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光影生涯—(6)》入学初期

曾湘敏

↑(1)国庆十五周年游行队伍中的文艺队伍经过天安门城楼,接受党中央、毛主席的检阅。<br><br> <b>上篇介绍了入学的转弯教育。其实在这期间,我们还有一项比较重要的任务就是参加国庆十五周年的游行操排。到了北京,游了天安门广场,还能参加国庆游行,对我们从外地初入北京的学生来说,既兴奋又自豪。我们是安排在整体队伍中的文艺队伍中,具体是扛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大标语牌,接受检阅。八个大字,每个字由4个人肩扛,关键是要走得整齐。<br> 过了国庆,进入十月,我们有幸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东方红》。这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音乐舞蹈史诗。那也是本人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那次,我不仅对《东方红》的演出觉得精彩,更是对富丽堂皇的大会堂的建筑及装饰目不暇接,看什么都是新鲜的。<br> 十月份,我们还在护国寺的人民剧场观看了现代京剧《红灯记》。剧中是由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饰演李玉和。当时看了也没太多思量,但后来《红灯记》成了“样板戏”,这才觉得该剧不是文革期间才创作的。其实我分配到人民画报社工作后,在1965年的《人民画报》上,对后来的几出“样板戏”都有报道,不少剧照还上了封面。我们能有机会观看《红灯记》是乎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李少春的大儿子和我们同年考入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其中是不是会有这个因素?<br> 十月份,我们的专业课开始了,此项内容,下篇再介绍。</b><br> ↑(2)那年头,到了十月,北京已经开始冷了。国庆游行那天,我们就在王府井南口的马路南侧等候,一大早到那里,不少同学还穿着棉大衣。图为国庆前后本人的留影。 ↑(3)没有找到相关的图片,这是从电影画面中下载的。画面不太清楚,但画面中的标语牌就是我们扛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那次我扛的是“新”字,还是在左侧,也就是离城楼最远的一个。那在过城楼时,也是一直望着城楼上。 ↑(4)这是本人后来拍摄的晨曦中人大会堂东门。 ↑(5)回忆中,进入东门就是这个大厅。 ↑(6)在大厅右侧,由大理石楼梯可登上二层。 ↑(7)楼梯尽头是一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 ↑(8)来一张彩色的《江山如此多娇》。 ↑(9)大会堂宏伟美丽的穹顶。 ↑(10)《东方红》共分八场。各场的题名是:《东方的曙光》、《星光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的烽火》、《埋葬蒋家王朝》、《中国人民站起来》、《祖国在前进》、《世界在前进》。图为序中的舞蹈《葵花向太阳》。 ↑(11)《葵花向太阳》造型。 ↑(12)图为第三场:万水千山中的《飞跃大渡河》。 ↑(13)图为第五场:埋葬蒋家王朝中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4)图为第六场;中国人民站起来中的《伟大的节日》。 ↑(15)图为第八场;世界在前进中的一幕。 ↑(16)位于护国寺附近的人民剧场,成立于1955年,主要是演出戏剧类剧目。2018年剧场已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当年,我们就是在此剧场观看的《红灯记》。 ↑(17)李少春,著名京剧艺术大师,京剧李派艺术的创始人。1934年曾在上海与梅兰芳同台合演《四郎探母》。图为《红灯记》中剧照。是红灯使三个不同姓的祖孙三代成了一家人。 ↑(18)早在1958年,李少春便开始投入到现代戏创作的工作之中, ,塑造了《白毛女》中的杨白劳,《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等。图为,“临行合妈一碗酒”的剧照。 ↑(19)“斗鸠山”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