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关于百年传唱的琼剧

云中龙

琼剧,又称琼州剧、海南戏,海南省海口市、定安县等地方传统戏剧,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距离演出开场还有一个小时,这是后台化妆间最热闹的时候,演员们都在忙着给自己化妆,打肉色底彩、扑粉定妆、描眉画眼……勾着一半脸的小花脸在楼梯间压压腿,小生小旦们倚靠着门框聊一会儿天,或是玩着手机,妆造完成的老生在楼道里开嗓。 琼剧的妆造要从脸部妆容、身上服装、头部盔帽髯口以及脚上鞋靴四个部分来展现人物。“脸部妆容作为一个角色塑造的基础,它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几乎要担负着展示一个人物的身份、性格、喜好、友善或凶恶的任务。 清代咸丰年间,琼剧在吸纳外来戏曲艺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更新,光绪二十三年(1897)前后,军戏、青楼戏衰落,并入琼剧班,形成文武大班的体制,琼剧中分出文戏佬倌和武戏佬倌两大系统。民国时琼剧编演文明戏,变革唱腔,向写实靠拢。新中国成立后,琼剧迎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行当体制精简为生、旦、净、丑、末五大行。2008年6月,琼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月9日晚上,海口新坡镇冼太夫人文化节期间,在冼太夫人戏台上演了一场琼剧。离演出开始还有一个小时,附近村民便早早来到演出现场。晚上8点半,戏台上锣鼓蹡蹡,由海南省青年琼剧团演出的琼剧《宝镯情》深情演绎,动人故事引人入胜,观众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琼剧伴奏乐器原来只有锣、鼓、笛(即唢呐),称“锣鼓吹打”。有竹胡(高调弦)、二弦、二胡、椰胡、提琴、三弦、月琴、秦琴、琵琶、扬琴、大唢呐、小唢呐、横箫、洞箫、大喉管、长管、短管、花鼓、战鼓、群子鼓、子鼓、双面子鼓、梆板、高边锣、文锣、苏锣、乒乓锣、小圈锣、京锣、钟、铙钹、京钹等三十多种。以竹胡、二胡、二弦、大唢呐、小唢呐、大喉管、短管为主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