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陋习”,从观念到行动

木犁

<p class="ql-block"> 摒弃“陋习”:从观念到行动</p><p class="ql-block"> 木 犁</p><p class="ql-block"> 2025年乙巳新春,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过的第一个年。借此东风和多国免签政策的落地,大量外国游客春节期间来华旅游体验中国的过年气氛。其中有几对外国网红旅游博主夫妇被中国各地美景美食感动哭了的视频在网络上发布后,带来了海量的点赞关注,引起海内外热传热议。</p><p class="ql-block"> 他们有的是被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美景感动、有的是被现代化的城市景观和晚间的灯光秀感动、有的是被便捷的生活服务和治安安全感动;还有的是被民俗民风感动、被丰富的美食感动、被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感动。不管是那一种感动,都让国人在外国人的眼睛里找到了中国人的自豪和自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些外国博主并不是我们的城市或景区的推广大使,他们都是通过亲身体验并且用镜头记录下那些美好,然后利用现代新媒体平台吸引大家眼球,积攒流量。自然而然,他们在感动和赞美的同时,也发现和披露了一些个人的反感与不满,其中不约而同点到我们司空见惯的一个不堪的卫生习惯,也可以说是一个与文明相背的陋习——随地吐痰、擤鼻涕!</p> <p class="ql-block">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随地吐痰、擤鼻涕这种不卫生不文明的行为并不是只是中国独有,亚洲的印度、韩国,欧洲的俄罗斯等国家都存在这种现象。另外,有些特殊场合更是频频出现,诸如足球赛场,不管是欧洲杯、美洲杯还是世界杯,球员们在亿万电视观众面前依然随口就来、顺手就耍。如此说来,并不意味着这样做就属于正常现象,可以放任,不需注意约束克制。相反,从教育引导入手,辅以法律政策管束,习惯成自然,同样可以培养起国民卫生文明素质,以小见大,文明进步。</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亚洲邻国日本、新加坡,欧洲的德国、瑞士以及北欧一些国家,还有非洲的卢旺达和中东的阿联酋都具有全民性的卫生文明素养。所以,我的议论并不关乎种族国家,而是从生理、心理和环境说一说它存在的原因以及破除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它的生理作用和影响。正常气管和鼻腔黏液能够湿润和保护呼吸道,保持呼吸道湿润,防止干燥和机械损伤。同时它还可以吸附异物和病原体,空气中的尘埃、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会被黏液黏附,避免其进入肺部。然后通过咳嗽或者喷嚏排出体外,有时进入口腔也会无感吞咽。所以,这是人的正常生理功能,不可或缺,无可厚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同的是,就此生理功能中医西医在理论上却存在的差异,影响了人们的认知。西医认为痰是呼吸道保护和预防机制的一部分,正常情况下应该顺其自然,不必刻意排除。而中医视痰为“病理产物”,认为“痰湿淤堵”有害健康,要及时排出。这种对生理功能认知上的差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行为习惯上的实践。</p> <p class="ql-block">  其次,心理因素的影响。许多人认为吐痰、擤鼻涕纯属个人的事情,“管天管地,你还管了老子打嗝放屁”,似乎属于私人事务,旁人无权过问干涉。其实不然,有研究表明,一口痰可含数百万结核、流感病原体,在干燥环境中随风扩散,成为呼吸道疾病传播媒介。历史上发生的西班牙大流感,前几年的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期间,社会政府都用非常手段管控吐痰、打喷嚏的个人行为,说明到了一定程度,某种不卫生不文明习惯有可能影响他人健康和社会安全。</p> <p class="ql-block">  再者,这个问题虽然有历史根源也有现实原因,但既然关乎公共卫生,当然就与基础设施发展和法制建设有关。</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物资匮乏的年代,手帕、纸巾等个人卫生用品属于奢侈品,公共垃圾桶、卫生设施极度缺乏。简单处理吐痰、擤鼻涕等行为,本质是应对物资短缺的适应性方法,是不得已而为之,慢慢养成习惯。</p><p class="ql-block"> 另外,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习惯广阔天地的农民朋友在融入城市生活过程中,往往会与城市公共空间规则发生冲突,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适应融合。</p><p class="ql-block"> 生活习惯有一定的代际特征,年轻一代因教育普及和全球化影响,卫生习惯显著改善。有调查显示80后、90后在公共场所吐痰比例较60后以前人群下降70%,反映出社会进步趋势。</p><p class="ql-block"> 随着中产阶级壮大,身份认同显得很重要。商务区、写字楼等环境中,当他人面吐痰、擤鼻涕行为会受到鄙视,被解读为“缺乏教养”,道德压力形成无形地约束。</p><p class="ql-block"> 当然,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公共卫生管理监督处罚执行难,也是问题所在。</p> <p class="ql-block">  从以上议论看,此类行为的存在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历史根源又有现实问题,那么是不是就此可以容忍和接受呢?为什么要用“陋习”来定义这样一个个人行为呢?首先声明,这里绝对没有歧视之意,只是鄙视看不惯。因为我认为,吐痰、擤鼻涕同大小便一样属于个人生理性地排泄行为,区别只是解决的难易性和隐私性、羞耻感程度不同罢了。一个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个人,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的生理排泄行为,影响到他人的身体健康和环境卫生,甚至给周围的人带来心理的反感恶心,那么,称其为“陋习”也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  逐步转变这一不卫生不文明行为,我们既需要包容历史的惯性,也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引起重视行动起来。当我们的衣袋和手提包里多了一个纸包或者一个手帕,当更多人意识到,克制一口痰不仅关乎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尊严,更是对他人权利与公共空间的尊重时,真正的文明自觉便会悄然萌芽。正如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所言:“文明习惯的养成,既需要铁腕法规,也需要一代人的耐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3日写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