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阿者科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是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域之一。这个古村落以独特的哈尼族文化和生态环境而闻名,被誉为“活态的哈尼族民居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沿着蜿蜒有着160余年的青石板路走进村子。</p> <p class="ql-block">非常幸运的是,这次是由高花为我们讲解。高花;土生土长的哈尼族人,大学毕业后当了半年多老师后回到家乡参与家乡建设。现为村公司班子成员、管理者、讲解员等多项职务。</p><p class="ql-block"> 高花还参与了央视《山水间的家》第三季《云南省阿者科村》的录制、讲解。</p> <p class="ql-block">身旁是错落有致的蘑菇房</p> <p class="ql-block"> 寨神林</p><p class="ql-block"> 寨神林位于寨子上方的森林中,是哈尼族一年一度为纪念除魔英雄昂玛、昂侯兄弟而举行村社祭祀活动。届时祈求寨神保佑人们幸福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神林里面的一草一木受全体村民保护,污秽之物不准扔置于寨神林。</p><p class="ql-block"> 高花告诉我们,寨神林里面女人也不准进~</p> <p class="ql-block"> 参观传统的“蘑菇屋”,哈尼族的祖先为了适应滇南亚热带气候,创造了独特的“蘑菇屋”,房屋一楼主要用于关养牲畜,二楼则是厨房、客厅、卧室和火塘。三楼则作为储藏室。</p> <p class="ql-block"> 打褙子</p><p class="ql-block"> 哈尼族女性服饰的美在于彰显贵重的藏青色布料和服饰,亦在于繁复华丽的头饰,用灵巧的手指循绕道起褙子上的八根细线,就制成了头饰上必不可少的发穗,这就是打褙子。</p> <p class="ql-block"> 学习“打褙子”</p> <p class="ql-block">走出“蘑菇屋”</p> <p class="ql-block">在蘑菇屋顶观看寨子里的美丽景色</p> <p class="ql-block">在央视“山水间的家中”一个小男孩对其他孩子说:我们的村子里蘑菇长到10米高,顿顿吃“红玛瑙”。其他人都说他“吹牛”等他领着小伙伴们来到村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原来是蘑菇屋10米高,顿顿吃红米饭。</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阿者科村民们种的红稻米,真的很好吃。</p> <p class="ql-block"> 这是生活在“蘑菇屋”里的哈尼族人家的日常。</p> <p class="ql-block"> 卧室里面的墙壁上,有这家里孩子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把山泉水引进村寨,并命名为“山神水”。</p> <p class="ql-block">“山神水”甘甜可口,可以直接饮用。</p> <p class="ql-block"> 长街宴 </p><p class="ql-block"> 长街宴是哈尼族最重要的节目盛宴之一。这一活动主要是为了分享一年的收获,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以及相互祈愿送福,特别是新生的、新婚的、建新房的都会到龙头处求取福祉。</p> <p class="ql-block"> (这里就是举办长街宴的地方),长街宴当天,全寨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家家户户会将1—2桌做好的菜肴端至村内摆起来,天论你是来自哪里都会得到礼遇。四面八方集拢入席,形成长长的宴席,俗称长街宴。</p> <p class="ql-block">村子里还设有一个“原汁原味”的“蘑菇屋”生活场景。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墙壁上挂着常用物品</p> <p class="ql-block"> 房梁上挂着腊肉,中间的是火塘。火塘可用于取暖,还可熏制腊肉。</p> <p class="ql-block"> 高花给我们展示哈尼族的传统乐器“四弦”</p> <p class="ql-block">并讲述了这把“四弦”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四弦琴在哈尼族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音色柔和,定弦多样,节奏优美,是哈尼族抒发情感,赞美生活的重要工具。</p> <p class="ql-block"> 这把制作于1924年的四弦琴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哈尼哈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马建昌的。也是马老师家里的传家宝。</p> <p class="ql-block">马建昌老师每天都要在寨子里表演。因为时间的关系,这次没有看到。</p> <p class="ql-block">寨子里的喜树,已有百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阿者科寨子的中心广场</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村寨人们休闲、议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寨子街上摆放着褙子</p> <p class="ql-block"> 由哈尼族妇女给游客们进行“打褙子”演示</p> <p class="ql-block"> 小朋友也跑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 “打褙子”有了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看一下哈尼族妇女的头饰</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打褙子”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寨子里,感受着哈尼族千年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看,哈尼族妇女在自己家的二楼做衣服。</p> <p class="ql-block">勤劳的哈尼族人在劳作</p> <p class="ql-block">休闲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来来往往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昂首挺胸、阔步前行,在寨子里巡视的大公鸡。</p> <p class="ql-block"> 阿者科村还是电影《无问东西》、电视节目《山水间的家》取景拍摄地。</p><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时,正碰到央视在此拍摄《三餐四季》。</p> <p class="ql-block">哈尼族美丽的服饰</p> <p class="ql-block"> 哈尼族人有用银币做扣子的习俗,并且是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高花告诉我们,她衣服上的银币扣子,是她奶奶传给她的。</p> <p class="ql-block"> 1906年出品的银币(看样式应该是外国产品)也是古董极别的了。</p> <p class="ql-block"> 寨子里的儿童,有和城市里孩子们一样的滑梯。</p> <p class="ql-block"> 更多的是利用天然的道具,展示着山里孩子们自由自在的天性。</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你可以跟随村中小孩肆意游荡。</p> <p class="ql-block"> 阿者科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道光年间,哈尼族人在海拔2000米的山脊上雕刻出1300层梯田。</p> <p class="ql-block">哈尼梯田的壮美风光</p> <p class="ql-block">看看这个稻草人,好像是也穿着哈尼族美丽的服装。</p> <p class="ql-block"> 高花说,有小蘑菇屋的那一片就她家的梯田。</p> <p class="ql-block">放飞无人机,从空中俯视阿者科寨子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 高花介绍说:中国有56个民族,而我们寨子里正好有56户人家。再多一家也不准进了。有365个人。现在村寨子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p> <p class="ql-block"> 阿者科计划</p><p class="ql-block"> 2019年,全村仅剩下妇孺与白发老者留守,青壮年都远走他乡,千年农耕文明在现代浪潮中摇摇欲坠。遗产保护面临挑战。</p><p class="ql-block"> 破题得益于一个“计划”。2018年1月,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团队应元阳县政府邀请来调研,在遵循遗产保护自身规律基础上,为当地量身打造了“阿者科计划”。以“房、人、田”为基础,村民以传统民居、梯田、居住、户籍等入股,通过分红鼓励村民保护传统民居、耕种梯田,保留村籍。</p><p class="ql-block"> 数据显示,自2019年景区运营以来,阿者科村接待国内外游客18.7万人次,共计分红233.25万元,户均分红35886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阿者科村主要工作是,遗产保护、脱贫攻坚、旅游接待;</p><p class="ql-block"> 四项底线,即蘑菇屋不租不售,不引进社会资本,不放任村民无序经营,不破坏传统,可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p> <p class="ql-block"> 来到这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小村子,可以放空自己,在这满满诗意田园生活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的壮美风光、还能感受到哈尼族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感受这里的诗和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