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远离黑网贷

爱生活的小刘

<p class="ql-block">**借贷宝八年两度遭央视点名:高利贷顽疾难除背后的监管之困** </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15日,央视“3·15”晚会再次曝光借贷宝平台撮合非法高利贷的问题,这是该平台继2016年“裸条事件”后第二次被央视点名。八年之间,借贷宝从“社交金融创新”沦为高利贷温床,其暴露的行业漏洞与监管挑战值得深思。</p><p class="ql-block">### 两次曝光:从“裸条”到电子签高利贷 </p><p class="ql-block">2016年,借贷宝因“裸条”借贷(以借款人裸照作为抵押)首次被央视《焦点访谈》点名。事件中,平台用户借款金额远超监管红线,甚至出现数十万至百万元的违规借贷,且平台对“赚利差”等高风险功能缺乏管控,最终导致用户隐私泄露、债务恶性循环。 </p><p class="ql-block">时隔八年,借贷宝再因电子签高利贷问题登上“3·15”晚会。报道显示,用户通过借贷宝签署电子借条,实际放款却通过微信、支付宝私下进行,平台未审核真实交易。例如,洪先生借款5000元仅到手3500元,7天利息高达1500元,年化利率达5959.18%;王女士借款3万元被扣1.6万元“砍头息”。此类操作使借贷沦为非法高利贷工具,且因放贷人身份隐匿,借款人维权困难。</p><p class="ql-block">### 平台整改与争议:承诺背后的问题延续 </p><p class="ql-block">面对两次曝光,借贷宝均迅速回应“成立整改小组”,但整改效果存疑。2016年后,平台虽下线“赚利差”功能,却仍卷入多起“套路贷”案件。例如,2021年福建宁德警方破获的“佰仟借条”案中,犯罪团伙利用借贷宝虚增债务、暴力催收,非法获利2亿元;2023年四川内江警方披露的“套路贷”案中,借贷宝被用于虚增“保证金”,涉案金额上亿元。 </p><p class="ql-block">2025年事件后,平台虽承诺配合警方打击不法分子,但其商业模式仍被质疑——电子签协议仅作为形式合规工具,平台通过手续费盈利,却未对实际交易承担责任。此外,借贷宝推荐的贷款机构存在资质问题,例如合作方“吉用花”所属公司因长期停业被列为“空壳”企业。</p><p class="ql-block">### 行业反思:电子签漏洞与监管滞后 </p><p class="ql-block">借贷宝的案例折射出电子签技术在民间借贷中的滥用风险。平台以“合法协议”为幌子,却未核实资金流向,变相纵容砍头息、超高利率等乱象。同时,放贷人通过虚假身份逃避追责,导致法律纠纷中借款人难以举证。 </p><p class="ql-block">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监管滞后。尽管2016年《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已明确借款限额,但借贷宝等平台仍通过技术手段规避约束。此外,地方金融监管对小贷公司资质审核不严,进一步加剧风险。</p><p class="ql-block">### 结语 </p><p class="ql-block">八年两次点名,借贷宝的“顽疾”不仅暴露了平台的社会责任缺失,更揭示了金融创新与合规监管的长期博弈。若不能从技术审核、资金流向追踪、放贷人实名制等环节建立全链条监管,电子签等高效率工具恐将继续沦为非法借贷的“保护伞”。对于用户而言,唯有提高法律意识、警惕高息陷阱,方能避免成为下一个受害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