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八十四.....》第一部分

梵人(修地砖家)

<h1> 瑟瑟秋风叶凄落 .....。夕阳的余辉下,满脸沧桑耄耋之年的老人踩着满地枯叶,蹒跚着挪向远方。(制作图片)</h1><h1> 1951年出生的我如今正小心翼冀地经历着生命的另一道“ 坎 ”。任何生物都避免不了其生命在大自然中的循环交替,这是不可违背的大自然规律。相信我生命中这道坎的后面将会是一片冉冉的光明.....。</h1><h1> 本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不自觉的降临到这个神秘而陌生的世界,至今已庸庸碌碌的虚度了大半个世纪。在尚有二十余年即将迎来自己的百年华诞之际进行了一糸列的自我反思:数十年来由于自身的愚笨无能几乎没有对国家和社会有什么贡献,唯一值得自己欣慰的则是不自觉的酿造了数十年的有机肥,这好歹也算是为“ 农业学大寨 ”作出了些许的贡献吧.....。</h1><h1> 最后思来想去总是感觉还是应该好好珍惜自己在此后漫漫的等待“ 行将就木 ”的这几十年光阴。或许应该利用这生命的最后时光来给这个令人十分留恋的美好世界留下点什么,才不致于枉来这人世间一趟。并且几百年后,那些幸运的人有幸看到我留下的这些东西后也可能会对此感兴趣。最终,我想到了在余下的有生之年里将自己留存的照片制作成美篇以留存后世,其名称就叫:“ 《七十三 、八十四.....》微型连环画(小人书)”。(由于当时摄制手段的限制,许多实景均无法以照片形式再现。本文为了配合文字对当时的描述而不得不根据实景虚拟制作了部分图片。)</h1><h1> 由于经过选择的留存图片实在太多(其中部分照片本身就包含了一些历史和小故事的片断。),因此,该拙文将细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部分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內陆续完成制作并与朋友们分享。</h1><h1> 本文为该拙品《七十三 、八十四.....》微型连环画(小人书)”的笫一部分。</h1> <h1> 这是一幅根据一个早已尘封的记忆模拟的小孩在家门口聆听纳凉的大人们天南海北神侃的图片。</h1><h1> 图片说明:大约在六十多年前,那时的百姓在大热天的晚饭后大都喜欢摇着手扇坐在屋旁空地的矮凳上纳凉并相互乐此不彼地侃大山。他们聊天的话题十分广泛,从柴米油盐到家长里短,甚至三皇五帝到天宫地府也都包括进去了.....。那时尚年幼的我,总喜欢站在大人身旁津津有味地聆听他们的胡侃。特别是那些被描绘得活灵活现的离奇恐怖的鬼神故事的确让人觉得新奇并毛骨悚然。虽然感觉无比的恐惧但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小小的我就是天气再热也要穿上长长的衣裤甚至戴上帽子,还得用颤抖着的小手紧紧地拽着身旁大人的手臂以此来减轻心中的恐惧感,继而战战兢兢地聆听大人们讲述那些稀奇古怪的鬼神故事.....。由于我小小的脑袋经常受到大人们那些胡侃乱编中涉及到的天庭、人间和地府那些怪异恐怖内容反复的熏陶,因此我对魂魄、前世和轮迴等仙神理论有了一些懵懵懂懂的认知,此后,这些虚无渺茫的仙神传说内容也逐渐地烙入了我幼小的心灵而让我的思维深陷其中难以自拨。同时我也从中深深的感悟到:原来真的是 ”天外有天 ”啊!</h1><h1> 流传了数千年的中国古老仙神理论源自于封建迷信,而现代的宇宙观则来自于数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这两种观念虽然几乎是完全对立的,但是在“ 天外有天 ”这一点上的看法却表现出了罕见的一致。</h1> <h1><p> 这是根据亲身经历制作的“ 知青 ”在农村用“ 水车提水灌溉庄稼 ”的劳动实景图片。 </p> 自己永远也忘不了,在那陌生的 ”广阔天地 ”里,自己曾经历过的面向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辛而枯燥的农村生活。值得欣藯的是在 ”广阔天地 ”的日子里,即使饿着肚子也能亲临其境、非常惬意的欣赏到大自然那绚丽多彩的美景,同时还能首先品尝到如今成功人士才有资格享受到的那种原生态的农产品食物。</h1><h1> 数十年前,我被那场已逐渐接近尾声的轰轰烈烈的“ 文革 ”运动搞得晕头转向。因为“ 革命 ”的同志们都同时声称自己是在保卫“ 伟人 ”而向对方伸出稚嫩的拳头,彼此甚至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真乃视死如归也,最后大家却又罢兵息战而握手言欢。这还真的应了那句还有点哲理的老话:从来就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矣。 </h1><h1>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 文革 ”那汹涌的浪涛中跟着稍大点的同龄人昏昏噩噩的瞎混了几年的我,突然被宣布成为仅拥有中学二年级实际学历的“ 初中毕业生 ”。虽然刚进入中学时就非常期待着拥有这个 小小的 ”知识分子“ 头衔,但还是感觉到这样的得来似乎有点意外。于是我这个未学无术者便成为了“ 知识青年 ”,当时的简称叫“ 知青 ”。而那些真正的知识青年,高校的毕业生们却根本无缘“ 知识青年 ”这一稍有渊博及儒雅含意的称号,从而导致他们错失了在人生极艰难的环境中那难得的磨励、锻炼自己的地方和机会。 </h1><h1> 随后,正当出身于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的我陶醉在“ 知识青年 ”这一无尚的光环之中而沾沾自喜时,党中央却及时的向全国广大的知青们发出了“ 到广阔天地里去,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这一伟大的号召。当时,根本不可能仔细的思考其它生存现实的问题,头脑中只浮现出了一幅浪漫的“ 诗和远方 ”情景。于是我毫不犹豫的和许多像我这样因“ 动乱”辍学而亳无知识可言的“ 知识青年 ”一起,告别了从未长期离开过的家乡和朝夕相处的亲人,义无反顾地来到了“ 广阔天地 ”里,成为了“ 修理地球 ”的砖业户。然而,远方如诗画般浪漫的惬意和生活并没有在现实中出现,那种因食难果腹而肌肠碌碌、因过度劳累而瘫倒的现象却屡屡呈现。一个从未离家独立生活的十几岁孩子,要在完全陌生的乡下的农村与素不相识的农民们一起劳动和生活,并且要完全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生存下去,这其中的坎坷和艰辛是正常人很难想象的。</h1><h1> 伟大的战略转移成为了我人生中记忆最深的转折点。我和我们整整这一代初尝人间酸甜苦辣的“ 知青 ”们,遍布 ”广阔天地 ”以后便形成了“ 农村包围城市 ”的大好形势.....。不久,“ 总攻 ”的号角终于吹响,这次党中央的冲锋号令让我们广大的“ 知青 ”们都激动不已,因为党中央这次发出的号令是:回城市去、到工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对此的理解则是 ”直接回家去 ”。这样,我又和其他大多数“ 知青 ”一道像战场上不屈的勇士欢呼着奋不顾身的冲向心目中的“ 制高点 ”,亳不犹豫地“ 佔领 ”了各自原来的城市,即应招进入了城市里的各种工作岗位。</h1> <h1><p><br></p><p> 怀揣着梦想跨入这道“ 神奇的工厂大门 ”,受到了工厂领导和工友们的热情欢迎(根据回忆模拟图片)。</p><p> 从城市去到农村,又从农村返回到城市,经过一番折腾后似乎又回到了“ 原点 ”,这一整个过程感觉真的是太富有跌宕和戏剧色彩了。在“ 广阔天地 ”的日子,这也是我在进入现实社会初期上的人生笫一课,在这个陌生的课堂上我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坎坷,也享受到无数艰难中的愉悦并快乐的成长起来 , 同时也充分的理解到了人生之路原来是那么的艰辛和曲折。这段人生初期的生存经历确实是我心中永远也难以抹去的记忆。</p><p> 从农村回到原来的城市,进入了工厂成为正式的“ 工人阶级 ”(准确的说是三年学徒生涯的开始),我再次开启了和“ 广阔天地 ”里完全不一样的人生独立生存过程。</p><p> 人在年轻时真的很好,进入工厂后怀揣美好憧憬的我便成为了任劳任恕、 兢兢业业地“ 搬砖 ”的逐梦人。</p><p><br></p><p><br></p><p><br></p><p><br></p></h1> <h1> 成为人人羡慕的工人阶级中的一员(制作图片)。 “ 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工人阶级的崇高品格,又经历了学校和“ 文革 ”中对“ 工人阶级 ”这一阶层无限放大的敬仰,所以我心目中一直都有成为各阶层中的领导阶级即“ 工人阶级 ”中的一员这一宏伟的梦想,因为自己认为这样不仅能光宗耀祖,还确实能为国家的工业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实实在在的贡献。当然,离开下乡插队的农村后便如愿顺利的应招进入了工厂,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工人阶级中的一员。</h1><h1> 在工厂里我成为了月入16.5元的无上光荣的工人阶级中的一员。(那时学徒工第一年每月津贴费15元,另加1.5元的粮食补贴,第二和第三年分别再加2元)。三年的学徒期满即为正式工人,此时正式工资每月28元,另加粮食补贴1.5元;再满一年即可聘为工人二级,月工资32元,另加粮食补贴1.5元.....。</h1><h1> 其实,刚进入工厂时的日均“ 工资 ”和乡下每日几毛钱的工分差值也不是很大。当时,支撑着我,并让我迫不及待的急于返城的信念是 : 怀揣着对工人阶级这个特殊领导群体真挚、崇高的敬仰,同时也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已毅然的肩负了为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历史责任.....。</h1> <h1> 我虽然没有资格成为“ 砖家 ”,但却是一个勤恳、虔诚的“ 搬砖者 ”(制作图片)。</h1><h1> 有人说:“ 砖家 ”实际上就是“ 搬砖的家伙 ”的简称,难怪有不少人都不太尊重“ 砖家 ”,因为他们的“ 砖言 ”往往与普通人的期望值存在较大的差距。</h1><h1> 数十年前从农村应招来到工厂,由于一心想着不辱工人阶级的崇高使命,为企业、国家多作贡献,成为合格的工人阶级中的一员。曾经废寝忘食的学习钻研,竭尽全力的“ 搬砖添瓦 ”,没想到过度的精力透支让我的身体逐渐的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疾病。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就是:吃饭前肚子饿得心慌意乱,难受极了,而饭后往往又肚子胀得不舒服。肚子饱胀自己勉强还能忍受,那饿得直流清口水的经历却让我痛苦不堪。并且这些症状日日周而复始的始终没个完,当时的感觉真的是恐怖极了。幸运的是这种疾病好像对自己的生命并不构成实质性的威胁,而且对自己日常生活的影响也不是特别的大,因此,得过且过的我并没有将其完全放在心上,仍旧日复一日、兢兢业业的“ 搬砖 "..... 。就这样在身心痛苦和心灵煎熬的伴随中不知不觉的一晃就是数十年。</h1><h1> 后来,几年前一个名为“ 新冠 ”的疫情气势汹汹的向我们袭来,抗击疫情的各种措施让我们居家自我封闭。居家封闭期间,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一段时间后发现困扰自己数十年的“ 饭前饿 ”症状竞然不治自愈,整日里都感觉肚子呈饱鼓鼓的状态,我当即喜极而泣。我真心的感觉到当时为防止疫情漫延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以及自己积极的投入抗疫是多么的正确和必要。而那个困扰我数十年的“ 饭前饿 ”病症的自愈则成为我在抗疫期间的一个十分意外的获益。</h1> <h1> 本照片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h1><h1> 本图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我俩。当时我们的物质世界空空如也、几乎一无所有,但是,我们虽然穷困但并不潦倒,清涩中也充满了真诚。</h1><h1> 当年,我俩携手时,根本没有自己的房子,怎么也看不到我们的车子,当然,更不拥有除最基本的生活费以外的票子.....。但是,我们却拥有勤劳的双手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再加上自己兢兢业业的打拼、奋斗.....,这就足以能够改变自身的现状并创造出新的人生。</h1><h1> 光阴荏苒、日月如棱。弹指一挥间,我和她从相遇、相知、相爱,到如今已携手近半个世纪。数十年来庸庸碌碌的苟活中,我俩在人生的道路上愈发的 ”成熟 ”起来了。这一路漫步的人生之中无数的坎坷和快乐始终伴随着我俩,人生中的坎坷让我们更加仔细的思考并在磨励中逐渐的成长,生活中的愉悦则让我们对未来愈发充满了无限的憧憬。</h1> <h1> 昔日工厂内的人工景观(制作图片)。</h1><h1> 当年,我办公室前有块平坝,平坝旁边就是厂内的人工景观(假山及池)。该假山完全是从喀斯特地区运回的钟乳石建成,山体覆盖着茂密的奇花异草,并吸引了许多小型鸟虫类生物在此繁衍生息;池内则游弋着多种水生动物。池内的一次清淤过程中曾捕获一条四斤多重的鲢鱼,当时有人说此鱼已成精建议放入长江让其继续修炼。厂内几位年青人硬是不信邪,将这条鲢鱼烹饪后佐着啤酒把它塞入肠道酿成了有机肥再排入长江,也算是继续了它的食物链之旅吧。据说当时年青人们还感觉此魚的“ 味道好极了 ”。而那些无家可归的小麻雀们也选择了在这假山上筑巢生儿育女,它们还时常在平坝內觅食和嘻戏。我每天上下班都要数次经过这一人工景观 , 并且几乎每次都会忍不住要驻足仔细观赏一番。此时的我非常的惊叹大自然那鬼斧神功的神奇魔力居然能够造就出这般奇特怪异的钟乳石。欣赏着假山上点缀了少许花蕊的茂密绿色植被,观看着叽叽喳喳飞来飞去的快乐小鸟,聆听着池中传来清脆悦耳的蛙鸣,还有那百看不厌的池中荷叶下游鱼泛起的一圈圈涟漪.....,在这么美好、和谐的大自然里愉悦的工作怎么会不感觉到十分的惬意呢。</h1> <h1><p> 昔日工厂内的人工景观和旁边辛勤觅食的小麻雀(制作图片)。</p> 有一天我因事推迟了一点时间下班 , 这时天色已有点暗了。在路过门口的平坝时隐隐约约的看见有几只小麻雀仍在叽叽喳喳的蹦跳着在空旷的地面上搜寻着那极少的可食之物。它们这种为了生存而孜孜不倦辛勤劳动的精神让我很受感动,并且从内心深处对它们产生了一种怜悯之情。于是,以后我就从每天所带的午饭中特意留下一小部分饭粒将其撒于平坝地面上以供那些勤奋可怜的小小麻雀覓食 ..... 。这样,每当我站在远处观望着这些小精灵津津有味的啄食着地上的饭粒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尽管有时自己因此而没有完全填饱肚子。后来,我逐渐的发现每当这些小精灵啄食完我撒下的饭粒后并没有立即离去,它们大都会向着我站立的方向摇晃几下自己的小脑袋,同时叽叽喳喳的鸣叫一会再飞离。感觉到它们似乎是在用自己独持的方式来向我表达一种谢意。看来,这些小麻雀更像是一群很懂礼貌的小精灵。</h1> <h1><p> 昔日工厂内的人工景观(制作图片)。</p><p> 随着时间的推栘,我逐渐的和这些小麻雀成为了最知心的好朋友。我有时前往生产操作现场,而当我一旦离开办公室出现在小麻雀们的视野內时,总会有几只小麻雀即刻飞到我的面前及周边,它们欢快地搧动着自己的双翅,并用它们那独特的深懊晦涩的语言叽叽喳喳的向我诉说着生活中的坎坷和快乐。这些小麻雀真的是一群知心、可爱的小精灵。</p> 此后,这个人工景观旁就成为了我解疲乏惫的好地方。烦躁了,可以在这里聆听享受一下小精灵们献上的欢快鸟语歌唱;疲惫了,也可以在这里与小精灵们相互倾诉和交流,毕竟小动物们短短的一生中也应该和人类一样必然会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坎坷和快乐。其实,已非常熟悉了的好朋友之间,即使彼此间的语言表达方式完全不同,但是大家在生活过程中的感同身受却应该都是能够心领神会的啊。</h1> <h1> 昔日工厂内的干道(制作图片)。</h1><h1> 工厂的干道被一片绿色茂密的树木遮蔽着,它从工厂大门一直延伸至人工景观池边,干道的两边分别有配件及钢材库、油缸生产车间、成品库和销售以及财务等部门。</h1> <h1><p> 昔日工厂内的人工景观在本世纪初走到了它的尽头(照片摄于才本世纪初)。 </p> 来到了那个曾经的人工景观旁,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个青草萋萋、鸟语花香;池中魚跃蛙鸣、轻波涟漪的情景。很遗撼,眼前的情景却让我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奇峻的假山、茂密的植被、轻盈的波粼以及悠闲的鱼和蛙,连同假山上雀鸟们温馨的家,这一切都已经不复存在了。有一只还尚未品尝到美味天鹅肉的癞蛤蟆怒瞪着大眼从旁边的枯草丛里蹒跚着爬了出来,它似乎也在愤愤不平的抱怨:什么地方才是咱真正的家啊!.....。</h1> <h1> 昔日工厂内的人工景观在本世纪初走到了它的尽头(照片摄于才本世纪初)。 </h1><h1> 如今,这里的一切都已物逝人非,曾经点缀着彩色花蕊的绿色植被及喀斯特钟乳石人工景观再也见不着了,原景观池中的碧水早已化为泪滴淌流而去,昔日滩躺于水面的彩荷仙子和水下的游魚以及它们不断荡起的涟漪都成为了过去的回忆。原本在这人工景观顶部筑巢生儿育女的那些可爱的小麻雀们,如今,它们的家没有了,但它们却时常成群结队地徘徊在这人工景观的废墟附近。它们一旦发现有疑似“ 二厂人 ”的到来便会一窝蜂的涌上前不断的扑动着自己的翅膀并发出叽叽喳喳急促的鸣叫声,它们似乎想向前来的人们表达一些什么.....。一群悠闲的山羊则将这里视作能果腹的快乐牧场,它们自由自在的啃食着野草,还不时抬头瞅一眼来到它们面前的我,惟恐曾经是这块土地主人的我在这里打扰了它们那悠闲自得的惬意美餐.....。这时的我却在思考着:那些可怜的小麻雀,它们虽然早已失去了在这里的家,却能始终不懈的为了某种目的坚韌地轮流守候在这里。也许它们正在信心满满地等侍着那从未谋面的自己前辈的朋友们,而急于将这块土地上的一切改变尽快的如实告诉他们吧.....。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动得凄然泪下。</h1> <h1> 时效处理炉烟囱(摄于本世纪初)。</h1><h1> 原二厂的标志性建筑铸铁坯件退火(消除应力)炉大烟囱。</h1><h1> 这是一个由红砖砌成的高达数十米稍有点锥形的圆柱形空心大家伙,原本专为公司铸铁坯件时效处理炉配套而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建成,至今已有六、七十年的高寿了。后来,时效处理炉及配套的这根大烟囱因公司所用铸坯件采用专业厂家配套直接提供已时效处理过的铸铁坯件而被弃用。但是,即使公司由于搬迁原址上的其它建筑都早已被夷为平地了,而该烟囱却一直高高在上的矗立于原处而没有被拆除。当年,旁边长机厂宿舍尚未建成,这根高高的烟囱可是二厂最明显的标志性建筑哦,周边在目视的范围内都能观察到它那桔红色、细长、闪烁着光泽的身驱刺入茫茫苍穹的靓影。</h1><h1> 这根依旧罩着桔红色花格裙,已残破不堪,也许早已被人们遗忘的坚强的大烟囱却几乎全程的见证了这原址上的“ 二厂 ”兴旺发展到最终黯然结束(换址)的历史.....。</h1><h1> 几十年来风风雨雨的洗礼下,这根高大的烟囱始终像罩着桔红色花格连裤裙衫的少女,亭亭玉立,面含羞涩的躲在工厂铸造车间背后与隔壁厂的界墙边。白天,高傲的它含而不笑地注视着身边来来往往辛勤劳作的二厂人;夜晚,寂寞的它默而不宣地遙巡着大片隐没在树荫中已悄无声息的生产车间和场地.....。它曾经亲自微笑着热情的迎来了许多怀揣梦想的年青人,同时又依依不舍的泪别了无数白发斑斑的耄耋老人.....。</h1><h1> 如今,这根似乎也被人们遗忘的残破而坚强、挺拨的烟囱,苗条的身段上依旧披着那件桔红色已有了几个破洞的格子连裤裙衫,它非常无奈的耸立在数十年前的原处。岁月已在它筒状壁身上留下了数个不规则的孔洞,犹如它正瞪着那深邃的慧眼,时刻默默地注视着周边正在或即将发生的一切变迁,因为它还有责任要继续向那些前往搜寻历史记忆的原二厂人诉说这片凝聚了太多艰辛和快乐的土地上那些曾经的、即将被遗忘的过去。</h1><h1> 补充:由于城市建设的原因,原长液二厂早己整体搬迁至泸州市泰安工业园区,而这根孤独而坚强的大烟囱则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最终被拆除。</h1> <h1> 上世纪末辗转流浪到天安门广场(摄于上世纪末)。</h1><h1> 那时, 偌大的天安门广场衬托着像蚁蝼般渺小的我;庄严、肃穆的纪念碑下游走着的不是英雄而是我彼惫不谌的身影;高大、宏伟的天安门城楼下出现了位浪迹了近二千公里的快乐的“ 流浪汉 ”.....。满脸沧桑、身心彼惫而内心愉悦的我虽饥肠碌碌,但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仍不忘在广场上背着双手,昂首挺胸,悠闲的踱着自信而稳健的方步。因为不论我浪迹在何处,却始终自认为是一个潇洒、快乐的“ 流浪汉 ”。</h1> <h1> 本图片来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照片。</h1><h1> 历史没有如果,一位跨世纪老人的上海情节。自己永远也不会忘记人生中已经过去的那些坎坷和快乐经历.....。 </h1><h1> 上世纪下半叶,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 上海成为了新一代冒险家的乐园。当时,我作为一位成熟的年青人怀揣着美好生活的梦想闯荡到了曾耳闻到的那弥漫着“ 笙歌燕舞、纸醉金迷 ”氛围的上海,当时,自己曾坚信一定能用勤劳的双手来彻底的改变多年来低迷的人生。</h1><h1> 但是,残酷的现实却让我深深的感悟到:“ 金矿 ”的实际挖掘者始终只能无怨无悔的默默付出,直至油尽灯灭,而不可能有其它的任何选择.....。为他人创造价值,我这个年青的“ 落难者 ”曾不得不一度“ 怀疑人生 ”,但是大势汤汤之下,我也确实很无奈.....。 </h1> <h1> 黄浦江边的落难者。本图片来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照片。</h1> <h1> 本图片来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照片。</h1><h1> 上世纪末,创业者的天堂,海纳百川的大上海也曾将这位踌躇满志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击得粉碎。黄浦江边那些簇拥着不断的前仆后继地冲击坚固岸堤而被无情撕裂的汹涌波涛,则亲眼见证了这人生悲凄的一幕。</h1> <h1> 上世纪末瞻仰伟人故居(本图片来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照片)。</h1><h1>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别名石三伢子、二十八画生、润之等,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h1><h1>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h1><h1>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h1><h1> 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h1><h1>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h1> <h1> 冰天雪地的大连凉快极了(本照片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h1> <h1> 上世纪因公干路过南京,看望长年生活在此地的老丈人(照片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h1><h1> 我的岳父,一位普通的老人,名叫张鹏飞,男,1931年12月17日生于南京市,1949年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2022年12月18日病逝于南京市鼓楼医院,享年91岁。</h1><h1> 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张鹏飞的人生曾从巅峰跌落到低谷,虽然最终又获得了应有的对待,但是数十年的青壮年时期却再也回不来了 。他的一生从建国前的革命干部成为人人歧视的对立阶级成员再成为离休革命干部,这整个过程充满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戏剧性,他的人生经历在悲与喜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思考.....。总之 , 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经历,这就是历史,而历史是没有“ 如果 ”的.....。</h1><h1> 我岳父跌宕起伏的一生虽然历经了无尽的磨难,但最终的结局还算是比较完美的。他的遗骸也根据他的意愿随着涌流的长江浪涛而飘洋过海,去实现他最终的夙愿 ---- 周游那未曾踏足过的广袤 而未知的海外世界。 “ 魂兮归来 ”,希望他的魂灵不要过多的贪恋 海外, 在海外若是累了、倦了,要想到在中国的泸州还有自己的家和亲人.....。愿我的岳父张鹏飞,在那没有喧嚣和烦恼,只有静谧和自由的地方,安息吧。</h1> <h1> 上世纪下半叶随企业领导赴北京参观机械工业部举办的“ 机械基础件产品展览 ”。(上世纪末照片)</h1><h1> 上世纪下半叶,企业产品转型升级开发生产机械基础件中的液压元件。当时为赶上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国家机械工业部定期在北京举办机械基础件产品展览,将国外先进的机械基础件产品(含液压元件)和高效的生产加工技术通过展览会向国內的相关生产企业介绍,以提高国內各生产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加工制作能力。</h1> <h1> 耄耋之年的我仍旧庸庸碌碌的苟活着。(制作图片)。</h1><h1> 这就是我当年的工厂大门,它虽然普通但却有着与众不同的“ 神奇 ”:任何人最初从这里跨入与最终的永远挪出相比较,自身会发生难以置信、脱胎换骨的变化。如,当年我初次兴高采烈的跨进去的时候,年轻、朝气蓬勃,怀揣着对美好人生的无限憧憬和梦想;然而,数十年后当我最终蹒跚着挪出这道工厂大门时才发现,和最初跨入这大门的自己相比,我的外形和心智都迎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的改变,满脸沧桑、龙钟老态,完全没有了曾经伟大的抱负和憧憬,心中只渴望着区区的宁静和安祥 。办理完退休的有关手续后,我非常无奈地 面带凝重的苦笑蹒跚着永远的挪出了这道钢铁铸就的工厂大门。我心里其实也很明白:几十年来我的一切改变均不是这道工厂大门有多么的神奇,而是“ 时间 ”这个最难捉摸的怪物在其中悄悄的作崇。</h1><h1> 面对着情同手足的昔日工友,朝夕相处的生产设备和已非常熟悉的工作环境,我內心五味杂陈,既充满了万分的怀念和不舍,又非常的无奈。毕竟,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步的退出人生的各种表演舞台,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违背的自然規律。</h1> <h1> 人生的笫二春。本世纪初开启了后半生的攻读“ 研究孙 ”课程(制作图片)。</h1><h1> 人怎么能不与时俱进呢。从企业“ 毕业 ”即被免试保送至魔都上海攻读“ 研究孙 ”,主修“ 市场调研 ”、“ 烹饪实践 ”和“ 爷孙互动 ”三大专业课程。选修“ 观览天下美景 ”、“ 遍尝各地美食 ”和“ 业余摄影及制作 ”等有兴趣的非专业课程。</h1><h1> 也许还有几十年即可能 ”行将就木 ”的我,现在真的是感悟到了“人生的苦短 ”。的确,每个人不自觉地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都是很不容易的,没有必要对自己前半生的庸碌虚度而懊悔和自责,在这把年纪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好好地珍惜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健康、快乐、幸福地活着。</h1> <h1> 月亮走,我也走.....。夜幕中黄浦江边漫步的我(制作图片)。</h1><h1> 暗夜的江边,我用目光凝视天上的月光;我用心慌对峙眼前的天慌.....。我逃进月光,用身子拖动着影子,用灵魂亲吻着星辰.....。遙望着那夜空中狡洁的银盘,终于看到了月影中那个脸上布滿了沧桑和惆怅但心中却始终充满了愉悦的我。 </h1><h1> “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 这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老传说意味着人的生命在这期间会有一道“ 坎 ”,要迈过它就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一旦平安顺利地迈过这道坎则会迎来生命的冉冉光明。这个古老的传说虽然由于当时的封建迷信和科技的局限并没有什么科学的含义,但是却告诉了我们一个不可违背的大自然规律:任何单个生命体的存在都不可能是永恒的。生命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经历的长度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从生命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的快乐却可以是无限的。自己从大半个世纪的人生经历中已深深的感悟到了“ 人生的苦短 ”,因此,任何人都没有理由不珍惜自己生命的时光 。只有健康、快乐的活着,少给家庭和社会添乱,才不枉来这个美好的世界一趟。 本小人书的第一部分到此结束。</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