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韦海泉一家的风雨历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韦海泉年仅三岁时,命运便对他露出了残酷的一面,父亲不幸离世,从此,母亲韦张氏独自一人挑起了抚养他的重担。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母亲靠着回收旧货维持生计,日子过得极为不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彼时,韦海泉的祖父韦思祖,为了给这对孤儿寡母寻个依靠,找到了小同乡朱萬泰,并将其介绍给韦海泉的母亲,朱萬泰后来成为了韦海泉的继父,韦海泉也因此改姓朱。朱萬泰任职于法租界巡捕行,担任巡警一职。得益于继父的这份工作,朱海泉有幸念了两年私塾。而母亲依旧在街边摆摊,回收洋瓶等各类旧货。一家人便在甘寺东路的四层搁楼里,度过了数年时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朱海泉15岁那年,家中迎来了新的生命,妹妹朱曼英呱呱坠地。也就在这个时候,祖父韦思祖找回朱海泉,让他认祖归宗,重新改回韦姓,继续叫韦海泉。当时世事艰难,生活的重压之下,不得已,韦海泉只能跟随两位叔叔撑船跑码头,开启了漂泊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光匆匆,一晃三年过去,韦海泉已成长为一个健壮的大小伙子。此时,母亲又一次怀孕,即将临盆。于是,家人将韦海泉召回身边,一来帮忙照看生意,二来为他领回了一位14岁的童养媳姜凤英,期望能给家中增添帮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一年,弟弟朱效忠来到了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又过了三年,韦海泉年满二十一岁,他离开甘寺东路,在太阳庙大洋桥租了房子,与姜凤英成婚圆房,开启了自己的小家庭生活。韦海泉在法商电车公司谋得了一份买票的工作,姜凤英则进入缫丝厂做工,小两口的日子过得平淡却充满温馨,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命运似乎并未打算放过这对夫妻。成婚多年,他们先后生育的孩子却都没能留住。先是女儿阿巧,而后是男孩晓阳,都不幸夭折,这给韦海泉和姜凤英带来了沉重的打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祸不单行,此时,继父朱萬泰又不幸染上重病,最终撒手人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面对接连的变故,韦海泉的母亲让他们回到了甘寺东路的家中。为了给这个家带来一些希望,母亲帮他们领养了一个女孩,取名金娣,期望能讨个好口彩。姜凤英也辞去了缫丝厂那份辛苦的工作,回到家中帮忙照看回收旧货的摊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到两年,姜凤英再次有了身孕。在韦海泉29岁生日的前一天,姜凤英临盆,生下了一个女孩。为了保住这个孩子,姜凤英甚至自己咬断了脐带,这个女孩便取名为银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中人口逐渐增多。朱曼英小学毕业后,顺利考入智仁勇女子中学读书,朱效忠也在小学里认真念书。然而,甘寺东路的居所显得愈发拥挤。在韦海泉31岁那年,他得知赵主教路正在兴建褒德里,便赶忙付了定金,抢先顶买下了沿马路、弄堂口东隔壁一个门面的一套房子。他精心打造了大大的店面搁板和搁楼,甚至在屋顶下面也搭建起了第三层搁楼。门面依旧经营回收洋瓶等旧货的生意,店面搁板和搁楼用来堆放收来的洋瓶和旧货,并正式起了店名为“新萬泰料瓶號”。一家人则住进三层搁楼和二层后楼,将最好的前楼和亭子间出租,以补贴家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韦海泉的两位叔叔相继离世后,他把年逾古稀的祖父韦思祖接到家中,安排在店面楼梯下面居住,让祖父有了安身养老之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二年,韦海泉的儿子朝生降临人世,这个小生命的到来,给全家带来了极大的喜悦。尤其是韦思祖,更是兴奋不已。他自己并无兄弟姊妹,韦海泉是三房合一子,如今自己有了第四代重孙,心中满是欣慰与满足。然而,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不久之后,韦思祖便带着心满意足的心情离开了人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两年后,纪娣出生。又过了两年,姜凤英生下一个男孩,可还未来得及取名,孩子便不幸夭折。再过两年,春娣来到了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韦海泉的母亲已不太参与店内生意,将其全部交给姜凤英打理,自己则时常找人搓搓麻将,享受悠闲时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朱曼英在智仁勇女子高级中学毕业后,却因肺病不得不在家休息。在家休养期间,身体稍有好转的她,常常到隔壁柏林糖果店买东西,也因此结识了柏林老板的哥哥,两人情投意合,不久后便离家在外租房结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朱效忠高中毕业后,顺利考进巡捕行,成为了一名巡警。韦海泉的母亲在家乡为朱效忠找了个媳妇,名叫周丽华。然而,不幸的是,朱效忠不久后也染上了肺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韦海泉的母亲告知韦海泉,韦家的老家在盐城西南面的韦家庄。后来,韦海泉的母亲在麻将桌上,因胡了一副大牌,兴奋大笑过度,最终离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法商电车公司发生工人怠工事件,韦海泉受到牵连,被公司除名。一时间,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姜凤英一人身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老家盐城,彼时正是新四军的根据地。周丽华在上海与盐城两地往来时,顺道做起了新四军的交通员。朱效忠因肺病缠身,生育艰难。为了拴住周丽华,韦海泉将朝生过继给朱效忠。抗日胜利后不久,朱效忠终因肺病不治身亡,周丽华随后也离家他往。不过,韦海泉的几个大孩子在解放后,依旧常常去找婶娘周丽华玩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朱曼英的肺病始终未能痊愈,在上海解放前夕,不幸与世长辞,给这个饱经沧桑的家庭又增添了一抹悲伤的色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