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 华 文 明 的 升 级</span></p><p class="ql-block"> 商周读书笔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周代商,不仅是朝代的更迭,更是中华历史上一次文明的升級。周朝的建立,影响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 商和周其實是哥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距今数千年之前,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活着众多逐水而居的游牧民族,他们被称为羌人或 羌氐部族。其中一支生活在姬水边,以姬为姓。这个部族出了个伟大的人物一一黄帝。黄帝和同为羌人的炎帝联合,打败蚩尤,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雏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黄帝的曾孙叫帝喾。</span></p><p class="ql-block"> 帝喾的大老婆叫姜嫄。 姜嫄到野外,踩到一个巨人的脚印,然后就怀孕了,生下个儿子,想把他丢掉。丢到小巷里,牛马过往都要避开他。丢到山林里去,到山中一看,人太多,没法丢。最后把孩子丢到河冰上,忽然 飞来一只大鸟,用丰满的羽翼把孩子盖住。神一 般地存在啊,赶紧领回来,起名为弃。</p><p class="ql-block"> 弃是周人的祖先。</p><p class="ql-block"> 帝喾的二老婆叫简狄。简狄去泡温泉时, 看见一只燕子飞来,在温泉中的石头上下了个五彩蛋。简狄见了十分喜欢,拿在手里观赏。</p> <p class="ql-block">谁知一不小心吞进肚子里去,因此怀孕,生下个儿子叫 契。</p><p class="ql-block"> 契是商人的祖先。</p><p class="ql-block"> 《诗经·商颂》称此事为"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说契是带着天命来的。</p> <p class="ql-block"> 帝喾的三老婆叫庆都。一天出门,天上出现 一条赤龙。怪风一吹,她就怀孕了.生个儿子叫尧。</p><p class="ql-block"> 这三位太太,不是一个部落的,也没有象后世那样几个老婆住一个大宅院,她们都各 住自己的娘家,三位太太都是无性而孕。</p><p class="ql-block"> “无性而孕”这个梗,咱们中.国人玩得最早。过了二千年,还有人玩这一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怎么解读传说后面的文化密码?</p><p class="ql-block"> 古人喜欢给大人物的降生找点异象。象弃、 契、尧这些大人物,不可能像一般人那样普普通通地出生的,总得有点异象才对。</p><p class="ql-block"> 也有人解读说,这些传说反映的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母系社会嘛,知其母不知其父 是常有的事。从弃、契以后,父系世系很清楚,说明过渡到了父系社会。</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先生 的解 读倒十分 直白:鸟和卵,指男人的那玩艺,今天也还这样称呼。就是说帝喾和二太太在温泉中浪漫地做了点不可描述的事,此时天空中还飞过美丽的燕子,然后就有了契。美化出吞玄鸟蛋这么玄的事,不过是赞颂商乃天命所归。</p><p class="ql-block"> 姜嫄生弃,没这么浪漫和光彩,或许真的说不清父亲是谁,所以想把他抛弃,所以起名为弃。几次大难不死,就神了。</p><p class="ql-block"> 不管怎么说,弃、契、尧三个人,名义上都是帝 喾的儿子,同父异母的兄弟。</p><p class="ql-block"> 弃这个孩子喜欢种田,还被舜封为管农业的官,称为后稷。有史学家把他视为中华农业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稷,古人视为百谷之长,后人认为是高粱或小 米,也泛指粮食,后世祭为神。"江山社稷",社指土地神,稷指农神。山川河流、土地粮 食,代表了整个国家。弃和契这哥俩的后人,发展就大不一样。 先说契,这一族人舜时就封在商(河南商丘一带),被称为商人。到汤这一代,把夏朝的暴君给推翻了,建立起商朝。</p><p class="ql-block"> 夏的祖先就是治水的那个大禹,也是黄帝的后代。</p><p class="ql-block"> 商延续了六百年,是个十分强大的存在。强大到什么程度呢?先说疆域。商以河南为中心区域,东到山东,南到福建,北连草原,西至陕西。考古发掘表明,山东、江西、福建、河北、陕西等,都有商的遗迹,囊括了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p><p class="ql-block"> 商有一套完整的官吏制度,一个自上而下层层 管理的国家机器。</p><p class="ql-block"> 商拥有先进的文明,有文字一一甲骨文和铭文。</p><p class="ql-block"> 商掌握了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商代大型青铜器, 其精美程度,至今令人称赞不已,是难以超越的高峰。</p><p class="ql-block"> 商人懂得复杂的 计算,还有让其他部族人难懂的预测学一一八卦。 这个不得了,能沟通神灵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八卦,由来已久,据说为伏羲所创,神农、黄帝都作过补充。</p> <p class="ql-block"> 古人在观测自然时,发现事物常由两种对立的 因素构成,称之为阴阳。在制八卦时,阳用一条长横 线表示,阴用两条短横线表示.长横短横,三个 一组,有八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每种组合称为一卦, 共八个卦。两个八卦又上下排列为一组,就有64 种组合,叫64卦,总的还是叫八卦。</p><p class="ql-block"> 八卦也称易,有可能是古人想对世界变化做一个概括,我以为可以理解为想用一个数学模式来解释世界变化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商人的易,叫归藏易。之前更早的易叫连山易, 周以后的易叫周易。三种易都是64种组合,这是 相同的。不同的是组合的前后排列顺序不同。比如 归藏易是坤卦为首,后来的周易是乾卦为首。更大 的区别是卦辞,即是对每一卦象的解释。商人有自 己的解释,只是归藏易失传.只能从其他古籍的 只言片语中去猜测。</p><p class="ql-block"> 有学者说,归藏易是商人统治思想的核心 。</p><p class="ql-block"> 商人重祭神,大事小事都要征求神的意见。 怎么和鬼神沟通,手段是占卜,密码是靠易。巫卜占卦,根据所指卦象传达出神的旨意,谁敢违背?这是震摄民众统一思想的利器,这在后世宗教占统治地位的地区常见。</p><p class="ql-block"> 商有发达的农业和贸易。巨大的财力,支撑起商贵族奢侈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商还有强大的军队。纣王 前二百年,一位商王的太太叫妇好,是位女将军,出征西方羌族时, 居然带出一支一万三千人的军队。三千多年前,一万多手执锋利青铜武器配备坚甲的武士,基本上是无敌于天下了。</p> <p class="ql-block"> 同时代的周人,就寒酸得没法提了。</p><p class="ql-block"> 周文王的祖父,叫古公亶父,混居在游牧民族的地区,被游牧民族打得不安生,带着族人搬到周原上,修筑城池,开 垦荒地,大力发展农业。这时,距周朝的灭亡,大约不到一百年。</p><p class="ql-block"> 落后怎么办,学习呀!亶父投靠了商,变成商在西方羌族地区的代理 人,学习商建立政权,给儿子娶了个商地区的贵族小姐,叫任。</p><p class="ql-block"> 联姻,极高的政治姿态了.表示放弃周边的羌族,坚决紧跟商。任这个儿媳妇不得了,把商的先进文明带过 来了。很快,周人便一枝独秀了。</p><p class="ql-block"> 周人的发展.引起了商的注意和警惕。据说 商王写信给任,要她带孩子回娘家。任和丈夫一回到商地,丈夫季历就莫名其妙地给杀了。</p><p class="ql-block"> 杀父之仇呀!任的儿子,后来的周文王太小了, 没法报仇,只能吞声忍气,韬光养晦。</p><p class="ql-block"> 亶父老谋深算,还得联姻!政治上投靠,科 技上学习。这次给孙子娶的贵族小姐叫姒。这个姒,也不得了,继续助长了周的发展。周人没忘记她们 的功劳,称 她为"伟大的任 "、"伟大的姒 "(大任,大姒),还有亶父自己的老婆姜,大姜、大任、大姒,三代女人构成于周人的厉志形象。</p><p class="ql-block"> 历史总是藏在迷雾后。有的历史学家称,季历 不是被商所杀,是早夭,姒也不是商地贵族小姐,是上古夏的后代姒姓。姒长得极为美丽,周文王姬昌一见,便穷追不舍。</p><p class="ql-block"> 有的文人还附会说《诗经》第一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写周文王同姒的爱情。</p><p class="ql-block"> 其实“关雎”篇出自周人迁至周原后。周人安居乐业,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生活稳定,庄稼繁茂,少 男 少女 怀春。一首爱情诗,是此时周人们欣欣向荣生活的表达。</p><p class="ql-block"> 在姬昌迎娶姒的时候,周和商的力量对比, 还如同蚂蚁与大象。从考古发掘看,周人还混合使 用青铜工具和木制和打磨的石器。要想发展成商那 样强大,似乎还遥遥无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令人发指的祭祀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河南安阳,殷墟,商朝的旧都。</p><p class="ql-block"> 这里地下掩埋了中国历史上最恐怖血腥的一幕一一人祭。</p><p class="ql-block"> 这是古代典籍里没有记录,湮灭在历史烟尘中 的恐怖习俗。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发现的 甲骨,露出血祭的一角;近年来的地下发掘,逐步 揭开其恐怖的面目。</p><p class="ql-block"> 殷墟一座宮殿旁,发掘出一百多座杀人祭祀坑,被杀的人骨近六百具,其中有十七具为幼童。这座宫殿奠基时也伴随杀人祭祀,所有的柱 子下都夯筑一具尸骨;大门建造在十五个人的遗骨 之上,其中,只有三具是有头颅的。</p><p class="ql-block"> 商王陵墓区有一座杀人祭场,出土了三千多具人 骨,分别埋在九百多个祭祀坑中。尸骸很多身首异处 或者只埋身躯,甚致还有挣扎中被活埋的。</p><p class="ql-block"> 殷墟杀人祭祀的发现,不止上面所述几处,就不一一叙述。</p><p class="ql-block"> 商王为何如此嗜血?为什么要如此大规模杀人祭祀?</p><p class="ql-block"> 商人极度相信鬼神。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神灵, 主宰天地的神为上帝,祖宗神灵排在其次,主宰了 人间一切。所有重要的活动,都要通过巫师与神沟通,听取神的旨意。</p><p class="ql-block"> 神也需要喂养,贡献给神,要用猪牛马羊做牺牲,最好的,还是人牲。</p><p class="ql-block"> 祭字,在甲骨文中,就是一支手拿着肉块献于祭台。</p><p class="ql-block"> 人牲献祭的方法,据史学家解读,大约有几 种:将人牲放入鼎中纯熟、做成肉酱、砍头或用木棒杵死、活埋、风干晒腊肉、头颅耳朵放入火中焚烧。</p><p class="ql-block"> 常用的叫卯祭。人牲掏空内脏,剖成两半悬挂,如同菜场里的猪肉摊。有人说,纣王的"酒池肉林",悬挂的就是这种人牲。</p><p class="ql-block"> 够血腥,够恐怖,够残暴。</p><p class="ql-block"> 殷墟王陵区之外,也有人祭现场。在更远的 偃师、郑州早期商代遗址,甚致江苏铜山,也发 现过大型人祭场的遗址。</p><p class="ql-block"> 地址时期早晚不同,说明人祭延续多年,并 不是某一代商王的心血来潮,而是商代六百年的一 种常态。</p><p class="ql-block"> 史学家胡厚宣统计,已发现的甲骨文卜辞中,记录活人祭祀卜辞有1350片,1992条。在商王武丁时,一段时间,平均每两天有一次人祭。</p><p class="ql-block"> 这么多的活人祭祀,我们可以视之为一种文化。这种血腥的祭祀文化,与青铜文化、巫鬼文化一起,构成商文明 的主要部分。</p><p class="ql-block"> 有学者提出过商文化由占卜文化、巫觋文化和青铜文化构成。可能是那时地下发掘不够,人祭 情况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只将祭祀归入占卜文化一类。</p><p class="ql-block"> 甲骨文载,商王一次献祭三千人牲和一千头牛。 献祭后的人性,还会分给参与祭祀的贵族 分食。殷墟还出土一个青铜甑子,叫甗。出土时,里面居然有一个头骨。经专家分析,是一位十五岁少女的头颅。</p> <p class="ql-block"> 一位少女,变成祭台上的人牲,变成商贵族攴桌上的美味!商贵族就是一群食人族。</p><p class="ql-block"> 商纣王的确残暴荒淫,史籍和野史,都有描述。其实,这并非仅止纣王个人的恶行,而是商贵族寻常作恶的一个 典型代表而已。</p><p class="ql-block"> 从人祭这个角度说,商是个文明程度极低的 野蛮朝代。</p><p class="ql-block"> 有人会不同意,拿商的青铜文明证明其有高度文明。</p><p class="ql-block"> 商的确有很高的青铜技术,还有很发达的贸 易、繁华的城市。物质层面的先进,掩盖不了商, 特别是晚商精神层面的野蛮与落后。其先进的青铜技术和野蛮的习俗形成的强烈反差,值得后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 商的人牲,用的是异族人,主要是羌人。</p><p class="ql-block"> 祭祀的羌人哪里来?</p><p class="ql-block"> 一般认为是战争俘虏,还有是商派军队 征讨羌地所获。</p><p class="ql-block"> 历史学家李硕有自己独特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甲骨文周字为商人所造,是用和口的合写。用,在甲骨文中指杀人献祭。周,就是提供用的人口。</p><p class="ql-block"> 从古公亶父开始,周人成了商在西方羌族地区 的统治代理人,周人一直捕获羌人,提供给商 为牲。相应的回报,周获得商的支持。商将贵族女儿外嫁,并给予文化、物资、技术多方面的支 持,周才有迅速的发展壮大。</p><p class="ql-block"> 李硕的这一观点,目前还没有更多的文献和考 古的证明。</p><p class="ql-block"> 周人的强大,受到商的猜忌。</p><p class="ql-block"> 亶父的儿子季历据说为商人所杀,孙子姬昌,即 后来的周文王,又一次遭到厄运。</p><p class="ql-block"> 商纣王派兵把姬昌抓走,关在羑里。</p><p class="ql-block"> 姬昌的大儿子伯邑考、二儿子姬发一一即后来的周 武王、三儿子姬旦一一即后来的周公,一齐来朝歌找 商纣王求情。</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段提心吊胆的日子,反复无常的纣王, 说不定哪天一个不高兴就把姬昌拿来做成人 牲。在商人看来,羌人的首领,是难得的人牲。</p><p class="ql-block"> 猜想吧,或许姬昌和几个儿子都被" 诚 邀 " 去参观过人祭呢。</p><p class="ql-block"> 该来的总归要来。</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嫌姬昌年老体弱, 纣王竟然挑中姬昌的大儿子伯邑考。伯邑考被杀了献祭,然后做成肉酱,还分给姬昌。</p><p class="ql-block"> 生死关头啊,姬昌居然吃下儿子的肉做成的肉酱。</p><p class="ql-block"> 汉代以后的史籍,对此事记载略有不同.西 晋时的《帝王世系》中是这样记述:文王被囚,伯邑考也到商为人质,给纣王驾车。 纣王想考验文王,说:"圣人当不食其子羹。" 于 是 下 令 将 伯邑考做成 肉羹,并赐给姬昌。姬昌吃 下肉羹。纣王便说:"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尚不 知也。"</p><p class="ql-block"> 周昌在西方已经有了圣人之名,这是让纣王囚他 的原因。吃了伯邑考的肉做成的羹,纣王相信姬 昌不是圣人,不构成对商的威胁。</p><p class="ql-block"> 纣王放了姬昌和他的两个儿子姬发和姬旦。不是商纣王发善心,此时商的战略重心在 东边。东边的东夷是个强大的部族,也是商的宿敌。 比起来,分散部落的羌人和弱小的周,对商暂 时还构不成重要威胁。纣王相信了姬昌的忠心,还想继续依靠周维持商在西方地区的统治。</p><p class="ql-block"> 纣王放了姬昌,封他为西伯,赐给他代表权力的铜斧,宣布给予周人在西方羌族地区更大的权限。</p><p class="ql-block"> 另有一种说法:周的大臣送了名马和美女给纣王,姬昌才获得赦免。伯邑考也并非被做成肉醤而是早夭。</p><p class="ql-block"> 我是倾向于相信前一种说法,不是因为它富于戏剧性,也不是因为认可的人数多,记载多,而是因 为周灭商后,对人祭的彻底否定,相信一定和 姬昌父子等人在商所经历的血腥日子有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牧 野 上 空 的 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074年,周武王率周羌联军,以及归附的其他部落的军队,共计四万多人,高举周文王的牌 位,大张旗鼓地伐商。联军没有受到阻拦,开到 了牧野。</p><p class="ql-block"> 牧野距朝歌还有两百公里,朝歌是纣王时的 陪都,几十年时间,发展成一个繁华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联军的旗帜上绣着凶猛的鹰,旗帜在风中 猎猎作响,史书称为"牧野鹰扬"。这一年,距周文 王带着儿子九死一生逃回国,不过十三年。</p><p class="ql-block"> 差一点就变成人牲的周文王及两个儿子明白了 一个道理:不是商亡,就是周被灭族,唯一的选择, 就是灭商。</p><p class="ql-block"> 成功地骗过商纣王,还获得了更大的权力, 周文王及时抓住这个战略机遇,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措施,迅速发展壮大。</p><p class="ql-block"> 姬昌在小范围内称王,表明要和商平起平坐。用王的名义,号召各部落,统一跟随。</p><p class="ql-block">姬昌网罗一批人才,其中最出名的是姜子牙。</p><p class="ql-block"> 姜子牙出身于没落贵族,游历四方,困顿时还当过屠户。他经历丰富,博学多才,最终归依了周文王。和周文王相遇的过程,民间故事说得很传奇。说他在渭河边直钩垂钓,见到周文王。文 王 早已 卜卦,知道会在渭河边遇见圣人。</p><p class="ql-block"> 奇谋迭出的姜子牙成了周的核心智囊。他帮助周创建了自己的军队,并通过一系列的小型争斗,使之成为一支强悍的武装力量,并且为周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战略规划。</p><p class="ql-block"> 对周边各部族,顺从的拉拢,不服的打击,接纳和勾结商王朝内部的反叛力量。</p><p class="ql-block"> 这段时间,商一直把东方定为主要发展方向, 军队、财力都用于打击东夷人,实现对东方的扩张。而 周一直不断地蚕食商西边南边的势力。对此,易中天 教授借用一句名言来形容:"农村包围城市"。</p><p class="ql-block"> 是过于信任周还是被内部亲周的势力所蒙蔽, 或许两方面的原因都有,周羌联军都兵临城下 了,商纣王才手忙脚乱地调集军队。</p><p class="ql-block"> 周武王手里除了军队,还有两件无形的武器。</p><p class="ql-block"> 一个是周 易。</p><p class="ql-block"> 周文王被囚,学习推演八卦。或许他真是想 预测自己的命运,推断自己能不能活着回到故 地,要不就是他真心想学习这种可以沟通神灵的思想利器。</p><p class="ql-block"> 学习推演的过程中,周文王对商人的归藏易作了修改,形成了周易。这一点古籍中皆有记载,无人置疑,只是没法确定修改了哪些内容、如何修改的。有人说重点应当是新撰、修改、补充 了卦辞一一用来解释卦象的卦辞。周文王修改后的卦辞,被称为"彖辞"。</p><p class="ql-block"> 也有史家称,"彖辞"的作者非周文王,而是 孔子,或者是多人。</p><p class="ql-block"> 历史学家李硕认为,文王推演修定周易,重大的变化是让周易包含了周将堀起商必灭亡的 预测内容。这样,所有追随者都知道商必亡,周易就成了统一团结各部族共同反商的思想武器。</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武器是德。</p><p class="ql-block"> 尧舜禹都是有德明君.他们的德是后世儒家 总结的。周的德,是自己高举的旗帜,也是对商荒淫残暴统治针锋相对的政治纲领。</p><p class="ql-block"> 周公一再强调,神只祐有德之人,劝武王要 修德,做个贤明君主,才能完成灭商大业。</p><p class="ql-block"> 商有个残酷的炮烙之刑:把受刑者绑在铜柱上,架火把铜柱烧红。一说是铜柱横放,下面架上炭火,让受刑者赤脚通过,走不几步,就跌落火中烧死。</p><p class="ql-block"> 商纣王制炮烙刑,是为震摄群臣,的确也用此刑处死了有反对意见的大臣。</p><p class="ql-block"> 周文王提出用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換取商废除炮烙之刑。纣王依了,炮烙之刑废除。周的 德,也征服了人心,所有追随周的部落,都心 悦诚服地追随伐商。</p> <p class="ql-block"> 商纣王调集了五十万军队对抗周。商的军旗密 密麻麻如同树林一般,叫“其会如林”。</p><p class="ql-block"> 商军中很大一部分是临时召集的奴隶,还有不少 是早已和周商量好,准备倒戈的反叛者。</p><p class="ql-block"> 周 武 王发 布战 争 誓 词《牧誓》,其中提及跟 随伐商的部落有一一庸、 蜀、 羌、 髳、微、 卢、彭、 濮等国。这些部落的范围大致为湖北、汉水 流域、陕西、四川盆地,说明 周已经 成动地把 商 的 西面、南面变成了反商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牧誓》中还特地提到,对前来投降的商军不得伤害!可见,周事先做了不少策反工作,暗中答应投降倒戈的人一定不少。</p><p class="ql-block"> 战争没有《封神榜》描绘的那样精彩。商军队部分反戈,部分投降逃离战场,几乎是一触即溃。</p><p class="ql-block"> 纣玉烧起大火,自焚了。</p><p class="ql-block"> 按常理说,牧野距朝歌还有200公里,朝歌离商的首都殷还有70公里,纣王完全所以再组织兵力,进行决战。可他一战就丢了斗志,干脆自焚,原因何在? 民众和商的贵族都痛恨商的残暴,人心散了,军 队组织不起来,商的贵族忙着联络周投降起义。 看商灭亡后,周对商贵族的处置就知道,相当一部 分商贵族已经在周那边找好退路了。</p><p class="ql-block"> 周武王派出多支军队,讨伐仍在抵抗的商军,攻占商的城邑,进攻追随商的部落。</p><p class="ql-block"> 商彻底灭亡了。</p><p class="ql-block"> 宣告商灭亡的仪式很特别。</p><p class="ql-block"> 《史记》载,灭商后武王命令清理城内道路,整理社庙和商的宫室。</p><p class="ql-block"> 周武王入城了。</p><p class="ql-block"> 一百名士兵扛着旗帜走在前面, 周公旦和毕公手执钺,站在武王两旁。召公和大臣们端 着祭品。大夫尹佚读祭文,历数纣王的罪恶,以 达上天。</p><p class="ql-block"> 武王拜手稽首,称:"承受大命,革除殷所受之命,得到上天所降光明之命。" </p><p class="ql-block"> 祭祀,是向天神和祖先宣告周取代商的合 法性,表明其统治受命于天,得神的护祐。</p><p class="ql-block"> 一派祥和的气象。</p><p class="ql-block"> 《逸周书》记载周武王的祭祀,则完全是另一付景象。</p><p class="ql-block"> 周武王在朝歌的献祭,还是商贵族喜欢的人牲祭祀。</p><p class="ql-block"> "武王乃夹于南门,用俘。"</p><p class="ql-block"> 用俘,指杀俘献祭。</p><p class="ql-block"> 在南门处,剥掉了献祭俘虏的衣服,夹道示 众,赶到祭台处杀死,砍下头颅。</p><p class="ql-block"> 姜太公背着两杆旗,白旗上悬挂纠王的头颅, 红旗上悬挂纣王两个老婆的头颅,连同已经砍 下的俘虏头颅,一齐献于祭台。</p><p class="ql-block"> 在商都,还有祭天祭地等祭祀,人祭不止 一次,太血腥,不多记了。</p><p class="ql-block"> 几个月后,周武王大军返回镐京,又一次按照 商的习俗进行献祭。</p><p class="ql-block"> 百名商的幸臣被押到祭台下,砍断手足,任 其挣扎。</p><p class="ql-block"> 曾经抵抗的武将和追随商的四十名氏族贵族,被剝光衣服,投入沸水的大鼎中。</p><p class="ql-block"> 纣王和妻妾的头颅、斩获的敌军耳朵, 投放到柴火堆中。</p><p class="ql-block"> 生的、熟的人牲,被抬上祭台。</p><p class="ql-block"> 武王着天子服,站在祭台上,向上帝和祖先汇报灭商的过程。武王哽咽着说:</p><p class="ql-block"> "予有殷之命,唯休!予曷敢独享!今予维共行天之罚。" —— 我承受上天之命灭掉商,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我不敢独享这分荣耀。是我和大家共同代天讨伐商。</p><p class="ql-block"> 同样熟悉的程序,同样残暴血腥的过程, 只不过角色颠倒了。这是对商贵族多少年以来以羌人为人牲的总回报,也是商血腥祭祀文化的总谢幕。此后,中国历史上再无此种大规模的人牲祭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 文 明 的 光 芒</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代学者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商之际。" 认为周代商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最激 烈的一次变革。 </p><p class="ql-block"> 周朝的建立,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取代商的文明。</p><p class="ql-block"> 文明,简单地说,就是符合人类精神追求、 大多数人能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和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的总和。</p><p class="ql-block"> 周公,周朝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更是周朝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一贯关于德的主张,体现为 周的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升级。</p><p class="ql-block"> 周的政策措施,涉及国家民族的各个方面,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里,仅从构建新文明形态的角度讲。</p><p class="ql-block"> 讲 求 以 德 治 国</p><p class="ql-block"> 商是个敬鬼神的社会,大事小事,无不问卜。敬鬼神,是其核心思想。</p><p class="ql-block"> 周的眼光,从鬼神那里转向人间。周强调 德,讲求 " 以 德 治国"、"敬 德 保 民"。这种治国理念,包含了朴素的民本主义思想,把人们从对鬼神的愚昧崇拜的状态下,转向到看重现实,注重民生。</p><p class="ql-block"> 延续几百年的杀人祭祀,被严令禁止。</p><p class="ql-block"> 周公说,给祖先和神灵献祭,只是表达虔诚的敬意。神灵并非嗜血饿鬼,神灵只保祐有德者。而且规定,祭祀时宰杀牛羊,最多不得超过十二头。</p><p class="ql-block"> 周公旦对商的祭祀制度进行了系统性的改革和规范,确立不同社会等级的人有不同的祭祀规格、不同的礼仪、不同的祭品。</p><p class="ql-block"> 令人发指的杀人祭祀,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虽然这种野蛮习俗,在历史上还不时出现,特别是改朝換代的战乱年代,杀人祭旗之类的事, 还屡见不鲜,甚致到近代,边疆有的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杀人祭谷”的事件,但从文化层面说,这种恶俗被彻底地否定和抛弃了。</p><p class="ql-block"> 分封诸侯。</p><p class="ql-block"> 分封有两次,武王伐纣胜利后有过一次,大约是分封了四十余名诸侯。这一次,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朝歌,周围封了管叔等三个武王的弟弟,带兵监视。</p><p class="ql-block"> 武王逝世后,管叔勾结武庚造反,史称"三监之乱"。叛乱平定,武庚逃走,管叔被杀。</p><p class="ql-block"> 周公应该 是看到了 分封的好处,又一次进行大规模分封。分封的规模有多大?有史家戏称,姬姓男子,只要不是弱智,都得到了一块封地。</p><p class="ql-block"> 分封以姬姓为主,此外,尧舜禹的后族、还有跟随伐商的各个部族,都得到了封地和爵位。</p><p class="ql-block"> 对商继续怀柔。商的首都被彻底焚毁。 纣王的另一个儿子叫薇子,带着一部分商的贵族,封到宋。他们仍保留宗庙,仍然祭祀商的祖先。</p><p class="ql-block"> 大部分商人,分散拆开,分 迁到各个诸侯国。商贵族族内的婚姻被禁止,要求同各地土著的上层通婚,互相同化。</p><p class="ql-block"> 牧野之战时,商的部分主力军还在山东。据说一部分人从山东往北,穿过北令海峡,进入美洲 ,成为印第安人的祖先。</p><p class="ql-block"> 商的贵族箕子,商灭亡时还留在商都。周公旦还就治国问题去征求他的意见。他不愿意臣服周,带领部分族人往东,进入朝鲜半岛,建立起 朝 鲜半岛上第一个国家 政权,史称箕子朝鲜。</p><p class="ql-block"> 前面说分封的对象,下面说分封的范围。</p><p class="ql-block"> 周分封的范围,涵盖了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和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包括现今的山东、河南、 山西、河北、陕西、湖北、江苏、四川各省。姜太公封齐、周公旦封鲁,直接封到山东。长江流城的荆地,封了羋氏为楚子。长江三峡地区,也 封了巴人首领为巴子。</p><p class="ql-block"> 有史家说,经过分封之后,西周的疆域,包括所有诸侯国在内,超过了三百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史学家翦伯赞说,分封制使周能有效地统治广阔的疆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学者钱穆说得更形象些:分封实为农民集团的武装开拓与垦殖。将姬姓宗亲分布到前商万邦之中,使异姓 "诸夷" 被国姓 " 诸姬" 所包围,扩大了定居的农耕区。</p><p class="ql-block"> 想象一下吧,一位姬姓的诸侯率领他的族人部属,还有自己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开往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建立起城池。诸侯又分封他的家 臣,在封地周边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的城邑,开垦土 地,种植庄稼,吸引着各地各种土著前来投靠。</p><p class="ql-block"> 周人最擅长的就是农耕。荒地变良田,山坡平坝修起了灌溉沟渠,从一小块一小块,到连成一片一片。道路相接,田陌相连。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有最好耕种技术的农业文明。</p><p class="ql-block"> 周初时,中国人口大约五百至六百万,到西周中晚期,接近二千万。</p><p class="ql-block"> 分封,也是一次部族大迁徙,一次民族部族的大融合。原先的周人,带着被打败的商人,从渭河平原、从河南中心地带,迁徙到广阔的疆域。他们在封国同当地居民通婚。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原先的周人、商人、羌人等的划分,在周的疆域范围之内,成为历史。所有的诸侯国,都自认为周人,都承认黄帝炎帝为共同祖先。</p><p class="ql-block"> 几百年后,远在荆楚的屈原,在《离骚》中的第一句,就骄傲地宣称:"余高阳氏之苗裔兮" 一一我是颛顼的嫡系子孙啊!(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是帝喾的堂叔伯。)</p><p class="ql-block"> 一个开放、融合、混血的华夏民族,就此形成。</p><p class="ql-block"> 制定《周礼》和 修定《周易》。</p><p class="ql-block"> 周礼是西周礼乐制度的统称,确定 "天、地、春、夏、秋、冬" 六类官制,"设官分职",形成一套 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p><p class="ql-block"> 礼,对人的身分进行划分和进行社会规范。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包括饮食、祭祀、起居、嫁 娶、丧葬、会客等,都纳入礼的范围,规定在什么情况下,应当遵循什么礼节,怎样行事,十分繁琐和庞杂。比如娶个老婆,前前后后有十六道程序, 每道程序要如何做,规定得明明白白,目的就是要确立一个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让所有人都懂 规矩 、守秩序、行动不逾矩。</p><p class="ql-block"> 礼还对贵族子弟(君子)提出一系列要求,包括思想人品修养、举止礼仪、还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这类个人才艺等。</p><p class="ql-block"> 有史家说,周礼刻划出了一种样板品格:节制欲望、善待他人、遵守秩序、勤勉拘谨。</p><p class="ql-block"> 周公旦就是这种样板品格的代表。在灭商三年后,武王逝世,周公辅佐成王,勤勉努力,待成王成 年后又还政于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是对他的 高度评价,成为当时和后世士人追求的品德形象。 </p><p class="ql-block"> 再说《周易》。有史家称,周公旦修改了周易。周公 旦所 撰的《爻辞》和周文王名下的《彖辞》有很大区别,变成了教导人们的励志心灵鸡汤,所有贵族和士 人都学习的思想品德课本。</p><p class="ql-block"> 如“天行健,君 子以自 强 不息; 地势坤, 君子 以 厚 德 载物。”(《乾卦》) 强调君子应效法天的刚健不息,不 断自我奋发。君子应该 拥有大地一样宽广的 胸怀、厚重的道德,用道德的力量感化人、帮助人。</p><p class="ql-block">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卦》) 君子整天都要勤奋努力,晚上还要心存畏惧,这样 即使面临危险,也能避免灾祸。</p><p class="ql-block">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负身。" (《坤卦》)说明善行和恶行的积累对自个人命运 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天自祐之,吉无不利。"(《系辞下》)事物处于困境时就要改变,改变后能通达,通达能长久,能得到上天的保祐,事情能顺利。鼓励人们在逆境中积极寻求变革。</p><p class="ql-block"> 周易中名言名句甚多,有教导君子追求品德修养的,还有很多卦辞含有朴素的辨证法,有的揭示着事物发展的规律,就不多说。</p><p class="ql-block"> 周礼和周易所包含的积极内容,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民族性格形成,有长久的影响。它强调一个人的品德 修养和自我约束;培养 "自强不息" 的精神,塑造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强调华夏文化的优越性和独 特 性。用 不用 周礼 成 了 辨 别 "华" 和 "夷" 的主要标准, "华夏" 才是 "礼仪之邦"。 这 种文化的 认同,推动民族融合,甚致影响了以后整个中国的民族融合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一个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血脉、共同的生产方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人品样板,具有坚韧、内敛、勤奋、不屈不挠的性格的伟大民族,站立在三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