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确幸)一本书的感动

海林

<p class="ql-block">  我看过一些书,但没有哪本书能像《足迹》一样如此吸引和感动我,让我边看边擦着眼泪,书中讲述的主人公是作者本人,我很崇拜她,不仅是她的知识渊博,更是她丰富的人生阅历。她,清雅高洁,似风雪中绽放的梅;她,坚强勇敢,似寒风中挺立的松。她的这种品质和精神影响并激励了我。</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见到作者本人是在1996年,我一个正在上大学的表弟带我去到她家,表弟把我带到她家就返校了,留下我一人,毕竟是第一次来,感到非常的拘谨和忐忑,那时的我非常胆小不自信,一时也不知怎么找话题,还是她缓和了尴尬的气氛。“你在哪工作?”我告诉她所在城市,她又说:“那是个好地方,我有几个学生在那里。”就这样我们打开了话匣子。她见我声音低沉、透露着自卑的心理,便鼓励我“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后来又说你一个人在那里,可以去联系我一个在师专教书的学生。于是,她拿起笔就给她的学生写起信来,我站在旁边见她那隽秀、有力的字迹,很是钦佩和赞叹。不一会儿,她把写好的信塞进信封给了我。</p> <p class="ql-block">  回到工作地,我还真的去找过她这位学生,看得出她在学生的心中威望很高。她的学生见信后对我特别热情,留我吃饭,并问这问那,还对我说:“熟悉了以后常来家里玩,一个人在外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就告诉一声。”</p> <p class="ql-block">  其实,真正让我感动的是作者赠予了我《足迹》这本书,让我有幸了解了知青岁月的艰辛,了解了那个贫穷的年代,了解了作者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她的事迹感人而又让人心酸。最触动我的是书里所提到的“三年困难”,那时作者才十一二岁,正逢长身体时期,她经历了席卷全国的饥荒,生活用品实行计划供应,粮食定量供应,能够饱饱的吃一餐都是件梦寐以求的事。很多人靠吃莱根、树皮、小球藻和不能消化的糠粑粑来充饥。真不敢想那是一段多么艰苦的岁月。 </p><p class="ql-block"> 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为给家里减轻负担,暑假去做煤球挣钱,每天步行十多里路,每天要做一吨煤。和煤、做煤球、晒干再挑进仓库,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体力,这对于一个正值青春少年的女孩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可她不怕苦,每天坚持挑2000斤,一个月下来,肩膀磨破了皮才拿到30元。去给人推板车,推了五里路才拿到2分钱,每天坚持四、五趟,要走二十多里路,脚打起了水泡,脸晒得通红,换来每天一角钱,可她却感到无比高兴,真令人心酸!</p> <p class="ql-block">  不到十八岁,她又响应毛主席发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她下到的知青点环境恶劣,住宿条件极差,一间极其简陋用稻草盖的茅草屋,和几头牛做邻居。一天晚上,大雨倾盆,大风把屋顶掀翻,瞬间从头到脚来了个天然淋浴,她只好披着一块塑料布蜷缩在墙角熬过一夜。第二天叫人再添些新稻草,就算是修好了屋顶。面对困难环境,她依然积极乐观。她下到那里不是普通的劳作,而是干了一件丰功伟绩的大事——挑堤,当时正值澧水秋汛,湖区洪水肆虐,任务相当艰巨,所有村落危在旦夕,让人心惊胆战。她和所有知青一道一锄一锄挖,一担一担挑,用汗水、用血泡、用她弱小的肩膀终于修成了坚固的大堤。从此,那里的村民不必再担心溃堤发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充分的保障,真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  更令我称赞的是,身处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她依然奋发图强,劳作之余,带着疲惫的身心挑煤油灯夜读、忘我学习,最后她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她却洒下了热泪。从此,她丢下了扁担,走进了大学校园,畅游在知识海洋里,她如饥似渴,勤奋学习,很快她在大学品学兼优,并得到校领导的认可,毕业后留校任教。真为她感到欣喜!</p> <p class="ql-block">  有幸遇见作者,获赠《足迹》一书,我如获珍宝,爱不释手,看了一遍又一遍,眼泪流了一次又一次,作者的事迹催人奋进,真实感人,她那玩强的毅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鼓励了我。这本书就是我人生的中的小确幸,为我后来的每一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将好好珍藏这本难得的好书。</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诚谢!</p><p class="ql-block">音乐:樱花的约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