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span style="font-size:18px;">木心《文学回忆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翻开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本以为是一场文学知识的单向输出,读完才惊觉,这是一场跨越时空、扣人心弦的灵魂对话。它不只是文学的记录,更是木心先生用一生苦难与坚守为我们奏响的艺术赞歌。让我在退休后的时光里,收获了无数启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本书是木心先生用5年时间,在纽约等地区不同的寓所开设的“世界文学史”课程,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识传授给陈丹青等旅美艺术家。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组合,听课人几乎全是画家,没有迹象表明有谁听过文学史。多年后,陈丹青根据自己记录的五大本笔记整理编辑而成了上、下两册《文学回忆录》,人们才被书中的木心惊艳到了。它不同于传统文学史著作,它是木心基于自己的视觉对世界文学的回顾。书中融入了木心个人的文学见解与艺术感悟,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解读,使读者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理解和欣赏其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木心讲述时没有腔调,浑如聊天,跨度很大,从古希腊神话、圣经到中国古代的《诗经》《楚辞》,从欧洲中世纪文学直至20世纪的全球文学,东西方兼收。他语速平缓,虽认真准备讲稿,却几乎不看讲稿,说到流派、作家和作品要紧处,略微加重语气,有时动了感情,戛然停顿,凝视听者,竭力克制,等自己平息。由于讲课的特点,临场的戏谈也颇有意思。他说卡夫卡苦命、肺痨、爱焚搞,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对他敬爱的尼采说,从哲学跑出来吧;他激赏拜伦、雪莱,却说他们其实不太会作诗;谈及萨特的葬礼,他引用尼采的话: 唯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巨大的兴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又比如,当木心先生讲述希腊神话,那一个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不只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也为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提供了无尽灵感。他时而叹息,时而诙谐幽默,感情极其丰富,对各个时代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在讲述文学史的过程中,文学与艺术的界限被模糊了,它们相互交融、彼此渗透。文学用文字勾勒出艺术画卷,艺术则是具象化的文字表达。绘画中的线条,音乐中的旋律,都承载着文学作品的情感与思想,艺术家们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养分,将文学中的形象通过画笔、刻刀呈现在世人眼前,让文学里的想象有了直观的视觉呈现。</span></p> <p class="ql-block"> 木心的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丹青说: 有谁,这样地评说文学家,谁曾如此这般,讲过文学史 —— 多么盼望各国文学家都来听听木心如何说起他们。他们不知道,这个人不断不断与他们对话、商量、诘问、处处辫难,又一再一再赞美他们,以一个中国老人的狡黠和体恤,洞悉他们的隐衷,或者说他们的坏话。真的,这本书不是世界文学史,而是,那么多那么多的文学家,渐次围拢,照亮了那个照亮他们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顾木心先生的一生,着实是命运多舛。家庭变故使他从优渥的生活瞬间跌入谷底,可这仅仅是苦难的开始。被陷害入狱的那22年,身体与精神遭受双重折磨,换作他人,或许早就被苦难压垮,可木心没有。在那冰冷的牢房,他在写交代材料的纸张背面,偷偷写出了65万字的手稿,书写着对文学、对艺术的热爱与思考,他用指甲压出暗格当做乐谱 ,在黑夜里无声地演奏着莫扎特和巴赫。平反出狱后,人物两非,可他并没有怨天尤人,他的眼神依旧是那么明亮清澈,脸上也没有一丝的抱怨与苦难,总是面带微笑,腰杆笔直地走在街上。人物两非,可他并没有怨天尤人,他说“诚觉世上事尽可原谅,可又不知该原谅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顺与不顺,都要活出自己。说的容易,实施呢?太难了。坚强,木心的坚强,几人能做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他人生的贵人,被提拔做了主编,后又成了主修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十大设计师之一,可谓前途无量。就在这时,他毅然辞去工作,拿着40美元远渡重洋前往美国。因为他看到,没有人再愿意为艺术所牺牲了。即便在异国他乡靠街边画画艰难谋生,眼中对艺术的炽热光芒也从未熄灭。艺术对他而言,是生命的全部。他对艺术至死不渝的追求,源自内心深处对美对自由的无限向往。无论生活给予他多少苦难,他都能在艺术里找到慰藉,找到对抗命运的勇气。他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热爱是深入骨髓融入血液里的执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木心认为“人从悲哀中大大方方走出来,就是艺术家”。</span></p> <p class="ql-block"> 木心的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木心先生绝少诉说自己的生活,五年的讲课时间,难得说早年到晚年的零星经历,包括押送与囚禁的片段。但有一次,陈丹青帮着木心收拾旧物,无意之间翻到了木心一张19岁的照片,木心看到年轻的自己,调侃地说,这个小伙当年可神气的很纳…… 突然,他用手遮住双眼,失声痛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时代的大浪打破无数的理想成为粉尘的时候,我们一生的岁月,历历在目,不堪回首,难言又复杂,是故事,还是悲伤?内心的感受,难道不是和木心一样,只想放声大哭一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木心挺过来了,他始终面带笑容,像从电影里走出来的绅士一样,那笑容里藏着对命运的蔑视,对艺术理想的坚守。在这一场翻江倒海、暴风雨般的泪水中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艰难与苦厄,这些被封尘被湮没的故事压抑的太久太久,那一声大哭如同打开的闸门倾泻而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义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这句流传世间的话语令人无比厌恶。既然是正义,为什么要迟到?又为什么要多次迟到?迟到多年?迟到的正义还叫正义吗?正义是没有资格迟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赔钱?赔多少钱能够让正义得到实现?可能赔多少钱都没有用吧。你知道中国的上防成功率是多少?是千分之零点五,也就是说一万个人里有五个人上防成功。这个数字令人窒息……</span></p> <p class="ql-block"> 19岁的木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反观我们的生活,虽没有木心那般跌宕起伏的苦难,也是在人生道路上行走的最艰苦最坎坷的一代人,这些经历和退休后的迷茫,或多或少都成为和正在成为当下我们很多人无所事事的状态。而木心的故事,像一面镜子,一次次的触动、触动,映照出内心的懦弱与浮躁…… 眼睛、耳朵、脑子、手一起动起来,用行动记录所学所思所想,多一点点填补,多一点点充实…… 在忙碌中,时间竟流走的如此之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一次的学习,每一次的领悟,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合上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先生的形象在我心中愈发清晰高大。一个真正的勇士,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一个在肮脏的世界里干干净净走出来的真正的“大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如今“大师”“大家”这个字眼好像越来越陌生,诺奖也渐行渐远。为什么?大师哪去了?难道真是“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信息爆炸时代,能静下心来深入钻研的人少了,追求短平快成果以获取名利的人多了;长期积累知识挖掘知识的人少了,为职称而写论文的人多了;展示个性和创造性的平台少了,过分注重分数和标准答案的人多了;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少了,繁琐的审批制度和行政干预多了…… 四月四日,美国国利卫生研究院NIH对中国关闭了21个受控访问的数据库,它涵盖了33种癌症类型,11000癌症患者基因数据,是癌症研究当中的基石之一,可现在中国的学者没有办法第一时间获得这些数据,癌症的深度和连续性都会受到负面影响,可中国目前还没有可以替代的数据库,愿意贡献数据的还不到百分之二十,国内晋级的指挥棒主要是发论文,这就导致数据共享的底层的激励机制是不存在的…… 可笑吧!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长期坚持基础研究,然而…… 良好的文化环境、科研环境、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严重不足的现象 ,难道还没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吗?改革,势在必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木心说: 世界乱,书桌不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木心用定力用执念用一生谱写艺术赞歌,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学习木心,怀揣对生活的热爱,面带笑容,眼中有光,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在学习中追寻属于自己的那束艺术之光。</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世界再乱,书桌不能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粉飞的人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悲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