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牡丹泪‌

涛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个不停,我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驱车前往武定狮子山,去寻觅藏在深山里的古寺,追寻牡丹破碎的梦境。浓雾锁住了卧狮,使山间的景物变得模糊起来。寂静的山谷,苍老的古树,巨蟒般的青藤,全都沉浸在白茫茫的雾海里,像用牛奶洗过一般。一条小路曲曲弯弯,通向深不可测的幽谷,通向不可知晓的未来,不禁使人对难以预料的人生发出慨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雾山,就像步入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周围的一切都似有似无,隐隐约约,如梦如幻,令人身不由己,物我两忘。雾中的牡丹犹如身披薄纱的新娘,那种朦朦胧胧的美,别具神韵。不愧为花中之王,那硕大的花朵,多层的花瓣,鲜艳的色彩,娇美的形态,还有那沁人心腑的花香,颇具大家闺秀的风韵和高贵气质‌。难怪刘禹锡《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也许,此时我的心情与他写诗时一样,但我写不出这等旷世诗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牡丹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却大不如从前了。如今人们特别看重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洁,特别欣赏梅花的嶙峋傲骨,菊花的清雅不俗。牡丹的美丽反而成为了高尚精神品格的替代品,甚至有人将其娇媚作为反面例子来“以警后人”。这样的作法令人愤慨,这样的作法也不过是嫉妒的粉饰罢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牡丹,有一个传说:唐时,一个冰封大地的寒冷天气,武则天到后苑游玩,只见天寒地冻,百花凋谢,万物萧条。她面对百花下诏令道:“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第二天,尽管狂风呼啸,滴水成冰,但众花仙还是不敢违命。然而,当武则天看到一片荒凉的花圃时,她大怒:“马上把这些胆大包天的牡丹逐出京城,贬到洛阳去!”谁知这些牡丹到洛阳后随便埋入土中就长出绿叶,开出的花娇艳无比。然而,调皮捣蛋、美色出奇的幺妹白牡丹,飘飘荡荡来到了巢湖银屏山上。从此,合肥增添了一处“银屏奇花”景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武则天气急败坏,派人即刻赶赴洛阳要烧死牡丹。无情的大火映红了天空,棵棵牡丹在大火中痛苦地挣扎、呻吟。然而,即便如此,牡丹依然顽强地生长着‌。虽然幺妹白牡丹逃过一劫,但听说家族遭此无妄之灾,痛哭流涕,悲伤不已。热情奔放的小鸟飞来安慰,银屏山给予抚慰,当地人们纷纷来照顾。白牡丹的泪水又是夺眶而出,这些激动的泪水,为了感谢这片神奇的热土和善良的人们,白牡丹以身告诫。开花数量和花期长短能预知当年的旱涝情况。花开三朵以下且花期短,预示着当年可能干旱;花开四朵则风调雨顺;花开五朵五谷丰登;花开六朵六畜兴旺;花开七朵以上且花期长,则可能发生水灾‌。这种预测方法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视为一种神秘的自然现象‌。从此,白牡丹被誉为“气象花”。</p><p class="ql-block">牡丹以其国色天香成为皇家园林最为靓丽的风景线。欧阳修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牡丹不仅美丽动人,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有诗云:“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可见其何等的娇艳华贵‌。涛兄诗云:“仙姿玉朵压群芳,一抹妖娆写锦章。俗世娇妍颜绮丽,情神富贵质端庄。熏陶佳境游人醉,撩动心灵墨客狂。美艳思文寻韵律,奇花即是牡丹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现代社会,牡丹不仅象征着美丽和富贵,更象征着坚韧和不屈的精神。牡丹宜寒畏热,适宜西北高原和黄河流域一带栽种。然而在武定狮山这个低纬度、高海拔的湿热山区却广为种植,创造了牡丹栽种史上的多个记录:海拔最高的牡丹、开花最早的牡丹、花冠最大的牡丹、花期最长的牡丹。这些记录不仅展示了牡丹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也象征着人们在逆境中依然能够绽放出美丽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牡丹之美不仅在于其外在的美丽和华贵,更在于其内在的精神和气质。无论是古代的文人墨客还是现代的普通人,都被其美丽和坚韧所折服。牡丹泪不仅是对其美丽的赞美,更是对其精神的敬仰。愿我们都能像牡丹一样,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坚韧不拔地绽放出自己的美丽和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