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王山山名之考

超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尧王山山名之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根据有关材料整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超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尧王山名之考</p><p class="ql-block">尧王山位于青州城西,是一座海拔300余米的小山。查看史籍可知,尧王山名源自“ 尧因巡狩此山,后人遂以此事儿名山” 之说。山称尧王山,似乎名正言顺, 无可置疑。然而,一个不应忽视的史实却是尧为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圣君,并非有据可考的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因而可以断言,尧是绝对不会登临此山的,更不用说狩猎了。 那么,尧王山是否名出无因?答曰:不然。同样另有一个应当引起重视的史实:古人往往把有才能、有德行的君王喻作“ 尧王”。</p> <p class="ql-block">对于尧王山的名字的来源, 古人已有不同意见。元地理学家、青州人于钦就曾指出:“尧狩此山,殊不经见” ,对此事完全持否定态度。光绪《益都县图志》的编纂者们则推测“盖好事者为之” ,认为这是一些好事者编造的无稽之谈。细揣二见解,均觉有懈可击, “ 尧狩猎此山,,殊不经见” ,却不能说明具有“尧”之才能、德行的君王未曾登临此山;“好事者为之” , 也不一定就是源于空穴来风的讹传。欲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对“ 尧”的“ 化身”做一深入的历史探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州“ 尧王”究系何人? 在此不妨开门见山的说,他就是南燕皇帝慕容德, 尧王山名即慕容德登临而来。其证有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慕容德堪称尧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的英雄人物慕容德主广固城,其址在尧王山前,登上山东政治舞台唱主角,并非偶然,这与其自身杰出的文治武功密不可分。善于文治的慕容德“ 博观群书”、“ 多才艺” ,具有极高的汉文化修养。他在以青州为中心的山东地区,积极倡导儒家文化,对齐鲁百姓“ 训之以礼让” ,使“ 上下知义” ,提高了民众素质,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长于武功。早在南燕立国前, 慕容德就曾与其兄慕容垂联手击败东晋权臣桓温所进行的北伐,取得著名的妨头大捷,从而威震华夏。此后他东征西讨, 南征北战,多次击败东晋和北魏。及都广固,建立了强大的南燕政权,组织了数十万人的军队, 更造成了一派强盛的气象。可以想见,像慕容德这样一位文武兼备的贤能之君,是很容易也很自然地要被民众称为 “ 尧王”的,这有时并不需要见于明文记载, 它往往存在于公众舆论或心目之一。应该看到, 与此相类似的称谓事例, 史载颇丰, 兹举两端, 加以说明如传说上古有位名医叫扁鹊, 至春秋战国时期, 世人索性将所有的名医都称为扁鹊。齐国的秦越人即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扁鹊再如, 南燕后主慕容超不理朝政, 亡国丧身, 则被时人斥为与尧舜截然相反的“ 莱封之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慕容德曾登尧王山,他虽然能够匹配“ 尧王”这顶桂冠, 但他还必须登临过尧王山。这是考证“ 尧王” 为慕容德以及尧王山名山慕容德登临而来所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翻开《晋书· 慕容德载记》, 便会发现关于他登山远眺的记录,即所谓“ 乘高远瞩” 。慕容德出广固城,“ 乘高远瞩” ,周围世界,尽收眼底。他追想着昔日齐国的繁荣强盛, 不禁为眼前的荒凉景象所感伤,发出了“ 至于今日,荒草颓坟,气消烟灭”的咏叹。毫无疑问,慕容德“ 乘高远瞩”看到了“ 荒草颓坟” , 从实际地形印证可知,“ 颓坟” 即今尧王山东北和西北的胡公墓与田和墓,墓主分别为春秋战国时代齐君。因此,由观望两墓的角度判断, 慕容德所登之“ 高” ,非尧王山莫属。文以“ 高” 笼统称之,正说明它当时还是一座尚未见诸经传的无名山, 即仅为荒山野岭而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p class="ql-block">登山后山名始现。令人颇为蹊跷的是, 名不见经传的“ 高” , 在慕容德登临后不久, 却屡屡以“ 尧山” 的大名现诸汗青。如《从征记》云广固城北三里, 有尧山祠”《齐记》日“ 尧山者? 尧巡狩所登”《三齐略记》载尧山尧巡狩所登,遂以名山” 。惜三书早佚, 今已无法领略其全貌, 所幸成书时代尚可考定, 故于问题主旨无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征记》作者不可知,但此书系刘裕攻灭南燕时的从征人员南归后所著, 故其成书时代必晚于慕容德登尧山。《齐记》、《三齐略记》作者宴说,伏深与慕容德同时代而相后先,慕容德年近古稀时,二人尚是青年。北魏哪种道元称“ 宴说、伏深为齐记, 并云东阳城” ,哪氏所谓“ 齐记”, 即是《齐记》、《三齐略记》的合称。东阳城筑于南燕灭亡之后, “ 齐记”户记载了东阳城,表明《齐记》、《三齐略记》只能成二于慕容德登尧山之后, 而非其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之,《从征记》、《齐记》、《三齐略记》三书中关于尧山的三条记载, 虽略有不同, 却大抵相类, 其成书时代皆晚于慕容德登尧山后不久,这便启示出尧王山名确是在慕容德登临之后才出现的。鉴于以上考证,笔者重申结论:青州“ 尧王” 即是南燕皇帝慕容德,尧王山名即慕容德登临此山而来,此说应是无疑之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愿与各位朋友研讨。</p>