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石语@百岁宴的源头与传承

淼子老

<p class="ql-block">襄阳百岁宴的源头与传承</p><p class="ql-block">王学超/</p><p class="ql-block"> 据《襄阳府志》乾隆版记载,襄阳丁集有“丁兰桥”。说的是丁兰刻木事亲的故事。《刻木事亲》是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中的第十一孝。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恩,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因询得其情,即责妻纠正。据《南漳县志》载:刻木为像有邻人讥讽,被县令罚以“敬老宴”,在旧县铺“具酒食以飨三老”。2009年,南漳发现的孝子桥石碑。</p><p class="ql-block"> 襄阳北街昭明台,是纪念昭明太子之地。而昭明太子,就是一个大孝子。每当入朝的时候,天还黑漆漆的,他提前守在皇城门口恭候父亲。若接到父亲要召见他的圣旨时,他连觉也不睡,眼观鼻、鼻观心、端端正正地坐等天亮。</p><p class="ql-block"> 正是因为渊源流淌的孝的基因传承,使襄阳成为孝文化发源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受孝文化的影响,在2016年的“国际家庭日”,全国妇联在北京举行全国“最美家庭”揭晓,襄阳就有南漳吴辉铭“割皮救父”、谷城程威“休学侍母”等4例入选。</p><p class="ql-block"> 在襄阳境内,从古至今,敬老的传说故事,比比皆是。据记载:东汉光武2年,刘秀銮驾南巡,重返故乡南阳郡蔡阳(今枣阳)。设蒲团于古槐下,席地听老者述说白水村百年沧桑。觥筹交错间,忽见一期颐老者,即释盏整冠,趋步上前,长揖于地,亲奉御酒。以后此典故被民间写于戏文,传诵荆襄,由此在重阳节形成了“龙尊席”一一首席必”虚位以待长者”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还有,三国时庞德公高卧鹿门石床,诸葛亮长拜不起。黄承彦因孔明尊老爱友,主动将女儿黄月亮许配于他。刘备被曹操南下追击时,带着追随他的樊城父老,日行缓慢,仍不离不弃。民国元勋襄阳刘公,从族老赞助巨款,转用于辛亥革命。至于革命先烈,其宗旨就是救国救民,更不用多说了。</p><p class="ql-block">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随着历史的进步,襄阳的孝文化又朝着敬老、尊老、健康、长寿的方向深化。</p><p class="ql-block"> 自解放以来,人民政府层层建立了常设的福利院、敬老院,旨在集中解决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在民间,则以政府补贴,鼓励投资者建立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p><p class="ql-block"> 同时,广泛推动尊老敬老养老的良好风尚的形成。各级政府设立了老龄委。 </p><p class="ql-block"> 2016年,襄阳市将襄城与樊城之接点处一一汉江中洲命名为长寿岛,广为宣传。使敬老、长寿观念更加普及。</p><p class="ql-block"> 据《清代史料》记载:乾隆最后一次千叟宴,是他当太上皇的第三天,即1796年(嘉庆元年)的正月初三。以前赴宴者大多是致仕官员,这一次,他发布谕令,将身份放宽,提高年龄至70岁,同时扩大到下层民众,总共3000多人,这需要在全国推荐。</p><p class="ql-block"> 襄阳府枣阳县,一位乡绅,被选中了。乾隆此举虽为皇家面子,却从客观上推动了敬老文化。这乡绅本是个做饮食的,领宴回乡后,就在除夕夜,做起了家庭团年宴,以此与敬老两合。这个做法深得人心,时间一久,团年宴的习惯,就从枣阳而襄阳全境,千家万户,就传播延续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敬老团年宴讲究食材与寓意,比如菜品要丰富,七个碟子八个碗,色香味齐备,代表福碌寿。再如,双红双酥代表四事如意、又如狮子滚绣球代表团团圆圆、汉江鱼,代表年年有余、青炒蔬代表亲亲热热、长(瘦)寿面代表长寿百岁....等等。</p><p class="ql-block"> 传统团年宴的仪式感中规中矩。宴前,要贴好春联。神柜上,天地君亲师的牌位端放正中上方,皇桶上,贴五谷丰登,鸡笼上,贴六畜兴旺....等等。菜上齐了,外面吊起天灯,接着把老人奉入八仙桌的主位,儿孙们在对面依次拜寿,礼毕,鞭炮一响,开席敬酒祝福,。宴毕,年青人还要为老人守岁。</p><p class="ql-block"> 从2007年到2024年,集全市之力,在重阳节前后连续举办了16届敬老团年宴。 </p><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在襄阳的汉江,出现了许多以老人为题材的奇石,与主题天然喫合。奇石亘古,也叫寿石,这似乎是一种什么昭示呢。</p> <p class="ql-block">奇石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