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智化寺现有三绝:一是智化寺藏殿内的转轮藏,它是目前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一具明代原木结构转轮藏;二是被誉为“中国古音乐活化石”、已被列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智化寺京音乐”;三是堪称中国木版书之最、共收佛典1675部的乾隆版《大藏经》。</p> <p class="ql-block">智化寺京音乐,北京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智化寺始建于明代正统九年(1444),初为明英宗时期司礼太监王振“舍宅为寺”所建的寺院,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智化寺京音乐至今已传承五百六十多年,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智化寺京音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音乐风格庄重、古朴、典雅,曲体结构庞大、规范,演奏技法丰富,曲目蕴藏巨大。忠实地保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风貌,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变迁提供了典型的生动实例。在曲目、乐器、宫调、演奏方法等许多方面保存了宋、明旧制。传统曲目有《喜秋风》、《拿天鹅》、《清江引》、《梅花引》、《小华严》、《醉翁子》等。</p> <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北京智化寺始建于明代正统九年(1444),英宗赐名“智化禅寺”,意思是“以佛的智慧渡化人”,初为明英宗时期司礼太监王振“舍宅为寺”所建的寺院,正统十一年(1446),王振擅将部分宫廷音乐移入寺院并组建乐队,用于寺院佛事和一些民间活动,自此智化寺音乐开始传承。</p><p class="ql-block">明清之际,佛曲日益深入民间,大的寺院广开庙会,并有专门从事音乐演奏的僧人。智化寺音乐古朴典雅,每逢皇族或大京官去世,皇室往往要“赐经一棚“或“焰口一台”请智化寺艺僧做佛事,这使得智化寺音乐名噪一时。</p><p class="ql-block">智化寺京音乐演奏</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八年(1743),御史沈廷芳请命捣毁智化寺精忠祠,智化寺自此便开始走向衰败。清末民国初。外患内乱使清室动摇,民不聊生,致使智化寺在上层社会的佛事应酬大为减少,不得已有时也为平民百姓应酬一些小规模佛事,所得供养十分微薄。</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智化寺音乐向外传授到天仙庵,后又分别传授到成寿寺,水月庵、地藏寺,夕照寺,关帝庙、火神庙等十余座寺院庙宇,进而传播到北京周边地区、智化寺音乐因而成为北方佛曲的代表,被时人冠称为“京音乐”。</p> <p class="ql-block">基本特征</p><p class="ql-block">艺术特征</p><p class="ql-block">智化寺音乐来源于明代宫廷礼仪音乐,是中发现的古乐中唯一按代传袭并保存完好的乐种。寺庙中至今保存有明确纪年的工尺谱本,最早的一本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第15代艺僧永乾抄录完成。音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其音乐风格古朴、庄重、典雅,依旧保持佛教音乐特有的远、虚、淡、静的意境。曲体结构庞大、规范,演奏技法丰富。</p><p class="ql-block">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智化寺音乐曲牌名称古朴雅致,有的与昆曲同名,甚至早于昆曲;有的与唐代教坊曲、法曲相同,如《望江南》等;有的与宋词词牌相同,如《好事近》等。据专家研究,这些音乐曲牌与古代的诗词格律有密切的传承关系。在演奏翻调的方式上,智化寺音乐又保留了唐宋以来的燕乐中鼓吹教坊的一部分。可见,它在曲目、乐器、宫调、演奏方法等许多方面保存了宋、明旧制。</p> <p class="ql-block">据寺中所存工尺谱统计,各类曲目两百余首,曲牌分“只曲”“套曲”两大类。其用于佛教法事活动的音乐主要包括禅门(声乐)、音乐门(管乐)、法器(打击乐)三部分。白天佛事所用曲目多为《中堂曲》,一般由七八个曲牌相连,曲牌有《昼锦堂》《金五山》《锦堂月》等;晚间“放焰口“时所用曲目为《料峭》,通常由十多个曲牌联成,如《好事近》《千秋岁》等。</p><p class="ql-block">演奏中所用乐器较为丰富,一类是吹奏乐器,主要有管、笙、笛,一类为击奏乐器,有云锣、鼓、铛子、钹、铙等。乐队编制为九人十四件乐器。有些方面,与民间一般乐器不同。如笙,民间一般为十三簧,而智化寺为十七全簧。笛的音调也比一般笛子偏高。京音乐的主奏乐器管子比民间所用的管子多一空,民间一般八孔,智化寺则为九孔(前七孔,后两孔)。</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智化寺京音乐的传统曲目有《喜秋风》《拿天鹅》《清江引》《梅花引》《小华严》《醉翁子》等。</p><p class="ql-block">传承保护</p><p class="ql-block">传承价值</p><p class="ql-block">按代传承的演奏艺僧在几百年的传承中,始终保持高要求,忠实地再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风貌,并未随意增删变化。也正是这样,才将其具有特色的乐器、曲牌和词牌完整地再现。音乐家杨荫浏先生将谱本和寺院艺僧所吹奏的音乐对比后,发现几百年音乐保持完整,未曾改变。</p><p class="ql-block">传承人物</p><p class="ql-block">张本兴,男,汉族,1923年生,2009年去世,北京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智化寺京音乐代表性传承人。1935年在北京广济庵出家,16岁起到智化寺师从普远住持学艺,为智化寺京音乐第二十六代艺僧。他对笙、管、笛、云锣等乐器演奏谱了如指掌,演奏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佛事唱诵也十分出色。曾多次随团赴欧亚各国演出,出版有《北京智化寺京音乐》《智化寺京音乐》等唱片。</p><p class="ql-block">传承现状</p><p class="ql-block">智化寺26代老艺僧大都过世,健在的本兴、福广又都年事已高,27代传人在技术上亟待提高。当前社会的巨大变化使智化寺京音乐的发展举步维艰。近两年,在多方努力下,及时录制了现存的45首乐曲。但是,智化寺京音乐传人在数目上还十分缺乏,乐队不能达到原有的规模,音色和内容上层次单一,远不能表现原有古乐的风采。</p><p class="ql-block">智化寺京音乐仍然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进一步抢救、保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