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漫记

渔村孤舟

<p class="ql-block">  泉州,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港。在这座城市的心脏地带,有一条老街,它见证了泉州千年的繁华与变迁,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记忆。这条街道,便是西街,一个让人心生敬畏,又满怀憧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西街位于鲤城区,东起钟楼,西至城西路,全长1700米,宽仅10米。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开元年间,至今已超过1300年。作为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西街在宋朝时便已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3月2日中午,初春的阳光温柔地洒向这座千年古城。退休的我,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美好的向往,踏上了探访西街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  从钟楼出发,我们开始了西街的漫游。钟楼是西街的起点,也是泉州的中心地标。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位于泉州中山路与东、西街交叉口,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本体以西洋风格建造又融合闽南风格,是福建省首屈一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钟楼不仅是时间的见证者,也是泉州文化的传承者。</p> <p class="ql-block">  进入西街,非常幸运看到许多身着传统服饰的人们,他们手持彩旗和乐器,在街道上游行,场面热闹非凡。游行队伍中的鲜艳红色和黄色服装,以及大型的彩色道具,为这场庆典增添了浓厚的色彩。街道两旁,观众络绎不绝,他们或拍照留念,或驻足观赏,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背景中的古老塔楼和古色古香的建筑物,更是为这场庆典增添了一份历史文化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沿着西街向西走,到究史巷口,东西两侧建有连排式骑楼,特别是东侧4座建筑精致的细节,不但保留了传统的闽南红砖墙,而且融入了南洋风格的雕花栏杆,甚至带有民国时期的西洋装饰,吸引大量行人驻足欣赏。这些建筑仿佛一本打开的史书,记录着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时的辉煌与多元文化的碰撞。</p><p class="ql-block"> 四栋骑楼的楼顶山花上,从东向西依次是16个字:青阳衍派、萧里传芳、菲来小筑、清平别墅。青阳衍派:家族来历。来自晋江青阳蔡氏一脉。萧里传芳:出生之地。房主蔡天来生于古城北门外双阳山下萧厝村。菲来小筑:事业成就。房主是菲律宾华侨,发家后回乡盖起这4栋楼。清平别墅:蔡家位置。也寄托美好祝愿。</p> <p class="ql-block">  走到“1915艺术空间”。它位于西街116号的宋宅后座洋楼(番仔楼),始建于1912年,1915年落成。历经百年沧桑巨变,如今以另一种姿态涅槃重生,成为了一个集艺术展览、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空间,成为泉州人的艺术花园。这座建筑原本是一座老厂房,经过改造后,它的外观保留了原有的工业风格,内部却充满了现代艺术的氛围。这种新旧交融的设计,让退休的我感受到泉州在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平衡与和谐。</p> <p class="ql-block">  最后,便是泉州影剧院,始建于1958年,1959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工程落成开业,成为福建省内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老泉州人都爱把泉州影剧院称为“宽银幕”。她是泉州人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外观简洁大气,带有浓厚的苏式建筑风格,而内部的装饰则融入了闽南的传统元素。</p> <p class="ql-block">  漫步西街,除了建筑,最吸引人的还是这里小吃。泉州的小吃种类繁多,风味独特,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一家老字号糕饼铺前,排队的人群一直延伸到街角。刚出炉的绿豆糕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酥皮层层叠叠,轻轻一碰就会簌簌落下。每一种小吃都让退休的我感受到了泉州人对美食的热爱与匠心。</p> <p class="ql-block">  西街的浪漫,不仅在于它的建筑与美食,更在于它承载的历史与文化。这里是泉州的心脏,是无数人记忆的归宿。走在这条街道上,退休的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  此次西街之行,如梦如幻,感慨万千,遂作七言绝句一首以记之:《西街闲游》</p><p class="ql-block">退休寻趣西街行,</p><p class="ql-block">千载繁华入眼帘。</p><p class="ql-block">古巷骑楼添韵致,</p><p class="ql-block">美食相伴乐余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