古道作为迎佛之道,在佛教传播、文化融合、宗教信仰和经济贸易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是汉藏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一条承载着丰富宗教文化内涵的重要通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唐蕃古道大致路线图:</p><p class="ql-block"> 1、唐蕃古道陕西段,由西安至宝鸡市陇县,是唐蕃古道的起始部分。途经今天的西安、咸阳和宝鸡 3 个地区。大致路线为长安(西安市)—始平县槐里驿(兴平市)—马嵬驿(兴平市马嵬坡)—望苑驿(或为武功县驿)—龙尾驿—岐山县石猪驿(岐山县)—凤翔府(凤翔县)—汧阳县驿(千阳县)—陇州治所汧源县(陇县)。作为唐蕃古道起点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雄伟壮丽,最具开放包容的城市,它融汇了中西文明成果,创造出超越性的文明成就。</p><p class="ql-block"> 2、唐蕃古道甘肃段,由天水至临夏。大致路线为清水县—秦州治所上邽县(天水)—伏羌县(甘谷县)—陇西县(武山县)—渭州治所襄武县(陇西县)—渭源县—临州治所狄道县(临洮县)—大夏县大夏川驿(广河县)—河州治所枹罕县(临夏市)—凤林关—漫天岭(小积石山)。此段走向大体同丝绸之路在该区域内的路线,当中所途经的唐陇右诸州是长安西部的重要屏障。唐蕃古道的开拓与发展,甘肃是主干道和活跃的地区之一,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融与碰撞,在甘肃留下了无数璀璨瑰丽的历史文化艺术珍品,呈现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3、唐蕃古道青海段,由民和经西宁至玉树。大致路线为龙支县(民和县古鄯盆地北古城遗址)—鄯州治所湟水县(乐都区)—唐边州最西县鄯城(西宁市)—绥戎城(湟源县北古城遗址)—石堡城(吐蕃铁仞城)—赤岭(日月山)—大非川(共和县)—都兰— 那录驿(兴海县大河坝乡)—多弥国(役属吐蕃,以玉树巴塘草原为中心)—牦牛河(通天河)—列驿(玉树县结隆乡)—截支桥(玉树县子曲河谷)。该段地处要冲,自汉代张骞凿通西域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南线上的重要枢纽,相继受西羌、吐谷浑、吐蕃等民族控制,历来是中原王朝与控制该地区的民族政权争夺丝路控制权的焦点。青海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发挥着承东启西、联疆络藏、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丝绸之路”南道与“唐蕃古道”在此交会,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之称。特殊的区位优势,使青海成为历史上沟通青藏高原与中原内地的主要通道必经之地,唐蕃古道一半以上路段在青海境内,曾出现“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的盛况。</p><p class="ql-block"> 唐蕃古道青海段,就是西宁到玉树的G214国道,是1954年沿“唐藩古道”路线兴建的青康线。</p><p class="ql-block"> 4、唐蕃古道西藏段,由玉树西渡通天河到玉树结古巴塘,溯子曲河上至杂多县,越唐古拉山口,经西藏那曲的聂荣县、嘉黎县,最终抵达逻些(拉萨)。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蕃古道西藏段由“截支川(今玉树州杂多县子曲河谷)……又经乞量宁水桥(今杂多县当曲),至大速水桥(今西藏那曲市聂荣县索曲),三百二十里至鹘莽驿(今聂荣县),唐使入蕃,公主每使人迎劳于此”。地处三江之源、青川藏三省区交界的玉树州,是唐蕃古道上的重镇。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藏语意为“货物集散地”,位于西宁与拉萨连线的中点,自古既是康巴地区重要贸易集散地,又是进出西藏的门户,见证了唐蕃古道的恢宏繁盛,飘扬着茶马古道上的悠悠茶香,更镌刻下各民族千年交流的辉煌历史和团结印记。</p><p class="ql-block"> “青藏中线”是国道345(G345是一条横贯中国的进藏新通道。其起点为江苏启东市,终点为西藏那曲市,途经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8省区,全长超过3000公里)的一部分,全长约1030公里,几乎与唐蕃古道西藏段完全重合。从玉树经杂多县进入西藏巴青县、比如县,抵达那曲市,穿过那曲草原,最终抵达拉萨市。这条沿着旧时唐蕃古道修建而成的道路,使唐蕃古道以新的方式重新活跃起来,现在不仅是入藏新通道,也是连通青海、四川、甘肃三省涉藏地区的大动脉。是目前由青海通往西藏距离最近、景色最美、体验性最强、安全保障最佳的路线。</p> <p class="ql-block">  四、骑行唐蕃古道需要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 骑旅就是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唐蕃古道是一条连接了唐朝和吐蕃两个强大帝国的交通要道,在这条古道上旅行,不仅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是一次极具挑战的旅行,需结合高原环境、复杂路况和文化特殊性进行全面准备。行者在唐蕃古道上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p><p class="ql-block"> 1、高原适应与健康管理:</p><p class="ql-block"> 走唐蕃古道进藏,高原反应是不能忽视的,因为一开始你就要面临一个漫长的高海拔路段。比如从河卡到歇武,河卡3250米,经花石峡镇4230米,兴海3303m、玛多4267m、清水河镇4420米,珍秦4270米,歇武3850米,二者之间有530公里。但这段路的起伏并不大,沿途的最高点是巴颜喀拉山口,海拔4824米,相对高度不算很高。还有从玉树3731m、杂多县4290m;西藏巴青县4150m、丁青县3829m、索县3990m、那曲市4500m、当雄县4285m直至拉萨市3650m,是一段漫长的海拔基本上都在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路段。</p><p class="ql-block"> 高原反应虽然凶险,但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弄明白了为什么会产生高原反应,然后有针对性地调整旅程,完全可以化险为夷。</p><p class="ql-block"> 高原反应是人们在高海拔地区,因环境剧烈变化,引发的一系列不适症状。高原环境与平原相比有很大差异,气压低、寒冷、空气干燥、紫外线强烈、氧气含量低,这些因素共同引发了高原反应。但产生高原反应的最主要原因,是气压低、氧气少。海拔4000m以上大气压通常在600百帕左右,约为海平面气压的60%(海平面的大气压约为1013.25百帕(hPa)或1个大气压(atm))。一个大气压相当于10米高的水柱的压力,在平原地区,大气压和人体内的压力是平衡的,但是,人突然来到高海拔地区之后,外界大气压变低,这个平衡就被打破了。人体内的压力使得人体器官有向外膨胀的趋势,所以人们就会觉得胸闷、头胀、头痛。这和氢气球飞高了之后会爆炸是一个道理。如果你在高原地区多待些天,通过人体的调节(也就是吃喝拉撒),体内的压力会慢慢减小,从而重新和大气压平衡,我们就不会再难受了。这就是适应高原反应的过程。一般来说,有个三四天就会感觉好多了,完全适应大概得一周时间。影响大气压除了高海拔,还有气温变化会影响空气密度,进而影响气压,以及不同的天气系统也会导致气压波动。</p><p class="ql-block"> 氧气少也是引发高原反应的重要原因。氧气少,我们会感觉容易疲劳,总想大喘气。在高原上多待几天,我们会习惯这样的情况,却不能通过适应去消除它,因为氧气少永远是客观存在的。对付它,其实很容易:尽量减少活动量,我们不消耗那么多氧气,也就没什么了。如果担心刚上高原时不习惯,可以买一两支氧气备用。</p><p class="ql-block"> 循序渐进适应海拔:克服高原反应,最重要的是循序渐进,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一个理想的策略是:在骑行途中遵循这样一个规则:从低往高,高海拔地区少停留,晚上一定要住在低海拔的城镇。有利于克服高原反应的,是它的高度是逐渐上升的。唐蕃古道开头也有个逐渐升高的路段,从甘南进青海、再进西藏,走一条比较“曲折”的入藏线路,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所以,我们从西安开始,西安415m、甘肃天水1100m、临夏1890m、青海西宁2260m、共和3280m,这就是一个慢慢的适应过程。骑行中每日爬升高度建议不超过500米,预留适应时间。</p><p class="ql-block"> 骑行在上高原的过程中,既要对抗高原反应,还要面临巨大的体力消耗,发生危险的可能性更大,更应该注重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高原反应因人而异,有的人很轻微,有的人就很重。重视身体的警报,切不可勉力坚持。注重自己的感受,你不要看别人不碍事,就以为自己也不会碍事。不好受了,退下来歇一两天可以再上嘛。</p><p class="ql-block"> 防范高原反应的药物使用。高原上气压低,药物是不能解决的,抗高反药,其原理就是提高身体活力,更好地吸收氧气。药物能起个安慰剂的作用,但如果你做好了“循序渐进”这四个字,那些都是无所谓的。当然,有的药物也有作用,如灵芝+红景天泡水喝,能起缓解作用;高原安冲剂——葡萄糖固体饮料,预防高反效果挺好!还有液体葡萄糖。还有就是感冒灵(防感冒)、布洛芬(防发烧)、肠胃药、拉肚子药等常用药。电解质:开水瓶里加点电解质!有人说:“去了西藏,要是有高原反应,别去买啥藏红花,喝点酥油茶,吃个糌粑,三块钱的事儿,立马就能好!”酥油荼能解高原反应,也算有点儿道理。</p><p class="ql-block"> 必备药物:红景天(提前7天服用)、高原安(应急)、布洛芬(缓解头痛)、便携氧气瓶。警惕肺水肿/脑水肿:若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呼吸困难,立即下撤就医。</p><p class="ql-block"> 体能储备:提前进行耐力训练(长跑、负重骑行),增强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上高原的前几天,最好多吃有营养、味重的东西。一个火堆旺不旺,既要看风大不大(氧气多不多),也要看柴火多不多(营养)。多吃有营养的东西,也能对抗缺氧。</p><p class="ql-block"> 2、道路与装备:</p><p class="ql-block"> 唐蕃古道的部分路段较为崎岖,需要准备好适合的交通工具和装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路况问题。车辆选择以山地车自行车,配备宽胎应对碎石路,加装货架和驮包。携带维修工具,备用内胎×2、补胎片、链条快扣、便携打气筒、多功能工具(含辐条扳手)。 </p><p class="ql-block"> 3、天气与衣物:</p><p class="ql-block"> 唐蕃古道的天气变化无常,大家需要随时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寒保暖和防晒措施。昼夜温差大,还有突发风雪冰雹恶劣天气,需携带羽绒服、防风冲锋衣、抓绒裤,备好防水鞋套、防雨罩,以应对极端天气。还有高原紫外线极强,需SPF50+防晒霜、防风面巾、墨镜(防雪盲)。</p><p class="ql-block"> 4、文化尊重与环境保护:</p><p class="ql-block"> 唐蕃古道沿线有许多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避免做出冒犯当地人的行为。途经藏传佛教圣地(如玛尼堆、经幡)不喧哗、不踩踏,顺时针绕行。避免拍摄天葬台或未经允许拍摄当地人。</p><p class="ql-block"> 唐蕃古道是一片自然和历史的瑰宝,坚持环保原则,要做到“走过不留痕”,不乱丢垃圾,使用可降解洗漱用品,避免污染水源。禁止采摘高原植被(如冬虫夏草),保护脆弱生态。不破坏自然环境和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 5、安全与应急防范:</p><p class="ql-block"> 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在偏僻的地方独自行动,遇到危险情况要及时报警。藏区可能遇野牦牛、狼,避免单独行动,夜间扎营远离兽道。还有就是防狗!防狗!防狗!随身携带急救包:止血带、碘伏棉签、高原急救药(如地塞米松)。提前购买涵盖高原救援的户外保险。通讯保障,沿途信号极差(尤其青海玉树至西藏段),建议下载离线地图,骑行途中前后距离不要相差太远,以便于互相能随时联系。高海拔地区住宿尽量选择有氧气供应的宾馆住宿,选择低楼层。</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唐蕃古道骑行是对体力、意志和应变能力的终极考验,需以敬畏之心对待自然与文化。唐蕃古道是一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旅行路线,行者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心理和体能准备,才能享受旅行的乐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