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优秀的学生和明智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马逸飞</p><p class="ql-block"> 学生潘钧出生在长安乡潘宅村,老师马绝尘出生在马宅村,二个村同属长安乡。长安乡地大物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乡民勤劳智慧,可是乡民未有智慧集合场所。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有识之士发起全乡乡民募捐了“万多块大洋”创建长安乡乡主楼。乡主楼是联合乡情、民主议事、集中办学、褒功为一体的终合性场所。长安乡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是永康的西大门,是通金严衢乃至全国甚至通世界各国的通道,也是永康十乡之中的大乡。长安乡主楼地处330国道三板桥以西,坐落在乡域适中位置,四周势均:东起西园、牟店,西至杨公、大屋,南起李店、桐琴,北至杨坑、吴坑。</p><p class="ql-block"> 一、师生两投身抗日</p><p class="ql-block"> 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在芦沟桥打响了抗战的第一枪,可以说这一枪是抗战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在此之前中国虽然经历了多次的外敌入侵和内部动荡,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抗争,但都不如这次来得全面团结,全国人民终于团结一致,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伟大壮举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马绝尘在庐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训练结束,恰逢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旋即分配到浙江抗日战场,任浙江省第三区保安司令部少校参谋。1937年12月初,黄绍竑奉命第二次主政浙江,为有利抗日,即决定将浙江省政府迁往永康——方岩,军事驻地设金华。1938年夏初,为了统一调遣区内抗日自卫武装力量,专员公署和保安司令部进行合并。5月马绝尘从第三区保安司令部调入军事驻地金华,6月29日“浙江省国民抗敌自卫团总司令部”在金华成立,黄绍竑主席兼任“浙抗卫总部”总司令。马绝尘任“浙抗卫总部”无线电训练班教育副官(教育副官分场合:在军事教育机构是称呼教官,在迎来送往接待贵宾礼仪场合称呼叫副官)。</p><p class="ql-block"> 浙抗卫总部为防备日本扩张侵略,需要巩固战场以及扩大防区,因此急需战时无线电通讯技术人员。浙抗卫总部在1938年10月16日至21日的《东南日报》头版刊登招生广告,原文如下:“本部为造就战时通讯技术人员,招收学员100名,不分性别,凡年龄在18岁以上25岁以下,曾在初中以上毕业或有同等学力者均可报名投考,报名时间1938年10月15日至25日截止,报名地点金华城内桂林巷二十八号,凡有志投考者希速来索阅简章、简索照寄。”</p><p class="ql-block"> 潘钧以优异的成绩被浙抗卫总部无线电训练班录取,校方告知开学日期。1938年11月电训班正式开学,全校师生合影共111人,并在素有浙江第一塔之称的“金华万佛塔”下,留下开学典礼全校师生合影。时间无法抹去人们的记忆,历史将永久保存《浙江省民国抗敌自卫团总司令部无线电训练班开学典礼合影》,时过八十六年,珍贵同框合影照上的师生们笑容依旧,抗战胜利战果永载史册。</p> <p class="ql-block">二、为抗日,潘钧进无线电训练班学习</p><p class="ql-block"> 1938年11月浙抗卫总部无线电训练班正式开学,是年潘钧18岁。要懂得打赢战争通讯是关键性环节,战场在哪儿通讯就要通到哪儿,要有懂得收发报技术熟练性、信息保密等传输人员。因此,学员有过硬本领必须在课堂上学好基本理论,结合野外训练才能应心得手掌握熟练技术;要有稳定的心理才能听到短波的信号时;能以准确无误地传输信息。这是报务专业中常规训练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能,有基本功能才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学习期间,潘钧课时专心听课努力学习外,课余时间还会和同学互相交流学习。为了追求自己更好的未来,潘钧一门心思勤学苦练争取上进,深知学足基本功能才能收发报时不漏接、不误传,将所学成的准确成果用在必要的战场上。 </p><p class="ql-block"> 百名无线电学员经过学校教练的精心教肓和培养,结合学员自身在课堂努力学习和野外勤奋训练,最终取得了预期标准和成果。潘钧经技能和综合素质考试合格,以优秀的成绩毕业。战场急需无线电收发报技术人员,潘钧将带着过硬技术准备上抗日战场。</p><p class="ql-block"> 马绝尘在潘钧离队前祝愿: 时光荏苒,转眼在理论学习和野外训练圆满结束,希望你在战场用稳定心里记准每件收发电文,准确无误运用到战场上发挥效果,使其早日驱赶日冠,愿战争早日结束,让我们重回安宁的“长安乡”。</p> <p class="ql-block"> 三、周恩来由皖南来浙</p><p class="ql-block"> 193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委员、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由皖南来浙。为了周恩来在浙期间安全、方便、快捷,浙抗卫总部即派方便接洽慎于保密工作,懂专业通讯技术,能一呼即便的马副官负责迎来送往周恩来与各机构要员会面。查周未至金前,浙抗卫总部于中国旅行社布置四房间为寓所。 17日下午,——总部闻讯即派马副官偕严北溟至大东旅社招待。周、邱即于8时30分偕马、严至中国旅行社。18日上午8时,有龙泉民众教育馆东乡分馆主任共党蒋克伦进见,继有徐旨乾、张金铎夫妇、刘良模、严北溟、曾秘书等人入内会谈,后因发生假警报而散,惟徐与严尚在。斯时周与“马副官”至总部会见杨处长、张参谋长,晤会约30余分钟即返社。至近午,严退出。下午严复来。由马电告罗店,雇轿作北山之游。19日上午7时20分,有新安排旅行团张傑、朝鲜义勇队战地通讯员韩志成、张金铎、曾秘书相继而入,略谈片刻,即相继告退。后周即往总部辞行,于10时1刻,由马、杜两副官(杜伪装勤务兵)、邱南章共车往淳安,转往浙西行署……。</p> <p class="ql-block"> 四、抗战胜利后的选择之路</p><p class="ql-block">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各行各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有些停办的企事业单位会重新恢复或变更,军人也面临转业等变化,如此一来,有些人员就会抓住机会选择转行。以此机会:马副官(绝尘)选择离开军政回归故乡马宅村,连名字亦随乡入俗改为原娘取的名字“马其骏”。马其骏因家口众多在家难以维持生活,为了对家庭实际生话考虑,选择前往经济发达中心——上海开设五金电器电料商店。学生潘钧离开军队后选择再次考校深造,于1945年秋季考入英大工学院学习,学制四年。从此师生走向重新选择道路。</p> <p class="ql-block"> 五、潘钧与英大工学院</p><p class="ql-block"> 英士大学是金华第一所现代化大学,初创于1938年11月,初名为“浙江省立战时大学”,在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领导下筹办。该校在战火中诞生,在炮声中迁徙,历经松阳、丽水、云和、泰顺、永嘉办学。1945年6月6日重掌教育部的朱家骅电令恢复英大工学院,此后英大工学院移址金华。</p><p class="ql-block"> 金华曾是潘钧在浙抗卫总部无线电训练班学习训练过的地方,1939年夏季无线电训练班毕业后,旋即分配抗日战场。战场上收发报人员是最为关键的角色之一,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战斗的指挥官,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风险。潘钧通常位于前线,直接面对敌人的攻击,他的任务是迅速、准确地传递命令和情报,确保战斗的顺利进行,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常常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中坚持工作,要确保每一份电报都能准确无误地发送到战场,使全面抗战赢得胜利。 </p><p class="ql-block"> 1945年秋季,英大工学院46届一年级新生在金华校址开学,潘钧再一次来到金华入学,与1938年入浙抗卫总部无线电训练班时隔近六年,潘钧又重新回到暨熟悉又陌生的地方——金华。前次来金华是为了抗战而学习无线电收发报技术,学到的专业已经在各个抗日战场发挥了战时指挥作用,同时赢得抗战全面胜利。潘钧这次来金华,是进英大工学院“机电系电机组”学习,因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国家新兴产业建设需要大量技术人材,电机专业学成后是项热门而有前途的行业,潘钧可能是这样想的! </p><p class="ql-block"> 英大坚持在抗战前哨办学,让大量来自沦陷区的学生有书可读,这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象征,大大增强了国人抗战的信心,能体现英大的气节和风骨,充分显示出中华文脉的传承和延续,实在难能可贵。抗战的后期,永康籍在校的大专学生,响应民主潮流发起成立“永康县五峰学会”,学会进行民主思想和学术互相交流,并从行动上做了一些有益于永康百姓的文化教育活动。英大迁到金华后,胡一元、陶健等同志把英大作为金华地下党工作重点之一。利用地理上方便联系的有利条件,胡一元、陶健等领导同志,就积极深入英大开展秘密活动。在地下党的启发教育下,大批英大青年学生,先后加入路南地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游击支队,参加武装斗争。</p><p class="ql-block"> 1946年夏,在英大永康籍大学生中,颜启华、潘钧、楼志韶团结在一起,并逐渐形成一个有组织形式的秘密核心,经常一起研究如何团结和发动会员和同学参加民主活动。</p><p class="ql-block"> 《永康评论》是1947年春英大分会在徐金龙(化名方高)的提议下,决定以《湘江评论》为楷模而创办的。《永康评论》是油印松边纸四开小报,由潘钧负责编辑,颜启华(即陈明)、楼志韶担任总务发行,周金洪、胡逊舜刻字,徐金龙、徐廷杰负责印刷。1947至1948年潘钧担任永康县五峰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1948年至解放潘钧担任第四届监事。永康五峰学会经过四年的联络,开展各种会务等活动,在先进思想的引导之下,会友们更加倾向革命。</p> <p class="ql-block"> 六,黎明前的明智选择</p><p class="ql-block"> 潘钧是1945年秋季进英大工学院学习的,是46届四年制“机电系电机组”一年级新生,本应该是1949年秋季毕业。在地下党的动员之一下,潘钧于1949年春月竟然离开只差一个学期即将毕业的英大,毅然参加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积极投入解放战争运动。</p><p class="ql-block"> 潘钧在六支队参加武装斗争工作之余,托人带信给父亲,毅然动员父亲将自给多余的土地,赠送给无地种的贫苦农民,父亲认为祖传的产业不能在我这一代拱手相送。潘钧见父亲未有赠送行动,干脆回家与父亲和家人摆明道理,讲清利害关系,说:以后定家庭成分是按照土地占有量划分的,如果根据咱家现有的土地会划分成地主,哪你认同不认同啊?父亲认为我本来就是管自家土地的地主。——以后斗的就是地主,你还真想等着开斗争会?潘钧是这么说的。在儿子的动员之下,父亲同意儿子的建议,愿意将租给佃户的土地赠送给佃户……。不管事后土地成为何种结果,事实证明潘钧是具有抱负的知识分子。</p> <p class="ql-block"> 七、无线电台传播红色信号 </p><p class="ql-block"> 1949年初,六支队抽调八大队副教导员耿易,负责办起了不定期八开油印小报《路南简报》,但由于那时还没有收音机,无法接收新华社电讯消息,因此消息来源受到限制。潘钧读过英大工学院机电系电机组,此前又是在浙抗卫总部学成的无线电收发报专业人才,有参与过抗日战场无线电收发报方面实践经验。为了接收新华社电讯消息,潘钧灵机一动——拆拼三十年代的美制收音机零部件,改装成一部可以收录新华社电讯,又能收听延安广播RCA30电子管收报机。带回游击区使用。长期在山区打游击的部队指战员,直接听到党中央毛主席那里发出的声音时,高兴得跳起来。六支队政委卜明、支队长应飞更是兴奋。卜政委脱下身上的棉大衣,亲手披在正在埋头录报的潘钧身上,以此表示关怀。此后,就以记录新闻为主题的《括苍简报》出刊了。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历程中,潘钧始终坚持为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不惜舍小家为国家,不断沿着革命的道路前进,直至全中国解放。</p> <p class="ql-block"> 八、改革开放前与后</p><p class="ql-block"> 解放以后,潘钧曾一度参加过工作,1951年被错判送劳改农场改造。马其骏1958年被永康人民法院错判成为反革命,送蒋堂农场劳动改造。</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师生都平反昭雪,潘钧在永康县电动工具厂工作,笔者曾经陪祖父(马其骏)第一次与潘钧会面,是在胡店巷电动工具厂职工宿舍。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师生一碰面就紧紧的拥抱在一起 ,久久舍不得分开,等松手时已经是热泪盈眶,双方都好久才擦干热泪。此时,我的心情亦久久不能平静,见师生都将对方搂在怀里让我动容。师生相聚心中满是不舍,离别时千言万语盛情邀请对方再次会面的方式,以此热聚找回曾经在禁区内失去的光阴和师生友情。 </p><p class="ql-block"> 马其骏平反后回上海由虹口区统战部恢复民革身份,并参与统一战线工作,参加该区黄埔同学会。同时也为永康统一战线承担力所能及工作,主动联络台湾同仁骆振韶、姚振昌等放心回永康探亲,以及“爱我永康、修我西津”等传递海峡两岸佳音。1989年6月28日,永康县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为有利于做好成立上海永康同乡联谊会筹备会,特请马其骏参加调查永康在上海工作的同乡。1989年9月17日在上海良友饭店召开成立“上海振兴永康联谊会”,会议决定发展事项……。 </p><p class="ql-block"> 潘钧1938年11月投身军伍,为了保家卫国,浴血沙场,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直至全中国解放。离退休后曾在永康日报社发挥余热,彰显了军人的光荣风采。</p><p class="ql-block">马逸飞 2025年3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