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按下暂停键的村庄

林政醒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林厝寮村村前田野远望,村前绿植生机勃发,村后远处的山峦蜿蜒起伏,把这个默默无闻的村庄点染成一幅色彩缤纷的彩墨山水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村子里有一座炮楼,那是它独特的地标。它建于民国初期,共五层,高约15米。炮楼上留着的孔洞,那是往昔的见证。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诉说着高光的民防史和军事建筑史。时光流转,新社会时期,村里将炮楼设置成广播站。那高音喇叭曾一度发挥了传递信息的作用。可如今,互联网、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等现代技术发达,传统的广播已逐渐被取代。夕阳下,炮楼如同一个历经沧桑而又落寞的老者,静静地凝视着整个村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林厝寮村的村寨规模比较大,然而,原老寨的房屋大多已经倒塌或者荒废,杂草杂树疯长,有的墙壁爬满藤蔓,坍塌的屋梁间长出了野蕨。它们宛若一位位风烛残年的老者,在岁月的侵蚀下渐渐失去了生机。虽然,村民们或打工,或做生意,或办厂,挣了钱后依村建起了一幢幢新楼;虽然,从村前远看,村庄有着一种质朴的美感。可是,当你走近或者走进村子,就会发现新旧房屋之间的不协调,仿佛是两个不同时代的碰撞,没能融合出和谐的乐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人均耕地相对多点。村民们大多安于现状,习惯农耕加打工的生活,这种固化的生活方式让村子的经济一直处于欠发达的状态。即便有村民在村寨周边投资办厂,却依旧未能带动本村的经济发展,就像投入湖中的石子,只泛起了几圈微弱的涟漪,很快又归于平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交通曾经是林厝寮村的一大困扰。那闭塞的村道土路,像是一道无形的枷锁,锁住了村子与外界的交流。后来,乡贤心怀桑梓,慷慨捐资,拓宽并铺设了村道。东莞对口帮扶,如同黑暗中透进的一丝曙光,村前土路被铺设成了水泥路。便民路、奔康路的名字充满了美好的期许,可这期许似乎还未能完全转化为现实的繁荣。唉,真令人心痛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下,乡贤与村民群策群力,慷慨出资,重修了村前的学校。那原本应该是希望的摇篮,可如今却因学生太少而停办。曾经书声琅琅的学校,门窗紧闭。学校空荡荡的,仿佛在无声地叹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优化村庄环境,村前的池塘、湖泊进行了清淤。村前的道路也铺成了水泥路,临池塘的一边还加了防护栏。为了方便村民晚上出行,村里各处道路安装上了路灯。这些努力,似乎难以改变村庄在时代大潮中逐渐落伍的命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站在这片土地上,心中满是淡淡的哀伤。我目睹着村子的现状,却感到无能为力。我想伸手抓住些什么,想为村庄的振兴贡献一份力量,可是,我的力量是如此微乎其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村庄像被一双无形的手按下了暂停键,在时代洪流中停滞不前;又像是一艘在时代浪潮中迷失方向的船,尽管有一些修补和调整,但依然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淡淡的伤感中,我默默祈愿,衷心地希望有一天,林厝寮村能精准找到自身的定位,焕发自身的活力,奏响新时代的奋进强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