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边疆·世界遗产的守望

小潘纪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极目远眺,元阳大地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回溯至1300年前,时光的长河中涌动着哈尼族人波澜壮阔的迁徙史诗。他们躲避战乱,背井离乡,辗转万里,跨越山海,在漫长的漂泊旅程中,始终追寻着心中的和谐家园。最终,他们的征程在云南哀牢山徐徐落幕,这片被岁月与自然双重庇佑的神秘大地,成为了他们新的起点。在这里,他们深深扎根,如同古老山脉中生长千年的巨木,开启了一段与天地同存、与自然共荣的不朽传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2年,云南元阳被时光晕染出独特的色彩。法国摄影师阎雷(YANN LAYMA)踏入这片土地。当那决定性的瞬间来临,他按下快门,元阳哈尼梯田的壮美就此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不仅仅是一张照片,而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将上世纪90年代云南农村的和谐与美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YANN LAYMA拍摄的哈尼梯田(1992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代巨轮滚滚向前,如今,人地关系在须臾间便改天换地。在元阳,抬眼望去,开发商与当地百姓的相处微妙复杂。目睹这般景象,不禁让人在心底反复叩问:曾经那不加雕饰、纯粹自然的元阳,那让无数人为之倾心的元阳,如今,它的美丽是否还一如往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年后,阎雷再度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往昔与今朝的景象在他眼中缓缓交织、重叠,刹那间,他敏锐地捕捉到,哈尼梯田,已在时光的缝隙里悄然蜕变 。“<b>传统服饰不见了,大家都开始穿城里随处可见的衣服,在梯田里弯腰工作的身影少了。经济条件好起来的人家开始盘算着搬出蘑菇房,换更现代化的水泥小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那里的变化肯定更大。这就是中国,一个始终飞速发展着的地方。有的时候,这样的日新月异令人感到无比兴奋,<b>而有的时候,又让人不知为何滋生出一些无可奈何的情感。</b>”说起哈尼梯田,身为摄影师的阎雷也想为哈尼梯田做什么,但最终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需要多个领域的共同参与。那么,谁来加入拯救哈尼梯田的队伍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YANN LAYMA拍摄的哈尼梯田(1992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前我们来这里调研的时候遇到了暴雨,在山上迷路了,手机也没信号,我们两个只能找个山洞躲起来。当时差点以为要交代在这了。后面是村里面的人来山洞找到我们,带我们下去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前往哈尼梯田调研的地理人如是说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溯往昔,1992年,哈尼梯田惊艳亮相,自此声名远扬,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消息一经传开,五湖四海的人们纷至沓来,一睹冬日哈尼梯田水天一色的动人风姿。<b>而在这纷涌的人潮中,有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便是地理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群地理人观察到:哈尼梯田的当地人正逐渐流失。从那时起,一批又一批地理人带着专业知识与满腔热忱奔赴哈尼梯田。他们穿梭于田埂之间,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他们深入村落,与当地百姓倾心交流。他们深知,哈尼梯田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b>保护与传承这份世界遗产,是他们义不容辞的使命。</b>就这样,这一群地理人开启了守护世界遗产的壮丽征程,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哈尼梯田传奇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地理等多个学科的不懈钻研与共同努力下,2013年,哈尼梯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正式以“世界文化遗产”的崭新身份闪耀于全球视野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风轻拂,梯田苏醒,田水映天,生机初绽。等到夏日接踵,稻苗葱郁成浪,白色稻花点缀其间,满是蓬勃的生命力。秋风乍起,稻穗垂首,梯田披上金缕衣,红霞木叶与金黄稻田相互映衬,热烈而斑斓。凉冬降临,稻穗归仓,田水映着灰蓝天空,山峦薄雾笼罩,若逢薄雪,静谧又梦幻。二十多年过去,四季轮回的梯田陪伴了一代代地理人老去。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后,这里的的地理工作好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的哈尼梯田的地理人又在哪里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哈尼梯田的四季。</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哈尼梯田的村庄,大大小小的客栈分散在村庄的角落。“最原始的感觉应该是不太喜欢城市,然后觉得乡村很好,应该是这个契机。后面就等于在广东的生意破产,就下定决心来这里了。”谈到为什么要来元阳开客栈,何叔这样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叔对地理和教育颇有热情,这次,他关注到了世界遗产地的教育和文化传承情况。“元阳县的留守儿童在全国来看应该还是挺多的。这些留守儿童对他们自己的文化知道得很少,像小卢的爷爷奶奶可能知道60%,到了父母那剩30%,到了小卢这只剩10%,<b>这就很卑微。</b>”2005年,何叔的客栈建成后,何叔与就开始谋划为当地的留守儿童建立“家庭阅览室”。“家庭阅览室”不仅讲授语文数学等学校课程,还特别开设了有关哈尼梯田文化的乡土课程。<b>阅览室建成后,最多的时候吸引了附近村里八十余位留守儿童前来学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开始,何叔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给留守儿童弄个能好好学习的地方。然而,一件意外的事,彻底扭转了他的思路。一天,何叔正陪孩子们学习,却被突然的一声打招呼打断了。然而,就这简单的一声招呼,改变了后续所有的故事走向。何叔闻声望去,只见阅览室门口站着个女孩。她不过17岁的年纪,一手牵着个两岁左右蹒跚学步的孩子,背上还有个尚在襁褓、不过几个月大的婴儿。何叔突然想起来,这女孩曾是阅览室的常客,后来却毫无预兆地消失了几年,没想到今天会以这样的方式再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老师,我以后应该是不会再来学习了。我现在已经有两个孩子了,平时我要照顾他们……”还没等何叔开口,女孩先开口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叔说,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于是下定决心:<b>不管要费多少口舌,他都要想尽办法把这些早早被生活困住的女孩劝回来。</b>在何叔看来,如果不这么做,这些女孩的人生可能就会被过早定型,困在这局促艰难的生活里,再难有改变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客栈里的“家庭阅览室”。</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光靠何叔的力量还不足以维系“学校”的运营。随后,何叔等人开始面向高校和不同国家广招支教老师。随着老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学校”的教学体系逐渐完善,管理也愈发有序,根基变得越来越稳固。<b>曾经让何叔揪心的孩子们“突然消失”的情况,也越来越少发生了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前,已有<b>20多个国家</b>的支教老师给孩子们上过课。谈到留守儿童的变化,何叔说:“如果从每一个孩子的自身来看,孩子们的改变肯定是很大的。因为他们不断地和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志愿者在一起,他们会去从不同的志愿者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包括技能,包括兴趣。因为来客栈的志愿者会教他们不同的东西,所以他们吸收到的内容一定是比其他没有这样环境的孩子要好得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正在客栈学习的留守儿童。</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是一年劳动节。田埂间,哈尼族的汉子们头戴斗笠,高挽裤脚,吆喝着健壮的水牛,深一脚浅一脚地翻耕水田。泥水溅在他们古铜色的肌肤上,与汗水交织在一起,闪烁着劳作的光芒。妇女们跟在其后,双手熟练地将嫩绿的秧苗插入田中,动作轻快而富有韵律,不一会儿,原本空荡荡的水田里便布满了整齐排列的秧苗,像是为大地铺上了一层翠绿的绒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大一的地理学相关课程中,老师为我们介绍到了哈尼梯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发展困境,当时在我心中便埋下了一颗种子,希望未来能自己亲自去走走。<b>加上我本身对支教就有热情,我便参与了此次的支教。</b>”这一天,就在这片热闹的梯田间,一辆汽车正缓缓驶来,车上满载着支教老师,来自师大的学生小陈便是其中一员。此行的目的地,是何叔的客栈,未来的支教生活,也将从那里开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天是再熟悉不过的自我介绍环节,但这次的自我介绍对小陈来说有点特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可以叫我小明老师,我在师大毕业,目前在景东的中学担任地理老师。当初是高三毕业之后来何叔这里勤工俭学,与何叔认识的。我来何叔这里支教7年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也是师大的学生,今年读研二了,是一个准地理老师。受到小明老师的影响,我大一就来何叔这里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陈恍然间有所悟,自哈尼梯田申遗成功那刻起,这片土地上的地理人便悄然迎来了一次身份的蜕变。<b>他们从台前走向幕后,化作支教老师,奔赴在哈尼梯田的山水之间。</b>他们用二十余年,为哈尼梯田的文化传承,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论辈分来说,小陈已经是奔赴哈尼梯田的第五代地理人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支教老师深入哈尼梯田村庄调研。</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支教不是单向的给予与付出,而是一场灵魂的双向奔赴 。</b>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和质朴的灵魂正如哈尼梯田里潺潺的溪水,总能给支教老师带来感动和思考。孩子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向老师表达他们的爱,会给老师准备生日卡片,会把老师画成一只“羊”在旁边附上“爱你”二字。他们会涨红了小脸说:“我把秘密告诉了风,风传遍了整个海岸,可是风没有告诉你,你对我们也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孩子中有的家庭经济困难,有的常年父母不在身边......虽然,孩子们很小就不得不面对生活中的诸多不易,支教老师却可以教他们以真心和爱去面对这个世界。当某一天他们回忆过去,能发现在时光深处有一道身影,或清晰或模糊,<b>用爱心和陪伴带领他们探寻生命发展的可能,那就会是老师们最好的慰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孩子们与支教老师一起制作哈尼梯田沙盘模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人可以跑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2024年,小陈在前辈们的影响下,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创立了耕“云”支教团,并于假期定期前往哈尼梯田支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基于前辈们的研究成果,我们这次就在想,我们能否以地理学的角度去设计一套课程,引导他们(留守儿童)更好地去了解哈尼梯田地区,以及哈尼梯田地区独有的文化。<b>作为世界遗产,我们也希望能为遗产保护工作做一些什么。</b>如果能通过这几次支教,能够帮助那里的小孩子认识到他们这个地方的独特性与价值,相信他们也会为自己的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小陈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2017年7月至2025年2月,共有</span><b style="font-size:18px;">40位</b><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理人前往哈尼梯田支教,累计服务</span><b style="font-size:18px;">347人</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b>支教,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场跨越岁月的接力;教育的变革无法一蹴而就,需久久为功。</b>所以,这些老师们在出发时都已立下誓言:在未来漫长时光里,不管是十年、五十年,还是更久,一代接一代,一定要将哈尼梯田的支教事业延续,直至走到大雾散尽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叔说,如果能给未来去创造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环境,去让孩子们成长,这就是比生命更长的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b>你想象一下,如果一千年以后这个‘学校’还在的话,那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还在延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