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党员”李广法</p><p class="ql-block"> 认识李广法老人,源于我写的《下塘有酒》,因为他的孙子在文后留言“古镇高梁酒坊老东家与新四军关系密切,我那在酒坊帮工没有什么文化的爷爷后来都被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位爷爷也即本文中的李广法老人。</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对这位李广法老人产生了好奇。</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也想录点镇里高龄老人的音频视频等口述古镇相关资料,这也许是件刻不容缓的事,因为古镇发展的真太快了。</p><p class="ql-block">可惜,当我和老人的孙子对坐时,得知李广法老人在19 8 4年就去世了。通过交流,我也得知李广法老人1915年出生于下塘镇东花园一贫苦农民家庭,为人耿直,按他的孙子的说法“我的爷爷真跟日本鬼子真枪实弹干过,真朝着鬼子的车辆扔过手榴弹”。另外还据他所说,解放后,在寿县粮食局工作的一原新四军干部爷爷每次回到下塘,都要和他的爷爷聊起当年他们抗日打鬼子的趣事,广法老人一生务农,对党忠贞。由于党龄较长,村里人平时都喊他“老党员”。</p><p class="ql-block"> 由于老人去世较早,也没有留存的档案等资料,我和他的孙子也只能聊点这些线索,至于老人如何从一个没文化的贫苦农民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抗日战士,真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就想结合该老人的年代及下塘历史上的主要革命事件,浮想一下李广法老人的进步思想历程。</p><p class="ql-block"> 广法老人出生时,可谓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后来中共早期的领导人崔筱斋于1926年在这里成立中共合肥北乡支部,并带领贫苦农民在古镇这一带发动轰轰烈烈的革命,后因寡不敌众,不幸被捕,并于1932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于下塘附近。</p><p class="ql-block"> 这个事件可以说对下塘地区的影响很大,那一年,李广法老人1 7岁。</p><p class="ql-block"> 由于那年代的下塘并没有现代的干渠及水库等,属干旱缺水地区,所以那时的古镇都大面积栽种红高粱,后来淮南铁路线从古镇贯通,小镇商贸集市也热闹了许多,古镇上更兴起不少高粱酒坊,听说这里的高粱酒在江淮一带名气还挺大。</p><p class="ql-block"> 于是李广法老人就开始在这些酒坊里帮工,耳濡目染,加之勤快,广法老人很快就学会了酿酒,还在帐房先生熏陶下,也学了一些文化。</p><p class="ql-block"> 可惜好景不长,日本鬼子侵占了合肥,为了霸占淮南线,还派重兵驻守下塘,这期间他们在古镇烧杀抢夺,犯下滔天罪行(有历史资料可查),这些形为激起全体下塘百姓的愤慨,当然广法老人更是其中之一。当然,这时的新四军也悄然声息的如神兵天降来到下塘。</p><p class="ql-block"> 至于新四军怎么把一名“打工仔”发展成一名坚定的中共党员的过程,我想中间的细节应是很精彩的!在那白色恐怖年代里,当广法老人在新四军战士引导下,对着党旗宣誓入党时,我想这也是很惊心动魄,且非常神圣光荣的!</p><p class="ql-block"> 至于广法老人的孙子说其爷爷和新四军战士一起向鬼子扔手榴弹的那次战斗,我猜想会不会是历史上的“下塘集遭遇战”呢?(即1940年7月,新四军一三八师四一二团行至下塘集附近(今长丰县下塘镇)与日军尾崎旅团田川联队的先头部队一一大泽阁大队遭遇,双方发生激烈战斗,此役共击毙日军大泽阁以下官兵三百余人,伤敌也不下三百,并毙敌军马21匹。)</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抗战胜利后,无论是支前,支边,还是帮助“皮旅”突围中原,及在解放后的修干渠中,都留下了“老党员”李广法身先士卒的影子,他那正直坦诚的优良家风也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天李广法的孙子跟我分别时说“记得爷爷在世时,他从来未把这些功劳当成什么不得了的事迹,他认为那是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更是一个党员必须履行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听说在下塘,像广法这样甘于牺牲奉献的老同志还有很多,他们一辈子都默默无闻,看来他们的精神急待挖掘和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