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电影博物馆,是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电影专业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是展示中国电影发展历程、博览电影科技、传播电影文化和进行学术研究交流的艺术殿堂。</p> <p class="ql-block">中国电影博物馆,占地52亩,建筑面积近3.8万平方米,展线长度2970米,其中涉及电影1500余部、图片4300余张、介绍电影工作者450多位,有藏品4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藏品8件。2007年2月10日正式对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中国电影博物馆,设有21个展厅和对外公共活动及展示区域,展览展示总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一层为奋斗新时代主题展厅和圆厅,二层至四层为《百年历程世纪辉煌》展览,展示了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展出了不同时期、各个阶段电影的发展和广大电影工作者的重要艺术成就,揭示了电影制作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中国电影博物馆,馆藏体系完备,社会教育丰富多样,中华少儿电影配音大赛已成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重要品牌活动。开展了《中国电影博物馆藏品图志》等电影历史、电影藏品等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馆内设有6个影厅,其中包括 IMAX GT 影厅,可同时容纳1000多人观影。不间断地举办主题公益影展和国际电影展映。</p> <p class="ql-block">中国电影博物馆楼层分布</p><p class="ql-block"><b>一层</b></p><p class="ql-block">中央展厅</p><p class="ql-block">临展大厅</p><p class="ql-block">一、二、三、六号、巨幕影厅</p><p class="ql-block"><b>二层</b></p><p class="ql-block">第1厅电影的发明</p><p class="ql-block">第2厅中国电影的诞生和早期发展</p><p class="ql-block">第3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p><p class="ql-block">第4厅新中国电影的创建与发展</p><p class="ql-block">四号影厅、多功能厅</p><p class="ql-block"><b>三层</b></p><p class="ql-block">第5厅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电影</p><p class="ql-block">第6厅美术电影</p><p class="ql-block">第7厅儿童电影</p><p class="ql-block">第8厅科学教育电影、译制电影、新闻纪录电影</p><p class="ql-block">第9厅香港、澳门地区电影</p><p class="ql-block">第10厅台湾地区电影</p><p class="ql-block"><b>四层</b></p><p class="ql-block">第11厅电影拍摄</p><p class="ql-block">第12厅电影美术</p><p class="ql-block">第13厅电影特殊摄影</p><p class="ql-block">第14厅传统电影特技</p><p class="ql-block">第15厅电影数字特技</p><p class="ql-block">第16厅电影录音</p><p class="ql-block">第17厅电影剪辑</p><p class="ql-block">第18厅电影洗印</p><p class="ql-block">第19厅电影动画</p><p class="ql-block">第20厅形形色色的电影</p><p class="ql-block">蜡像馆</p> <p class="ql-block">免费定时讲解</p><p class="ql-block">第一、三场:9:30/14:00基本陈列序厅门口(展览区二层)《百年历程世纪辉煌》博览部分(序﹣10展厅)</p><p class="ql-block">第二、四场:10:30/15:00四层扶梯口(展览区四层)《百年历程世纪辉煌》博览部分(11-20展厅)</p> <p class="ql-block">看完《中国电影艺术成就展》,由侧门进入一层大厅,走廊两边有名人墙,展示电影导演明星等的题字签名、手印。靠近大厅正门一侧是《致敬胶片时代》主题展厅,随后就是中央大厅服务台。四周有几个影厅。从服务台侧面就进入了圆厅。</p> <p class="ql-block">名人墙,上面有许多知名导演、演员和电影制作人的手印,还有明星们的祝福语。</p> <p class="ql-block">电影摄影师、演员、导演张艺谋,题字签名“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p> <p class="ql-block">香港地区电影导演吴宇森,题字签名“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电影继续精彩”。</p> <p class="ql-block">电影演员张金玲,题字签名“我爱电影”。</p> <p class="ql-block">电影演员宋佳,题字签名“我老来电影博物馆看电影”。</p> <p class="ql-block">电影演员蒋雯丽手印</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22大明星”之一、演员、导演王晓棠,手印。</p><p class="ql-block">电影导演、编剧文牧野,手印。</p> <p class="ql-block">致敬胶片时代</p><p class="ql-block">1878年,电影诞生的条件之一——感光胶片被发明。百余年,从8mm、16mm、35mm到70mm,经过反复的技术改良和工业沉淀,胶片以其优秀的感光度和迷人的画质促进影像美学表达的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从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电影的每一次革新都与科技更迭息息相关。电影胶片时代也不可避免地在技术创新的浪潮中直面来自数字技术的冲击。2016年10月,伴随上海电影技术厂最后一条胶片生产线的关闭,胶片电影基本上退出了中国主流电影市场。拎着沉重的拷贝盒疯狂赶路,曾是发行跑片工作人员的真实记忆。如今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胶片电影多层次、复合式、缓慢变化的质感以及美学观念,会在数字时代的自由中继续保留下来。</p><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一格一画,每段胶片记录的历史都不曾失去温度,褪去色彩。</p><p class="ql-block">铭记,是对那个伟大时代最好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YXD 间歇式光学多用加色法印片机</p><p class="ql-block">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捐赠</p><p class="ql-block">产地:中国.北京机床研究所第八机床厂生产</p><p class="ql-block">生产年代:20世纪70年代末</p><p class="ql-block">加色法印制彩色电影拷贝是当时电影洗印的新技术。具有色彩鲜艳丰富,彩色还原范围广、光能量利用大等优点。北京电影机械研究所于上世纪70年代末成功研制的加色法印片机,填补了我国电影工业的一项空白。</p><p class="ql-block">该印片机采用间歌式抓片定位机构,定位精度高,曝光过程稳定,主要用来制作中间片、16mm、35mm底片缩放、制作等。因装备1:1光学成像系统,也可用来制作染印法分色浮雕片。同时配备挂字幕片盘,可同时叠印字幕。</p> <p class="ql-block">(一)电影胶片</p><p class="ql-block">拍摄和制作影片用的银盐感光材料的统称,由透明柔韧的片基及涂布于其上的感光乳剂层构成。</p><p class="ql-block">电影胶片有黑白胶片和彩色胶片两大类型,每种类型又包括负片、正片、复制用中间片(翻正片和翻底片)、声底片、反转片等多种。其胶片幅宽尺寸规格包括70mm、35mm、16mm、8mm、超8mm和我国独有的8.75mm等。</p><p class="ql-block">胶片片基,是指感光胶片中照相乳剂的承载体。早期影拍摄使用硝酸纤维素酯片基,化学性能不稳定、易燃、易破损、年久变色,后被安全片基取代。安全片基燃点高、燃烧缓慢,相对安全,常用的有三醋酸纤维素酯片基、涤纶片基及其他聚酯片基等。</p> <p class="ql-block">维纳氏( VENUS ) NC 型35mm摄影机</p><p class="ql-block">电动马达,旁侧取景,上部为美国产米契尔胶片盒。1946年上海维纳氏电影器材厂生产,机身标“01号”,是中国第一台国产中型摄影机,曾拍摄《一江春水向东流》。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拍摄了开国大典的历史场面的正是该型号的电影摄影机。</p><p class="ql-block">产地:中国.上海“维纳氏”电影器材厂</p><p class="ql-block">生产年代:1946年</p><p class="ql-block">穆德远先生收藏</p> <p class="ql-block">(二)电影洗印设备</p><p class="ql-block">洗片,亦称“冲洗加工”。胶片经摄影、印片或光学录音曝光后使潜影成为可见的稳定影像或声迹的过程。</p><p class="ql-block">洗片机,洗片工艺中的专用设备。对已曝光胶片进行化学处理,使潜影形成稳定的可视影像,并可连续加工生产的机器。洗片机主体由供片系统、缓冲系统、药水槽及循环系统、干燥箱、收片装置及输片系统等构成。</p> <p class="ql-block">(三)电影胶片修复设备</p><p class="ql-block">电影胶片修复分为物理修复和数字修复。物理修复指修复师利用清洁设备或手工对胶片进行清除尘埃、去除霉点、修理班点和新裂的齿孔、处理胶片缺陷等。数字修复指通过计算机对胶片影像进行数字化扫描、调色、修复声音、去除斑点等。</p><p class="ql-block"> HM -35电影胶片磨光机</p><p class="ql-block">馆藏</p><p class="ql-block">产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机械厂生产年代:1983年</p><p class="ql-block">用于醋酸片基底片及正片片基面划伤的物理修复,通过打磨减轻胶片上的划痕,减少其对放映效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四)电影放映设备</p><p class="ql-block">电影放映,使用专门的电影放映设备将影片拷贝上的声画信息再现于银幕以传达给观众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电影放映机,将影片上的画幅影像逐幅地投射到银幕上使观众产生活动影像感觉的机电设备。通常由光源和光学系统、输片系统、传动系统、间歇运动机构、还音系统构成。</p><p class="ql-block">珠江FGS70-5型70mm电影放映机</p><p class="ql-block">由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捐赠</p><p class="ql-block">产地:广东电影机械厂</p><p class="ql-block">年代:1995年6月</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 <p class="ql-block">仿美辛波莱腊克司式</p><p class="ql-block">35mm有声电影放映机</p><p class="ql-block">承德﹣张国增先生收藏</p><p class="ql-block">产地:中国.上海中西电影机器厂</p><p class="ql-block">生产年代:1947年</p><p class="ql-block">上海中西电影机器厂1942年试制出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机——标准牌35mm固定式放映机。1946年该厂仿制美国辛泼莱腊克司式35mm有声电影放映机成功,到1949年共计生产70套。</p> <p class="ql-block">科视( CHRISTIE )P35GPDZ- MOT </p><p class="ql-block">35mm电影放映机</p><p class="ql-block">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事业管理局捐赠</p><p class="ql-block">产地:美国</p><p class="ql-block">生产年代:1998年</p><p class="ql-block">该设备由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于2000年购入并在电影局大放映室使用。主要用于送审标准拷贝审查放映,并为国家和部委领导人、驻华使节等进行招待放映。2012年底停用。</p> <p class="ql-block">LHJ35-3型 35mm磁性还音机</p><p class="ql-block">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事业管理局捐赠</p><p class="ql-block">产地:中国.北京电影机械研究所</p><p class="ql-block">这套设备由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于2008年从北京电影机械研究所定制,并在电影局小放映室与美国科视35mm电影放映机作为鉴定放映机配套使用,配备的全套还音系统,见证了中国数字还音技术的竞争时期。</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厅服务台</p> <p class="ql-block">中国电影博物馆的中央圆厅,拥有国内最大的室内锥筒结构异形曲面内挂屏幕,以及北京冬奥会立面显示屏,通过高清卷轴屏呈现出经典电影、神秘的星空、海底世界、恐龙世界、双奥的记忆、节气文化和北京名胜美丽的自然风光等,给人们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p> <p class="ql-block">中央圆厅,有巨型环绕大屏幕,整个大厅上下四层都被荧幕包围,科技感爆棚,清晰度逼真,色彩度饱和。</p> <p class="ql-block">宣汉龙,体长约4.5米,肉食,侏罗纪中期。</p> <p class="ql-block">中央圆厅,环形巨幕动画循环播放,带来沉浸式体验,几十米高的巨幅荧屏,色彩斑斓的画面,动感十足的影像,丰富多彩的主题,令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中央圆厅</p> <p class="ql-block">一层至二层的旋转红色台阶,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拍照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百年历程世纪辉煌》展览,展厅分布在二至四层,展示了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展出了不同时期、各个阶段电影的发展和广大电影工作者的重要艺术成就,揭示了电影制作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二层展厅分布</p><p class="ql-block">第1厅电影的发明</p><p class="ql-block">第2厅中国电影的诞生和早期发展</p><p class="ql-block">第3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p><p class="ql-block">第4厅新中国电影的创建与发展</p><p class="ql-block">这里主要展示了电影的诞生和早期中国电影的发展,带人们回到那个电影刚刚起步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序厅1-3 人民电影的第一</p><p class="ql-block">1.第一个制片机构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即延安电影团),1938年9月成立。</p><p class="ql-block">2.第一个制片基地东北电影公司,1945年10月1日成立。</p><p class="ql-block">3.第一部大型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东北电影制片厂,1947年。</p><p class="ql-block">4.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东北电影制片厂,1947年。</p><p class="ql-block">5<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东北电影制片厂,1948年。</p><p class="ql-block">6.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东北电影制片厂,1948年。</p><p class="ql-block">7.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东北电影制片厂,1948年。</p><p class="ql-block">8.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p> <p class="ql-block">祝贺中国电影博物馆开馆,八方来贺。有香港地区陈龙、刘德华、梁朝伟、刘嘉玲、张柏芝、周星驰、黎明、夏梦、鲍方等。台湾地区林青霞、秦汉、刘若英、琼瑶、张艾嘉等。</p> <p class="ql-block">中国电影开拓者:任庆泰、郑正秋、黎明伟、夏衍、袁牧之</p><p class="ql-block">任庆泰(1850-1930)</p><p class="ql-block">字景丰,原籍山东,今生于辽宁法库,中国第一位经营电影业的民族实业家。1892年在北京创办丰泰照相馆,1905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此后到1908年,拍摄了一系列的戏曲纪录片。他还开办了大观楼影戏园,在国内首创横排坐看电影形式,丰泰照相馆和大观楼影戏园先后失火后,停止经营电影业。</p><p class="ql-block">郑正秋(1888-1935)</p><p class="ql-block">原籍广东潮阳,生于上海。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导。1913年,与张石川共同创作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参与创办明星影片公司;30年代初期,聘请左翼作家担任明星公司编剧顾问,使中国共产党人进入电影界。一生编导影片40余部,主要作品有《难夫难妻》、《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姊妹花》等。</p> <p class="ql-block">中国电影的“第一”</p><p class="ql-block">1.第一次放映电影,1896年在上海徐园的又一村。</p><p class="ql-block">2.第一部影片《定军山》,北京丰泰照相馆,1905年,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p><p class="ql-block">3.第一家放映中国电影的场所,北京大观楼影戏园。最早放映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p><p class="ql-block">4.第一座专业电影院上海虹口影戏园,1908年在上海建成。</p><p class="ql-block">5.第一部纪录影片《武汉战争》,1911年。</p><p class="ql-block">6.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亚细亚影戏公司,1913年。</p><p class="ql-block">7.香港地区第一部短故事片《庄子试妻》,华美影片公司,1913年。</p><p class="ql-block">8.第一个中资电影制片机构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1918年成立。</p><p class="ql-block">9.第一批科教片《盲童教育》《养真幼儿园》《驱灭蚊蝇》《养蚕》等,商务印书馆,1918年。</p><p class="ql-block">10.第一部长故事片《周瑞生》,中国影戏研究社,1921年……</p> <p class="ql-block">第1厅 电影的发明(1895前﹣1895)</p><p class="ql-block"> 电影的问世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现代科技发明的结晶。从古代人类对于光与影关系最初的认识,到绘画艺术中的连续性形象;从10-16世纪发源于中国民间的走马灯、皮影戏,到其后流行于欧洲的各种表演活动图画的装置,在电影这一长达十几个世纪的史前史中,我们不难看到关于电影的原始理念和其萌芽中的雏形。</p><p class="ql-block">18世纪西方出现的工业革命是现代电影发明的开端。电力、新照明、照相术和赛璐珞胶片的发明以及机械工业的进步,为电影的发明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19世纪90年代前后,来自美、法、英、德等许多国家的发明者先后推出了各自制造的电影机,并以不同的形式展示着自己的“电影”。</p><p class="ql-block">1895年12月28日,世界第一部电影在法国放映,电影正式诞生。</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光与影是电影存在的基础</p><p class="ql-block">电影是光与影的艺术。它通过光把胶片上的影像投射在银幕上,创造出一个虚拟的“真实”世界,我们在银幕上所看到的那些生动的艺术形象也正是由光和影创造出来的。因此,光与影是电影存在的基础。当一束光线把一个物体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上时,我们实际上已经开始接触到“电影”最初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一、春秋时代对光与影的认识</p><p class="ql-block">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476年)的古人,就对光与影的关系有了生动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四、西汉时期的灯影戏</p><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公元前140年左右),中国出现了一种叫“灯影戏”的装置,并于13世纪流传海外。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的李夫人去世后,一位方士用这样的方式,排解汉武帝的思念之情。这可能是迄今我们所能知道的最早的人造光影表演。</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早期的活动图画装置</p><p class="ql-block">再现人类活动的真实情景一直是人类一个古老的愿望。它也是电影发明的人文主义基础。早在电影发明之前,人们就一直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让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从各种能够“动起来”的形象到早期活动图画艺术的出现,都为后来电影的发明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1824年,彼得·马克·罗杰特(英1779-1869),给英国皇家协会提交了一篇关于人类所具有的视觉暂留的功能及其与运动物体的关系的报告《通过直孔观察车轮辐条形状的幻象》,这是电影发明的科学基础。</p> <p class="ql-block">1834年,霍尔纳(英)发明的戴达镜。</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从照相术发明到电影的问世</p><p class="ql-block">电影的发明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发展。西方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了电力和新的照明。随着19世纪问世的照相术的发展和随后胶片的发明以及机械设备的改进,一种新的技术——“电影”终于在人类工业文明的进步中脱颖而出。</p> <p class="ql-block">一.照相术的发明</p><p class="ql-block">(一)法国路易斯·达盖尔发明照相制版工艺</p><p class="ql-block">19世纪30年代,法国的舞台美术师路易斯.达盖尔发明了照相制版工艺。它使被拍下来的影像可以保留在金属板上。1839年,照相技术正式推出,它是电影发明中一个最重要的技术基础。电影问世后就曾一度被称为“活动照相术”</p><p class="ql-block">1844年,法国人 Jules itier 勒.埃及尔以达盖尔银版法在澳门拍摄的妈阁庙照片,是摄影术传入中国的第一批照片。庙貌至今仍存。原作现存法国摄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三)爱迪生的发明</p><p class="ql-block">托玛斯.爱迪生(1847-1931),美国发明家、企业家。他曾经发明了举世瞩目的留声机;在电影方面,他于1890年发明了活动影像摄影机,1891年与别人合作发明了活动影像窥镜,可供一个人观看;1892年他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机械录音和还音的有声电影。他所使用的胶片宽高比1.33:1以及每格打4个片孔的规格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五)电影的发明是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p><p class="ql-block">从英国、法国、德国、一直到俄罗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发明家都为电影的发明做出了贡献。1895年11月1日,在柏林的“冬日花园”杂耍剧扬,德国电影发明家马克斯·斯克拉达诺夫斯基,第一次公开向观众放映了银幕影像。但是他的拍摄和放映技术还不够成熟,因此不久便被放弃了。图为该片剧照。</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电影正式诞生</p><p class="ql-block">1895年12月28日,电影终于在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手中正式诞生。</p> <p class="ql-block">一、世界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的拍摄</p><p class="ql-block">1895年3月17日,卢米埃尔兄弟在里昂用自制的摄影机拍摄了《工厂大门》。这是卢氏兄弟拍摄的最早的影片之一。长度17米,放映时间50秒。所使用的胶片规格35毫米,每秒16格,共有800格画面,1600个齿孔。</p> <p class="ql-block">二、卢米埃尔兄弟</p><p class="ql-block">卢米埃尔兄弟之所以能够从众多的早期电影发明家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的电影机综合了此前各种电影装置的优点,并且第一次把电影画面连续放映在银幕上,而且能够正常还原被摄体的动作。同时,他们也是最早通过售票为观众放映电影的人。这使他们成为公认的电影发明者。</p> <p class="ql-block">巴黎大咖啡馆印度厅复原景(部分)</p><p class="ql-block">1895年12月28日,巴黎时间晚上9点,卢米埃尔兄弟的10部短片在法国巴黎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印度厅正式放映,担任这场电影放映员的是卢米埃尔兄弟的父亲,36位观众买票观看了世界上第一场电影。这一天被公认为世界电影的诞生日。</p> <p class="ql-block">第2厅 中国电影的诞生和早期发展(1905-1931)</p><p class="ql-block">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引起一批有识之士对这一新型艺术形式和文化产业的高度关注和热情尝试。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从此拉开了中国电影的序幕。早期的电影开拓者们对戏曲纪录片、故事片、新闻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各种主要的电影片种都进行了尝试。到20年代末期,中国电影制片业已具备一定的创作生产能力。1930年,中国开始试制有声电影,逐渐进入了有声电影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电影传入中国和早期电影放映</p><p class="ql-block">电影发明后的第二年,中国人就开始放映电影,也有外国人来中国放映拍摄电影,中国观众从此开始认识电影,并对这一来自海外的“西洋影戏”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上海和北京大城市相继建立了专业的电影院,中国的电影放映开始初具规模。</p> <p class="ql-block">一、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上海徐园</p><p class="ql-block"> 1896年8月11日,位于上海闸北唐家弄的徐园,公开卖票放映“西洋影戏”,主持放映的是徐园主人徐棣山、徐凌云父子。</p><p class="ql-block">二、北京开始放映电影</p><p class="ql-block">1902年,外国人开始到北京放映电影,1903年中国人林祝三从欧美回国,携带放映机和影片在前门外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北京开始放映电影。</p><p class="ql-block">三、清宫廷与电影</p><p class="ql-block">1904年,为庆贺慈禧太后诞辰,清宫廷放映了电影。由于电机出现故障,引起火灾。从此电影在清宫被视为不祥之物,但是这并未能影响电影在民间的放映。</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中国电影的诞生</p><p class="ql-block">1905年秋,民族实业家任庆泰的丰泰照相馆与京剧艺术大师谭鑫培合作,摄制了京剧《定军山》的片段,并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的大观楼影戏园放映。这是中国人摄制的第一部电影。它的拍摄和放映,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p><p class="ql-block">《定军山》(1905)</p><p class="ql-block">北京丰泰照相馆</p><p class="ql-block">出品人:任庆泰</p><p class="ql-block">摄影:刘仲伦</p><p class="ql-block">主演:谭鑫培</p><p class="ql-block">影片介绍: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为了庆贺被称为“伶界大王”的著名老生演员谭鑫培的60岁寿辰,拍摄了谭派代表剧作《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片段。</p> <p class="ql-block">任庆泰70岁时拍摄的照片的金属底版和用这张底板洗印的照片</p><p class="ql-block">年代:1920年</p><p class="ql-block">质地:金属</p><p class="ql-block">任庆泰是史载第一部中国电影的制作人,该藏品是该人物实物载体中仅存的一件,同时所使用的铜质材料也属稀有且具有不可复制性。</p> <p class="ql-block">德累斯顿放映机,35毫米手摇无声电影放映机,德国二十世纪20年代。</p><p class="ql-block">该机年代久远,具有无声片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电影早期发展的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在中国国内是罕见品。</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早期的电影拍摄尝试</p><p class="ql-block">一、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1913)</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中国人开始尝试拍摄故事片。1913年,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在上海诞生。此后,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陆续拍摄了一批“风景片”、“时事片”、“教育片”“古剧片”和“新剧片”等。从20年代初起,随着第一批长故事片的摄制和众多影片公司的成立,上海的电影制片业逐渐形成规模,因此被称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红粉骷髅》(上下集,又名《十姊妹》)(1921)</p><p class="ql-block">新亚影片公司(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代制)</p><p class="ql-block">编剧:管海峰</p><p class="ql-block">导演:管海峰</p><p class="ql-block">摄影:廖恩寿</p><p class="ql-block">主演:沈凤英、柴少墉、陆曼姝、殷宠辅</p><p class="ql-block">故事梗概:</p><p class="ql-block">黄菊英因车祸负伤住院,与医生鲍宗瀛相恋。歹徒集团骷髅保险党为筹集经费,用邪术将鲍宗瀛诱去囚禁。黄菊英与其兄黄谦律师化装侦察,经历重重危险和搏斗,救出鲍宗瀛,破获保险党。鲍宗瀛与黄菊英结为夫妻。</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20年代的电影繁荣</p><p class="ql-block">从20年代中期起,中国电影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电影公司相继成立,制片生产能力迅速增长。一批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电影创作者,通过电影表达了关注现实人生、针砭社会时弊,以及提倡潜移默化、改造社会的进步理念。到20年代末期,社会片、伦理片、爱情片、神怪武侠片等各种电影创作类型都逐渐成熟。同时,电影制片业形成了“明星”、“天一”和“大中华百合”三家电影公司鼎立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桃花泣血记》(1930)</p><p class="ql-block">联华影业公司</p><p class="ql-block">导演:卜万苍</p><p class="ql-block">编剧:卜万苍</p><p class="ql-block">摄影:黄绍芬</p><p class="ql-block">主演:阮玲玉、金焰、周丽丽、王桂林</p><p class="ql-block">阮玲玉(1910-1935)</p><p class="ql-block">原籍广东中山,生于上海。电影演员。1926年起,先后主演《挂名的夫妻》、《故都春梦》、《野草闲花》、《恋爱与义务》、《桃花泣血记》、《三个摩登女性》、《城市之夜》、《小玩意》、《神女》、《新女性》等,为二三十年代最著名的电影明星之一。1935年“三八”节前夕,因不堪忍受旧势力的折辱,自尽身亡。</p><p class="ql-block">金焰(1910-1983)</p><p class="ql-block">朝鲜人,生于汉城。电影演员。1912年随父移居中国,后加入中国籍。1929年从影,陆续主演了《野草闲花》《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大路》、《壮志凌云》等影片,被观众誉为“电影皇帝”。新中国成立后,任“上影”演员剧团团长,并主演《大地重光》、《母亲》、《暴风雨中的雄鹰》等影片。</p> <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 中国有声电影的试制</p><p class="ql-block">20年代末,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从无声到有声,电影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1930年,中国电影界引进国外的相关技术,进行了有声电影的试制。由于经济和技术条件,特别是放映条件的限制,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无声和有声共存的时期。直到1938年,中国才彻底结束了无声电影时代。</p><p class="ql-block">一、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1年)</p><p class="ql-block">1931年,明星影片公司拍摄了蜡盘发声的有声片 《歌女红牡丹》,是中国公映的第一部有声电影。</p> <p class="ql-block">第三厅 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1932-1949)</p><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社会经历了国内革命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国电影业经过左翼进步电影、抗战电影和战后进步电影,以及建立人民电影事业的发展历程,在战火硝烟中艰难地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独特的电影发展道路。一大批优秀作品见证了这个伟大的时代,构筑了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争取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中国电影做出了突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电影》油画</p><p class="ql-block">作者:许宝中</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负责上海地区文化工作的瞿秋白,主持文委会议,讨论并最后批准夏衍、阿英、郑伯奇等进入电影界。油画中人物,右二起:夏衍、瞿秋白、阿英、田汉、阳翰笙。</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左翼进步电影创作</p><p class="ql-block">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使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拍摄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的影片成为社会的强烈呼声。为顺应民众的需要,民族电影业开始转变制片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批进步文化人士适时进入电影界,广大电影工作者积极开展了进步电影的创作。左翼电影运动确立了中国电影的进步方向和道路。同时,它也是一次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创新运动。</p> <p class="ql-block">《渔光曲》(1934)</p><p class="ql-block">故事梗概:渔民徐福生了一对孪生兄妹小猴和小猫,因为生活所迫徐妻到船主家为少爷子英当奶妈。兄妹成年后到上海投奔舅舅,子英满怀着发展中国渔业的幻想留学归来,不料家中破产。子英和小猴、小猫出海捕鱼,最后小猴病死在渔船上。</p><p class="ql-block">影片评介:这部影片是左翼进步电影的杰出作品,也是导演蔡楚生的代表作,上映时取得了连映84天的成绩。1935年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一届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第九名,评委会颁发了有全体评委签名的评语的奖凭。这是中国故事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得荣誉。</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抗战时期的电影</p><p class="ql-block">1937年北平卢沟桥爆发“七·七”事变,中华民族进入了全面抗战的时期。在民族救亡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武汉、重庆等大后方,进步电影工作者创作的抗战电影成为主流;而在沦为“孤岛”的上海和香港,爱国的电影工作者仍坚持进行抗战和爱国进步电影创作。</p><p class="ql-block">1938年,陕甘宁边区成立了延安电影团,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制片机构,拍摄了宝贵的抗日史料,成为人民电影事业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一、大后方的抗战电影</p><p class="ql-block">上海和南京失守后,大批进步电影工作者来到当时的政治中心武汉,后又转移到了重庆,在大后方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战电影运动。</p><p class="ql-block">(一)周恩来关心抗战电影工作</p><p class="ql-block">国共合作后,中共中央长江局负责人周恩来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主管抗战宣传工作,直接领导由郭沫若担任厅长的第三厅,对于大后方的文艺工作包括抗战电影给予了关怀和指导。</p><p class="ql-block">(二)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成立</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29日,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由史东山任会长。</p><p class="ql-block">(三)中国电影制片厂的抗战电影</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隶属国防部的中国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成立后,它改属第三厅领导。郑用之任厂长,阳翰笙担任编剧委员会主任。该厂成为抗战电影的主要摄制基地。</p><p class="ql-block">(四)西北影业公司的抗战电影</p><p class="ql-block">1938年5月,西北影业公司经由西安迁到成都,坚持拍摄抗战电影。</p><p class="ql-block">(五)中央电影摄影场的抗战电影生产</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中央电影摄影场由南京迁到重庆,电影工作者在“中电”拍摄抗战电影。</p><p class="ql-block">(六)转战戏曲舞台</p><p class="ql-block">“西安事变”后,电影工作者转战戏曲舞台,开展抗战救援活动,在大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二、战斗在孤岛</p><p class="ql-block">1937年11月底日军占领上海后,至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期间上海租界暂时未受日军统治,因此被称为“孤岛”。电影工作者利用租界的特殊环境,坚持爱国电影的生产。</p><p class="ql-block">孤岛时期的电影出版物</p> <p class="ql-block">电影工作者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p><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于当时的解放区以及新中国的文艺和电影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与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文艺工作者合影。坐在毛主席左侧的是田方,坐在朱总司令左侧的是陈波儿。</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解放战争时期的电影</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电影制片业的中心重新转回上海。广大电影工作者积极配合日益高涨的人民民主运动,创作出一大批深刻揭露社会现实,具有高度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和鲜明民族风格特色的优秀影片。这些堪称经典的作品,标志着中国电影艺术的成熟。</p><p class="ql-block">1945年,东北解放区建立第一个人民电影事业的综合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公司。“东影”的创作生产涉及各个片种,为未来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中国电影家协会机构沿革:</p><p class="ql-block">1949年7月26日,在北京成立中华全国电影艺术工作者协会,为中国文联集体会员,隶属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电影局领导。11月,隶属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领导。</p><p class="ql-block">1957年4月11日,更名为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中共文化部党组代管。</p><p class="ql-block">1960年7月30日,更名为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隶属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p><p class="ql-block">1979年11月4日,更名为中国电影家协会,隶属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联领导。</p><p class="ql-block">历届主席:阳翰笙、蔡楚生、夏衍、谢铁骊、吴贻弓</p> <p class="ql-block">老上海电影院实景拼图</p> <p class="ql-block">第4厅 新中国电影的创建与发展(1949-1978)</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电影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探索创新,创作出了一大批题材丰富多样、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强烈时代精神的优秀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p><p class="ql-block">同时,全国逐步建立起完备的电影制片机构和遍布城乡的电影发行放映网,电影工业、电影科研、电影教育、电影理论等也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仿铜工农兵雕像,是东北电影制片厂建厂初期的厂标。走入展厅见到当年的工农兵雕像,听到熟悉的片头曲,将会把人们带回那个年代。</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新中国电影管理与制片机构的建立</p><p class="ql-block">为迎接全国解放,1949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成立中央电影局,负责全国电影事业的管理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电影局归属文化部,成为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1986年1月,电影局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1998年3月,改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中国成立后,已成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和陆续建立的北京、上海、八一等电影制片厂成为中国电影的四大制片基地。</p><p class="ql-block">一、电影管理机构的建立</p><p class="ql-block">(一)主管电影工作的部级负责人</p><p class="ql-block">(二)分管电影工作的副部级负责人</p><p class="ql-block">(三)电影局的建立</p> <p class="ql-block">二、新中国四大电影制片基地</p><p class="ql-block">(一)长春电影制片厂</p><p class="ql-block">(二)北京电影制片厂</p><p class="ql-block">(三)上海<span style="font-size:18px;">电影制片厂</span></p><p class="ql-block">(四)八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电影制片厂</span></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全新的银幕形象(1949-1952)</p><p class="ql-block">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初创时期,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电影工作者,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就在新中国的银幕上划时代地塑造了一批工农兵的崭新形象,受到了刚获解放的全国观众的热情欢迎。</p> <p class="ql-block">一、通向新路的《桥》</p><p class="ql-block">1948年下半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长故事片。1949年4月,摄制完成第一部故事片《桥》。1949年5月1日影片公映,受到热烈的欢迎。该片被列为新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并被评论称赞为“是一部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中国电影史上从此开始了新的一页”。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周恩来看了影片后,对导演和演员说:“感谢你们,我们有了自己的电影。”</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百花齐放的电影园地(1953-1958)</p><p class="ql-block">这个时期,新中国电影进入了全面建设和稳固发展的阶段。1953年国务院关于“电影制片”和“电影放映与电影工业”两项决定的公布和实施,1956年中共中央关于文化和科学工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促进了电影工作者的思想解放,使电影界出现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在继承和发扬民族电影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电影的题材、样式日趋丰富多彩,人物形象也从单一走向多样,电影创作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一、战争题材日趋成熟</p><p class="ql-block">革命战争题材是新中国初期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这类影片把严酷的战争环境展示、生动的生活细节描写与鲜明的人物性格塑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生活、崇高感人的革命英雄形象更加丰富多彩,真实可信,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令人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智取华山》《渡江侦查记》《董存瑞》《平原游击队》</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1956),北京电影制片厂。</p><p class="ql-block">《祝福》讲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三、适应时代的“反特片”</p><p class="ql-block">“反特片”也是新中国电影的一种成功类型。这类影片不仅在银幕上塑造了地下工作者和公安人员智勇双全、临危不惧、胆大心细的英雄形象,而且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悬念重生,紧张刺激,扣人心弦,因此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p><p class="ql-block">《山间铃响马帮来》《神秘的旅伴》《虎穴追踪》《羊城暗哨》</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p><p class="ql-block">《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1953)</p><p class="ql-block">上海电影制片厂</p><p class="ql-block">编剧:徐进、桑弧</p><p class="ql-block">导演:桑弧、黄沙</p><p class="ql-block">摄影:黄绍芬</p><p class="ql-block">录音:朱伟刚</p><p class="ql-block">布景设计:胡倬云、张曦白</p><p class="ql-block">主演:袁雪芬、范瑞娟、张桂凤、吕瑞英</p><p class="ql-block">故事梗概:</p><p class="ql-block">祝英台女扮男装离家求学,与梁山伯同窗三年,结下深厚的友情。山伯明白真相后向祝家提亲,遭到拒绝后忧郁成疾,不久病死。英台闻讯以身殉情,二人化身蝴蝶永不分离。</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难忘的1959</p><p class="ql-block">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广大电影工作者克服“大跃进”的干扰,一批在思想上、艺术上、技术上都达到崭新水平的优秀影片闪耀在银幕上,为国庆十周年大典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影片以鲜明的民族风格、生动的人物形象、流畅的叙事手法,标志着新中国电影已经走向成熟。1959年的银幕辉煌,让电影工作者回味,让广大电影观众难忘。</p> <p class="ql-block">国庆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p><p class="ql-block">1959年9月25日﹣10月24日,文化部在全国城乡举行“庆祝建国十周年国庆新片展览月”,参展影片包括18部故事片、7部长纪录片、7部科教片和4部美术片。展览月共放映电影9万余场,观众达1.2亿人次。11月2日,文化部和中国影联举行盛大招待会,庆贺新片展览月成功,周恩来总理在讲话中称赞“我们的电影已经开始创作一种能够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的新风格”。新片展览月为新中国电影留下了“难忘的1959年”的美好记忆。</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部彩色变形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老兵新传》(1959),海燕电影制片厂。</p> <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 新中国电影的成熟发展时期(1960-1966)</p><p class="ql-block">1960年底,中共中央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全面纠正“大跃进”以来的“左倾”错误。1961年6月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认真贯彻“双百”方针,积极倡导艺术民主,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热情。电影创作硕果累累,新中国电影艺术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p> <p class="ql-block">一、人民革命的壮丽史诗</p><p class="ql-block">这时期,革命历史和革命战争题材影片创作把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历史的容量和层面上都更加宽广,对革命斗争生活的表现更为深刻、丰富,再现了百余年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p><p class="ql-block">《红旗谱》《革命家庭》《暴风骤雨》《红色娘子军》</p> <p class="ql-block">二、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反映现实生活的影片,在题材样式、叙述手法都表现出了整体的创新意识和探索勇气,真实、深刻地表现和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塑造出一批鲜活、生动、丰满的银幕艺术形象,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化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为后来创作提供了成熟的经验。</p><p class="ql-block">《枯木逢春》《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李双双》</p> <p class="ql-block">三、喜剧电影构思新颖</p><p class="ql-block">喜剧题材影片,是广大观众喜爱的艺术样式,影片用一系列的误会、巧合等生活化的情节和笑料,寓教于乐,在幽默、轻快、诙谐的喜剧气氛中展现新生活,颂扬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现实生活中新的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刘三姐》</p> <p class="ql-block">五、新中国“22大明星”</p><p class="ql-block">1961年,周总理提出评选中国电影界自己的明星的事宜,最后确定崔嵬、谢添、陈强、张平、于洋、于蓝、谢芳、赵丹、孙道临、白杨、张瑞芳、秦怡、上官云珠、王丹凤、祝希娟、李亚林、庞学勤、张圆、金迪、王心刚、田华、王晓棠等22人,他们被定名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俗称“二十二大电影明星”。</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22大明星”</p><p class="ql-block">1994年2月4日,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在北京表彰22位电影演员。向他们颁发了“人民不会忘记”的金质奖杯。</p><p class="ql-block">图为其中16位欢聚一堂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22大明星”</p> <p class="ql-block">第六部分 从“文革”到复苏(1966-1978)</p><p class="ql-block">十年浩劫,新中国的电影事业遭受全面、彻底的破坏。1966年下半年至1973年初近七年间,中国内地没有生产一部故事片。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73年开始恢复故事片创作。1975年发生的关于电影《创业》和《海霞》的两个事件,代表了电影工作者坚守艺术信念与追求,奋力冲破“四人帮”禁锢的不屈斗争和努力。</p> <p class="ql-block">一、故事片</p><p class="ql-block">创业(1974),长春电影制片厂</p><p class="ql-block">编剧:集体</p><p class="ql-block">导演:于彦夫</p><p class="ql-block">摄影:王雷</p><p class="ql-block">美术:王崇</p><p class="ql-block">主演:张连文、李仁堂、陈颖、刘国祥</p><p class="ql-block">故事梗概:</p><p class="ql-block">以周挺杉为代表的中国钻井工人在“两论”的指导下,顶住帝国主义的封锁,艰苦创业,甩掉了“中国贫油论”的帽子,为国家建设了面积大、产量高的创业油田。</p><p class="ql-block">1975年2月7日,影片在全国各大城市上映。江青看后声称“在政治上、艺术上都有严重问题”,并授意国务院文化组负责人捏造出“十大罪状”。7月18日,编剧张天民给毛泽东、邓小平写信。7月25日,毛泽东做出批示:“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不要求全责备。而且罪名有十条之多,太过分了,不利调整党内的文艺政策。”</p> <p class="ql-block">二、舞台艺术片</p><p class="ql-block">《园丁之歌》湘剧高腔(1974)</p><p class="ql-block">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p><p class="ql-block">1974年6月14日,江青看后,认为影片否定“文化大革命”,批示“电影应上演,上演的同时发表批判文章”。为此,全国报刊上先后发表批判文章百余篇,11月,毛泽东在长沙观看了影片后表示:“我看是出好戏”。</p><p class="ql-block">《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白毛女》《奇袭白虎团》《杜鹃山》</p> <p class="ql-block">第七部分 新中国的电影发行放映</p><p class="ql-block">电影制片与发行如同“一鸟两翼”。中央电影局成立后,即开始进行全国电影发行放映网的建设和放映人员的培训,逐步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社会主义电影市场。为了让广大观众能看到、看好、看懂电影,遍布城乡的发行放映人员开动脑筋、艰苦创业,创造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普及和发行放映办法,取得了突出的业绩。</p><p class="ql-block">电影被形象地称为增进各国人民了解和友谊的“铁盒大使”。新中国电影同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影片的输出业务,同时还参加国外举行的电影节和电影周活动。</p> <p class="ql-block">第八部分 电影教育及其它</p><p class="ql-block">随着整个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新中国电影蒸蒸日上,电影教育、科研和出版事业也得到了全面建设和迅速发展。从50年代中期起,电影教育、科研、出版及电影音乐等各种机构相继建立,为促进电影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p><p class="ql-block">一、电影教育</p><p class="ql-block">二、电影科研</p><p class="ql-block">三、电影书刊</p><p class="ql-block">四、电影档案</p><p class="ql-block">五、电影音乐</p> <p class="ql-block">电影期刊《上海电影》,1961年第5期。</p> <p class="ql-block">电影人物雕塑</p><p class="ql-block">许云峰(赵丹饰)、江姐(于蓝饰),《烈火中永生》(1965),北京电影制片厂。</p><p class="ql-block">高占武(李亚林饰)、孔淑贞(金迪饰),《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1959),长春电影制片厂。</p><p class="ql-block">刘三姐(黄婉秋饰),《刘三姐》(1960),长春电影制片。</p><p class="ql-block">林黛玉(王文娟饰),《红楼梦》越剧(1962),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金声影片公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