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故乡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看露天电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 刘光荣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露天电影下乡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里八村逐次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立柱两根支屏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空地一片观望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影事心头永不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幕布神奇难忘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转眼已过花甲之年。生活的岁月,就像故乡的一条河,清澈而明亮。童年生活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捉蜻蜓、打水漂、挖泥鳅、跳石蛋、甚至捣马蜂窝,一桩桩一件件,说也说不完。而最美好、最深刻的莫过于看露天电影的幸福情怀,它承载了许多乡愁和难忘的记忆。回味那曾经远去的岁月,那年少和青春,满满的都是幸福!如今身居闹市,更加怀念小时候在农村看露天电影的幸福时代!</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的家乡还没有通电,一到晚上乡村一片黑灯瞎火,夜晚寂静的出奇,特别是进入冬季农闲时间,天气寒冷。那时候人们缺衣少穿,天未黑就早早回家围在土坑上了。家家户户为节省煤油,都靠一盏昏暗的煤油灯照明。饭后早早就熄灯休息了,只有少数人家的女主人在如萤火般的煤油灯下熬夜做着针线活。除了偶尔发出来的几声犬吠,整个村庄特别宁静。 </p><p class="ql-block"> 在那物质生活和文化娱乐非常匮乏的年代,村民们几乎没有什么电器,连收音机都少的可怜。最受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休闲活动,当数盼望着公社电影队(放大站)下乡放电影,就像盼一次过年那样强烈。盼电影就像“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共产党一样”。在孩子们的翘盼中,电影终于盼来了。看电影成了村民男女老少精神上的饕餮盛宴!每当人们听到晚上有电影的消息时,村里一时间沸腾了,人们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我和小伙伴们像过节一样,就兴高采烈,欢欣雀跃,奔走相告。务农们那一天的农活再累再辛苦,人们都洋溢着快乐,盼望着早点黑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能知道国家大事的途径也就是每家每户的广播和每场电影前面的“新闻简报”了。</p><p class="ql-block"> 对于我们那样的小山村,在那个年代看一场电影实在是一种奢望,看电影是村里人最高级的精神享受,是唯一可以丰富山里人生活的娱乐项目,是现在的小孩子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也绝对体会不到的美事。每年公社里的电影队轮流到各个村庄免费放两次电影,轮到哪个村时,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就到上一个村把电影机、发电机抬回来。那时的发电机、电影机体积大且比较重。得派3—4个体力强壮的社员。有时冬天要走十多里路的雪土山路。</p><p class="ql-block"> 路上跌跌撞撞要走大半天时间。</p><p class="ql-block"> 当时,放电影由公社的电影放映队(放大站),统一组织到辖区内的生产队循环放电影。一般每部电影需一个月的循环期限,才能到县电影公司更换一部新影片,多为战斗内容的故事片。每一个晚上只能在一个生产队放映一场电影,一般情况下每场都放映两部影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村忽见电灯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父老乡亲喜泪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胶片滋滋心潮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号声嗒嗒掌雷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村里没有舞台,更没有电影院。放电影一般就在宽敝的院子里面进行。期间,大人小孩奔走相告,十里八村的人们传递信息的喜悦与高兴。大人扶老携幼也早早就来到了现场等候,生怕错过这一盛事。</p><p class="ql-block"> 阳落山,天未暗,生产队都提前收工回家。人们吃过晚饭,迫不及待地走向电影场。附近的人们也就找个位置,从家里拿个小板凳,大多数人则就地取材,搬一块石头或木头棒坐着,柴垛上、屋檐下、院墙上都坐满了人,许多大人就站在后面,也有的围着电影机站着,等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p><p class="ql-block"> 全村家家户户,上到八十多岁的老头老太太,下至吃奶的孩子,只要能动的,家家实行关门化,一窝蜂似的涌入电影场。如春风吹到千家万户,溶进了人们的笑脸。人太多了,后头的人看不着,只能站在凳子上看,来的晚的人在影幕的两侧面看。四周黑压压的一片,都是看电影的人。如果人太多了,一些小孩子就会跑到银幕背面去看,随意自在,不受拘束。也有小孩骑在大人肩膀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的生怕占不到好位置,找来几块砖头石块放在最好的位置;还有的干脆用粉笔在地上画上大圆圈,再写上自己的姓名抢占位置。偶尔也会为抢位置争夺,争得面红耳赤,有的甚至大打出手,最后都不了了之。我每次占的位置都是最好的,就在放映机前面几米处。可是,这样的位置也有不便,晚上放映了,黑压压的人群,你想出去解个手,就得费九牛二虎之力。</p><p class="ql-block"> 最好笑的是明明当时占的好位置,吃过晚饭来到一看凳子到了其它地方,心里苦笑又不好说谁,有时候找凳子叫你找半天算好的,有的甚至电影结束了,才找到自己的凳子。也有人稀里糊涂地倒错把人家凳子拿回家,所以那时家家户户的凳子背面都会写上名字,或者写在凳腿上,这也是当时的一种特色。</p><p class="ql-block"> 村里没有舞台,更没有电影院,放电影十分落后,放映场地就在村口的空闲地域,先栽杆子,放映员用铲或镢头在地面上掏挖两个深洞,再把两根又粗又直的木杆放在洞里树立起来,踩的结结实实;也有在墙上距离左右打眼钉着木榷,幕布下边距离左右拴着两根绳子用石头压实,然后就找一个会爬杆子的孩子挂上银幕和大喇叭;接下来就是发电了,放映员把带来的汽油发电机稳定好,再用力一拉二拉绳子,发电机就“嗡嗡”地响了起来,瞬间灯泡便发出耀眼的白光,一切正常。放映员关闭照明的电源开关后,便打开了电唱机的电源开关。电唱机上的唱片转动起来,立刻大喇叭里播放出《社会主义好》铿锵雄浑,悦耳的歌声传向四面八方,飘荡在放电影的场地上空。</p> <p class="ql-block"> 当放映员开始调试放映机的光束和银幕的焦距,强烈的光束投射到银幕上,把放映场辉映得十分明亮,一些人在光束中做着各种手势,让影子投射到银幕上。有的孩子两手一动,一个小兔出来了;再动一下,一个小狗出来了……就这样,还没放电影呢,大家就看到了变幻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家“再来一个”的喊声不时响起,直到正式放电影,大家才安静下来,但仍是意犹未尽。放映前,放映员都要预告一下电影片名,那几句预告词至今都记忆犹新:“观众同志们,今晚给大家放两部影片,一个是《南征北战》,一个是《闪闪的红星》,看电影前要把家里安排好,防火防盗……”这几句话听惯了,感觉是那么亲切和动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露天电影少年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徒步他村数里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剧情欢歌笑回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顽童恋影影更红。 </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怪,那时候人们吃的不饱穿的不暖,可人们的精气儿十足。为了看一场电影,放影队在相邻的村子里轮着放映,我们跟着撵着逐村看,是十足的影迷,场场必到,甚至十来里路也不嫌远,像着了魔一样蜂拥而至一直陪到底。那时候学生不上晚自习,有的是时间。最远处,去过距离我村二十里路的定仙墕公社看电影,看完到了深夜连夜返回来。那时候连手电筒都买不起,随时被跌倒掉进水渠里。尽管很困很累,但心里还是很高兴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各村放映的电影也就是那么几部,主要是以战争题材为主,像《英雄儿女》《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奇袭》《南征北战》《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是看得最多的。记得有一次看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时,银幕前黑压压的男女老少,都被卖花姑娘凄惨的命运所感动,哭得稀里哗啦。</p><p class="ql-block"> 这些影片不知看了多少遍,但百看不厌。到外村看电影就没有在本村的优势,赶到时,放映场已是黑压压一片。那时,我和小伙伴们个子小,站在前面都有个子高的人挡着,只好看反面。反面的画面很有意思,人物的动作是反的,但画面感一点不比正面差。电影散场后,我们披着星月走在回家的路上,热烈地议论着、谈笑着、回味着,一种满足之后的激情澎湃心中。当年的路尽是骁骑的土路,如有月光照着还好一点,碰上没有月亮的晚上摸黑走路,磕磕绊绊摔个跟头是常有的事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夏日炎炎夜纳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露天电影观看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男女老少坪滩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幕后台前笑脸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终于,放映机旁的灯光熄灭了,打开嗓门聊天的人们很快安静下来,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幕布。随即,两个固定着电影胶卷的转盘,慢悠悠地转动起来,发出美妙的“哧哧”声。当一束强光射到屏幕上时,杂乱声骤然停止,宏大的音乐声一下子传遍了整个村庄。于是,人们的注意力全被吸引到屏幕上不断转换的画面。有时候一阵风刮来一块云彩,说下雨就下起雨来,无法再继续放电影。但是,人们就是不肯散场回家,跑到就近的屋檐下,或能遮雨的地方避雨,等雨小些立刻又聚集到放映场地。更有好心的观众,不顾个人被雨淋湿,把雨伞撑在放映机设备上方,怕雨水淋湿了放映机。人们一见,多数人也聚集到放映桌前,一把把雨伞层层叠加在一起,遮挡在整个放映机桌子的上空,是多么感人的一幅画面。可惜,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无法拍摄下当时的那感人一幕。放映员也深受感动,高兴地又重新打开箱子,取出放映机继续放映。</p><p class="ql-block"> 露天放映,有时候不住的刮起风来,那银幕上一会凸一会凹的画面也跟着走样。</p><p class="ql-block"> 有时常有跑片,胶片偶尔断了要处理。观众还是因暗恋她,不愿离开,耐心等待。</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突然间发电机故障了,大家由乐到怒指责放映员,即刻起哄声、口哨声铺天盖地,哗哗一片。</p> <p class="ql-block"> 月亮高高悬挂在天上,银幕上出现了“剧终”二字。人们意犹未尽,仍然沉浸在故事的世界中,恋恋不舍地慢慢挪动脚步离开银幕。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议论电影里的故事中的种种情节,为牺牲的英雄痛心,为坏人受到惩罚而兴奋,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景感受。头上是灿烂的星空,路边的池塘蛙声四起,村头的狗叫声此起彼伏,像是在演奏一支美妙的乡村小夜曲。</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逝,眨眼之间,几十年过去了,很多往事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忘却,唯有童年热闹看露天电影的场景难以忘怀。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乡村露天电影早已远去。露天电影就像精神食粮,充实了农村少年荒凉贫瘠的大脑,丰富了乡村儿童的单调生活;露天电影恰似一怀甘醇的美酒,年代逾久,回味悠长。那灿烂、遥远的记忆,虽然贫困,过得快乐;那激情而温馨的露天电影将永远铭记在心中,成为我永久的美好回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如今网络快如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犹忆当年电影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影剧牵情泪湿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甜甜月夜溢腮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现在说起看电影,相信每个年轻人都不陌生。现代豪华电影院漫天飞舞的海报,网络上营销预订票房。电影院装修得富丽堂皇,犹如宫殿一般,空调吹着,沙发软椅坐着,饮料喝着,再来一杯爆米花,那是一种花钱的高端享受。但现代年青人永远体会不到免费露天电影的感觉,露天电影一种已经远去的时光,却一直记忆在我的心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后,随着电影艺术的普及,看电影的次数越来越多,县城里电影院1角5分钱的电影票有时抢买不到的。看后也难以留下深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怀旧心理使我对过去的老电影有一种特别的情怀,老电影回顾及《怀旧剧场》频道是我看的最多的栏目,许多老电影看过无数次,单放一个镜头也能知道电影的名称,足见对老电影的熟悉程度。但客观地讲,因时过境迁,现在已全然找不到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感觉了。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3月1日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作于 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