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独步天下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指 应天书院 、 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 。公元907年唐朝覆灭, 中国历史 进入“ 五代十国 ”分裂时期, 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开始出现一批私人创办书院。 “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中国古人讲求诗礼传家,无论哪朝哪代,都把读书看作一等一的大事,于是在千百年的历史流转中,承载着文明和思想火花的“四大书院”也应运而生。</p> <p class="ql-block">  一、应天书院</p><p class="ql-block"> 又称应天府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三面临湖,环境幽静,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p> 应天书院是商丘古城最重要的景点,是众多游客瞻仰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传统国学的重要场,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br> 应天书院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并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之一,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 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1998年4月29日,国家邮政局在商丘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 2003年,河南省政府批准应天府书院在宋代原址附近进行修复,并被列为河南省和商丘市的重点旅游工程项目。 2007年10月1日,修复后应天府书院正式对游客开放。 <br> 现应天府书院占地面积达52亩,整个书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牌楼、大门及东西侧门,前讲堂及东西侧门、明伦堂及东西配房、藏书楼及东西侧门,教官宅、崇圣殿、东西偏房、魁星楼及东西廊房。 2006年,商丘古城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3月13日,应天府书院被列入“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p class="ql-block">  二、岳麓书院</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岳州(今属岳阳)。</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知府许玠就文昌祠改建。</p> 光绪三十年(1904)与慎修书院合并改作岳州府中学堂。 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院之一。 它以理学研究和教育闻名,南宋时期因朱熹、张栻等人的讲学而声名远播。 岳麓书院在清末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后发展为湖南大学,至今仍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乾隆元年(1736)通判李寿瀚、十年知府黄凝道、道光六年(1826)、十五年邑人李锡纯父子先后多次修葺中。 有讲堂、东西厅、东西斋等,置田租40石为山长束修、生童膏火奖赏之资,集所属巴陵、平江、临湘、华容4县生童肄业。 咸丰十年(1860)山长阮义锦劝修藏书楼,邑人安徽侯补道孙振铨捐赠经史书籍103函1276册。 历任山长有新化吴思树、湘乡成毅、平江彭昌凤、善化彭家真、本县方钰等,然教学“为帖括而已,于经术阒然无闻”。 中日甲午战争后,受新学思潮影响,士绅郭鹏、姜炳坤等仿照湘水校经书院章程,改课程为经学、史学、时务、舆地、算学、词章5门,风气丕变。 光绪三十年(1904)与慎修书院合并改作岳州府中学堂。 <p class="ql-block">  三、白鹿洞书院</p><p class="ql-block">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五老峰南麓。</p> 唐贞元元年(785年),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隐居庐山,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 “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br> 白鹿书院建筑群 [10]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白鹿洞书院为五组院落中第三组,位于棂星门院东,紫阳书院西。 白鹿洞书院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 方位格局上布局考究,为大四合院建筑。 建筑材质结构主要为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屋顶为人字形硬山顶。 白鹿洞书院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和思贤台等建筑景点。 <br> <p class="ql-block">  白鹿书院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p> <p class="ql-block">  白鹿洞书院为五组院落中第三组,位于棂星门院东,紫阳书院西。</p> 1988年1月13日,包括白鹿洞书院在内的白鹿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class="ql-block">  1996年,包括白鹿洞书院在内的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四、嵩阳书院</p><p class="ql-block">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高等学府,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3千米峻极峰下。</p> 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 宋景祐二年(1035年 )重修太室书院时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br><br> 嵩阳书院为宋代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其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嵩阳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建筑布局,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共占地面积10084.4平方米,东西宽78.6米,南北长128.3米。 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 中轴线两侧的配房,均为硬山式建筑,分别为程朱祠、丽泽堂、博约斋、碑廊等,保存清代建筑26座108间。 书院教育制度于清朝末年被废止,嵩阳书院作为这种已经消失的制度的文化载体,对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都有重要作用。 作为历史纪念碑,其对于现代教育文化的意义也是重大而深远的。 2001年6月25日,嵩阳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8月1日,包含嵩阳书院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